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带来了哪些灾害科普信息的变化_气候变暖带来了哪些灾害科普信息
1.如果冰川全部融化,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可以和大家科普一下吗?
2.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多大?
3.危机 : 全球变暖严重威胁地球自身热量平衡系统
4.额。需要科普征文一篇。温室效应的。600到千字左右。今天就要。谢啦。
5.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不是全球变暖么,怎么又出来寒冬了?
近年来,气候变暖对北极熊的威胁刷爆了网络。这里要提醒大家,热议32℃的那个地区位于北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一直是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热的,北极熊在这里分布的南限也一直比西伯利亚、加拿大要靠北得多。气候变暖是个长期累积过程,海冰不会因一日高温融化,北极熊也不会因一日炎热而消亡,大家不必对某一地区的局部天气过分担忧。
很多小编把气候变暖和北极熊扯上关系,但并不清楚个中缘由,把海冰季节性消融、北极熊登陆等正常现象都当成了气候变暖的恶果。现在,动物志给大家科普一下北极熊的生活习性,以及气候变暖究竟如何影响北极熊的生活。
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海冰至关重要
要搞清楚气候变暖对北极熊到底有什么危害,必须先弄清楚北极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现在在一些媒体的宣传下,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即北极熊的生活必需很低的气温,气温升高北极熊就会被热死,或者因海冰融化而无处可去,就将灭绝。实际上,不同于鲨鱼、鳄鱼这样的变温动物,北极熊所属的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能很好地调节体温,通常不会被直接热死的,在一些温带的动物园里也饲养有北极熊就是很好的证明。北极熊擅长游泳,能横渡大片海域,也不会被淹死。
对恒温动物来说,温度通常是通过影响食物的获取而间接影响动物分布的。北极熊的主食是海豹,其中最重要的是环斑海豹。北极熊虽擅长游泳,但它在水下是游不过海豹这类鳍脚动物的。要海豹,必须要海冰。海冰限制了海豹获取氧气,当海豹浮出水面呼吸时,北极熊的机会就来了。另外,海豹生产幼仔也是要在冰面上完成的。总之,北极熊总是守在冰面上守株待兔,待海豹出现立即捉住并食用。因此,北极熊分布在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被海冰覆盖的地区,主要是北冰洋,还有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最北端。
那么是不是海冰越多、越厚,就越好呢?也不是。如果冰面太厚,不结冰的水面很少,海豹因缺乏食物食物、难以接触到空气而数量很少,北极熊也缺乏海豹的场所。这样的环境,它们怎么会喜欢呢?
北极熊环境需求就是这样一种悖论,气温过高,鱼类多,以鱼为食的海豹也多,但海冰少,北极熊无法捕获海豹;气温过低,海豹就少,且海冰太多、太厚,北极熊还是很难捉到海豹。北极熊有一个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实际上所有动物都是如此。
最适宜北极熊生存的环境,既要有封闭的冰面,也要有开放的水面,现在全球最符合这些条件的地区是北极圈附近、靠近大陆和海岛海岸线的一些海域。在北极较高纬度地区,一些海域受风、洋流、地形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一些开放的水面,我们称之为冰间湖;冰间湖周围也非常适宜北极熊生存。下图为巴芬湾北方水域的冰间湖。
北极熊生存需要陆地吗?
