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低油菜什么意思_双低油菜生长地形气候条件
1.湖南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杏山村位于哪个市
3.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4.荆门整体发展情况
5.河南省的固始属于河南哪个市?
6.晋升农艺师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7.关于湖北当阳的问题
湖南省岳阳在结构调整中发展经济作物 2009年岳阳经作生产围绕“三品两化”(即品种、品改、品牌,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展开,全市经济作物除油菜外播面419.2万亩, 比2008年增加52.5万亩。 其中,主要作物: ①蔬菜复种面积130万亩,增加30万亩,其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汨罗市引种的韩国白玉春萝卜,亩产4000斤左右,4月上旬开始收获,产销两旺,平均0.6元/公斤以上,实现亩平收入1000元左右。②西甜瓜23万亩,增加8万亩,其中,大棚礼品西、甜瓜从5月下旬开始上市,每公斤高达4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效益。③中药材新扩7.5万亩,达到20.5万亩(含湘莲);④棉花52.5万亩,比去年增9.6万亩,目前长势较好;⑤油菜109.44万亩,总产93446吨,比去年减少14537吨,减13.46%;⑥水果57.5万亩,新扩1.1万亩;⑦茶园22.76万亩,新扩1.1万亩,其中良种茶园4.4万亩,春茶总产3086.7吨,产值4791.8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2.8%和28.2%。 2009年岳阳汨罗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3.76万亩,比上年增长1.2%,其中:优质稻面积11.1万亩,增加4.04万亩;玉米11.43 万亩,增加0.05万亩。经济作物中:油料面积8.38万亩,减少10.9%,棉花0.53万亩,减少49.5%,蔬菜和果瓜面积19.69万亩,增长 14.3%。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优水产快速增加。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59.3%。 比2008年高2.5个百分点。
参考网站: ://.yysqw.gov.cn/Html/9/0/6/2/3/72352070864572.html 汨罗市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生产调查报告 汨罗市是一个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也是湖南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市)之一,为了加快粮、棉、油生产,我们会同农业部门深入乡镇,就粮、棉、油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汨罗基本情况汨罗地处湖南省东北部、洞庭湖东南岸,南接长沙、望城,西连湘阴、沅江,北抵岳阳,东邻平江,位于东经112°51′—113°27′,北纬28°28′—29°27′,南北长66.75公里,东西宽62.5公里。全市总面积1561.9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24.66平方公里,平原296平方公里,丘岗地662.39平方公里,山地278.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1.1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2.34万亩,旱土8.82万亩。全市共有29个乡镇、6个林、渔、茶场,总人口63.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72万人。2005年全市GDP5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2亿元,第二产业24.1亿元,第三产业1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9.8:44.3:25.9。人均GDP8564元。二、粮、棉、油发展现状从调查的情况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在农作物种植面积中的比重逐步加大,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95929亩,其中粮食作物831043亩,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5%。2004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68350亩,其中粮食作物865433亩,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200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21600亩,其中粮食作物9500亩,占78.6%。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34.9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8.2万吨,年均增长4.6%。粮食产量的增加得益于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从2004年起,连续3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都非常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农业税的减免和粮食直补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市场上粮食价格受国家最低价保护,对粮食的生产也形成了有力的拉动作用。在国家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和市场粮食销售价格上扬的双重影响下,预计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仍会稳中有增。虽然今年4月初的气温骤降对早稻秧苗有一定影响,但市乡两级组织得力,积极取补救措施,对早稻的移栽没有形成太大影响。但是,油料作物种植相对平稳,棉花种植逐年减少。油料种植面积2003年8.08万亩,2004年为8.05万亩,2005年为7.83万亩;油料产量2003年为7714吨,2004年为7873吨,2005年达8088吨;油料作物生产相对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4788亩减少到2005年1950亩,年均减少36.2%,棉花产量由2003年的615吨减少到2005年的293吨,年均减少31%。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国家没有出台鼓励粮食生产这样的扶持政策,棉、油价格得不到保护,生产成本却居高不下,油料、棉花种植的风险大、效益偏低。从品种结构看,粮、棉、油料作物的品种进一步得到了优化,一些低产、质劣的品种如淅福802、威优3号等逐渐被淘汰,2005年稻谷种植面积81.8万亩,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22万亩,占稻谷种植面积的26.9%,汨罗市粮、棉、油生产情况2003—2005年比较面积:亩 产量:吨 项目年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 花播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产量20031195929831043349338808987714478865120041168350865433366882805287338565402005122160095003823437830080881950293 2005年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生产情况表面积:亩 产量:吨 农作物名称播种面积产 量一、粮食作物95003823431、稻谷818100319420 2、玉米75600405833、豆类2205034334、薯类4185018592二、油料783008088 1、花生660010232、油菜籽690006835 3、芝麻2700230三、棉花1950293 其主要优质品种有湘早籼13号、香两优68、金优207、湘晚籼13号。玉米种植面积7.56万亩,其中主要品种有临奥一号、优质品种比重达到95%,油菜种植面积6.9万亩,其中双低油菜面积3.5万亩,占50%。主要品种为湘杂油2号、全能628。棉花种植面积1950亩,主要品种为楚杂180,优质品种普及率达90%。三、汨罗发展粮、棉、油生产的优势汨罗属洞庭湖环湖岗平区,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市域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组合,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环湖岗地平原自然特色,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加之近年来全市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为农作物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汨罗境内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山区向丘陵,向洞庭湖平原倾斜递降,地面高程在24.3—777.5之间。平均海拨高度90米,地势平缓,平均地面坡度只有10.6度。地形多样,岗地、平原、水系相间,丘陵、山地、湖泊交错,以平原、湖泊与低岗地为主,土壤主要为第四纪元红色粘土和近代河湖冲积物,土壤发育完善,土层深厚,养份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大面积种植。市域属典型的大陆性湿润季气气候,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13.4℃,年降雨量1353.6毫米,年平均光照时数为1714.9小时,无霜期270天左右,气温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充足,雨量适度,适宜农作物生长。 境内河流密布,水系发达,全市共有水域325平方公里,大小河流(含溪流)115条,总长654.9公里。全市共有水利工程28695处,水利工程蓄、引、提总水量达3.93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38座,小(二)型水库251座,总库容1.88亿立方米,塘坝工程2.7万多处,大型引水工程1处,河坝引水工程586处,以电力提灌为主的提水工程541处,装机562台12456KW,电力排灌机埠46处73台,装机5983KW,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8.84万亩。
湖南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杨胜元 毕坤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贵阳,550004)
摘要 本文试图从开发地质环境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阐述地质环境在发展农村经济取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预测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重大潜在经济价值,为农业地质工作服务于“三农”增加信心,为农业部门与地质部门配合放心,共同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关键词 潜在价值 农业经济 地质环境 贵州
前言
地质环境应该包括地质和环境地质两部分。地质是指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岩石、矿产、水等基础物质。环境地质是研究水、土、光、热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气象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等的内在联系。在农业地质的研究过程中,在传统农业以土壤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基础上,第一认识岩石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场所,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对地质环境的选择性和依赖性很强,得出了开发地质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结论。第二开发普通硅酸盐岩岩石,整体提取多元素、低剂量离子型液体矿肥,定名为金五谷叶面肥。开发过程中进行了4年的农田种值对比研究试验,验证了该肥料确实能够提高粮食作物产量,从而取得了普通岩石开发利用和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的双重突破。所以认为,开发地质环境有很大的潜力,开发结果将为人类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开发农业地质环境与发展农业经济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经过20多年农业地质工作者正在艰苦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完全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水平。由于地质与农业结合是一个新鲜事物,本身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社会地位还没有稳固确立,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农业地质的推广应用步履艰难,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须做很多工作。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领导用农业地质研究成果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开发社会,用农业地质的科技成果,提高人们对开发地质环境的重要性,把农业地质工作推向深入。
