气象科普活动总结小学_气象科普活动
1.气象科普创作知识:气象科普写作莫忘“三贴近”
2.上海气象科普馆什么时候可以游玩
3.驻马店市天中科普气象馆里有什么气象设施
4.北京气象局科普馆对外开放吗
这几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较低,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空气湿度的知识。“空气湿度”顾名思义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大小,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水汽距离饱和程度越近。通常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湿度的大小。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小,人体汗液蒸发越快,人的感觉越凉快。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白天一般湿度为20% 左右,夜晚一般在70% 左右,由于冬春季节湿度太小,人们往往有不舒的感觉,有时还出现嘴唇干裂 、 鼻孔出血、 喉头燥痒等现象。可是,到了盛夏季节,空气湿度达到80% 以上时,由于汗液蒸发缓慢,人们又会感觉酷暑难耐,有时还会中暑或引发肾病、结核病、关节炎等疾病。
居室里比较舒适的气象条件是:室温达25℃ 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50% 为宜,室温达18℃ 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40% 。有加湿器的家庭应注意经常调节室内湿度,以便充分地为您的健康服务。
气象科普创作知识:气象科普写作莫忘“三贴近”
地方还真不好找,中途问了两次,又上了个山坡才终于抵达目的地。其实主要是为了孩子,由于是单一的气象主题,所以展览的内容和体验相比其他的大型科技馆就少了些,但孩子还是蛮喜欢的。这家气象科普体验馆是免费的,所以有空的时候还是可以带孩子来参观一下。
上海气象科普馆什么时候可以游玩
同志2003年初带领政治局同志参观西柏坡,提出了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即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为新闻宣传寻找准新闻源头指示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源泉,成为新闻宣传媒体开展工作的指针。就笔者看来,气象科普写作更要切实遵循“三贴近”原则,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更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经典性气象科普作品,进而提升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全民科学素质。
“贴近实际”是气象科普写作的本质要求,由气象科普作品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其实质是科学性。第六版《 十万个为什么 》编委李大潜、汤钊猷、周忠和、褚君浩、陈佳洱等著名科学家指出,“科普不是简单地普及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科学品德的普及。”
气象科普作品是对相关气象现象、理论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关系的科学解释和说明。它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公众对气象现象、理论的距离,满足公众对知识和未知领域的探索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科普写作作者要熟知气象现象、气象理论,在消化吸收之后,运用类比、类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讲 故事 ”给公众听。对于气象现象的科学解释,要秉承科学性的原则,不牵强附会,不妄下结论,要力求“一字一句均有出处”。对尚未有定论的气象现象或理论,更要集纳当前研究成果及进展,呈现给公众各方面的意见和结论,切莫非此即彼,引导读者走向科学的极化。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曾与一位文字表现能力很强的年轻学生,合作写了一本科普书籍《再造一个地球》。他认为,这种“科学家+专业写作者”的方式也是一种科普 方法 。以笔者的气象科普经历而言,在创作之前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创作之中实事求是,广征博引,结稿后更要聆听相关领哉专家意见,最后才是让作品到达普通读者手中,确保气象科普写作的科学性。在此,笔者作为非专业气象人员,也大力呼吁气象各领域专家拿起手中的笔来,大力开展气象科普写作,繁荣气象科普工作。
“贴近生活”是气象科普作品科学内涵的根本要求,是对气象科普写作内容的界定,也是传播学“受众决定论”的鲜明体现。欧阳自远认为:“科普创作是科学家的责任,但科普不能居高临下。”
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把群众需要不需要,喜不喜欢作为气象科普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一位师友,四川省科学作家姜永育先生,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推出气象科普作品《虎嘟嘟历险记》,对暴雨、大雾、暴风、山洪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的防御进行了系统阐释,在亚马逊、当当网上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便是气象科普创作“贴近生活”的有力佐证。
