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云气象卫星的历程

2.对“天枢一号”了解多少?

3.自动气象站的分类

4.怎样查过去的天气记录

5.互联网+智慧农业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_气象业务系统

2020年1月5日。中国气象局信息显示:北京市气象局在2020年1月5日14时至6日8时启动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指令,全市2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进行逐三小时观测,并通过会商系统和北京地区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报告市气象台。

风云气象卫星的历程

系统简介

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通过与灌溉系统相结合,实现智能化控制。系统由物联网监控平台、气象数据集终端、视屏监控、施肥一体机、过滤系统、阀门控制器、电磁阀、田间水管线等组成。

图为河南益民控股5G+智慧辣椒种植基地水肥一体化系统控制中心

概述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喷枪或喷头形成喷灌、均匀、定时、定量,喷洒在作物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发育生长区域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系统原理图

水肥一体化系统通常包括水源工程、首部枢纽、田间输配水管网系统和灌水器等四部分,实际生产中由于供水条件和灌溉要求不同,施肥系统可能仅由部分设备组成。

水肥一体机

水肥一体机系统结构包括:控制柜、触摸屏控制系统、混肥硬件设备系统、无线集控制系统。支持pc端以及微信端实施查看数据以及控制前端设备;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可以帮助生产者很方便的实现自动的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由上位机软件系统、区域控制柜、分路控制器、变送器、数据集终端组成。通过与供水系统有机结合,实现智能化控制。可实现智能化监测、控制灌溉中的供水时间、施肥浓度以及供水量。变送器(土壤水分变送器、流量变送器等)将实时监测的灌溉状况,当灌区土壤湿度达到预先设定的下限值时,电磁阀可以自动开启,当监测的土壤含水量及液位达到预设的灌水定额后,可以自动关闭电磁阀系统。可根据时间段调度整个灌区电磁阀的轮流工作,并手动控制灌溉和集墒情。整个系统可协调工作实施轮灌,充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实现节水、节电,减少劳动强度,降低人力投入成本。

施肥系统

水肥一体化施肥系统原理由灌溉系统和肥料溶液混合系统两部分组成。灌溉系统主要由灌溉泵、稳压阀、控制器、过滤器、田间灌溉管网以及灌溉电磁阀构成。肥料溶液混合系统由控制器、肥料灌、施肥器、电磁阀、传感器以及混合罐、混合泵组成。

4.1:输配水管网系统

由干管、支管、毛管组成。干管一般用PVC管材,支管一般用PE管材或PVC管材,管径根据流量分级配置,毛管目前多选用内镶式滴灌带或边缝迷宫式滴灌带;首部及大口径阀门多用铁件。干管或分干管的首端进水口设闸阀,支管和辅管进水口处设球阀。

输配水管网的作用是将首部处理过的水, 按照要求输送到灌水单元和灌水器,毛管是微灌系统的最末一级管道,在滴灌系统中,即为滴灌管,在微喷系统中,毛管上安装微喷头。

4.2:环境数据集器

4.2.1气象信息集

环境数据集器由低功耗气象传感器、低功耗气象数据集控制器和计算机气象软件三部分组成。可同时监测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雨量、风速、风向、气压、辐射、照度等诸多气象要素;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点,可实现定时气象数据集、实时时间显示、气象数据定时存储、气象数据定时上报、参数设定等功能。

4.2.2土壤墒情集

土壤检测仪可实现对土壤不同深度的温度、湿度、EC、 PH等数据监控,通过5G信号传输至AI农大数据平台,借助于大数据平台的综合建模分析,从而给出土壤土质的综合评级,并语音播报。

4.3:无线阀门控制器

阀门控制器是接收由田间工作站传来的指令并实施指令的下端。阀门控制器直接与管网布置的电磁阀相连接,接收到田间工作站的指令后对电磁阀的开闭进行控制,同时也能够集田间信息,并上传信息至田间工作站,一个阀门控制器可控制多个电磁阀。

电磁阀是控制田间灌溉的阀门,电磁阀由田间节水灌溉设计轮灌组的划分来确定安装位置及个数。

4.4:灌水器系统

微灌按微灌灌水流量小,一次灌水延续时间较长,灌水周期短,需要的工作压力较低,能够较精确的控制灌水量,能把水和养分直接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去。

系统功能

5.1:用水量控制管理

实现两级用水计量,通过出口流量监测作为本区域内用水总量计量,通过每个支管压力传感集数据实时计算各支管的轮灌水量,与阀门自动控制功能结合,实现每一个阀门控制单元的用水量统计。同时水泵引入流量控制,当超过用水总量将通过远程控制,限制区域用水。

5.2:运行状态实时监控

通过水位和监控能够实时监测滴灌系统水源状况,及时发布缺水预警;

通过水泵电流和电压监测、出水口压力和流量监测、管网分干管流量和压力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滴灌系统爆管、漏水、低压运行等不合理灌溉,及时通知系统维护人员,保障滴灌系统高效。

5.3:阀门自动控制功能

通过对农田土壤墒情信息、小气候信息和作物长势信息的实时监测,用无线或有线技术,实现阀门的遥控启闭和定时轮灌启闭。根据集到的信息,结合当地作物的需水和灌溉轮灌情况制定自动开启水泵、阀门,实现无人职守自动灌溉,分片控制,预防人为误操作。

5.4:PC展示平台

通过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测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传感器数据、远程、集、传输、储存、处理及报警信息发送等服务。该平台以集中式分区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经济、有效的远程监控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物联网智能监测平台,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监控目标进行实时监控、管理、观看和接收报警信息。