1 贵州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特征
1.1 岩石地层特征
经过几十亿年的沧海桑田,贵州17.6万km2的国土面积上,沉积了前震旦系经过区域变质的硅酸盐岩,厚度达20000m,震旦系至白垩系沉积的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厚度达10000m左右,还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火成硅酸盐岩,未成岩的松散堆积层厚度0至20m左右。
1.2 岩石分布特征
(1)分布面积。前震旦系区域变质的硅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0000km2。震旦系至白垩系沉积的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40000km2,其中碳酸盐岩约1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1.9%。火成硅酸盐分布面积大约6000km2,玄武岩分布面积最广泛。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面积最广,主要覆盖在各时代地层出露的斜坡和低凹部位,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80%,松散堆积层的松散性质决定了人类开垦的力度,贵州5600多万亩耕地主要开发在最年青的地质体上。
(2)岩石地层由老到新从东向西分布。黔东南及梵净山集中分布了6亿年前的变质岩,向西往黔南、黔中、黔东北、黔北、黔西北到赤水,基本格局依照震旦—寒武系到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规律。
(3)在黔南、黔中、黔东北、黔北、黔西北地区,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基本上呈条带状互层分布。
(4)玄武岩集中分布于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中地区有少量的分布。
(5)碳酸盐岩分布占61.9%,形成了贵州以喀斯特农业生态为主的特征。
(6)贵州是一个没有大面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成片分布的山区省分,岩石出露地表最多又是贵州省的一大特征。
1.3 岩石类型及风化特征
(1)岩石类型:分为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进一步细分见表1。
表1 岩石类型及矿物成分统计表
续表
(2)风化特征:两大类岩石的风化产物有很大的差别,形成不同的土层环境。硅酸盐岩抵抗风化的力量弱,硅酸盐岩风化后,有时岩石和土的界限难于区分,岩石就是土,土就是岩石。风化结果为以硅铝含量为主的砂土、亚砂土、含砾砂土,在裸岩地区形成土层的速度比较快,一般没有进行统计。碳酸盐岩以溶蚀作用为主,风化过程中钙镁大量流失,残留下来的物质以黏土为主。碳酸盐岩风化后,岩石和土的界限十分清楚,土层形成的速度大约1万年堆积1cm左右。
2 贵州农业生态环境特征
生态环境包括水、土、光、热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气象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等,它们的作用集中反映在地壳表层的界面上。根据2000年贵州农业状况报告,通报了“贵州各县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的分析比较”,用①地面平均坡度,②10℃气温的热量条件,③光照条件,④水分条件,⑤平坝、丘陵和平地,⑥石漠化面积比例,⑦森林植被,⑧水土流失,共8项量化指标,以县为单位将贵州划分为:12个自然条件最好的“金三角”县;19个自然条件较好的县;46个自然条件中等的县;9个自然条件较差的县。这是环境地质综合因素作用的例证,对讨论贵州农业生态特征提供了参考资料,但遗憾的是缺乏地质的重要因素,应该加上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将更加完善。
2.1 比较优势
(1)生物优势。贵州有500多种食用植物、1800种饲料植物、40多种农作物、100多种蔬菜、127种果树、500多种菌类、3700多种药材、六大优势林木生长。
(2)地方特色农产品。优质水稻和蛋白玉米、“双低”优质油菜、马铃薯、苦荞、名优茶、优质辣椒、反季节蔬菜、名特优水果、香料产品、中草药、富硒农产品、经济林木等。
(3)贵州气候水热同期,属于丰收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4℃~18℃,在10℃的有铲积温3500~5500℃,无霜期260~330天,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mm,属于雨量较丰富的地区。
(4)农业用矿产煤、硫铁矿、磷矿、白云石、石灰石、含钾岩石、海绿石、富硒岩石、石英砂岩等相当丰富。
(5)贵州已开垦的耕地面积5600万亩左右,人平均占有约1.5亩。有以下优势:分布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水热条件好;山区立体生态环境多种多样;成土母质种类多,土壤类型多;化肥、农药施用量少。
2.2 比较劣势
(1)森林覆盖率低,为国土面积的20.86%。水土流失严重,为国土面积的43.6%。
(2)土地总量不少,但是耕地质量差,有86%的耕地土层厚度小于lm,其中40%的耕地耕土层不足15cm。中低产田地占耕地面积的78.6%。25°坡度以上的耕地占全省耕地的20%。不土流失导致耕地每年以11.4万亩的速度减少,加上人口膨胀,2000年人口总数3500万,274万人未达温饱,返贫率达20%。
(3)“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农村380万人饮水困难,50%的田和30%的土得到保灌和半保灌,大部分田地靠天吃饭。
(4)全省喀斯特面积为61.9%,喀斯特地貌的客观存在,石漠化为国土面积的12.8%,使贵州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加重了对气候的依赖性。并有石质荒漠化土地2083.2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9%。
(5)全省平均坡度值17.78°,6。以下占13.5%,6°~15。占26.85%,15°以上占59.65%。全省平均海拔1110m,500m以下占4.75%,500~1500m之间占78.96%,1500m以上占16.47%。全省山丘面积比重大(92.5%),山间平地仅占7.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和大型山间盆地支撑的省分。
(6)气候水平分布不均匀,造成多样性的变化;日照少,阳光不足;倒春寒,伏旱,洪涝、冰雹、秋风、绵绵雨等灾害时有发生。
3 地质灾害与农业生产关系
3.1 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种
(1)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体发生形变和位移,而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灾害之一,是破坏和危害环境最大的灾害,属于环境地质的范畴。地质灾害按照成因分类,可分为自然动力作用形成的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作用形成的人工动力型,两种因素兼而有之称为复合型。按照地质灾害形成后的运动速度,分为突发型和累进型。
(2)灾种。自然动力型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区域分布较广泛。人工动力型主要发在城市、交通建设,地下水抽取区。复合型是党见的地质灾害。根据调查贵州有20个的灾种,广义的灾种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山麓堆积、侵蚀、风化、塌陷、地裂、矿产损失、瓦斯爆炸、废石堆积、病害水库、地面沉降、地面沉陷、水土流失、岩溶塌陷、岩溶水涝等。狭义的地质灾害仅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矿坑突水、地面沉陷。
突发型地质灾害以个体和群体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属之,有我发生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转化性及诱发性。如1988年和1995年晴隆重大厂及开阳磷矿崩塌、滑坡、泥石流。累进型地质灾害是一种慢性地质体形变,为物理、化学、机械和生物的变异迁移作用,缓慢累积而成的灾害,面积大、范围广、危害逐步加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危害最大。如贵州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脆弱。
3.2 地质灾害与农业生产关系
根据贵州地质灾害灾种及灾害分布的调查结果,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财产安全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在地质灾害类型中已阐述了狭义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下面按地质灾害属性和灾害类型,介绍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气象灾害作用于地质体而产生岩石和土壤流失的灾害,其特点是面积大、时间长、直观性弱,必须长期监测或遥感信息分析计算,才能提供比较可靠的数据。贵州国土面积17.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6.1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5%。全省土壤侵蚀量达28556万t,每年从土壤中流失的氮一项高达25万t。贵州西部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威宁县国土面积6925km2,水土流失面积4236km2,占国土面积67.3%。赫章县国土面积3249km2,水土流失面积2156.5km2,占国土面积66%,县国土面积2528km2,水土流失1109km2,占国土面积的43.88%,流沙量469万t。六枝国土面积1792km2,水土流失1043km2,占国土面积的58.2%,流沙量318万t,每年每亩耕地流沙量2.8t,水36t,氮素0.87kg,磷0.55kg,有机质7.6kg。年土壤侵蚀模数为4307t/km2,平均每年流失53万t泥沙、156.73万t氮、1万~4万t磷,4135.2万t有机质,全省每年耕地减少1.33万ha(19.55万亩),毕节地区耕地流失面积85.33万ha(1279.95万亩)。(以上数据出自贵州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和贵州省农业区划办公室编的《开发与生态建设》2001年)
以上看出,在贵州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下,水土流失灾害相当严重,导致耕地减少,土层减薄,肥料流失,江、河、湖泊泥沙堆积,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加快。
(2)泥石流:它的发生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常发生在雨季地质体边坡不稳的地区。1989年初查,全省泥石流50处,规模1万~100万m3,毁田1.5万亩,毁房数百间,伤亡150余人。1994年贵州醅地质灾害详查,泥石泫290处,毁房1000余间,搬迁200余户,破坏耕地6000亩,公路、桥梁、铁路多处受损,伤亡3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人民币。
(3)岩溶洪涝:1989年全省岩溶洪涝统计,大于500亩有44处,总淹面积7万亩以上,1994年贵州西部调查为552处,水淹面积数千亩。
(4)滑坡:1989年全省统计滑坡285处,1994年贵州西部有滑坡2036处,毁房万余间,毁地约15万亩。
(5)其他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其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3.3 地质灾害分区
(1)根据地质背景、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及灾害分布和发育强度,将全省地质灾害分为6个区11个亚区(略)。