北极熊是菲普斯1774年定名的,其学名Ursus maritimus含义为"海滨的熊"。这体现了早期博物学者的一种认识:即北极熊是生活在北冰洋沿岸地区的。这里面有个误区,北极熊虽然在靠近海岸的海域里数量比较多,但在整个北冰洋地区都是有分布的,人们在很靠近北极点的地方也发现过北极熊。北极熊不仅是海滨的熊,更是海洋的熊。
北极熊登陆,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哈德逊湾等较低纬度地区,北极熊在海冰完全融化的时候要登陆避难,除了人类垃圾、鲸鱼尸体和真菌子实体以外,在陆地上它们几乎获取不到任何有用的食物,它们能在陆地上捱过这几个月的食物拮据期,靠的是冬季和春季在海冰上的。二是怀孕母熊通常到陆地上挖巢穴生产。她们在穴中生育,并带着宝宝继续在洞里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一旦小熊长到足够大,能适应冰冷的海冰和海水,她们就立即带着小熊返回到冰面上去觅食。
北极熊离开陆地就不能生存吗?过去的博物学者和猎人认为,母北极熊必须要在陆地上建巢生小熊,没有集中建巢地的地方就没有北极熊固定的种群,只是一些流浪者组成的临时性种群。现代科考证明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波弗特海地区的母北极熊就从来不去陆地上生产,因为这里毗邻的陆地——阿拉斯加北部的地形非常平坦,无法形成很厚的积雪,而母北极熊要在早冬就有足够深的积雪供她们挖洞,还要挖洞后继续下大雪把它们盖住。波弗特海的母北极熊一直就在浮冰上筑巢生产,至今也生存的好好的。
另外,动物学家近些年来才发现,北极熊在北冰洋中心的洋盆地区还存在一个种群。北冰洋中心远离大陆,也没海岛,这里的北极熊几乎可以肯定是终生不登陆的。下图为北冰洋洋盆的一只怀孕母北极熊。
北极熊到底属于海洋动物还是陆地动物,一直有争议。最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海生陆基动物"。海生,意味着北极熊从海洋中获取食物,是隶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陆基,意思是北极熊需要立足于陆地之上,这里陆地的表现形式是海上的浮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北极熊既是海洋动物,也是陆地动物。有关北极熊登陆的更多资料,可关注动物志阅读,或点击文末链接。
南北方北极熊生存的差异
北极熊的分布范围总的来说都是北方,而且是地球的最北端。但从北至南也有40多个纬度的跨越,不同纬度的北极熊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异。
以哈德逊湾为代表的南部北极熊。哈德逊湾是全球北极熊分布的最南端。这里的海冰每年6月就开始融化,到7-9月份大部分海域都没有冰面覆盖,这时候北极熊就要登上陆地。北极熊在岸上通常会找个土洞躲起来,既避暑又节省体力。从10月份开始,海面开始重新冰封,多数北极熊在10月底11月初回到冰面上。特殊的是怀孕母熊,她们从土洞直接转移到雪洞里准备生产,到12月份分娩,翌年3月才走出巢穴,带着幼仔返回冰面上。哈德逊湾的母北极熊连续8个月不吃不喝亦不排泄,是哺乳动物时间最长的禁食期,在此期间还要完成生育、哺乳幼仔的任务,把幼仔从1.5千克抚养到15千克左右。所以,母北极熊是动物界最了不起的妈妈。类似的地区是戴维斯海峡。
以波弗特海为代表的中部北极熊。动物学家发现,这里的北极熊全年存在两次大迁徙,6-7月向北迁徙,11-12月向南迁徙。6月份南部靠近阿拉斯加海岸的海域冰解,北极熊开始北上找冰,8-10月就在北方。10月是南波弗特海近岸浅海地区出现浮冰的第一个月,之前北迁的北极熊开始南返,11-12月占领整个南波弗特海海岸,冬季和春季就在这里。这种夏季北上找冰、冬季南归的模式还见于很多地区,如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这两片海域的北极熊其实是一个种群,夏季北极熊完全撤出白令海退到楚科奇海,冬季再回来。
以加拿大高北极(北极群岛北部)梅尔维尔子爵海峡为代表的北部北极熊。这里气温很低,海冰一年到头都很丰富,北极熊既不需要登陆避难,也不需要北上找冰。相反,到冬天,这里气温太低,海冰太多、太厚,北极熊很难捕到海豹,为躲避暴风雪和糟糕的状况,它们不得不使用一些庇护所暂作歇息,通常12月中旬进入庇护所,2月初从里面出来。动物学家发现,它们1月份活动开始增多,3-9月一直保持在高水平,10月份开始下降。
