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危害有什么_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a转型风险
1.生态环境风险
2.巴黎协定规定的温控目标是几度
3.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哪些?()
4.2010湖南农村信用社考试真题
5.法律套本考试题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四至十二对缔约方义务的具体规定?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这些变化周期并不是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系统,给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而人类健康状况水平是国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水准以及公共水平的综合反映。
一 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
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
2001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发表了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升温0.6℃±0.2℃,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来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来最暖的10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高,成为暖冬已成“定局”,这意味着我国在近50年来将连续经历第19个暖冬。
(一)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效应(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
1.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据日本的科学家统计,近100年来,整个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3℃,这一期间东京市的气温竟上升了7℃。在日本,气温不低于25℃的夜晚称为“热夜”。50年前,东京的“热夜”每年不到5个;而1961~10年平均有14.9个;1981~1990年,“热夜”增加到23.8个。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热夜”数达38个。
从北京1940~2002年的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来看(见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较高,为42.6℃。然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到80年代最低,为38.5℃,进入90年代又开始升高,为41.9℃。
表1 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0~1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极端最 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高气温
我国科学家对上海和广州气温变化的分析表明,由于气候变暖,上海每年的热日(最高气温≥34℃),将由现在12d/a,增加到未来15.7d/a;广州每年的热日,将由现在24.7d/a,增加到未来36.0d/a。
2.厄尔尼诺现象
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与过去100年相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更频繁、更持久且强度更大(IPCC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2001)。1982~1983年和19~1998年两次严重的厄尔尼诺期间,全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使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3.城市热岛更明显
据有关资料显示,19年观测到全国最大热岛强度(城乡温差),北京为9℃(高于上海6.8℃,仅次于加拿大温哥华11℃的德国柏林13.3℃)。热岛效应的产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一个方面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就是造成城郊温差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1.气候变暖对疾病流行性的影响
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的危害更为惊人。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许多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变暖将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有关部门统计,伴随全球变暖,仅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祸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细菌、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如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的SARS传染病一样,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对新兴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的出现,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带来了强烈也影响,突出地改变了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会对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的人时,这种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例如,在20℃时,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时则只需13天。携带这种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几周的时间,这样以来高温就会大大提高该种病菌的传播概率。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原热带地区传染病的发病区域扩大到温带。例如,我国江南一带的恙虫病,80年代以来流行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1986年山东省有流行报告,1989、1990年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了4个纬度,向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1.3~1.7℃。据此估计,我国恙虫病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有可能出现全国分布的趋势。2002年的夏天,“西尼罗河”在美国再次爆发,专家分析,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干燥炙热的天气。西尼罗河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来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区域。另外,由于气候变暖,携带鼠疫病的黄胸鼠的活动范围,已不仅仅限于17°N以南地区。
2.高温热浪与死亡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导致以心胀,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热浪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2003年入夏以来,热浪席卷全球,各地气温破纪录地高达38~42.6℃。许多老年人而因此伤生。热浪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欧洲、中国,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热浪夺去了生命。随着高温热浪的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的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敏感原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上海1998年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2—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为明显。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我国夏季,35℃以上高温各地时有发生,38℃、40℃或以上的高温也时常出现。2003年6月下旬到8月下旬,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江南、华南一带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的日数持续了40余天。江南、华南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部分地区达到38℃—40℃,局部地区高达40℃—43℃。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脏跳动也要加快速度,输出更多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是孕育着生命危险的温度。气温生至39℃,由于汗腺疲于奔命的工作,已经无能为力并趋于衰竭,这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导致猝死的危险。气温生至40℃,高温已直逼生命中枢,大脑已经顾此失彼,以致头晕眼花。可见,在高温情况下人体对气温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国南部省份由于受台风“蒲公英”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从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被酷热天气所笼罩,7月1日,广州最高气温高达至39.7℃,超过了广州历史最高气温38.7℃的最高记录。6月28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台生家具八厂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劳加之车间气温太高而晕倒,送到医院后半小时死亡。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进入夏季以来,仅广州市因高温诱发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9人,每天比平时日均派出急救车次数(约200次)增加66%,创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来日出车最高记录。以北京为例,因高温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肃等地,高温病人增加导致临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现了用血紧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车司机、建筑工人,更是受到了热浪的严重威胁。高温使人们容易疲劳驾驶,爆胎、汽车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纽约1966年7月的热浪期间,凶杀是平时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温期间交通事故增多,据北京急救中心资料显示:交通事故增加与天气炎热有很大关系。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噪、易激动等,以致发生一些心理问题。
3.尼尔尼诺与疾病
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尼尔尼诺与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尼尔尼诺出现往往会造成某些地区气候异常,进而引发疾病。例如,1982~1983年尼尔尼诺期间,在巴基斯坦北部由于干旱造成的高温天气,引发了疟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由于暴雨灾害,也发生了疟疾的流行。据科学家分析,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的第一年,委内瑞拉疟疾病例增加35.1%。在如,19~1998年的厄尔尼诺活动高潮期,在索马里和尼肯亚,感染上裂谷热病的人数为8.9万,死亡人数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兰卡、东非、委内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积的干旱造成疟疾病和猩红热爆发。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期间,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忧郁症,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4.空气污染与健康
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由于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夏季高温、冬季变暖,干旱等,往往会造成局地空气质量下降。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造成严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的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产生亚临床的和病理的改变,出现临床体征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比利时马斯河谷(1930年)、美国多诺拉(1948年)和英国伦敦(1952年)的烟雾就是大气污染影响的典型事例。
二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与人类健康问题