(2)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程度分为:Ⅰ毕节、六盘水、盘县为频发区;Ⅱ安顺、贵阳、都匀为易发区;Ⅲ黔东、黔北、黔西南部分为弱发区。
4 地质环境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岩石(包括最年轻的地质体—土壤)是农业地质的主体。
(2)农作物受地质环境控制有成片分布的规律性。
(3)矿物元素在农作物中的核心作用。
(4)潜在地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5)矿物元素是地质与农业结合的切入点。
5 农业生态地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和模式
5.1 功能
(1)在优生地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不同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在优生地质环境地区扩大种植面积;
(2)指导什么优质品种种植在什么地区,什么地区种植什么优质农产品;
(3)引进的优质品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优生地质环境种植;
(4)对品质退化的优质品种取补救措施,改善其质量;
(5)优质品种种植结果,能保证农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性;
(6)经过生物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建立数据库,为名、特、优农产品、保健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开发,提供扎实的基本数据;
(7)查清产品质量、规模、生产水平,为集约化生产和招商引资提供扎实的论证资料;
(8)促进经济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农业扶贫致富服务;
(9)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种值结构,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10)建立生态观光农业,为旅游业连线、连片增添农业风光。
5.2 农业生态地质的农业生产模式
优良品种+优良地质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环境+矿物元素的综合平衡效应+科学的耕作技术=优质农产品
6 利用地质环境发展农业经济初显貌端
6.1 黔南烤烟地质环境种植试验获得的经济效益
1989年到1991年经过三年的黔南烤烟地质环境种植试验,取得增产增收入的效果(表2),但是没有进行推广。
表2 黔南烤烟地质环境种植试验效果统计表
续表
6.2 优质富硒大米的经济效益
贵州处于我国的富硒地质环境地带,主要的富硒地层有寒武系、石炭系、二系叠,目前富硒优质大米在开阳、丹寨、麻江、湄潭开发成功,以麻江为例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3)。
表3 麻江县硒锌优质米生产统计表
6.3 优良地质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在农业大致研究过程中,统计了贵州部分优质农产品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证实了优质农产品对地质环境的选择性、依赖性、适应性,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农产品(表4)。
表4 贵州特色农产品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续表
6.4 开发新型矿物肥料产生的经济效益
经过10年不断创新的研究,用硅酸盐岩的普通岩石开发一种多元素、低剂量的矿物液体叶面肥,起名为金五谷叶面肥。进行了四年农田种植试验,取得了岩石开发和农产品增加产量的重大突破,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方法。
6.4.1 促进水稻增产的关键作用
金五谷叶面肥能促进水稻幼年期发育生长,特别是促进水稻的分蘖作用,奠定水稻增产的关键(表5)
表5 金五谷叶面肥种植水稻分蘖统计表
6.4.2 水稻种植试验的有效增产效果
表6中列举的水稻增产率为5%~32%,说明该肥料的作用,施肥结果水稻最高产量达到1011kg,提高产量200多kg,农民每亩投入20元,收入增加400元以上,农民得到相当大的实惠。
表6 历年水稻种植试验结果统计表
6.4.3 玉米种植试验的有效增产效果
在开阳、毕节、贵阳玉米种植试验,同样获得增加产量30%左右。2004年请黔东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玉米获得增产,投入与产出比亦为1∶20左右(表7)。
表7 历年玉米种植试验结果统计表
6.4.4 其他农产品的有效增产效果
在种植水稻玉米的同时,进行了油菜、辣椒、苤蓝、苹果、李子、梨子、桃子、杨梅等品种的种植试验,一般都获得增加产量10%~28%的效果(表8)。
表8 其他农产品种植试验结果统计表
注:水果仅根据少量样品称重对比,没有计算亩产量。
以上结果虽然具有典型性,但重复出现的几率比较高,为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7 地质环境开发的潜在价值
上述地质环境的直接开发利用和地质的改造利用工作,现在还处于没有吐露锋芒的研究阶段,所做的工作仅是冰山的一角,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价值潜力十分巨大。目前只能根据研究成果取得的资料进行预测,也就是说应该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的预测,预测结果希望能引起部门的重视,通过推广逐步唤醒农民自觉实施,从种植业的角度真正让农民得到增加收入,为农业县减免农业税后增加财政收入。
7.1 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
7.1.1 开发富硒地质环境生产优质富硒大米和茶叶
贵州遵义、、息烽、开阳、余庆、施秉、镇远、三穗、麻江、丹寨、台江、江口、铜仁、都匀及西部毕节、六盘水的广大地区,都属于富硒地质环境,利用大米和茶叶对硒元素的亲和力,从岩石和土壤中吸收呈吸附态的硒元素,生产富硒大米和茶叶。贵州水稻种植面积1250万亩,开发200万亩,每亩产稻谷600kg,生产大米420kg,可生产8.4亿kg富硒大米,每公斤6元,产值50.4亿元。在富硒地质环境发展富硒茶叶,也可以提高成倍的经济收入。
7.1.2 开发优良地质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
贵州岩石出露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全国之最,在划分地质环境优劣势的基础上,利用优良地质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进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品种,种植出来的品质达到优质产品。开发优质大米100万t,4000元/t,产值40亿元,开发优质玉米100万t,2000元/t,产值20亿元,开发优质水果10万t,3000元/t,产值3亿元,开发优质辣椒30万t,7000元/t,产值2.1亿元。开发农业观光旅游20个点,可创产值一亿元,开发名优茶提高产量达到25%,可创产值近亿元,开发优质烤烟,提高产量和质量,生产极品香烟10万条,每条300元计算,创产值3000万元,以上累计约68亿元左右。
7.2 岩石的开发利用
7.2.1 金五谷叶面肥生产的经济效益
金五谷叶面肥生产的工艺流程已经成熟,经过计算生产100万瓶的利润为200万元。
7.2.2 金五谷叶面肥用于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
(1)农民获得的经济效益,体现金五谷叶面肥的社会效益。若按每亩地平均增加产量20%,以目前贵州稻谷的平均产量500kg计算,增产100kg,可增加收入200元。生产优质农产品再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增长点。
(2)如果贵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用500万亩的面积推广金五谷叶面肥肥种水稻,在2002年平均亩产427kg的基础上提高15%,每亩可增加产量64kg,年增产稻谷3.2kg,每千克2元,创产值6.4亿元,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3)如果在五年内全面推广,可把贵州粮食产量提高到1400万t左右的水平,提前五年实现省委、省到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385万t的目标。增长粮食产量296万t,创产值88.8亿元。贵州每年需要外调粮食100万t左右,到时可以不进口粮食达到自给自足。
(4)其他农产品增产的社会效益。以辣椒、油菜为例每年增产可创几亿元的收入。
(5)农产品增产后在流通领域又产生比较大社会效益。
8 结语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年,已发生过几次通货膨胀,基本上都与粮食供应不足有关,2004年出现的物价上涨也与最近几年粮食产量下降有关。因此,都党中央、院把粮食安全作为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狠抓粮食生产,并且要求科技部门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通过地质与农业相结合产生的科技,开发地质和环境一起为农业服务,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一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毕坤.论贵州茶叶矿物元素研究.贵州地质,19.14(1):9~20.
[2]毕坤.论潜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贵州地质,1995,12(4):334~350.
[3]毕坤.论矿物元素在农作物中的综合平衡效应.贵州地质,1998,15(1):61~67.
[4]毕坤.论贵州茶叶品质与地质环境关系.贵州地质,19,14(2):105~120.
[5]高尚玉,毕坤.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钙镁补偿研究.贵州地质,1995,12(1):75~80.
[6]毕坤.黔南烤烟的农业地质种植试验研究.贵州地质,1994,11(1):75~80.
[7]陈蓉,毕坤.贵州地质环境与优质大米关系研究.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3,32(5)98~102.
[8]陈蓉,毕坤.论矿物元素是地质与农业结合的切入点.成都理工学院,2003(5):53~57.
[9]毕坤等.用潜在提取有效态元素研究.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10]毕坤等.农业生态地质环境与优质农产品.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11]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等.贵州地质环境与优质农产品关系.开发与生态建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
[12]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等.开发与生态建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
[13]杨浩.农产品地质学及其发展前景.80年代地质地球化学进展,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14]李正积.地质与农业.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5]张宗祜.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16]徐庆毅.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工程新前沿.中国生物工程协会会刊,生物工程进展增刊,1998.
[17]林年丰.医学环境地球化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8]张宗祜.关于农业地学今后研究的几点意见.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1999:1~4.
[19]邵时雄等.农业生态地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1999:5~21.
[20]陈昌笃.地质生态学的趋势.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2001:27~31.
[21]金日光.我国农业地质的微观根本问题——农土缺乏生命动力源(素).中国农业地质研究新进展,2001:22~25.
[22]曾群望等.云南生物地质环境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23]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
[24]刘英俊等.元素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5]岩石矿物分析编写组.岩石矿物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26]王夔.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89.