巴芬湾是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里既存在夏秋季冰融的问题,也存在冬季海冰太多的问题,这里的北极熊每年有两段时间使用庇护所。秋季使用庇护所的时间是9月中旬至11月上旬,而冬季使用庇护所的时间主要在12月下旬至3月。秋季使用庇护所的时长为50-70天(平均56天),而冬季使用庇护所的时长为35-86天(平均65天)。类似的地区还有加拿大北极群岛东部一些地区。
总而言之,纬度越高的地区,北极熊冬季使用庇护所越多,而夏季使用庇护所越少。在纬度最高的北冰洋中心,北极熊冬季进入庇护所的时间应该更长。
上表是不同地区北极熊季节节律的差异,文字描述的是公熊和未怀孕母熊的活动,涂灰色的部分是怀孕母熊额外的冬眠生产季,怀孕母熊每年比其他的熊少三四个月的正常时间。
气候变暖对南北方北极熊的不同影响
很多读者看了上面的表格不禁为哈德逊湾的北极熊担心,怀孕母熊刚刚结束四个月冰融期的避难,就直接转入冬眠生产季节,8个月得不到食物。实际上,那里的北极熊之前活的相当滋润。北极熊幼仔出生于12月前后,翌年3月至4月跟着母亲走出巢穴,来到海冰上;多数地区的小北极熊要跟着母亲直到其生命第三年的春天,此时它们约2.3岁。它们在这时候断奶并独立生活,即使母熊立即发情,与成年公熊求偶、交配并怀孕,她们也要到冬季才能生育它们的下一胎幼仔,这样就是每三年繁殖一胎幼仔。在波弗特海的研究表明,母熊平均每四年繁殖一胎幼仔。
而在哈德逊湾,多数小熊在第二年春天即1.3岁的时候就断奶并独立生活了,很多母熊立即发情并怀孕,当年冬天就生产,实现了每两年繁殖一胎幼仔。研究证实了哈德逊湾的北极熊曾经是全世界最为欣欣向荣的一个种群,这里不仅小熊独立最早,公熊成熟也最快,很多公熊5岁就能达到体成熟,而其他很多地区公熊要长到十岁以后。这里的北极熊一直经受着人类沉重的压力,但依然能维持种群平衡,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海豹和捕猎环境。
然而,气候变暖改变了这一切。20世纪90年代后期,哈德逊湾海冰消融的平均日期比70年代和80年代初提前了两周。这里的北极熊尤其是怀孕母熊,主要靠春天和初夏大量觅食海豹,才能捱过晚夏和秋天的冰融期。怀孕母熊与其他北极熊不同,她们在秋天冰重新冻结以后仍留在岸上,连续八个月不进食。她们必须在春天和初夏积累足够的脂肪,才能如此长时间不进食。冰融时间早导致母熊觅食时间短,这意味着母熊入穴前积累的脂肪显著减少。在哈德逊湾发现,成年母熊体重下降,首次生育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小到2.3岁才离开妈妈,而不再提前一年就断奶并独立生活。哈德逊湾处在北极熊分布的最南限,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最大,如果海冰继续退化,该地区的北极熊的生存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相反,在那些海冰过厚限制北极熊食物获取的地区,气候变暖可能对北极熊有利,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冰盖变薄和冰季缩短能增加北部地区的海豹数量,并改善北极熊的捕猎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从食物链上传递来的能量。如果北冰洋中心的北极熊听说了海冰要变薄、一些冰间湖将出现的消息,它们该高兴地跳起来了!
动物志查阅了最新资料,目前全世界约有22000-31000只北极熊,比十年前略有增多。这两三万只北极熊分为19个确定的种群和一个尚有争议的种群(北冰洋中心)中,这些种群都没有下降趋势,也没有生境破碎化的情况发生,更没有灭绝风险,包括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哈德逊湾种群。总的来说,近几十年来,北极熊的生存状况还是比较稳定的。
目前,全球研究北极熊的专家公认气候变暖是北极熊生存的最大隐忧。尽管高纬度的北极熊可能在短期内受益,如果海冰范围持续减少,最终全世界的北极熊都会受到影响。北极熊与浮冰密切相关,它们在上面进行、交配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因此,冰盖的持续大规模减少必将最终影响到它们的生存。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方面要提高警惕,防止气候变暖不断加剧使北极熊遭遇灭顶之灾,另一方面则是要正确认识气候变暖对北极熊的影响,一味危言耸听、以讹传讹,无疑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恐慌和无用的工作,这对北极熊的保护也是不利的。
如果冰川全部融化,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可以和大家科普一下吗?