自从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加倍,但灾难损失上升了30倍,从1960年的30亿美元到1995年的1000亿美元。气候灾害时导致这一增长趋势的一部分,例如,1992年安德鲁台风在迈阿密南市郊造成了240亿美元的损失。由于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的潜在影响可能增加。定在温度变化或降雨分配上没有变化,全球变暖将导致洪水和高温发生率增加,由于洪水经常同南方涛动联系起来,因此不能排除增加干旱的可能性。这些气候灾害将诱发刚更多的森林大火、泥石流。这些灾害对健康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死亡、身体伤害、心灵创伤、社会混乱等。
(一)洪水
历史上,洪水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导致最大死亡损失的灾害。到目前为止,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中国的黄河。1332年,700万人被淹死,在随后的饥荒和疾病中超过1000万人死亡。1887年洪水破环了22m高的筑堤,淹死100万人。最近的洪水发生在1930年,有100万中国人淹死,另有可能1100万人死于随后的饥荒。美国密西西比河洪水不断不断地破环商业,最近的最大洪水发生在13~14年和1993年。中世纪暴风雨在北欧河流产生极端洪水,在几个中死亡人数超过10万。1995年在北欧发生的冬季洪水使过去200年较严重的一次。在澳大利亚,大型洪水在20世纪后50年变得更通常。在1988~1990年的拉尼娜中,严重的洪水淹没了澳大利亚东部1× 的土地。除了这些,洪涝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溺死、爆发腹泻和呼吸疾病的风险,在发展中国家,还会增加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二)干旱
干旱是所有与气候相联的自然灾害中最严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1769、1790、1866、1876~17年以及1943年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干旱杀死了几百万人。1878年在中国有1000~1300万人死于与干旱相联的饥荒。许多干旱与ENSO相联。如果饥荒在干旱期发生,营养不良和疾病能导致永久的智力、身体损害。不是所有的饥荒由于干旱引起,也不是所有的干旱导致饥荒。干旱无处不在,它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冲击。尽管干旱能导致长期的病态,但对人口的增长影响不大。由于全球大部分地区干旱的准确周期性质,气候变暖能否减少干旱强度和频率热存有疑问。例如,尽管澳大利亚东部自从1950年以来湿度增加了30%,但干旱的强度和频率并没有减少。事实上,最严重的干旱发生在1982~1983年和1991~1995年。
(三)森林火灾
翻阅历史可以看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森林火灾。在北美洲,历史纪录至少有13次烧掉4万公顷森林的大火。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1871年森林大火毁掉了170万公顷森林,杀死2200人。在1894年威斯康星州、1910年在爱达荷和蒙大拿西北部发生像是程度地区大火。1881年密歇根大火杀死几百人;1894年的明尼苏达州欣克利大火夺走了418人的生命;1918年明尼苏达州克罗奎特大火烧死551人。大火是如此普遍,以致于居民听到火警像对待自己损失失物一样取冷淡态度。
森林大火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火源、极易燃烧燃料的数量、有助于燃烧及传播的气候条件。后两个因素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大火危险期前几个月内的降雨是一个重要参数。春季和初夏的适量降雨将减少森林火灾,但却为以后高火险提供了充足的下层丛林。严重的前期干旱将使这种植被被干透,增加可燃物的数量。最近,洪水与极端干旱是一些国家发生火灾,如澳大利亚,、每种情况都有利于火灾发生。相对低的湿度和大风也在决定森林大火发生可能性和强度方面起关键作用。任何大强度火灾不仅仅取决于气候条件,而且它也取决于由疾病(或昆虫传染病)、风暴、先前大火或陆地开拓产生的干屑残渣。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下,高燃料量与较暖、湿气候条件相关联。
三 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对策: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同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生存史。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并阻止其继续恶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立健全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
1、 要在目前人体健康生活、常见病、多发病的气象指数预报和服务的基础上,将研究和服务领域伸展到传染病领域,开展短、中、长期的传染病预测、预警服务,形成系列产品。
2、 对主要流行病、传染病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气候区划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疾病滋生、传播、爆发过程与气候的关系,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研究疾病气候评估模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疫情、气候和其它环境数据库,进行疾病气候区划,确定各季节、各地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建立疾病的气候监测、预警实时业务系统;建立为公众服务的信息产品制作、发布系统,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以及疾病预防等各类服务产品。
3、 开展居室或交通工具中小气候与疾病滋生、传播的研究。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开发利用,减轻自然灾害损失,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能力。热浪是可以监测和预测的,目前,在国内和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发布高温或热浪警报,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规定,日最高温度大于35℃,发布高温预报。广东省气象台在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期间,共发布红色预警信号23次,如此频繁地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在广东省气象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这样,当热浪来临时,人们能够有效地用各种适应措施来大大地减少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步完善热浪的预警系统。
四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
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行的相对不多,初步结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给科学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 关键是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提取气候的影响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气候变化通常伴随桌其他各种环境变化,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是唯一的,还受其他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进行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研究中,关键技术是在与从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分离车气候的影响。
2. 健康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是很复杂的
对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及未来变化做出响应的某些人类健康的变化,可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另外在未来几十年内,在气候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人口、技术和健康保健等都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未来几十年内很难准确预料,因此,人类健康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度性相当复杂,这就给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带来很大的困难。
生态环境风险
目前,国际上侧重研究第四纪,即约2.5Ma以来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过去几十万年和2000年以来这两个时段的气候、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之所以要集中研究最近2000年的地球历史,是因为这段时间是人类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历史资料与自然记录中对环境信息记载存在着重要重叠的时期。深入了解这段时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将为预测未来50~100a地球系统的区域至全球尺度的变化速率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而对晚第四纪的最后几十万年,重点是15万年以来的气候和环境进行研究,则能帮助我们弄清引起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的作用机制及其自然反馈,从而深化我们对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过程的认识。
除这两个重要时间段的研究外,科学家还对更老的地质时期(从全球变化角度气候和环境发生迅速和突然变化)的气候环境变化给予关注,如二叠—三叠纪泛大陆的气候变化、白垩纪的冷暖变化、缺氧和末期的大绝灭、上新世(5.30~1.60Ma)的地球气候变暖。现已知上新世平均气温比现代高2~3℃,海平面比现今高30~50m等。对这些重要时期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最近地质时期全球变化的背景及原因的认识。
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信息较好地保存在黄土-古土壤、冰心、湖泊沉积、洞穴碳酸钙沉积、风成堆积、火山沉积、红土以及海洋、河流沉积等地质体中,其中尤以深海沉积、黄土-古土壤系列和极地冰心的地质记录成效最佳,被公认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支柱。
全球环境变化重点研究了地球系统的主要外源气候作用机制、地球系统演化的内部过程、快速和突然的全球变化及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模拟,以及改进资料信息的获取技术和发展地层年代学等技术支撑系统研究。
90年代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进展大致如下:
1)全球环境变化的外源气候作用机制方面
研究主要集中在太阳内部变化产生的辐射调整和轨道作用力周期性变化引发的日射变化如何驱动控制气候发生相应的变化上。这种气候变化是长期的,一般在几千年到几十万年的时间尺度上,通过对深海岩心的δ18O记录和黄土记录等获得高分辨率的数据集试图弄清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变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四纪气候存在约20~100ka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这一尺度恰好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周期相当。许多学者对深海、陆地的地质记录进行周期分析,证明了气候变化是对轨道参数变化的线性反应,这是古气候研究的一大成就。而且发现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主导周期有一个转变过程,大体上是从岁差周期主导转变为黄赤交角周期为主导,最后是以偏心率周期为主导。但当前对气候系统变化存在100ka周期的起因及演化机制仍众说纷纭,有待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些说。
2)对地球内部作用过程作为气候变化的驱动力的重要因子的认识在逐步加深
近年来已认识到岩石圈运动,尤其是地球内部作用过程对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响不可忽视。它对全球环境变化,如大气成分的变化,地表干旱化、地震、火山的活动、酸雨的形成、土地荒漠化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板块构造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大陆的拼合、碰撞和分裂,改变了大陆的分布及位置,极大地影响了大洋和大气循环,从而改变了陆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构造运动还直接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2)地壳垂直运动(降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比水平运动可能更强,最明显的例子为青藏高原和美国西部山脉的隆升。一些学者通过模拟研究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可以改变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形式,特别是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北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现确认高原隆升是晚新生代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美国学者研究认为,内华达山脉的抬升导致大盆区近500年的干燥气候。
(3)巨型地幔和火山活动放气作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火山喷发把大量固、液、气体从地球深部排放到大气圈中,从而改变了大气化学组分和日照率。火山作用产生的气溶胶,特别是硫气溶胶(主要是SO2形成的H2SO4)对地面温度的影响,它能降低对流层下部的气温。火山喷发后的两年内温度可能会下降0.2~10℃。火山作用的气候效应被北美高山冰川波动、格陵兰冰心记录,甚至树木年轮生长的研究所证实。但火山活动引起区域性还是全球范围的温度变化,还有待进一步弄清火山喷发的时间、范围和气候的响应等许多问题。