[27]邹邦基.微量元素与微肥使用.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28]何立等.喷施宝的开发与应用.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29]朱裕贞,苏小云,路琼华编.工科无机化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0]张洪渊,万海清.生物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1]高吉喜等.21世纪生态发展战略.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杏山村位于哪个市
湖南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它的跨世纪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正是湖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湖南农业,将是以现代化的工业装备的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的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农业。或者说是要建立现代农业的新体系,即要依托现代技术和改良品种而建立起高科技农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农业,并努力发展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农村产业集团。为此,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为依托,按照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以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开创湖南农业新局面。近期内,主要是在全省组织实施好十二大农业工程,包括:以建设八大种苗龙头为主的种苗体系建设工程;以推广两系杂交早稻为主的早籼稻品改工程;以开发1000万亩高档优质稻、800万亩玉米为主的粮食结构优化工程;以高接换种为主的10万亩柑桔品改工程等,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在21世纪,使湖南农业赢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好的效益,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其一、综合生产能力逐步跨上新台阶,由温饱农业提升为小康农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粮食总产翻了两番多,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促进了整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高,全省农业出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已增加到2064.85元。农村的住宅条件以及其他物质条件和文化设施大为改观。尽管还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尚未脱贫,不少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生活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温饱农业向小康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其二、市场适应能力逐步增强,由数量农业提升为效益农业。积极面向市场调整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农业正在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种植业由过去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粮食结构正逐步优化,近几年玉米发展速度快,优质稻米开发形成规模,高档优质稻面积达到800多万亩。经济作物逐步优质化,优质棉面积达80%,“双低”油菜比重提高到50%以上,优质烤烟达60%,名茶比重明显提高,优质时鲜水果成倍增长。草食牲畜和禽蛋奶也有较展,二、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占出栏总数的82%,特种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湖南农业正在向优质、高产、高效转变,有力地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省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45个。产业化基地建设逐步扩大,一些骨干拳头产品通过大户带动和国家投入建设基地,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区域化商品生产格局。特别是种苗产业化建设和技术服务产业化颇具特色。
其三、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由粗放农业提升为科技农业。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和化肥工业的发展,全省的农业生产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已经转移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全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网络初具规模。目前全省拥有农业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等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育机构100多个,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健全。近10多年来,在农业方面,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达1400多项,先后有1000多项荣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尤其是杂交优势的开发利用卓有成效,杂交棉、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杂交鲫鲤、杂交猪、杂交高梁、杂交蔬菜等开发利用、推广,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未来湖南农业的发展,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其四、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由封闭农业提升为开放农业。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大宗农产品出口显著增加,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宗产品已突破20种,产品销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达10亿美元以上。农业外资利用扩展快、效益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拓宽,市场扩大,成效显著。湖南不但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而且承建了中国援助亚洲、非洲、拉丁美洲18个国家的28个农业项目。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聘请, 全省先后向15个国家派出了水稻、蔬菜种植、农田水利、淡水养殖和沼气利用技术人员进行有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总之,湖南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是因为湖南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丰富的农业、稳固的支柱产品、雄厚的技术基础和巨大的创汇潜力。21世纪的湖南农业,必将是以现代工业装备、以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效益型的、开放型的现代化农业。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杏山村村情概况
一、杏山村基本情况
1、杏山村自然条件
村庄名称:信阳市光山县孙铁铺镇杏山村
地理位置:杏山村位于孙铁铺镇西南12公里处,南与仙居
乡接壤,北与刘渡村相邻,西隔竹竿河与罗山毗邻,沪陕调整穿境而过,是孙铁铺镇西南窗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道路交通条件薄弱,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较低,农民无致富门路,农业收入不稳。
气候条件:杏山村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北部季风型湿润、半湿润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间1990小时,年平均气温15.4℃,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26天,年平均降水量1027.6毫米。杏山村气候条件良好,适宜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人口:全村下辖4个自然村庄7个村民组,共
249户1213人。杏山村两委成员共4名,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4名,女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贫困人口41人。
土地情况:杏山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00亩,林地面积1300多亩。主导产业以水稻、油菜为主,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支柱。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是名符其实的贫困村。
2、村委人员情况
杏山村党支部书记辛大国,男,汉族,现年53岁,党员,大专学历。
村主任张先海,男,53岁,党员,高中学历。
支委委员、妇女主任曾庆莹,女,52岁,党员,高中学历。
村部委员、文书熊德义,男,47岁,党员,高中学历。
3、村集体“三资”情况现状
集体资金:杏山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集体资金较少,主要以村级公益财产为主。
集体、资产:
目前,村集体资产主要有杏山村小学一所,估值60万元;村卫生室一处,估值约14.5万元,村杏山、南山、西山、河滩及茶园等。
杏山村附近有孙铁铺农民武装纪念地、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邓颖超祖居、猪山圈生态旅游景区、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光山麻鸭、光山麻鸭蛋、光山青虾、光山“双低”油菜、光山茶叶等特产。
荆门整体发展情况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
南涧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地处东经100°06′~100°41′,北纬24°39′~25°10′之间。东与弥渡县接壤,南与景东县毗邻,西南与云县以澜沧江为界,西至黑惠江与风庆县隔水相望,北与巍山县相连。县域东西横距59千米,南北纵距55千米,总面积1731.63平方千米。县人民驻南涧镇,距省会昆明356千米,至州府下关103千米。
行政区划
全县设4镇4乡、80个村(居)委会、1181个自然村、1593个村(居)民小组。其中:南涧镇,14个村(居)委会、179个自然村、249个村(居)小组;宝华镇,10个村委会、149个自然村、258个村民小组;公郎镇,14个村委会、180个自然村、226个村民小组;小湾东镇,7个村委会、132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拥翠乡,7个村委会、84个自然村、126个村民小组;乐秋乡,7个村委会、116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碧溪乡,8个村委会、119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无量乡,13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290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全县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5万人,非农业人口1.47万人。全县国土面积1731.63平方千米。
自然概貌
南涧县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系纵谷区,云岭余脉——无量山、哀牢山结合部。位于澜沧江中下游和元江上游支流的分水地带。地势由中南部向东北、西南逐步降低。最高点为北部的太极顶山,海拔3061米,最低点为澜沧江畔的小湾子一带,海拔994米。地形为高中山地区,除县城为10平方千米的盆地外,大部分为河谷、山峦和坡地构成的山区或半山区。境内有澜沧江和元江两大水系,9条干流,59条支流。澜沧江、把边江、礼社江由西而行,将县境分割成北部的南涧河谷地、东南部的石洞寺深谷、西南部的公郎河谷及中部与西部大片山岭地区四部分。地貌构成主要有侵蚀构造地貌;侵蚀堆积地貌;剥蚀地貌;断块山地貌;岩溶地貌等。
气候特点
南涧北靠东亚大陆、南近热带海洋,处于我国西部热带海陆季风区域,气候随海陆季风的进退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从而形成干湿季节分明,四季气候不明显,雨热同季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在此基础上,因受地形和高大山脉走向影响,使光、热、水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产生再分配,因而还呈现山“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区域气候。年平均气温18.9℃,年极端最高气温34.9℃,年日照时数2196.4小时,年降雨量1015.9mm。
土地
全县国土面积1731.63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99.3%,平坝占0.7%;耕地占7.72%(旱地占82.7%、水田占17.3%),林牧业用地占84.17%,水域占1.4%,难以利用的土地占6.71%。土地的特点是山地占绝大多数,耕地有限,土壤类型较多,宜种植物较广,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面大,山高缺水,水土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土壤有棕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冲积土、水稻土、盐土8个土类,分为16个亚类、34个土属、66个土种、10个变种。年末耕地面积12290公顷。
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