气候变暖增加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的风险,如果想要降低这种风险的话,大家要学会做一个环保达人,减少塑料用品的使用。同时大家需要拥有一定的节约意识,一定要随手关灯,节约水。从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慢慢的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极端天气的危害,特别是在夏天出现了40度以上的高温。大家基本上没有办法好好休息睡觉。每一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非常高,基本上已经达到了10亿吨。可以取一些新的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等等。同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现在也推出了一些新能源汽车,虽然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但是如果大家想要买车的话,也可以考虑一下。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只要大家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大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同时大家需要理解什么是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有效的措施,可以制定一些更有效的政策。如果出现了气候变化或者是极端的话,又该如何处理。其他国家应该共同参与进来,意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为下一代发展做好铺垫。
相关部门可以安排一些工作人员加强知识的传播,同时进行一些科普宣传以及教育,这样大家就能够意识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现在科学家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些多余的二氧化碳?大家要做的就是跟紧他们的步伐,同时可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观念,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位更加合格的地球公民。大家也可以参与到整个宣传的过程当中。
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多大?
地球的两极被厚厚的冰川覆盖,如果融化了,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那么你知道海平面会上升多少吗?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沿海国家会被淹没吗?
目前因为全球变暖,冰川和两极冰盖融化造成海平面每年大约会上升4.8毫米,而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边都融化,那么海平面会提高65米,所以海拔低于这个高度的国家和地区都会被海水淹没,水城也许在七年之后会变成类似亚特兰蒂斯一般的存在,而英国伦敦最著名的大笨钟大概以后只能在水中敲。埃及的金字塔也将会被淹没,几千年的历史湮灭在茫茫洪水中。韩国、日本以及中国的沿海地区也都会被淹没,数亿人无家可归。特别是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全国80%的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带,同时山脉会形成岛屿,澳大的建筑也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露出水面。但是如果你生活在非洲,那么这对你来说也许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那里大部分的地区不会受到海平面的影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里是安全的。
沿海城市被淹没只是这次灾难中最不起眼的一件事,因为世界将失去90%的淡水冰川,融化后的冰水会与海洋里的海水混合,大量的淡水会稀释海水中的盐分,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一些习惯了在盐水中生长的植物和动物都会灭绝,同时吸收后的海水因为自重的原因也会影响到洋流,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气候,没有从赤道附近带来的温暖海水,很多地区的气温都会急剧的下降,这也会影响很多地区的降雨量。
非洲沙漠开始大量的降雨,成为新的丛林,而曾经气候湿润、温度适宜的地区却有可能变得干旱,农业遭到破坏。冰川的融化也会减少地球对阳光的反射,太阳将会从海洋中蒸发更多的水蒸汽,这些水蒸汽形成云聚集在空中,形成一场又一场的大暴雨,洪水将会肆虐很多地区。同时,两极冰川中还含有很多的有毒物质以及一些远古。在这场灾难中,很多物种都无法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造成灭绝。但是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两极最古老的冰心已经存在的150万年,它保存了地球的气候信息,但是如果气候一直这样恶化,那么根据科学家们的预计,5000年后,两极的冰川将会彻底融化。
危机 : 全球变暖严重威胁地球自身热量平衡系统
作为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在黑洞研究和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融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一个人可以扮演很多角色,霍金就是这样。霍金除了是著名的科学家外,还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时间简史》并没有成为很多人的物理启蒙书。当然,霍金的身体残疾和毅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地球的平均温度比19世纪末高1.2摄氏度。论文提到,如果全球气温在工业时代之前上升1.5摄氏度,部分地区的极端高温可能影响5亿人;如果气温上升2摄氏度,8亿人将受到威胁;科学家推测,按照目前温室气体排放到2100年(22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3摄氏度,届时全球12亿人将面临过热问题,出现热应力反应。人类是温血动物。如果环境温度处于热区,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系统来控制温度,但是当环境温度长期处于身体的热区时,人体就会遭受热应激。
总的来说,中国是全球变暖的受益者,这主要体现在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即降水量的增加。
不利影响,极端天气增多,水旱灾害频发,病虫害增多。国际上两极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海平面上升,一些较低的国家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我们如此关注全球变暖的原因是我们的适应性降低了。在历史上,有过比现在更严重的全球变暖,当然,也有过严重的全球变冷,我们都延续了下来。比如唐朝时期是暖期,明朝末年是小冰期。所以,不用太担心。根据历史经验,全球变暖有可能继续加强。我们关心的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因素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地球会变得多暖?全球变暖会变得无法控制吗?