近年来,巨型地幔柱已引起地学家的广泛兴趣,他们开始注意到这一地球深部过程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地幔放气(CO2)会引起温室效应,岩浆活动迅速扩张引起全球海面上升等。有人提出中白垩世气候变暖、温度上升的原因与巨型地幔柱迅速大量排放CO2有关(CO2浓度为现代值285×10-6的3.7~14.7倍),而不仅是因为古地理的变化即大陆重新配置所致。地幔热柱来自核幔边界2900km深处,在地表形成许多热点和火山。陆上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遮蔽日照而致降温,而大洋中脊山带上的水底火山喷发出大量的CO2。构造地震活动在地质历史时期以及现代从未停止,有些还相当强烈。中国学者通过卫星遥感的红外谱图发现临震前在104km2级的大面积范围内向大气层大量急速释放CO2,不过其定量研究还远远不足。
(4)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新进展。由于大气CO2浓度上升造成的温室效应对全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除了减少人类活动工业化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以外,查明地球内部成因的CO2的气源,即全球碳循环已逐渐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岩溶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全球碳酸盐岩含碳量为1016t,占地球总碳量99%以上,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通过表层岩溶作用从大气中回收CO2,而且还可随着碳酸盐钙华的沉积而释放CO2,从而直接参与全球的碳循环,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中国袁道先等人估算了通过岩溶作用回收大气碳的通量(以CO2形式)全国为3.83×106t/a,全球为6.08×108t/a。日本估算全球碳的回收量为2.2×108t/a。估算结果虽因参数不一而有差别,但都在同一数量级上。在中国、土耳其、意大利等岩溶区的测试验证,有浓度高达23%~90%的幔源CO2通过活动断裂向大气释放,并伴随大量钙华快速沉淀。在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还报导了在西班牙南部某地,由于对碳酸盐岩含水层的过量开,引起深部浓度达85%的CO2突然入侵的实例。可见,除人类活动影响外,地球深部CO2正通过地热区、火山活动及活动断裂带不断释放,直接进入大气促进了温室效应或储存于盖层成为气田。
(5)地球系统还有一些内部过程对气候变化有驱动作用,如CO2、CH4及N2O等主要活跃痕量气体的作用;冰盖消长与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等。目前这些都已被PES列为专题研究。
(6)天文如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可能诱发的古气候变化,以及地质历史时期中,如认为白垩纪—第三纪间有地外发生,重大的地质灾变导致生物大绝灭等,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需要考虑的。
3)快速和突然的全球变化原因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气候环境的演变主要受米兰科维奇轨道参数(偏心率、地轴倾斜度和岁差)的控制,还有地壳运动、海陆分布等的影响,但对突发(突然变冷和突然变热)的原因和机制及其响应却不甚清楚。这种非轨道力的变化机制有可能是大气环流和风场变化引起的。因此探索和重建重要时期的古气候和环境,对于预测未来50~100a可能的变化将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根据海洋沉积物、冰心和黄土等地质记录发现气候系统存在着不稳定性,它表现为气候以很快的速度(十几年到几十年)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现在对末次冰期-间冰期发生的一些气候,包括新仙女木(YD),Heinrich(H),Dansaard-Oeschger(D-O)旋回(颤动)等进行重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D(1.1万年前气候突然变冷)已在不同区域不同记录中,如海洋沉积、格陵兰的冰心记录,阿拉斯加的孢粉记录,北美的冰川记录等都有发现。甚至太平洋地区、亚洲中国和南半球委内瑞拉也有记录。Heinrich是指在北大西洋沉积中发现冰漂碎屑周期性增加的过程,又特指末次冰期期间普遍存在的6次大的冰漂碎屑沉积。它是由于冰山崩塌、涌出,导致北大西洋海水温度、盐度降低而气候变冷。H在北太平洋深海沉积、中国黄土堆积、南美山地冰川等各种记录中都有显示。D-O旋回距今22~37ka,有10次气候突变(突然升温降温)。由上述情况可知,YD、H、D-O旋回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全球性气候,其产生原因可以用冰盖融化、北大西洋环流强度的变化来解释。此外,低纬度水文循环也可能引起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
关于冰期-间冰期的转换和南北半球气候变化耦合(同时发生)的机制,G.H.Denton等提出了“海面变化-冰盖波动锁定”的解释,以后W.S.Broecker(1989)进一步认为是大洋传送带的开-合过程导致的,可能与北大西洋大洋环流有关。但目前还没有一个说能作出满意的解释。
万年以下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也开始在一些地质记录中被检出。如格陵兰冰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全新世以来存在明显的千年尺度的波动。最近这种波动尺度在中国黄土记录中以及赤道、高纬度地区、极地,从海洋到陆地的许多沉积记录中都有发现。看来这种短时间尺度气候也具有时间性。
近年来大范围的气候异常引起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关注。所谓“厄尔尼诺”是指热带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大面积升温,而“拉尼娜”则相反,是指海水大面积降温。20世纪初,人们已开始注意到厄尔尼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60年代认识到厄尔尼诺给全球气候造成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热带东太平洋地区洪水泛滥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荒芜干旱。研究表明,从50年代至今共发生14次厄尔尼诺。但现在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频率近年来逐渐加快。80年代有2次,而90年代已3次,并以19/1998年为百年来最强的一次,使全球一些地区出现严重干旱或洪涝。拉尼娜现象自50年代至今发生了9次。专家们已确认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其发生频率的加快是否与全球升温有什么联系认识尚不一致。但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影响已成为全球短期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是毋庸置疑的。
据最新的研究报导,从厄瓜多尔安第斯山脉上拉古纳湖底10m长的沉积物分析显示,厄尔尼诺历史可追溯到15ka前,而在近5ka来出现频率加快,大约每隔2~8年发作一次,而不像在地球气温较高时那样每15~35年发作一次。
4)天然气水合物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成为不容忽视的新领域
天然气水合物在本世纪60年代以后陆续发现,但最初仅作为一个重要的潜在能源看待。而8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才发现它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然气水合物是水的晶格(90%)充填了天然气分子而形成的冰状固体,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天然气水合物的含碳量很高,据粗略估计全球可达1×104Gt,因而认为它是地圈浅部的重要碳库,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中只能形成于甲烷来源丰富的富有机质沉积物或油气富集区,它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才能稳定存在。一旦条件变化,如温度增高或压力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即会分解,向大气释放大量甲烷,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反之,在温压条件适宜时,则吸收甲烷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目前的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的蕴藏量极大,因而通过甲烷的释放和吸收对全球变暖产生重大影响。
天然气水合物与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海底滑坡可能有联系,这被解释为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不稳定性而释放大量的甲烷所形成的充气层,降低了沉积物的强度所致,同时还伴随海平面下降。随着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深入,它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全球环境、气候变化影响的强度、机制等的认识将进一步提高。
5)对150ka来和最近2ka时间段地球环境与气候的研究
(1)150ka时间段主要是研究晚第四纪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时间分辨率至少要达到1ka。这方面的重要成果是根据格陵兰和南极冰心的连续记录,恢复了160ka以来的气候变化史,特别是大气组分的变化;同时对18ka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每隔3ka时段的气候模拟,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一致;还对晚更新世以来的海面变化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探讨。
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报导了新的全球变化的记录材料。中国岩溶地质研究所通过对桂林一个长达1.22m的石笋,在研究其内部微层理的沉积学特征基础上,用AMS14C法测年配合U系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揭示了中国南方36ka以来古环境变化的3个气候旋回,每个旋回持续3ka左右,在暖湿期分辨率可达0.1ka,在干冷期也可达0.5ka。美国Iowa州冷水洞,英美合作的苏格兰Uamkan Tartair洞,美国人在非洲博茨瓦纳Drotsdy洞通过石笋研究古气候的变化也获得较高的分辨率,但所用石笋较小(高仅16~40cm),时限范围限于全新世。
在海陆对比方面,加拿大科学家将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与最新的海洋钻孔ODP Hole810c高分辨记录进行了周期对比。美国与俄罗斯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活塞式钻具在贝加尔湖打出的岩心,记录了过去350ka北亚的气候变化,与著名的SPECMAP海洋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证明大陆与海洋在晚更新世主要的气候是对应的。
对于150ka来南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及其机制方面,刘嘉麒报导了他们在中国渭南黄土剖面建立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时间序列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序列和南极、格陵兰冰心的古气候记录有很好的可比性,据此确定了末次间冰期的起始时间为距今128ka,结束时间为距今74.2ka,末次冰期最冷期在距今20~18ka,从而为全球变化对比提供了重要数据。
由于单一的古气候记录(大陆、海洋或冰心)不能完全代表全球性古气候,因此要正确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过程,还必须综合区域性的、多学科的证据,深刻理解区域环境系统对气候变化的特殊响应,及不同地区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此,IGBP中核心项目之一PES组织了一个国际性研究——PANASH(南北半球古气候),这是研究南北半球的气候机制和耦合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PANASH组织三条跨越两个半球的极地-赤道-极地断面(图3.1),即PEP-I美洲断面;PEP-Ⅱ澳大利亚-亚洲断面;PEP-Ⅲ欧洲-非洲断面。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不少研究根据植被变化及地质记录恢复了南半球一些地区古气候的长期变化。如T.C.Partridge综述了过去200ka来南非的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南北两半球在气候变化中具有很强的耦合性。
通过不同的地质记录,反映了在第四纪时期古大陆环流不同分支的演变特征及其所导致的环境变化、水热、风场格局的变化。刘东生在大会上论述了亚洲不同季风系统与西风环流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东亚古季风气候驱动因素和机制方面的概念模型。对黄土沉积序列,中国学者通过冬、夏季风气候代用指标的研究,分析了东亚古季风的变迁过程和特征。
(2)对最近2ka时间段的研究。由于它对预测未来50~100a全球变化的重要性,对时间的分辨率要求达到1~10a。冰岩心、岩溶沉积物、树轮、湖泊沉积和珊瑚沉积的地质记录甚至能分辨到年和季节,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中法合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近2ka以来中国、非洲等季风气候区的气候变化记录对比,发现这些地区干、湿变化大致同步;在全新世时期中国和北非现代沙漠的扩张与收缩也是同步的,看来变化受控于同一因子。意大利中部最近几十年来,存在变暖趋势,接近1℃,而水文地质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数学模拟研究,河流径流量将趋减少。
图3.1 PEP断面的位置
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心(长309m)中δ18O(作为温度指标)、冰川累积量(作为降水量)和Ca(大气尘埃)等指标的研究,高分辨率地恢复了过去近2k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中国学者还通过不同的地质记录重点研究了中世纪温暖期和15~18世纪的小冰期。
6)人类的社会工程活动在近代全球变化中的影响