2007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15190万元,同比增长15.0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43.5:11.0:45.5调整为41.72:12.43:45.85。实现财政总收入14011万元,同比增长20.5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916万元,同比增长21.0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908万元,同比增长29.18%;各项余额184696万元,同比增长56.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06万元,同比增长16.81%。农村经济总收入78675万元,同比增长13.23%;农民人均纯收入1855元,同比增长10.0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19万元,同比增长31.37%。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19万元,同比增长31.4%。交通建设方面:县乡公路等级不断提高,境内公路总里程达2469公里,所有行政村通公路,村组公路通路率达87%。马安、巍南、岔小公路建设工程全面完工,公民、沙乐、无量等一批县乡弹石路建设全面完工;建成了两个农村五级客运站和3个码头停靠点;新修村组公路830公里;投资2614万元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12万件,累计建成小水窖6.22万个,新增和改善了5.96万亩灌溉面积,解决了7.95万人和6.6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水利化程度达46.4%。投资3277万元的南涧河县城段治理工程进入扫尾阶段;母子垦水库扩建和发达水库除险加固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分别完成投资5537万元和693万元;投资2136万元完成了大龙潭水库除险加固扩建工程、大龙潭水库县城供水工程和水处理厂建设;投资14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2平方公里;农村血防水利工程和宝华镇、公郎镇土地复垦整理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正抓紧实施。城镇化建设方面:完成县城总规修编、县城新区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投资1000万元完成县城第六期街道建设和县委、、人武部机关搬迁;投资668万元完成县城供水管网改造、老城区改造和金龙路“三线入地”及绿化亮化工程;公开拍卖了民族商贸城项目建设用地,启动了投资1.2亿元的县城民族商贸城建设。投资215万元的公郎集镇建设正抓紧实施,小湾东镇、宝华镇和无量乡等乡集镇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全县城镇化率达21.28%,县城绿化面积3.78万平方米,绿化率达18.68%。生态建设方面:投资5523万元完成退耕还林5.8万亩、天保公益林建设1.8万亩、人工造林38.8万亩,投资1142万元实施天然林管护124.8万亩,投资1147万元建成沼气池10084口,节柴改灶6334户;完成了云南省多部门参与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中荷合作云南省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和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电力建设方面:投资4590万元完成两期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99万元完成完善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改造项目;投资1034万元完成县城电网改造。信息化建设方面:完成了网管中心和一、二期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成立了云南广电网络南涧支公司。发展程控电话用户28000户、移动电话用户50800户、互联网用户2050户、有线电视入网用户12000户、数字电视用户4500户。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数字乡村”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50.61:9.45:39.94调整为41.72:12.43:45.85。农业产业发展方面:2007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83960万元,比2002年增长49.26%,年均递增8.34%。完成粮食总产量8282万公斤,比2002年增长5.09%,年均递增1%。烤烟产业支柱地位得到巩固,被评为烟叶生产先进县,实现烟农收入12703万元(含红大补贴),比2002年增加6038万元。以肉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累计完成冻精改良牛78087头,畜牧业总产值达32905万元,比2002年增加15562万元;养牛业产值13750万元,比2002年增加5434万元。茶叶产业整体效益明显提高,被评为全省茶叶生产先进县,全县新发展茶园面积3.21万亩,茶园面积发展到9.01万亩,摘面积6.7万亩,实现茶叶产值16000万元,比2002年增加13554万元。大力发展泡核桃产业,全县泡核桃种植面积累计达41.2万亩,其中,2.73万亩进入盛果期。实现产量274万公斤,产值6850万元,比2002年增加4350万元。加快冬早蔬菜、马铃薯、优质油菜、芸豆等特色优质高效农产品开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工业产业发展方面:2007年,预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30515万元,比2002年增长251.84%,年均递增28.61%;完成工业增加值7780万元,比2002年增长146.15%,年均递增19.74%,工业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投资600万元,建成安定工业规划区;投资200万元,建成白岩河工业规划区,工业规划区建设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内联外引,南涧茶叶公司实现与广东“同文行茶业”合作,生产规模从600吨增加到4000吨;罗伯克茶厂、华庆公司等绿茶加工企业和南涧凤凰沱茶厂、云南南涧海鑫堂茶厂等普洱茶加工企业通过引进新工艺和技术改造,生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面启动了县内矿产勘探工作,完成了500千瓦以上小水电的调查评估。投资700万元,建成沙乐银定河和无量马街河电站。第三产业发展方面:认真落实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成立了小湾旅行社,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非公经济不断壮大。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3003户,从业人员4437人,注册资金5056万元;私营企业82户,从业人员2429人,注册资金19455万元。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2%提高到49.2%。
重点工程建设
主动融入,优质服务,积极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07年,投资3724万元的碧溪中华四级公路淹没改线工程和投资2860万元的小湾电站孔雀山岭岗移民安置点建设进展顺利;投资2261万元的孔雀轮渡码头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全面完成了投资1251万元的漫湾电站移民二次搬迁工程和投资576万元的二次搬迁配套项目。小湾电站施工区3个动迁村移民安置全面实现搬迁入住,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稳步推进。投资128万元完成了瓦木自山移民安置点公路建设。完成全淹村移民身份界定和外迁移民的落实工作。全面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编制上报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规划。完成了小湾东镇岔江新区建设搬迁任务,强化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服务。同时,积极做好小湾电站、祥临公路等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大施工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力度,全力维护工区社会稳定,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
扶贫开发
2007年,抓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程,先后实施了18个行政村,共整合投入各级各类资金5419万元,全面完成农户、自然村、行政村“866”建设项目。抓好小康示范村建设,投资1900万元实施公郎回营和拥翠新华小康示范村建设,完成性投资建设任务,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抓好劳务输出,成立县劳务输出协会、昆明分会和4个省外分会,被评为全省劳务输出先进县,全县累计输出劳务人员34729人,2007年,实现劳务收入1.74亿元。抓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投资702万元,受益农户5093户。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1307万元,加强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小额信贷和社会帮扶等工作,减少贫困人口36953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就业和再就业
抓住沿海地区用工短缺的机遇,以提高就业能力,实现稳定、优质就业为目的,狠抓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推荐、就业后服务等工作。年内共向县外输出劳务人员5219人,累计输出劳务人员2.8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亿元。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100名大龄失业人员和特殊困难失业人员临时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
农业
农村经济总收入69483万元,增长10.42%;农民人均总收入33元,增长10.29%;农民人均纯收入1685元,增长6.18%;全县农村粮食总产量7867万千克,增长7%;农民人均产粮385千克,增长7%;农民所得粮4658万千克,减0.32%;农民所得粮人均228千克,减0.44%。全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68787万元,增长10.3%;全县种植业收入32821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7.2%,增长10.82%;全县第一产业收入5518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9.4%,增长10.43%。
加强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全县推广玉米容器育苗移栽7486.67公顷,占的103.6%;推广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浅插1453.33公顷,占的102.34%。推广小麦良种2673.33公顷,科技覆盖率79.72%;推广杂交玉米种植8220公顷,科技覆盖率95.88%;推广水稻良种面积1546.67公顷,科技覆盖率93.55%。创办小麦样板300公顷,啤大麦示范样板300公顷,早蚕豆样板33.33公顷,冬春马铃薯样板66.67公顷,盆坝冬早蔬菜样板6.67公顷,双低油菜样板33.33公顷,玉米样板720公顷,水稻样板200公顷。全县推广水稻中层施肥1486.67公顷,水稻规范化条载1653.33公顷,水稻化学除草1553.33公顷;推广地膜玉米1733.33公顷。各项科技措施的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粮食增产增效。电脑农业管理9133.33公顷,其中:啤大麦2000公顷,小麦1333.33公顷,水稻466.67公顷,玉米5333.33公顷;全县完成旱作立体种植1540公顷。
以市场为导向,稳步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当年,种植啤大麦4566.67公顷,种植冬春马铃薯820公顷, 种植冬早玉米33.33公顷,发展冬春蔬菜660公顷,发展旱地油菜1280公顷,种植早蚕豆486.67公顷,种植早豌豆446.67公顷,种植小春豆类作物1280公顷,辣椒193.33公顷、花生13.33公顷、甘蔗13.33公顷、薯类286.67公顷,夏秋蔬菜406.67公顷。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五年来,累计投入科教文卫事业资金35854万元。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投资2795万元排除中小学危房28630平方米、新建和改建中小学校舍38533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完成民族中学整体搬迁;投资983万元新建了南涧一中教学楼、宿舍楼和职中科技楼、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投资423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救助制度,加快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以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为重点的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投资1113万元完成县医院“农民健康工程”新住院部、传染科和县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县疾控中心综合楼建设;投资305万元完成7个乡镇卫生院和13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93.18%;参合资金952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补助753万元。以彝族打歌和跳菜为重点的民族文化建设取得较好成绩,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南涧跳菜艺术之乡”,“南涧跳菜”获得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成功举办了县庆40周年系列活动。完成了“跳菜”商标注册,启动了“跳菜”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投资541万元完成县文化馆和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达到省二级站以上建设标准。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县志二轮修编工作进展顺利。扎实抓好“优质服务、合同管理、少生奖励”三项重点工作,投资120万元的县计生服务站综合楼正抓紧实施,被评为省级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均控制在州下达指标范围内。投资594万元完成45个村委会办公用房建设。科技推广和应用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39.6%提高到40.6%。高度重视民生,开发就业岗位4375个,城镇登记失业率1.4%。社会保险面不断扩大,全县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总人数达16861人次。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2.1万农村贫困群众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投资320万元建设了3000平方米廉租房。投资150万元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残疾人事业不断加强。成立了县环境保护局,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全国经济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任务。档案、地震、气象、侨务、保密、防灾减灾、新闻宣传、机构编制、机关事务管理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老龄事业等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财税、审计、工商、统计、物价、粮食、金融、保险、邮政等工作较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食品、药品卫生和质量技术监管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小城镇建设
结合祥临公路建设,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通过置换建设用地和公开招投标等办法,全面启动了概算投资3277万元的南涧河县城段治理工程。完成了振兴南路与富民街交叉口至祥临路的扩宽规划修订,县城绿化规划、县城1:500数字化地形图通过验收。启动实施了总投资420万元的振兴南路延长线一期工程和总投资210万元的3000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工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县城经营、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完成了投资72万元的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宝华镇、公郎镇、小湾东镇等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县城绿化面积发展到3.78万平方米,绿化率达18.68%。全县城镇总建成面积3.25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3.7万人,城镇化率达19.22%,同比增长了2%。
林权制度改革
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森林二类调查工作,科学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填发林权证4.14万本,上证林地159.6万亩,进一步明晰了林业产权,调动了广大林农爱林、护林、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按照“终止集体企业身份、终止职工身份”的原则,全面启动供销企业改革工作。撤销了会计核算中心,扎实抓好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工作,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和加强了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公务员法,完成了公务员登记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组了南涧县农村信用联社,农村信用联社服务“三农”功能明显增强。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农民负担大幅减轻。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南涧县位列第73位。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南涧县在列。
2017年2月21日,南涧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河南省的固始属于河南哪个市?