气象现象尤其是引起群死群伤的气象灾害,是读者最为关注的 热点 和焦点。以气象灾害基理、原因、防御为内容的气象科普作品,无疑会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同时使气象科学知识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
此外,气象科普作者更为关注一个时期的气象焦点问题。高温、雨雪冻害、雾霾、大气污染都是公众关心的问题,积极寻找切入点,将其纳入气象科普写作内容,都将引起公众的关注与支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贴近群众”是气象科普创作的外在需求,是由气象科普作品的受众所决定的。气象科普作品的受众绝大多数是没有气象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他们渴求“短、平、快”地获取对气象现象、气象理论的或深或浅的了解。
气象科普写作者一定要在动笔前,明确自己的大致读者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写作,而且也会方便作品的传播。
气象科普写作要照顾读者的学术背景。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科普作品究竟是给什么 文化 水平的人看的。比如说,“我这是给小学生看的”,那么文稿中,就尽量少提什么“高压脊”、“中尺度”等更高学术层次的术语。非要提,最好也加个简单的介绍。以国内读者为主的作品,其中引用的外文,也应该有相应的中文标注——为了“普”,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作者确实有必要亲自做得更好一些——何况,也没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所说的东西。
气象科普写作要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即文字要活泼,故事要精彩。气象学理论对大多数非专业人员而言是深奥难懂的,一篇充斥着拗口的专业术语,冷冰冰的科技论文腔调的气象科普作品。我敢打赌,除了作者,估计没人愿意看第二眼。文字,该怎么活泼起来?个人体会,一个使文字更活泼的偷懒好办法,那就是口语化、再口语化,不要管主谓宾定状补的天然顺序,话怎么出来的,就怎么说。写稿的时候,你就当自己在跟一个朋友对话聊天,不过是用键盘在记录文字而已。如果再适当加上一点幽默,效果当然就更好了。
另外,气象科普作品要学会“讲故事”,引导读者进入一次愉悦的阅读之旅。(文/孙彦)
本文为原创 文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作者:孙彦(微信公众号:鲁小象)
驻马店市天中科普气象馆里有什么气象设施
上海气象科普馆开放时间:8:30-21:00
上海气象科普馆景点介绍:
上海气象科普馆分上、下两层,共有11个部分组成。科普馆中除以版面的方式介绍气象知识外,还运用了会议、虚拟现实技术,配置了十五模型和电脑操作,使气象科普馆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实地演示和参观者动手操作,使气象能"看得见、摸得着"。
为了让参观者能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科普馆内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天气仿真系统。佩戴上一副液晶式立体眼镜时,就仿佛置身于狂风暴雨之中;只要轻轻地按下一个按钮,闪电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参观者与静电发生器来了次亲密接触,立刻就上演了一番怒发冲冠的好玩景象;通过电脑技术虚拟的。只需站在一块蓝色布景前播报,电视屏幕里即刻出现了模拟的电视天气预报。做回指点风云的主持人。
北京气象局科普馆对外开放吗
该展馆设施有4D、270度环幕AR气象防灾减灾体验平台、VR环保小屋、小球大世界。
1、4D:可以播放与气象相关的**,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气象现象。
2、270度环幕AR气象防灾减灾体验平台:通过AR技术,让观众沉浸在气象灾害的环境中,体验和学习如何应对这些灾害。
3、VR环保小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了解环保和气象之间的关系。
4、小球大世界:这是一个互动性强的展项,通过小球的运动,展示气象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对外开放。
北京有个北京气象局科普馆。开放时间是周一到周日全天。该馆陈列有常规气象仪器实物展台、气象卫星、多普勒测雨雷达、基层地面气象观测站、雷电、龙卷风模拟等模型,以及用于人工防雹业务,人工增雨和大气探测等业务的自控微型无人驾驶飞机等实物。
为了让参观者能够更为清楚地了解各种气象现象,该馆还将龙卷风的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太阳辐射原理等各种各样的气象现象,制作成了近30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卡通画图。
北京气象局科普馆:
北京气象科普馆成立于2001年5月15日,位于昆玉河畔北京市气象局院内,科普展示面积300平方米。
最受人瞩目的要属馆内陈列的19个常规气象仪器设备及实物展台。而在科普馆的一角,只要参观者说出自己的生日,工作人员就可以立即调出当年当天的气象资料,并生成图像,以这样的图像为背景,留下一张生日摄影照片,将使许多参观者获得一份意外的收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