除了自然作用过程作为影响全球变化的因素之外,还叠加了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现在已开始把人类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改变着地球的气候和环境。如大量CO2气体的排放造成温室效应,森林砍伐,土壤侵蚀,沙漠化,工程活动,酸雨,矿产、能源的掘、加工,环境污染等等,使地球生态系统日趋恶化。据统计,当今世界性工业燃耗大量能源,向大气层排放超量的CO2、H2S及其它30多种废气,每年约50×108t。由这些废气形成的“温室效应”越来越影响全球的增温。过去100a中气温最暖的6个年份都在80年代中期以后。据测,1992年平均气温比1951~1980年期间的平均气温高0.19℃,1993年高0.27℃,而最炎热的1990年又高出平均气温0.4℃,可见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
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起来比较困难,其原因一方面是测量、记录的时限、资料有限;另一方面是如何将自然作用与人为作用从地质记录中区分开来有难度。后者的影响是局部的,还是区域性的?此外有些影响反馈效应和人们对其后果的认识往往是滞后的,需要预测评价和时间的验证。
7)区域地质环境系统对过去各种气候驱动因子的响应
刘东生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主题报告“中国地质环境与全球变化”中,重点探讨了新生代以来中国地质环境与全球变化的联系,提出了大量地质证据,表明亚洲大陆干燥度在逐步增加。施雅风指出,青藏高原自中更新世以来上升3000~3500m,对周围的山地(昆仑)、沙漠(塔里木)以及长江等河流带来一系列影响:气温、地貌的变化、河流动力加强与携载物加多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通过构造、气候、人类活动环境分析三要素建立的空间模型,讨论了中国北方末次冰期环境演变的历史,指出在全新世大暖期的平均温度比现代高1.9℃,降水量比现代多195mm,而18ka前的最冷期,平均温度比现代低11.33℃,降水量比现代少165mm。东非肯尼亚Sonachi湖泊沉积高分辨率记录研究表明,非洲干旱区在最近数千年来总的是向干旱环境演化。而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干旱化,据研究,大致在0.78Ma以后才出现。
陆地水圈循环对气候变动的响应敏感,且对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起着调控作用。中国通过自西向东横切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至东部平原之间的大剖面,研究了各不同单元自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的演变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在大陆水文循环中,通过对地下水流量的定量研究,K.M.Hiscock等(1992)再造了英国14×104a的古水文演化,尤其是全新世的水文演化。美国学者根据密西西比河道大小、沉积物特征,再造了该河上游地区高频率洪水的幅度的长期变化史。
全球变化也直接影响到海平面的变化。因此海平面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是全球变化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尤其在人类历史时期海面变化直接影响海岸带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因此海面变化更引起人类的关注。王颍总结了中国海平面自盛冰期至全新世的变化情况:在近2ka晚全新世内,由于8~10世纪为暖期,11世纪时海面上升1.5m,以后气候较冷,海岸平原堆积,海岸阶地形成。本世纪海面上升速率为2~3mm/a,平均为1.4mm/a,并有持续上升趋势。
但是海面变化是否与气候变化成正相关关系,即气候变暖,海面升高,反之则下降,对此学者还有不同看法。尤其在区域范围内海平面的升降还可能受到构造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如由于地下水和油气的开,建造大坝使三角洲系统缺少沉积物而海岸沉降。目前早已摒弃“全球统一海平面曲线”的提法。甚至认为,海平面并不平。科学的提法是海面变化。但气候变化仍是驱动海面变化的主要因子。1993年10月世界海岸会议95个国家的科学家认为,到2025年,由于极地冰川的消融和海水增温使水体膨胀等因素影响,全球海面将升高30~50cm,并预测到2100年可能会升高1m。
巴黎协定规定的温控目标是几度
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生态环境是构成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发展的光、热、气、水、土、营养等生境条件的总称。自然的、人为的因素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人类和其它生物才能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遭破坏,生态系统失去相对平衡,就会给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难以逆转的风险。这种潜在的风险,在自然和人为不
利条件的作用下变为现实灾难的机率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程度越高,风险后果越严重,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作者就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生态系统良性逆转的风险。热带雨林、森林称之为地球之肺,湿地称之为地球之肾,其面积减少和系统破坏,灾害性气候的风险会增加,同时依赖湿地、森林生存繁衍的动植物会增加减少或灭绝的风险;海洋、江河、湖泊水体污染、系统遭到破坏,会增加鱼类和依赖水体生存发展的其它生物减少和灭绝的风险;草原面积减少,草场退化,会增加土地半荒漠、荒漠化和载畜量减少的风险;沙地植被减少、系统遭破坏,会增加沙漠化面积扩大和沙尘暴侵袭风险;农田作物生长环境遭破坏,会增加农产品质量、产量降低的风险;有毒有害固体、气体物质排放会增加人与其它生物的安全风险;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土地石漠化、土地贫瘠、泥沙淤积库坝、河流、湖泊导致洪灾的风险。总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生态环境随之恶化,使其良性循环所付出的代价越高昂。
二、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经济社会难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风险。当今世界面临人口、和环境三大难题。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均土地、淡水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人口、和环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党中央和院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努力实施。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相当严重,1998年以来,长江、松花江、淮河、黄河发生洪涝灾害,直接及间接的经济损失上万亿,受灾地区人口近亿,抗洪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修建防洪设施、治理严重水土流失等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非常巨大。云南滇池、淮河污染,南海赤潮,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四省区的沙尘暴频发,南方、北方干旱灾害的加重,永定河干涸,黑河、塔里木河、黄河断流,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安全风险。空气、土壤、水的污染,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遭破坏,均直接威胁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发展。因生态环境恶化,一些珍贵动植物濒临灭绝,一些已经灭绝。因有毒、有害物质过量排放,不仅对食品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构成危害。
四、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政治危机风险。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会导致枯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不能保障,就会引起争端。纵观世界历史,国家之间为争夺而发动战争的显而易见,民族性、地域性为而战的也非凤毛麟角。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就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现状,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阐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方法,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应用于西部大开发过程当中,对确保生态安全具有切实可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安全;西部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进行,目前仍存在如何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加速发展等许多问题.由于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系统的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目前进行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还存在不足.针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如何调节开发与环境保护中的矛盾,在研究国外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开展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及应用是确保西部开发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1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
在西部开发过程中,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开发,自然开发利用将不断增加,而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城市和工业集中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工矿企业污染控制设施少,水平低,造成工业集中的城市环境状况恶化.4川,重庆,贵阳等城市为两控区,酸雨污染严重.西北地区自然降尘量高.在1999年的环保重点城市调查中,西部有5个城市排名位居前十名.
(2)水匮乏,水的生态平衡失调
西部的水环境在不断恶化,许多永久性河流变为季节性河流.甘肃,陕西等地属于干旱地区,水匮乏.青海境内的黄河入水量已减少了23.2%,黄河在1985年后年年出现断流,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有数据表明,陕西水按人口和耕地平均面积,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和46%,人均水量仅800多平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最低需求.塔里木河道已缩短300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盐湖或干盐湖.
(3)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
西部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十分低下,青海为0.35%,新疆为0.79%,甘肃为4.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虽然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但荒漠化的治理还很艰巨.
(4)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恶性循环.
2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
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1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中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3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之下联系,能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
(1)生态风险评价的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风险评价首先考虑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生态风险评价的有助于评价的结果用于风险的管理.
(2)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在EPA,生态风险评价被用于支持多类型的环境管理行为,包括危险废物,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多种非化学或化学因素产生影响的管理.
(3)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新的资料信息,能促进环境决策的制定.
(4)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可表达成生态影响后果的变化作为暴露因素变化的函数,对于决策制定者——环境保护部门非常有用,通过评估选择不同的方案以及生态影响的程度,确定控制生态影响因素,并取必要的措施.
(5)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对风险的比较,排序,其结果能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从而对改变环境管理提供解释和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1的管理决策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引导环境保护部门取措施.
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3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
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1般分为之下过程:(1)制订,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见图1.