分类: 地区 >> 湖北 >> 荆门市
问题描述:
我是荆门人,可是好久都没有回去了,我想知道荆门的情况.
解析:
荆门是湖北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中部,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西部,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以"荆楚门户"而得名。现辖京山、沙洋、钟祥、东宝、掇刀、屈家岭6个县(市、区)。全市地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8.4万。
荆门东靠大洪山南麓,北枕荆山余脉,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形成低山坳谷、丘岗冲沟和平原湖区兼具地势。荆门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温暖季风型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市年平均气温16.9℃,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
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前106年,中国历史第一县--权县就建立于此,历代一直为州、府、道、县治所。荆门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地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有距今6000至4000多年历史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被誉为"楚文化地下宝库"的楚汉古墓群,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之一--明显陵,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重现--郭店楚简和稀世国宝 --战国女尸。这里养育了道教创始人之一老莱子、一代楚辞文学家宋玉、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著名历史人物,也留下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千古传唱。
荆门物产丰富,山川秀美,禀赋,得天独厚。生态旅游富集,自然人文景观秀美独特,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荆门处于楚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旅游线的节点上,有国家一级旅游景点60多处。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被中国科学院专家称为"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世外桃源",云蒸霞蔚,钟灵毓秀,令人留连忘返;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漳河水库,碧波万顷,岛幽林深,恰似人间瑶池;黄仙洞属喀斯特地貌,蕴藏4个世界级景观和8个国家级景观,钟乳成趣,千姿百态,堪称鬼斧神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了"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篇。荆门境内矿产众多,储量丰富,具有极其广阔的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已探明的23种主要矿产保有储量价值约1460亿元,人均约5万元,高出全省3万元。其中,在石油钻探和航天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用途的累托石储量673万吨,居全国之首;石膏、磷块岩、白云岩和石灰岩储量分别为11亿吨、3.6亿吨、12.5亿吨和6亿吨,均居湖北之首。全境大小河流600余条,水域面积27.7万亩,水能可开发量达28万千瓦。荆门地形多样,平原土质深厚肥沃,丘陵岗地宜草宜木,土地自然生产力高。全市耕地面积370万亩,林地645万亩,淡水养殖面积89万亩,人平分别为1.2亩、2.1亩和0.3亩,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33.2%,活立木总蓄积量1120万立方米。荆门经济基础良好,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79.46亿元,增长11.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3%、15.5%和9.3%。投资、消费和出口持续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13亿元,增长21.4%,创八年来最高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43亿元,增长13.1%。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其中出口9063万美元,增长35.6%。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完成地域财政收入22.8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2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0.6%。金融机构存、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7.73亿元和3.9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49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3629元,增加504元,增长16.1%,增幅是多年来最大的一年。已初步形成以化工、食品、建材、机电为支柱,以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农业综合优势明显,全市农作物品种达60余种,主要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水果、生猪出栏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200万吨、6万吨、34.6万吨、26万吨、223万头和23万吨,分别居湖北第三至五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优质油生产基地和国家生态示范区试点市,其中油菜和棉花被纳入国家优质农产品规划。全市优质稻比重达65%,油菜实现双低化,名特优新蔬菜比重80%,优质水果比重55%,优质三元猪比重78%,名特优鱼比重65%。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达720家,等55个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迅速升级,利用荆门农产品丰富、产品运输成本低和辐射广等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工业体系日趋完备,化工、机电、食品、建材四个优势行业集中了70%的企业、85%的资产、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主导产品有成品油、水泥、啤酒、化肥、包装机械、聚丙烯、布洛芬、电子元器件等。其中,年产各类成品油200多万吨、水泥700万吨、复合肥300万吨。布洛芬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三位,纸包装机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啤酒生产规模居全国十强。全市有大中型企业38家,主要有跻身全国百强大型企业行列、原油加工量将达到600万吨的荆门石化总厂、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全国啤酒行业十强之一、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的金龙泉啤酒集团、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东光电子集团和百科药业、京山轻机等上市公司。在荆的中央、省属企业较多,资产存量巨大,科技人员众多,成为壮大区域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荆门基础设施完备,交通发达便捷。全市境内铁路总里程25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9355公里,水运总通航里程465.9公里。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一体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荆门对外交通大通道已全面打通,在全国"十三纵十五横"的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穿越湖北省境的七条,荆门占"两纵一横":南北向太(原)澳(门)线过荆门段全长121公里的襄荆高速公路于6月28日开通,东西向杭(州)兰(州)线过荆门段,往西荆宜高速正在建设,往东武荆高速即将开工,届时荆门与武汉的公路距离将缩短为185公里,湖北重点建设的随(州)岳(阳)高速(京珠国道主干线与太澳国家重点公路中间的重要加密线)将穿境而过。铁路"一纵一横":焦柳铁路纵贯南北,沿江铁路(上海至重庆)的长荆铁路横跨东西。长江、汉江、江汉运河、长湖水运得天独厚。市中心距三峡国际机场115公里、武汉天河机场245公里(武荆高速开通后将缩短为185公里)。荆门将成为湖北继武汉之后的重要交通枢纽。荆门处于北电南送、西电东送的交汇点,随着荆门热电厂三期120万千瓦工程、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斗笠岗50万千伏超高压开关站、双河50万千伏超高压变电站的建设,荆门电力枢纽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南阳-荆门和洪湖-荆门原油管道、荆门-荆州成品油管道交汇于荆门。境内有国家两条干线、三条微波通道、四条光缆穿境而过,电话交换机容量90万门,移动电话容量50万门,可与世界150多个国家或地区通话。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功能不断拓展,荆门城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45.7%,日供水量36.8万立方米,年供电量20亿千瓦时。
荆门文明开放,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荆门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交易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初步建立了电子政务和企业物流信息平台,电子政务以及社会信息化建设位居湖北前列,被确定为全省电子政务唯一的地级市试点城市。信用环境建设卓有成效,被授予湖北"A级金融信用市"称号。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备的基础设施、开明的投资政策、优美祥和的人居环境,使荆门正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荆门与美国新墨西哥州里奥兰曹市、罗马尼亚泰库奇市结为友好城市,与美国俄亥俄州兰卡斯特市、澳大利亚图文巴市、日本二本松市和日田市成为友好交往城市,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外商投资企业达304家,外贸出口总额逐年增加。荆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市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1年、2003年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抓住新机遇,建设新荆门。在新的发展阶段,荆门将加快实施"兴工富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使荆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进一步强化尊重、服务和保护纳税人的意识,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使荆门真正成为投资者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事业的沃土和温馨生活的家园;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把荆门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并实现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跨越。
晋升农艺师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河南省的固始属于河南的信阳市。
固始县概况
位于河南省东南端,豫皖两省交界处,地跨东经115°21′~115°56′,北纬31°46′~32°35′。东与霍邱县相接,北与阜南县隔淮河相望,西北、西、西南分别与淮滨、潢川、商城三县相连,南与金寨县分界,东南角邻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2016年,县域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74万。[1]
固始夏、商为蓼国地。西周为蓼、蒋、黄、番等国地。1952年,属信阳专区;2014年,由河南省直管。
固始是河南省九个苏区县之一,也是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和发源地之一。固始自古文风昌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之一,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著名景点有:西九华山、华阳湖、陈氏将军祠、华夏根亲文化园等
地理位置
固始县地图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一角,系鄂豫皖交界、华中与华东交融地带。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地理位置在东经115°21′~115°56′,北纬31°46′~32°35′。南北最长94.16公里,东西最宽56.19公里,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东与安徽霍邱县相接,北与安徽阜南县隔淮河相望,西北、西、西南分别与信阳市的淮滨、潢川、商城三县相连,南与安徽金寨县依长江河分界,东南角邻安徽六安市叶集试验区,此外,西南方向地近湖北省麻城市,县境与麻城市境最短直线距离约40公里。为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地形气候