气候变暖将导致干旱和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增加。哪里可能发生干旱,哪里就会有更多的干旱,哪里就会有更多的洪水。山火、极端干旱、洪水都是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现象。
额。需要科普征文一篇。温室效应的。600到千字左右。今天就要。谢啦。
特别注意,** 后天 里的大冰柜比起 2012 南北极融化 来说过于不科学,后天有个场景是几个人外出拿药品,返回的时候,寒气不断的向下压,问题来了,我们知道,往轮胎里压气时,气筒会变得很热,不止是摩擦,更多的是气体压缩放热,那么寒气下压同样是这样的物理性质,有人计算过,大面积的气流压到地面足够上升几百度(被烫熟了?)
然后解答您的疑问:为什么会突然发生大寒潮?原因有很多,科学家认为,温室效应有所放缓,因为热量带来的气旋让海洋融入非常多的二氧化碳(短期对我们有益)和热量,如果温度继续上升,而海水相对饱和(当然不会饱和,否则动物活不了),让储存的热量太多,会突然的加剧冰川融化。
观点摘自《环球科学》 《 Scientific American 》中国版
还有,**归**,对吧,就如2012,天气热和大地震有什么关系?最后赞同你的观点,爱护环境(文章不错,试试投稿科普杂志?)
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不是全球变暖么,怎么又出来寒冬了?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形成原因:
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影响:
炼狱般的金星表面,罪魁祸首正是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一般原因: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氟氯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令人感到窒息的温室气体排放
解决方略: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新说:
自1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0年间,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氟氯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
解决方略: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 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长的速度,到2100年二氧化碳含量将增加到550ppm,即几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许多气象学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后,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会增高多少? 目前用的具体办法是,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物理状态变化规律,设计成数值模式进行计算。不过,由于人们对大气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得还不够完善,取的简化计算办法不同,各个模式的计算结果常相差很大。为此,80年代美国科学院组织了评估委员会,对这些模式的结果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估,最终得出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土1.5℃,即1.5℃-4.5℃。这就是对本问题最有权威的组织--联合国IPCC第一次《报告》中用的数字。
亟待解决: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0.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0.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1.5℃-4.5℃,修改为1.0℃-3.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企鹅会因温室效应失去家园吗?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1.0℃-3.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1.5℃-4.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1.0℃一3.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0.3℃-0.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编辑本段概论
温室效应简略图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但是有乐观派科学家声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不及火山等地质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多。他们认为,最近地球处于活跃状态,诸如喀拉喀托火山和圣海伦斯火山接连大爆发就是例证。地球正在把它腹内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所以温室效应并不全是人类的过错。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之后二氧化碳含量的直线上升,难道全是火山喷出的吗?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将使极地冰雪大量融化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科学家预测,如果我现在开始有节制的对树木进行伐,到2050年,全球暖化会降低5%。
编辑本段特点
温室有两个特点:1.温度室内高,2.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之所以称这一效应为温室效应,亦与此原理有关。
编辑本段环境影响
沙漠化会随着温室效应进一步加速
1) 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 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程减慢(负反馈)。 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 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 (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 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
2)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温室效应对的危害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TOMV,由于该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研究员指该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3) 海平面上升
有关温室效应后果的
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 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预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间。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4)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今年的气温降得有点快,中秋节时就迎来了大降温,很多人在旅游景点处见证了2020年冬的第一场雪,而突然的降温,让很多人猝不及防,只好匆匆穿上衣服。此次的气温下降,让很多人为此怀疑,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拉尼娜现象,但很快官方就辟谣,此次的降温并非拉尼娜引起的,而60年最冷只是谣传罢了。
不过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其中指出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今年预计中等到强,且将会持续到2021年,全球多个地区都会受影响。
但是拉尼娜?冷冬!
一、拉尼娜现象会有什么影响?