4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化工项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生态风险评价我国已经作过1些研究工作,但是还难于系统的应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当中,原因是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化学物质和物理变化能直观的评价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生态调查,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才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导则.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生态项目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拓展领域.由于生态项目所在地的差别,使项目类型千差万别,每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有所不同.对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给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的大量的生态系统环境调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评价模型的论证等.如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见图2),需要之下研究工作:
图1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1)不同生物种类,生长阶段,栖息地的调查;
(2)毒性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调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
我国在环境化学领域做过1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如有毒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部分有毒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研究,但是有毒物质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影响还需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基础研究.
5 西部生态环境安全对策
(1)在西部地区开展生态系统调查,建立健全完善的西部生态环境数据库.对不同的地区根据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分级划分区域.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避免区域开发建设,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模较大的区域开发建设应选择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较好的地区.
(2)开展生态风险评价的应用研究,对新建建设项目开展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由于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平衡容易遭受破坏,单纯的从污染物排放量,生态调查,及环评的预测上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能确保生态的安全.因为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的最薄弱的环节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进行评估,如果受到影响将会破坏周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我国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而且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法和环境背景资料的数据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生物背景调查,生物学资料,毒理数据等.在美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生态风险评价数据库,用以支持风险评价工作.
图2 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
(3)根据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加强生态安全,发展经济必须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国?繁W芫忠丫?⑽奶蕴?些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避免在西部地区重复建设类似项目.根据当地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污染程度合理规划区域开发.
如果我国目前的环保政策能真正落实到西部开发建设中,通过生态风险评价等手段进1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执法不严等不良现象,利用经济发展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那么西部大开发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生态威胁仍然是未开发前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参考文献:
Guideliens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May 14,1998, Washington, DC, Federal Register 63(93): 26846-26924
薛祥中,积极应对新形势新问题,加强环评技术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动态,2002.8
作者简介:王永杰,男,31岁,博士,环境工程.通讯地址:北京1044信箱18号-环科,102205
工作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电话(传真):010-66758492 电子信箱: wyongjie2000@yahoo.cn
风险评估者和管理者中的讨论
风险表征
风险评估 风险描述
暴露表征 生态影响表征
暴露度量—生态,受体特征度量—后果度量—暴露分析生态效应分析—暴露概况—影响因素效应概况
分
析
问题说明:
整理收集信息—确定评价终点和概念模型
制定分析
风险评估者和管理者中的讨论
()
生态风险评价
数据的获取,确认和监控
风险管理
毒性
慢性/急性
风险表征
改变因素
归趋
转化
迁移
源
暴露
生物积累
剂量 效应
营养水平
栖息地
生命阶段
生物种类
://.23office/2006-06-01/1149149288d81049.html
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哪些?()
巴黎协定规定的温控目标是2℃。
法律依据:《巴黎协定》第二条1.本协定在加强《公约》,包括其目标的执行方面,旨在联系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包括:
(a)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C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C之内,同时认识到这将大大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
(b)提高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并以不威胁粮食生产的方式增强气候抗御力和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
(c)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的路径。本协定的执行将按照不同的国情体现平等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原则。
制定意义
1、延续性
《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2、公平性
《巴黎协定》获得了所有缔约方的一致认可,充分体现了联合国框架下各方的诉求,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协定。
协议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能力自主行动,取非侵入、非对抗模式的平价机制,是一份让所有缔约国达成共识且都能参与的协议,有助于国际间(双边、多边机制)的合作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培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巴黎协定
2010湖南农村信用社考试真题
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哪些?()
A.全球气候变暖
B.臭氧层损耗
C.氮气含量太高
D.酸雨
正确答案:ABD
法律套本考试题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四至十二对缔约方义务的具体规定?
大部分答案都有,请参阅,希望能有个高分数
一,判断1*10
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T)
2.将抽象认识具体化是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T)
3.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是行书(T)
4.多报送几个收文机关。(F)
5.下级对上级的应使用的是报告(T)
6.2010.2.8.学习型党的建设意见(T)
7.2010.3.20.欧盟对冰岛救助(F)
8.由于经济衰退所引起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T)
9.随着金融全球化,更注意安全与效率(T)
10.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最基本的是比较分析法(T)
二, 单选1*20
1.A、客观实在性
2.战国时期主张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是(D)
A 孟子 B 墨子 C 荀子 D韩非子
3.声声慢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息是什么意思(D)
A B睡觉 C保养 D身体休养
4.人们在写信时常加上此致.敬礼.此致是什么意思?(C)
A 此时 B 奉上 C到此为止 D谢谢
5.数列题是102,314,526,(738)
6.商业银行的利息税36=;利息是*20%,年利率是2.25%,求银行应付现金(B)
A 8344 B8144 C 8000 D8036
7.参加研讨会的人数C、最多是12人,最少是7人
8.时间怀有公平的道义,对这句话的理解D、晚年的宁静可以使青春活力的损失得到补偿
9.2010冬奥会在哪举行(A)
A温哥华 B哥本哈根 C 斯德哥尔摩 D都灵
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解决好(B )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重中之重 ( 农业农村农民)
11.命令这种文体较少使用的是(B)
A发文机构 B主送单位 C D领导签署
12.商品价格需求弹性最小的是(D)
A替代品多 B 用途多 C 贵重首饰品 D生活必需品
13.进口配额属于什么(D)
A B C关税壁垒 D非关税壁垒
14.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C)
A政 府补贴支出 B 债务利息支出 C事业单位的工资支出 D捐赠支出
15.再贴现业务是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B)业务
B、主要短期信贷
16.金融机构的临时性资金借贷是(C)
A再抵押 B 再贴现 C同业拆借 D 质押
17.我国现在的外汇制度是什么(A)
A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 B固定汇率 C一篮子汇率 D盯住汇率
18.杜邦分析的核心是 (C)
A 可持续增长比率 B 销售利润率 C净资产收益率 D总资产报酬率
19.速动比率受什么影响(D)
A存货 B短期证券 C固定资产 D应收账款周转率
20.某企业的利润总额为3000万,利息费用为500万,所得税总额是1000万,其他税金为300万,求利息倍数(D)
A5 B 7 C2 D10
三.多选2*15
1.人们建房子前先画图,这提现了(BC)
A意识能创造物质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性 D
2.近年来的气候变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原因这提现了(ACD)
A事物的量超过了限度就会引起质变 B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情
3.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要求我们(ABCD)
A积极构建和 谐社会主义社会 B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D切实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
4.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ABCD)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 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以农业为基础 D服务业全面发展
5.政 府对价格的限制会造成什么影响(
A交易 B生产过剩 C D 降低价格
6.CD C请即复函 D特此函告
7.公文办理的过程 些
8.ABD
A政 府直接投资 B政 府贴息 D税收优惠
9.BCD
B降低税率 C增加政 府支出 D提高财政补贴
10.中央货币政策调节的工具?(ABC)
A再贴现 B存款准备金 C公开市场业务 D利率政策
11.ABCD
A汇率水平和利率水平 B自然丰裕程度 C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D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12.我国商业银行的担保有哪些种类?(ABC)
A保证 B抵押 C质押 D信用
13.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涉及的会计科目是()
分配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利润分配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润
14.计算产权比率需用到的是 (AB)
A 负债 B所有者权益 C利润 D资产
15.盈利能力指标有哪些?(ABD)
A每股收益率 B主营业务利润率 C资产负债率 D 净资产收益率
三、主观题
1. (06政 治江苏卷39)在“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专题学习中,某中学5名同学围绕“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对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同学们发现,第一,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1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会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污染;1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水量。第二,中国每年消耗电池70多亿只。中学生使用随身听、复读机、电子词典等,是电池消耗大户,人均年消耗电池50节以上。
同学们了解到,第一,目前废旧电池回收率不到2%。有近八成的人认为废旧电池回收活动“与自己无关”或“没时间参加”,有87%的人将废旧电池与生活垃圾一起丢弃。第二,目前收集来的废旧电池主要由环保部门集中填埋,但填埋并不能彻底控制废旧电池的污染。
同学们还了解到,提取废旧电池中的有用材料加以再利用,不仅符合我国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而且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估算,处理10万只废旧电池,可获利2万元左右。但企业对处理废旧电池没有积极性。因为,进口处理废旧电池的机器价格昂贵。并且,一台机器每日可处理几吨废旧电池,本地的废旧电池不够它“吃”几天,导致生产能力闲置,亏本运营。
如你现在加入该探究小组,请继续探究以下问题:
(1)运用经济常识,就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问题,向政 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①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②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有关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搞好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③制定并严格执行有关法规,规范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④运用行政手段,加强管理和监督。
2.五级分类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包括哪些?