固始县梯田风光固始地势大体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状,平均坡降1/1200,最高处南部“华阳大佛山”(又名卧佛山、曹家寨山,属大别山系)海拔1025.6米,最低处县境东北角三河尖镇建湾村淮河滩地— “老鼠尾巴”海拔22.4米,也是河南省海拔最低点。县境南部为山区,中南部、西部属丘陵垄岗地带;东部是平原及孤陵残丘;北部属浅丘和低洼易涝区。由于境内地形多样,山区、丘陵、平原、洼地、湿地、滩地兼备,有“地理百科全书”之称。
县境植被表现为由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地带向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地带过渡。全县有大小山峰40多座,除华阳大佛山外,其它山峰海拔均低于800米,植被主要为水平分带,垂直分带不明显。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相交错,具有多种群落外貌。其中,以人工或次生植被为主。固始地处江淮地区西部,淮河南岸,大别山北麓,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四季分明。1月平均气温2℃,7月平均气温29℃,年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1287毫米,年平均日照2139小时,无霜期228天,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
自然
固始县固始农业十分丰富,有耕地170万亩,林地42万亩,宜渔水面18万亩,水稻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双低”优质油菜面积稳定在90万亩。其它主要经济作物有柳条、麻类、棉花 、花生、大豆、茶叶、毛元竹、板栗、油桐、药材、蚕茧、水果等。但矿产较为贫乏,发现的有煤炭、铁砂、铜、锌、铀等,除煤炭得以开外,其它矿产均未深揭,储量不明。
关于湖北当阳的问题
晋升农艺师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一
任现职以来,本人在政治上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种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和自觉宣传党中央的各种惠农政策,把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一以贯之的工作原则,同时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期间,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和领导认可,现将我任农艺师职务以来的主要业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任农艺师以来从事和完成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
1.参加高产示范片创建工作 20xx年以来,积极参与江苏省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项目泗洪高产示范片创建工作,泗洪农委在该项工作中,历年有多个丰产片获省农委A级和B级示范方验收,20xx年泗洪农委被江苏省农委评为“20xx年万亩示片建设表现突出单位”。本人按照县农业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在项目方案拟定、农民培训、农情调查积极参与,在本镇高产示范方实施方面,从品种布局、落实面积、示范田建立、农民会、广播会、现场会宣传、农药农资调运,农情调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过程指导、落实,做了大量有效工作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2.参加控减直播稻,推广机插秧工作,改进机插秧技术,增产显著,得到众多农户认可。20xx年以来,由于受条纹叶枯病的影响,农户自发用水稻直播栽培方式,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这种粗放式种植模式由于省工、省时、省秧田一推不可收拾,上级农业部门针对直播稻受早霜寒流影响大、杂草危害严重现状,提出了控减直播稻,推广机插秧的措施,实际推广中,由于插秧机30cm行距太大、本地小麦腾茬较晚,导致机插秧田块基本苗不足、有效分蘖时间短,机插粳稻产量不高,加之亩均230多元的机插费用,在农户中一直推而不广,20xx年,本人编制了以“两早一促”为核心的常规粳稻机插秧技术规范,推广机插秧10330亩,在当年直播稻受早霜影响,平均产量不足900斤的情况下,机插秧田亩均产量1230斤,水稻收获平均提前24天,解决了当地小雪节气种麦怪象。本镇雪北村民李廷碧说:“王主任,往年我家8分地直播稻只能收8口袋。今年机插秧收了12口袋,你以前说的机插秧好处都实现了”。
3.主持编制地方企业标准3项:20xx年4月主持起草泗洪县粮丰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 “常规粳稻机插秧生产技术规程”,以及“无公害农产品 香葱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农产品 西葫芦保护地生产技术规程”并经泗洪县县技术质量监督局标准备案注册。
4.进行技术培训。针对本镇实际,每年编写《半城农情》10期以上,印发4000多份,对全镇农户农业生产全程指导。20xx年以来,每年在每个村居会议室召开种植技术讲座、病虫害防治讲座,累计培训4000余人次。在水稻病虫害高发期,通过村广播会指导农户进行科学防治。在通讯手段多样化的时代,创新农技推广方法,建立《古徐农网》飞信群,种田大户好友人数达300多人,上述工作的开展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5.引进推广新品种、稻麦纯良化工程 近年来,推广水稻武运粳21、华粳5号,小麦济麦22、淮麦28等省农委主推稻麦良种,20xx-20xx年全镇水稻统一供种率达95%、小麦统一供种率86%以上
6、做好科技指导员,做好科技入户工作 20xx年10任科技入户指导员工作以来。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积极办好各类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积极引进、改良、推广新技术,培养示范户,使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7、其他业务工作 每年主持或完成新农药、新技术试验示范10多项,20xx年以来推广爱苗、康宽、稻杰、福戈等高效低毒新农药,推广面积达20多万亩次。主持本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三品认证工作,沁园牌萝卜、花亭香葱获省农委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8、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任农艺师以来,积极参加省、市、县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累计继续教育达600余学时。
二、获得的主要业务工作奖:
1、20xx年被泗洪县委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
2、20xx年被泗洪县农委评为先进工作者。
3、20xx年参加农业普查被江苏省农业普查办公室评为省级先进个人;20xx年被江苏省人口普查办公室评为省级先进个人;20xx年2月被宿迁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公室评为市级先进个人。
4、20xx年被泗洪县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评为农民培训工作先进个人 。
5、20xx年度工作考核优秀。
6、20xx年年度工作考核优秀。
7、20xx年年度工作考核优秀。
8、20xx、20xx年度被半城镇评为先进工作者
三、发表的主要著作与论文:
第一作者论文著作2篇,其中《拌种剂防治小麦病害及对产量的影响》发表在全国优秀农业科普期刊《北京农业》20xx年6月下旬刊;《先正达水稻减量控害试验报告》发表在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中国农业信息》20xx年8月上半月刊。
晋升农艺师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二本人于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12月获得助理农艺师资格。现任镇推广站副站长。自任现职以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不断学习、更新专业技术知识,于9月参加广西大学农学专科函授班学习,6月顺利毕业;同时长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各项技术指导,把农业科技培训送到生产第一线,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现将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建设方面
本人坚决拥护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平时积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认真学习马列著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各种政治理论知识,用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并积极参加广西大学大专班函授及本系统组织的各种农业技术培训,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三农”,为我县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竭尽自己的所能。
二、在工作业务表现及主要业绩方面
(一)认真抓好粮食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
1、积极做好双杂良种推广,抓好粮食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镇粮食稳产增产,不断提高粮食向优质化方向发展:多年来,积极做好良种良法的推广,认真抓好各个关键环节的培训、指导服务工作。使全镇38000多亩水稻良种种植覆盖率达到%以上,推广优质谷种植面积达28500多亩,占良种种植覆盖率达75%以上;单交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3000多亩,占全镇种植面积的85%以上。按照主管局的具体要求,我们以供种为契机,在供种期间加强对农民水稻浸种催芽技术、种植技术常识及新技术的培训,为全镇粮食稳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2、积极抓好“三免”栽培技术推广:几年来,我结合实际情况,在我镇农业生产中大胆推广“三免”栽培技术。,推广水稻免耕栽培技术1300多亩,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多亩,红高粱免耕栽培技术1545亩,油菜免耕栽培技术800多亩,通过推广“三免”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3、认真做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工作:主要参加了六寨镇甲棉村百亩玉米高产示范工作,实施玉米高产示范104.8亩,种植品种主要是正大619、迪卡009、正红2号,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353.4公斤,比本地常规品种增产100—150公斤,增产40%以上。主要参加了六寨镇壮里村百亩水稻高产示范工作,推广超级稻中浙优,平均亩产624公斤,比对照平均亩增产142.5公斤。粮食高产示范片的创建,推动了全镇粮食生产向高产化、优质化发展。
(二)认真抓好经济作物的技术推广工作
1、抓好长角辣椒生产工作:切实抓好长角辣椒标准化生产指导服务,长角辣椒是我镇农产品五大品牌之一,每年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以上,产量达4800吨以上。从制定南丹县长角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以来,我每年都主要参与实施300亩标准化生产示范的建设,通过三年的实施,8月通过自治区农业厅专家组的评审,获得了长角辣椒产品区域的审定。
2、抓好烟后红高粱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我镇烟后种植红高粱产生的效益最明显,结合我镇是全县种烟大镇的特点,以连片种植为主,推广烟后秋高粱240亩,后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214公斤,推广种植烟后秋高粱1260亩,平均亩产276公斤,高产的达413公斤,推广种植烟后秋高粱1545亩,平均亩产280公斤,高产的达425公斤。
3、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规范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几年来,抓好甲棉村者来、坝陇屯,龙马村拉要屯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促步规范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引导群众加强农业食品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4、当好冬季农业综合开发的引导者,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冬季农业综合开发是我镇群众实现再增收的好项目,长期以来,坚持抓好冬季农业产生工作,充分利用,结合免耕栽培技术,以“双低”高产油菜为主要种植品种,每年推广种植25000亩以上,建立示范样板500亩以上,平均亩达167公斤。
(三)认真开展各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
1、每年坚持引进一些新品种、新技术作试验、示范及推广:几年来,每年结合一些新技术进行10个超级稻品种、10个玉米品种、3—5个红高粱品种、2—3个长角辣椒品种、3—5个油菜品种试验、示范,为种植模式和生产用种提供理论依据,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资料。