它指的是太平洋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降低,同时带有大气环流的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和厄尔尼诺现象呈现相反的现象,一般对一片海域的温度影响持续3个月低于0.5℃时,即可定为拉尼娜。一旦爆发后,那东南亚、太平洋小岛上的降雨比起往年更高,而东非地区相比会更干旱一些,很容易就会引来蝗虫危机,从而导致粮食的生产受到影响。
当然拉尼娜所带来的影响每年都不相同,且对各地区的影响也不同,通常会让全球的气温下滑,也会带来暴雨、干旱以及洪涝等问题,不过它在热带地区的危害更大一些,可能会导致非洲、北美洲的降雨减少,低于往年,反而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的降雨要更多一些。
通常来说,在厄尔尼诺到来后,通常也会引发拉尼娜,一般2-7年就会出来一次,不过这几年的强度越来越弱。据了解,今年8-9月份,赤道中东地区太平洋范围,海温相比往年同期要更低一些,且伴随着时间的变动,温度也还有所下滑,9月份的监测气温比往年低出了0.5℃,这也就表明拉尼娜的形成,预计会有85%的概率维持到2021年一季度。
一般来说拉尼娜的持续时间为3个月,不过1998年7月的拉尼娜持续了24个月,危害比较的,海温比往年低出了1-2℃。总体上来说,拉尼娜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不过它的降温并不能改变气候引发的升温。
二、温室效应比拉尼娜似乎更厉害
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厄尔尼诺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北极的冰海加速融化,高原积雪也融为泉水,极端气候的出现概率更多。从21世纪至今,先后发起了5次拉尼娜,而要说强度最大的应该是2007-2008年,南方出现了大范围的降温,冰冻现象比较严重,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
2010-2011年华南的平均气温相比往年少了1.3℃,这也是1986年至今最低的时候,造成了南方地区也遭受冻害现象。在大家的眼里,拉尼娜似乎和?冷冬?天气联系起来,一旦出现必然会降温,实际上并不然,如果出现了弱拉尼娜现象,华南冬天的温度并不会降低。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拉尼娜对天气影响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果出现弱拉尼娜的话,除了让我国东三省、内蒙降温外,其他地方依旧高温。从今年1-9月份的气温情况来看,全球都迎来了新高。从欧洲气象中心的数据显示,9月为全世界迎来了最热的一月,实际上8月份拉尼娜就已经出现了,但气温并没落下来,这就表明2020年将仍然为最暖的年份之一。
其实从这5年来看,地球气温一年比一年高,主要是受温室效应的影响,自然灾害更加频繁,生态系统也变得更脆弱。
今年的10月份突然降温,河南、四川不少地方降雪,也让人大呼今年会是60年来最冷的一天,还有人认为今年会和2008年的冷冬相当,其实并不然,10月份的降温是正常现象,毕竟到了10月份,北方或高原地区的降雪聚会赶来,并不是每个拉尼娜年,我国的气温就会下降。
今年的拉尼娜可能会导致我国的气温下滑,但不足以抵挡温室效应带来的温度上涨,因此今年可能还会持续增热,至于准确的天气情况谁也说不清,只能靠预测。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指出,拉尼娜现象通常会对全球气温产生降温作用,但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滞留的热量足以抵消这种影响。因此,2020年仍将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之一,2016年至2020年预计将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五年。现在的拉尼娜年份甚至比以往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更暖。
三、对农业的影响
拉尼娜对农业的影响比较大,它在我国的表现形势是?冬寒夏热?,也会带来?南旱北涝?的自然现象,同时伴随着降温以及大风天气,部分区域还会出现低温多雨以及大雪。根据联合国的相关信息,此次的拉尼娜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持续4个月,强度为中高度。
1、不同区域的影响
在东部粮食主产区,东北可能会在来年春季出现干旱,降水不是太多,农民需要饮水灌溉才行,而华北、内蒙的干旱可能会更严重一些。在西部地区,云南、广西受拉尼娜的影响最大,可能会出现二次洪涝的现象,因此农民在种植作物时要特别注意,也要提前取预防措施。
在北部区域,可能会出现高温少雨的天气,此时要注意好森林的失火问题。而南方地区,受拉尼娜的影响,天气可能会升温且干燥,部分地区可能要及时给作物浇水。
2、对农业影响
在拉尼娜发生年份,尽管它所带来的强度和破坏力不高,但因持续时间比较长,因此需要注意好作物的生长问题,秋冬季节可能会因缺水干旱,以至于作物如小麦的生长不是太好,同时蔬菜的生长成本高。
据了解,拉尼娜年份,小麦的价格波动最为明显,幅度高达56%,毕竟拉尼娜会让北方地区持续的干旱,如今又是小麦的生长时节,因此大家也要注意好冬小麦的防控,避免极寒气温冻得小麦减产,也要避免?暖冬?带来的徒长问题。
从国际上来看,拉尼娜对大豆的生产也会带来影响,总得来说盛产期气候比较干旱,亩产可能会下滑,对玉米的影响也很大,有50%的概率会让玉米产量下跌,也会让甘蔗的亩产降低,国际原糖价格上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