答: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包括:
一、工资、薪金所得,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指:
1、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2、个人经政 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
3、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
4、上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纳税所得。
三、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指个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包括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指个人从事设计、装璜、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五、稿酬所得,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指个人拥有债权、股权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十、偶然所得,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
十一、经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3甲与乙同居一室,某日大地震电灯熄灭,乙因年迈体衰,行动不便,甲快速奔跑,将乙撞倒,致其头破血流,当场昏厥,不治而亡。问甲有无刑事责任?
答:甲在发生地震、自己的生命遭受严重威胁之时,为逃跑求生,将乙撞倒,属于紧急避险行为。因为在当时情况下,电灯熄灭,情势危急,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自己就无法求得生路,为避免自己生命所遭受的紧急危险,仓皇出逃,即使致乙倒地死亡,也是属于"不得已"的情形,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应属于避险行为。
但是,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考虑,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之一是保全的利益应当大于牺牲的利益,甲以牺牲他人生命的方式保全自己的生命,已经超过了紧急避险的限度,属于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2007年7月1日,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债务人甲公司的破产申请,并指定某律师事务所担任破产管理人。
(1)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为100万元,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为20万元,管理人的报酬为30万元。
(2)甲、乙公司签订了200万元的买卖合同,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双方均未履行。管理人请求乙公司继续履行合同,乙公司依约发货。
(3)2007年5月,甲公司财产遗失,无因管理人王某要求甲公司支付必要的费用10万元。2007年7月10日,甲公司财产再次遗失,无因管理人张某要求甲公司支付必要的费用20万元。
(4)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管理人决定甲公司继续营业,应支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用合计180万元。
要求:根据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破产费用合计为多少万元?
(2)共益债务合计为多少万元?
(3)如果债务人财产只有200万元,乙公司可以获得清偿多少万元?
正确答案
(1)破产费用合计为150万元。
(2)共益债务合计为400万元。
解析
因管理人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双方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所产生的债务200万元属于共益债务。
债务人财产受无因管理所产生的债务20万元属于共益债务。应注意的是,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后所产生的无因管理的债权才能作为共益债务;如果发生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前,无因管理人的费用偿还权只能作为破产债权受偿。因此,王某的10万元费用偿还权只能作为破产债权受偿,不属于共益债务。债务人为继续营业而应支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债务180万元属于共益债务。
(3)乙公司可以获得清偿的金额为25万元。
解析
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先行清偿破产费用。因此,债务人财产200万元先行清偿破产费用150万元,剩下的50万元再清偿共益债务;
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或者共益债务的,按照比例清偿。因此,乙公司可以得到清偿的金额=50×200÷400=25万元。
甲、乙国有企业与另外9家国有企业拟联合组建设立“光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中公司),公司章程的部分内容为:公司股东会除召开定期会议外,还可以召开临时会议,临时会议须经代表1/2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2以上的董事或1/2以上的监事提议召开。在申请公司设立登记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出了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关于召开临时股东会议方面的不合法之处。经全体股东协商后,予以纠正。
1996年3月,光中公司依法登记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其中甲以工业产权出资,协议作价金额1200万元;乙出资1400万元,是出资最多的股东。公司成立后,由甲召集和主持了首次股东会会议,设立了董事会。
1996年5月,光中公司董事会发现,甲作为出资的工业产权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的价额,为了使公司股东出资总额仍达到1亿元,董事会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由甲补足差额,如果甲不能补足差额,其他股东不承担任何责任。
19年5月,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经济效益较好,董事会制定了一个增加注册资本的方案,方案提出将公司现有的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加到1.5亿元。增资方案提交股东会讨论表决时,有7家股东赞成增资,7家股东出资总和为5830万元,占表决权总数的58.3%;有4家股东不赞成增资,4家股东出资总和为4170万元,占表决权总数的41.7%。股东会通过增资决议,并授权董事会执行。
2001年3月,光中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依法成立了海南分公司。海南分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违反了合同约定被诉至法院,对方以光中公司是海南分公司的总公司为由,要求 光中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要求:
根据上述事实及公司法律制度的规定,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光中公司设立过程中订立的公司章程中关于召开临时股东会议的规定有哪些不合法之处?说明理由。
(2)光中公司的首次股东会会议由甲召集和主持是否合法?为什么?
(3)光中公司董事会作出的关于甲出资不足的解决方案的内容是否合法?说明理由。
(4)光中公司股东会作出的增资决议是否合法?说明理由。
(5)光中公司是否应替海南分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说明理由。
1.光中公司设立过程中订立的公司章程中关于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的提议权的规定不合法。《公司法》第40条规定:“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应当召开临时会议。”光中公司的章程规定代表1/2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2以上的董事或1/2以上的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不符合法律规定。
2.光中公司的首次股东会会议由甲召集和主持不合法。《公司法》第39条规定:“首次股东会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依照本法规定行使职权。”因此,首次股东会会议应由乙召集和主持。
3.光中公司董事会作出的关于甲出资不足的解决方案的内容不合法。《公司法》第31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而并非由其他股东按出资比例分担该差额。
4.光中公司股东会作出的增资决议不合法。《公司法》第44条第2款规定,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而光中公司讨论表决时,同意的股东的出资额占表决权总额的58.3%,未超过2/3的比例。因此,增资决议不能通过。
5.光中公司应替上海分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公司法》第14条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设立分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
2006年8月20日,A公司向B公司签发了一张金额为10万元的商业汇票,该汇票载明出票后1个月内付款。C公司为付款人,D公司在汇票上签章作了保证,但未记载被保证人名称。
B公司取得汇票后背书转让给E公司,E公司又将该汇票背书转让给F公司,F公司于当年9月12日向C公司提示承兑,C公司以其所欠A公司债务只有8万元为由拒绝承兑。
F公司拟行使追索权实现自己的票据权利。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和票据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F公司可行使追索权的追索对象有哪些?这些被追索人之间承担何种责任?