2、完成烟地套种红(彩)薯引种试种任务。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烟地套种红(彩)薯引种试种任务,经实地测产,红薯平均亩产1047公斤,一般商品红薯800多公斤,亩产经济效益480元,试验取得成功。
3、开展油菜、马铃薯免耕栽培试验示范。作为主要参与者,一是开展油菜、水稻固定厢沟免耕栽培试验取得成功。二是开展马铃薯、水稻固定厢沟免耕栽培试验,其中马铃薯平均亩产2206.8公斤,商品率87.5%,水稻平均亩产604.8公斤,试验取得成功,这些试验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四)认真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增强责任感,认真实施植保减灾保产工程,切实抓好病虫测报工作:几年来,坚持按照县局病虫汇报工作制度到田间地头进行病虫预测预报调查工作,特别是这几年“两迁”害虫危害严重,在病虫多发季节,我坚持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进行防控工作。在病虫防治紧急期间,我坚持做到“531”工作制度:那就是5天汇报一次全面防治工作情况,3天出一次防治通知和虫态发生情况信息,1天进行一次防治工作交流会和培训进展情况汇报。通过培训,加强组织,统防统治,提高综合防治能力,使我镇粮食遭受虫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每年指导群众进行病虫防治面积达3.2万亩次以上。
2、认真完成农业部土壤诊断与配方施肥项目及野外抽样调查的各项工作任务:10月至1月,用3个多月的时间,完成全镇19个村(社区)378个自然屯426个样的抽样与调查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作了好的基奠。
3、完成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在1、2月进村入户调查我镇种植业污染源工作,普查的内容有户主及他的地块所处地形坡度、是否为梯田(非梯田种植方向)、地块类型、地块种植模式及使用农药情况等等,两个月时间完成了103户农户的地块调查。
(五)做好各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几年来举办科技培训和现场会等共计190期次,培训人数1386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7万多份,接受农民咨询50000多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有“三免”栽培技术、烟后红高粱免耕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及农药合理使用技术、长角辣椒提纯复壮标准化栽培技术等,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到科学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
三、论文发表及获得奖励情况
(一)论文发表情况:
1、8月与他人合著(第一作者)的论文《冬种免耕马铃薯不同用种方式试验研究》登载在《安徽农学通报》第(15)期。
2、9月于他人合著的论文《桂西北石山地区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比试验》登载在《现代农业科技》第(16)期。
(二)工作获奖情况
1、获得自治区农业厅全区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先进个人
2、获得南丹县农业局先进工作者
3、获得南丹县农业局系统先进工作者
4、获得南丹县农业局系统先进工作者
5、获得南丹县农业局系统先进工作者
四、符合晋升条件情况
对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系列农艺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和自治区有关职改文件,本人认为具备和符合晋升农艺师条件要求,其中:
(一)思想政治合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
(二)学历、资历符合: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5年,其中任助理农艺师13年;
(三)外语符合:在县级基层单位连续5年以上在野外从事农业工作,符合桂职办[]122号、桂职改[]1号文件规定的“在乡镇以下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条件,并已获市职改办免考资格审核;
(四)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三个模块)成绩合格;
(五)任现职以来,每年完成农业部门及人事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并通过各项继续教育考核测试;
(六)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符合: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了长角辣椒标准化种植推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三免”栽培技术推广,符合“作为主要参加者,制定或执行两项以上本部门或本地区范围内的农业生产、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规划、方案”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七)业绩成果条件符合:获助理农艺师职称以来,先后获得自治区农业厅、县农业局先进工作者称号,符合“在参加科技兴农、技术推广、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中,取得一定成效,得到县级或相当于县级单位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业绩成果条件;
(八)论文条件符合: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篇(其中有1篇是第一作者),符合“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论文条件。
综上所述,本人自任助理农艺师13年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三农“工作;系统地掌握了粮食作物、蔬菜、油菜等理论知识,并能较好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同时善于总结,撰写了专业技术论文。有较丰富的农业技术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组织实施科技项目能力较强,在发展壮大南丹农业经济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人认为已符合晋升农艺师条件要求。
晋升农艺师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三本人自二00一年受聘任为***市***农业站助理农艺师以来,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认真学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镇党委,镇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根据本地生产发展情况,积极开展农科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咨询工作,努力提高本地农民的科学生产知识,使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本地“三高”农业的发展,现将几年来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搞好香蕉规范化管理,优质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
香蕉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全镇香蕉面积三万多亩,占***市约6%,特产遁地蕾香蕉驰名中外,但由于管理不善,技术不过关,香蕉产量低下,亩产一直在15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差,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提高亩产,增加经济效益,本人与站全体人员同志,深入农村调查,总结优质栽培经验,结合香蕉生产发育规律及本地的和生产情况,搞好高产栽培试验示范,提出了选用抗性好的良种,蕉杆回田,深翻改土,深沟高哇,合理种植,增施有机肥,重施分化肥,壮蕾肥,壮 肥,疏条整形套袋,提高品质,安桩防风,适时留牙,翻新种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的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把技术资料印发到群众手中,到各村举办优质生产技术培训班,开展创高产优质示范活动。使香蕉生产种植规范化,有章可循,大大地提高了香蕉的产量和品质,这几年来,香蕉的产量从亩产1600公手上升到2850公斤,攻关田亩产量达6177公斤。
二、搞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无公害,无农药污染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为了确保***香蕉品牌的质量,我们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华农大合作,推广香蕉无公害健体栽培技术的应用,指导群众施有机肥, 大为生态肥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有机叶面肥,保证了香蕉优质主高产和可持续发展,使我镇香蕉打入了国际市场,提示了竞争力,提高了大产效益。
三、抓好名优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反季香蕉生产。
遁地蕾香蕉是我镇名优产品,五十年已出口到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但由于连年种植,对选留芽抓得不严,管理不善,使产量和质量不佳,市场竞争力下降。为了保护我镇名优产品品牌,我们经过品比试验:重点推广种植高脚遁地蕾香蕉的生产,严把留芽选 关,翻新种植,对蕉果整形套袋,喷施有机营养,不断提高品质和产量,打响品牌效应,保证了我镇遁地蕾香蕉生产。香蕉产量和质量虽然提高了,但由于各地水果生产迅猛发展,香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国香蕉在6—10月也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低价倾销,使我镇香蕉生产受到很大冲击,降低了生产效益,为了开拓市场,增加群众收入,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市场供求情况,结合本地气候特点,总结推广香蕉产期调控生产技术,指群众大力发展香蕉生产,使我镇香蕉在水果供应淡季大量上市,提高了生产效益,现在我镇反季香蕉种植面积占七成多,达2万多亩。
四、抓好荔枝、龙眼优质丰产技术的培训、推广。
荔枝、龙眼也是当地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之一。随着生产结构调整,我镇“三高“农业不断发展,荔枝、龙眼种植面积达5.5万亩,但由于群众生产管理技术跟不上,产量品质低下,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经济效益差,大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了唤起果农的信心,我与本站人员一起积极搜集资料,根据生产发展的情况,印发技术资料,下乡开展培训班,现场指导,教会果农如何对幼树进行 枝整形,培养健化的结果母枝,做好控梢促花,保花保果技术工作,克服大小年现象,以及对果树病虫害防治措施,使经济大大提高了荔枝龙眼的产量和质量,使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五、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由于我镇是水果生产老区,病虫源大,病虫害发生严重对农药抗性大,防治困难,对产量品质影响大,我们经给人员通过生产调查,比较试验,提出了蕉植理由,土壤消毒,及时清 预防为主,轮换农药综合防治的管理措施,及时做好病虫害发生的预测报告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病虫的为害。
六、积极引导推广新技术、新成果。
这几年来,我们重点推广香蕉健体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产期调控生产技术,香蕉整形套袋,提高品质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微生物有机肥应用,荔枝龙眼控梢促花技术,保花保果技术,回缩修剪技术, 果龙眼反季高产栽技术 除疏松技术改良土壤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七、做好试验、培训、推广、咨询服务工作。
几年来,我完成了疏松改良土壤试验,稳得高301微生物有机肥施用试验,香蕉 优质增长试验,香蕉黑叶斑病的防治试验,龙眼反季生产试验,主持起草印发技术资料20期3万多份,下乡开培训班,讲授荔枝、龙眼丰产优质技术,香蕉优质高产技术,达300多班次,培训农民达3万多人次,建立联系示范户50户,使农民的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确保我镇“三高”农业的发展。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更多新技术新知识,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为增加农民的收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精心推荐
://baike.baidu/view/48959.html?wtp=tt 看看百度百科吧,我是当阳人,但我告诉你 当阳市区已经没有以往热闹的,过年的气氛基本丧失了,街上什么气氛都没有 大学生都走出去了,烟厂倒闭,很多企业都没了 不过沮河对面出现了很多企业,相传那里排污好一点。。。也就是说对当阳环境可能造成不好的影响。**院也没了,剧院也没了 当阳人的文化消费以后不知道怎么发展。市领导频频出问题,呵呵,唯一的 玉泉寺 又没开发,旅游也没搞起来,什么水上公园,更是野草丛生,什么百宝寨,门票那么贵 也没发展起来,总之当阳的地理优势很多的,长坂坡就在市区,但是我们也就作为了一个最普通的坡。。。。。当阳的发展靠谁呢?反正不是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