(2)C公司是否有当然的付款义务? C公司如果承兑了该汇票,能否以其所欠A公司债务只有8万元为由拒绝付款?简要说明理由。
(3)本案中,汇票的被保证人是谁?简要说明理由。如果D公司对F公司承担了保证责任,则D公司可以向谁行使追索权?简要说明理由。
答:(1)F公司可行使追索权的追索对象包括:E公司、B公司、D公司和A公司。这些被追索人之间承担连带责任。
(2)C公司没有当然的付款义务。C公司如果承兑了该汇票,则不能以其所欠A公司债务只有8万元为由拒绝付款。根据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本设条件中,C公司以其与出票人A公司之间的抗辩事由来对抗持票人F公司是不符合规定的。
(3)被保证人为A公司。根据规定,保证人在汇票或者粘单上未记载被保证人名称的,已承兑的汇票,承兑人为被保证人;未承兑的汇票,出票人为被保证人。本题中,该汇票未经承兑,因此出票人A公司为被保证人。如果D公司对F公司承担了保证责任,则D公司可以向A公司行使追索权。根据规定,保证人清偿汇票债务后,可以行使持票人对被保证人及其前手的追索权。本题中,被保证人为出票人A公司,因此保证人D公司清偿票据款项后只能向A公司行使追索权。注:考题中汇票金额改为20万元,C公司债务改为18万元,不影响解题。
还有一道题,内容是考核保密和竞业限制协议,没有找到真题。但此前有过相应判例:
在保密与竞业限制协议中,补偿金是必须列入的款项,对于没有约定相应条款的,当事人可与公司协商相应补偿办法;
如公司方坚持以合同未约定为由不予支付,则该合同缺失签约要件,且显失公平,属于无效合同,当事人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第四条 承诺
1.所有缔约方,考虑到它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各自具体的国家和区域发展优先顺序、目标和情况,应: (a)用待由缔约方会议议定的可比方法编制、定期更新、公布并按照第十二条向缔约方会议提供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所有温室气候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的国家清单; (b)制订、执行、公布和经常地更新国家的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区域的,其中包含从《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所有温室气候的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清除来着手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及便利充分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c)在所有有关部门,包括能源、运输、工业、农业、林业和废物管理部门,促进和合作发展、应用和传播(包括转让)各种用来控制、减少或防止《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的技术、做法和过程; (d)促进可持续地管理,并促进和合作酌情维护和加强《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汇和库,包括生物质、森林和海洋以及其它陆地、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 (e)合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做好准备;拟订和详细制定关于沿海地区的管理、水和农业以及关于受到旱灾和沙漠化及洪水影响的地区特别是非洲的这种地区的保护和恢复的适当的综合性; (f)在它们有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政策及行动中,在可行的范围内将气候变化考虑进去,并用由本国拟订和确定的适当办法,例如进行影响评估,以期尽量减少它们为了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而进行的项目或取的措施对经济、公共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g)促进和合作进行关于气候系统的科学、技术、工艺、社会经济和其他研究、系统观测及开发数据档案,目的是增进对气候变化的起因、影响、规模和发生时间以及各种应对战略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的认识,和减少或消除在这些方面尚存的不确定性; (h)促进和合作进行关于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以及关于各种应对战略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的科学、技术、工艺、社会经济和法律方面的有关信息的充分、公开和迅速的交流; (i)促进和合作进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教育、培训和提高公众意识的工作,并鼓励人们对这个过程最广泛参与,包括鼓励各种非组织的参与; (j)依照第十二条向缔约方会议提供有关履行的信息。 2.附件一所列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他缔约方具体承诺如下所规定: (a)每一个此类缔约方应制定国家①政策和取相应的措施,通过限制其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保护和增强其温室气体库和汇,减缓气候变化。这些政策和措施将表明,发达国家是在带头依循本公约的目标,改变人为排放的长期趋势,同时认识到至本10年末使二氧化碳和《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其他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回复到较早的水平,将会有助于这种改变,并考虑到这些缔约方的起点和做法、经济结构和基础方面的差别、维持强有力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需要、可以用的技术以及其他各别情况,又考虑到每一个此类缔约方都有必要对为了实现该目标而作的全球努力作出公平和适当的贡献。这些缔约方可以同其他缔约方共同执行这些政策和措施,也可以协助其他缔约方为实现本公约的目标特别是本项的目标作出贡献; ①其中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制定的政策和取的措施。 (b)为了推动朝这一目标取得进展,每一个此类缔约方应依照第十二条,在本公约对其生效后6个月内,并在其后定期地就其上述(a)项所述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就其由此预测在(a)项所述期间内《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源的人为排放和汇的清除,提供详细信息,目的在各别地或共同地使二氧化碳和《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其他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回复到1990年的水平。按照第七条,这些信息将由缔约方会议在其第一届会议上以及在其后定期地加以审评; (c)为了上述(b)项的目的而计算各种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时,应该参考可以得到的最佳科学知识,包括关于各种汇的有效容量和每一种温室气体在引起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的知识。缔约方会议应在其第一届会议上考虑和议定进行这些计算的方法,并在其后经常地加以审评; (d)缔约方会议应在其第一届会议上审评上述(a)项和(b)项是否充足。进行审评时应参照可以得到的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最佳科学信息和评估,以及有关的工艺、社会和经济信息。在审评的基础上,缔约方会议应取适当的行动,其中可以包括通过对上述(a)项和(b)项承诺的修正。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还应就上述(a)项所述共同执行的标准作出决定。对(a)项和(b)项的第二次审评应不迟于1998年12月31日进行,其后按由缔约方会议确定的定期间隔进行,直至本公约的目标达到为止; (e)每一个此类缔约方应: (一)酌情同其他此类缔约方协调为了实现本公约的目标而开发的有关经济和行政手段;和 (二)确定并定期审评其本身有哪些政策和做法鼓励了导致《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候的人为排放水平因而更高的活动。 (f)缔约方会议应至迟在1998年12月31日之前审评可以得到的信息,以便经有关缔约方同意,作出适当修正附件一和二内名单的决定; (g)不在附件一之列的任何缔约方,可以在其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文书中,或在其后任何时间,通知保存人其有意接受上述(a)项和(b)项的约束。保存人应将任何此类通知通报其他签署方和缔约方。 3.附件二所列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他发达缔约方应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以支付经议定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为履行第十二条第1款规定的义务而招致的全部费用。它们还应提供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所需要的资金。包括用于技术转让的资金,以支付经议定的为执行本条第1款所述并经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同第十一条所述那个或那些国际实体依该条议定的措施的全部增加费用。这些承诺的履行应考虑到资金流量应充足和可以预测的必要性,以及发达国家缔约方间适当分摊负担的重要性。 4.附件二所列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他发达缔约方还应帮助特别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支付适应这些不利影响的费用。 5.附件二所列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他发达缔约方应取一切实际可行的步骤,酌情促进、便利和资助向其他缔约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转让或使它们有机会得到无害环境的技术和专有技术,以使它们能够履行本公约的各项规定。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缔约方应支持开发和增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自生能力和技术。有能力这样做的其他缔约方和组织也可协助便利这类技术的转让。 6.对于附件一所列正在朝市场经济过渡的缔约方,在履行其在上述第2款下的承诺时,包括在《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人为排放的可资参照的历史水平方面,应由缔约方会议允许它们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以增强这些缔约方应付气候变化的能力。 7.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8.在履行本条各项承诺时,各缔约方应充分考虑按照本公约需要取哪些行动,包括与提供资金、保险和技术转让有关的行动,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由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或执行应对措施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下列各类国家的影响,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和关注: (a)小岛屿国家; (b)有低洼沿海地区的国家; (c)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地区和容易发生森林退化的地区的国家; (d)有易遭自然灾害地区的国家; (e)有容易发生旱灾和沙漠化的地区的国家; (f)有城市大气严重污染的地区的国家; (g)有脆弱生态系统包括山区生态系统的国家; (h)其经济高度依赖于矿物燃料和相关的能源密集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所带来的收入,和/或高度依赖于这种燃料和产品的消费的国家;和 (i)内陆国和过境国。 此外,缔约方会议可酌情就本款取行动。 9.各缔约方在取有关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行动时,应充分考虑到最不发达国家的具体需要和特殊情况。 10.各缔约方应按照第十条,在履行本公约各项承诺时,考虑到其经济容易受到执行应付气候变化的措施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之害的缔约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情况。这尤其适用于其经济高度依赖于矿物燃料和相关的能源密集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所带来的收入,和/或高度依赖于这种燃料和产品的消费,和/或高度依赖于矿物燃料的使用,而改用其他燃料又非常困难的那些缔约方。
第五条 研究和系统观测
在履行第四条第1款(g)项下的承诺时,各缔约方应: (a)支持并酌情进一步制订旨在确定、进行、评估和资助研究、数据收集和系统观测的国际和间和站网或组织,同时考虑到有必要尽量减少工作重复; (b)支持旨在加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系统观测及国家科学和技术研究能力的国际和间努力,并促进获取和交换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取得的数据及其分析;和 (c)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关注和需要,并开展合作提高它们参与上述(a)项和(b)项中所述努力的自生能力。
第六条 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
在履行第四条第1款(i)项下的承诺时,各缔约方应: (a)在国家一级并酌情在次区域和区域一级,根据国家法律和规定,并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促进和便利: (一)拟订和实施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教育及提高公众意识的; (二)公众获取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信息; (三)公众参与应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拟订适当的对策;和 (四)培训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 (b)在国际一级,酌情利用现有的机构,在下列领域进行合作并促进: (一)编写和交换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教育及提高公众意识的材料;和 (二)拟订和实施教育和培训,包括加强国内机构和交流或借调人员来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培训这方面的专家。
第七条 缔约方会议
1.兹设立缔约方会议。 2.缔约方会议作为本公约的最高机构,应定期审评本公约和缔约方会议可能通过的任何相关法律文书的履行情况,并应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为促进本公约的有效履行所必要的决定。为此目的,缔约方会议应: (a)根据本公约的目标、在履行本公约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发展,定期审评本公约规定的缔约方义务和机构安排; (b)促进和便利就各缔约方为应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而取的措施进行信息交流,同时考虑到各缔约方不同的情况、责任和能力以及各自在本公约下的承诺; (c)应两个或更多的缔约方的要求,便利将这些缔约方为应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而取的措施加以协调,同时考虑到各缔约方不同的情况、责任和能力以及各自在本公约下的承诺; (d)依照本公约的目标和规定,促进和指导发展和定期改进由缔约方会议议定的,除其他外,用来编制各种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的清单,和评估为限制这些气体的排放及增进其清除而取的各种措施的有效性的可比方法; (e)根据依本公约规定获得的所有信息,评估各缔约方履行公约的情况和依照公约所取措施的总体影响,特别是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及其累计影响,以及当前在实现本公约的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 (f)审议并通过关于本公约履行情况的定期报告,并确保予以发表; (g)就任何事项作出为履行本公约所必需的建议; (h)按照第四条第3、第4和第5款及第十一条,设法动员资金; (i)设立其认为履行公约所必需的附属机构; (j)审评其附属机构提出的报告,并向它们提供指导; (k)以协商一致方式议定并通过缔约方会议和任何附属机构的议事规则和财务规则; (l)酌情寻求和利用各主管国际组织和间及非机构提供的服务、合作和信息;和 (m)行使实现本公约目标所需的其他职能以及依本公约所赋与的所有其他职能。 3.缔约方会议应在其第一届会议上通过其本身的议事规则以及本公约所设立的附属机构的议事规则,其中应包括关于本公约所述各种决策程序未予规定的事项的决策程序。这类程序可包括通过具体决定所需的特定多数。 4.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应由第二十一条所述的临时秘书处召集,并应不迟于本公约生效日期后1年举行。其后,除缔约方会议另有决定外,缔约方会议的常会应年年举行。 5.缔约方会议特别会议应在缔约方会议认为必要的其他时间举行,或应任何缔约方的书面要求而举行,但须在秘书处将该要求转达给各缔约方后6个月内得到至少1/3缔约方的支持。 6.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它们的非为本公约缔约方的会员国或观察员,均可作为观察员出席缔约方会议的各届会议。任何在本公约所涉事项上具备资格的团体或机构,不管其为国家或国际的、或非的,经通知秘书处其愿意作为观察员出席缔约方会议的某届会议,均可予以接纳,除非出席的缔约方至少1/3反对。观察员的接纳和参加应遵循缔约方会议通过的议事规则。
第八条 秘书处
1.兹设立秘书处。 2.秘书处的职能应为: (a)安排缔约方会议及依本公约设立的附属机构的各届会议,并向它们提供所需的服务; (b)汇编和转递向其提交的报告; (c)便利应要求时协助各缔约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汇编和转递依本公约规定所需的信息; (d)编制关于其活动的报告,并提交给缔约方会议; (e)确保与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秘书处的必要协调; (f)在缔约方会议的全面指导下订立为有效履行其职能而可能需要的行政和合同安排;和 (g)行使本公约及其任何议定书所规定的其他秘书处职能和缔约方会议可能决定的其他职能。 3.缔约方会议应在其第一届会议上指定一个常设秘书处,并为其行使职能作出安排。
第九条 附属科技咨询机构
1.兹设立附属科学和技术咨询机构,就与公约有关的科学和技术事项,向缔约方会议并酌情向缔约方会议的其他附属机构及时提供信息和咨询。该机构应开放供所有缔约方参加,并应具有多学科性。该机构应由在有关专门领域胜任的代表组成。该机构应定期就其工作的一切方面向缔约方会议报告。 2.在缔约方会议指导下和依靠现有主管国际机构,该机构应: (a)就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最新科学知识提出评估; (b)就履行公约所到措施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 (c)确定创新的、有效率的和最新的技术与专有技术,并就促进这类技术的发展和/或转让的途径与方法提供咨询; (d)就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和研究与发展的国际合作,以及就支持发展中国家建立自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供咨询;和 (e)答复缔约方会议及其附属机构可能向其提出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问题。 3.该机构的职能和职权范围可由缔约方会议进一步制定。
第十条 附属履行机构
1.兹设立附属履行机构,以协助缔约方会议评估和审评本公约的有效履行。该机构应开放供所有缔约方参加,并由为气候变化问题专家的代表组成。该机构应定期就其工作的一切方面向缔约方会议报告。 2.在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该机构应: (a)考虑依第十二条第1款提供的信息,参照有关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评估,对各缔约方所取步骤的总体合计影响作出评估; (b)考虑依第十二条第2款提供的信息,以协助缔约方会议进行第四条第2款(d)项所要求的审评;和 (c)酌情协助缔约方会议拟订和执行其决定。
第十一条 资金机制
1.兹确定一个在赠予或转让基础上提供资金、包括用于技术转让的资金的机制。该机制应在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行使职能并向其负责,并应由缔约方会议决定该机制与本公约有关的政策、优先顺序和资格标准。核机制的经营应委托一个或多个现有的国际实体负责。 2.该资金机制应在一个透明的管理制度下公平和均衡地代表所有缔约方。 3.缔约方会议和受托管资金机制的那个或那些实体应议定实施上述各款的安排,其中应包括: (a)确保所资助的应付气候变化的项目符合缔约方会议所制定的政策、优先顺序和资格标准的办法; (b)根据这些政策、优先顺序和资格标准重新考虑某项供资决定的办法; (c)依循上述第1款所述的负责要求,由那个或那些实体定期向缔约方会议提供关于其供资业务的报告; (d)以可预测和可认定的方式确定履行本公约所必需的和可以得到的资金数额,以及定期审评此一数额所应依据的条件。 4.缔约方会议应在其第一届会议上作出履行上述规定的安排,同时审评并考虑到第二十一条第3款所述的临时安排,并应决定这些临时安排是否应予维持。在其后四年内,缔约方会议应对资金机制进行审评,并取适当的措施。 5.发达国家缔约方还可通过双边、区域性和其他多边渠道提供并由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获取与履行本公约有关的资金。
第十二条 提供有关履行的信息
1.按照第四条第1款,第一缔约方应通过秘书处向缔约方会议提供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a)在其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用缔约方会议所将推行和议定的可比方法编成的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所有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的国家清单; (b)关于该缔约方为履行公约而取或设想的步骤的一般性描述;和 (c)该缔约方认为与实现本公约的目标有关并且适合列入其所提供信息的任何其他信息,在可行情况下,包括与计算全球排放趋势有关的资料。 2.附件一所列每一发达国家缔约方和每一其他缔约方应在其所提供的信息中列入下列各类信息: (a)关于该缔约方为履行其第四条第2款(a)项和(b)项下承诺所取政策和措施的详细描述;和 (b)关于本款(a)项所述政策和措施在第四条第2款(a)项所述期间对温室气体各种源的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所产生影响的具体估计。 3.此外,附件二所列每一发达国家缔约方和每一其他发达缔约方应列入按照第四条第3、第4和第5款所取措施的详情。 4.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可在自愿基础上提出需要资助的项目,包括为执行这些项目所需要的具体技术、材料、设备、工艺或做法,在可能情况下并附上对所有增加的费用、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量及其清除的增加量的估计,以及对其所带来效益的估计。 5.附件一所列每一发达国家缔约方和每一其他缔约方应在公约对该缔约方生效后6个月内第一次提供信息。未列入该附件的每一缔约方应在公约对该缔约方生效后或按照第四条第3款获得资金后3年内第一次提供信息。最不发达国家缔约方可自行决定何时第一次提供信息。其后所有缔约方提供信息的频度应由缔约方会议考虑到本款所规定的差别时间表予以确定。 6.各缔约方按照本条提供的信息应由秘书处尽速转交给缔约方会议和任何有关的附属机构。如有必要,提供信息的程序可由缔约方会议进一步考虑。 7.缔约方会议从第一届会议起,应安排向有此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以汇编和提供本条所规定的信息,和确定与第四条规定的所拟议的项目和应对措施相联系的技术和资金需要。这些支持可酌情由其他缔约方、主管国际组织和秘书处提供。 8.任何一组缔约方遵照缔约方会议制定的指导方针并经事先通知缔约方会议,可以联合提供信息来履行其在本条下的义务,但这样提供的信息须包括关于其中每一缔约方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各自义务的信息。 9.秘书处收到的经缔约方按照缔约方会议制订的标准指明为机密的信息,在提供给任何参与信息的提供和审评的机构之前,应由秘书处加以汇总,以保护其机密性。 10.在不违反上述第9款,并且不妨碍任何缔约方在任何时候公开其所提供信息的能力的情况下,秘书处应将缔约方按照本条提供的信息在其提交给缔约方会议的同时予以公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