5.5:移动终端

建立手机系统,客户直接用微信客户端就可以控制和查看实时数据,手机端具有手动启动、关闭电磁阀,水泵等设备功能。

 5.6:运维管理功能

包括系统维护、状态监测和系统运行的现场管理;实现区域用水量计量管理、旱情和灌溉预报专家决策、信息发布等功能的远程决策管理;以及对用水、耗电、灌水量、维护、材料消耗等进行统计和成本核算,对灌溉设施设备生成定期维护,记录维护情况,实现灌溉工程的精细化维护运行管理。

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充分发挥现有的节水设备作用,优化调度,提高效益,通过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更加节水节能,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质量,将使灌溉更加科学、方便,提高管理水平。

对“天枢一号”了解多少?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的发展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30年中国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和自主创新,气象卫星已成为现代气象业务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科技支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说。

在历届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我国已成功发射了9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目前,仍有5颗在轨稳定运行,为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航空、航海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性、专业性和决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成为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效益发挥最好、应用范围最广的卫星之一。

从试验应用型到业务服务型

“气象卫星的工作,我们是白手起家,没有人去告诉你如何去做,要靠实践凝练,要花代价去换取经验和知识。”风云一号A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原主任钮寅生说。

在气象卫星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人们都不会忘记那曾经刻骨铭心的痛:

1988年10月15日,成功在轨稳定运行39天的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姿态失控,整星失败。

1991年2月14日,风云一号B星在正常在轨运行165天后,由于星载计算机内存储数据跳变,导致卫星姿态再次失控。

1994年4月7日,即将成为我国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的风云二号01星在发射前8小时的模拟测试中,肼系统发生泄漏,导致厂房失火,卫星被烧毁。

19年6月10日和2000年6月25日分别发射的风云二号A星和B星,在在轨运行10个月和8个月之后,也都因各种问题无法正常工作,均未达到设计寿命。

回望历史,正是这些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的痛,为我国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研制和技术积累了经验;也正是这些痛,在时时刻刻激励着气象卫星科技工作者以更加“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卫星的研制和应用中。“面对这项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杨军说。

不平凡的历程势必造就一个不平凡的卫星平台,势必培养出一批勇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气象卫星科技人员。在经历了挫折之后,一个个神话在航天人和气象人的手中书写。

1999年5月10日和2002年5月15日,分别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C星和D星。风云一号C星在轨正常业务运行4年9个月,大大超出2年的设计寿命,而D星到2009年仍稳定运行。

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分别成功发射了风云二号C星和D星,首次共同实现了“双星运行、互为备份”。其中,风云二号C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还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5月27日,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2008年12月23日8时5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6星送入

预定轨道。

从第一代气象卫星到第二代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气象卫星已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并率先实现了我国应用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的目标。然而,面对成绩,我国的航天人和气象人的目光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上装载的5个通道的1个仪器已早已无法满足气象现代化的需求。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环境生态保护等一个个问题亟待气象卫星人为其破解之路提供科技支撑。

就在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时,发展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议案又摆在大家面前。“上世纪90年代,正是气象卫星发展最艰难的时候。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满怀希望,很多人都是在研制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同时,又再为发展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谋划着。”杨军说。

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我国航天人和气象人并肩完成了美国用40年才走完的路。2008年5月27日,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随着卫星一同被送入太空的还有星上装载的11个先进的遥感仪器及99个光谱探测通道,其中有5个通道的分辨率达到250米。而在30年前的风云一号A星上,仅有1个仪器及5个通道。

除了量上的突破,风云三号A星更注重在质上的突破。它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从单一遥感成像到地球环境综合探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公里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的四大技术突破。

在我国极轨气象卫星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时,静止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目前,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已进入立项阶段,将于2013年前后发射首颗卫星。

“气象卫星事业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这条路走得很难、很艰苦,但是很有成效。我们相信,只要团结起来,不断改进,未来中国的气象卫星一定会更好。”中国工程院院士、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总师许健民说。

从蹒跚学路到天地一体化的楷模

作为卫星工程的五大系统之一,地面应用系统是充分发挥卫星应用效益的坚实保障。“为了充分发挥卫星的效应,要求是地面应用系统的发展要略超前于卫星的发展。”钮寅生说。伴随着卫星的发展,我国气象卫星地面应该系统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地面接收站从无到有,从3个到5个,从国内走向国外;地面应用系统从无到有,从一个系统运行到多个系统并行。

“风云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技术含量和工作量,不亚于甚至超过卫星本身,它不仅是国内最好的系统,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 中科院院士匡定波说。

回首卫星气象人走过的30年,许健民感触最深的不是那些令人耀眼的成就,而是当初难以想像的各种困难。他连连用“其中的不确定性太大了,现在回过头来看,都觉得后怕”来形容他现在的心情。他说:“科研人员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埋怨和压力,我们只能一点一点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

如今,风云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成功解决了海量、高速气象卫星数据的实时集和异地间实时远程传送问题,突破了卫星资料接收处理、预处理、产品处理、存档、分发、应用等关键技术,克服了国内双星和国外多星业务化接收处理给应用系统带来的技术复杂性和兼容性的难题,实现了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年运行成功率保持在99.5%。

特别是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中的高精度图像定位技术破解了我国航天事业“要命”问题,受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麦克·格瑞芬博士的称赞,被国际同行专家公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星地一体化的共同发展模式也被我国航天界誉为“天地一体化的楷模,地面应用系统的典范”。

从无从应对到成竹在胸

“浣熊”、“凤凰”、“森拉克”、“黑格比”、“蔷薇”……2008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台风登陆强度强。但由于预报准确,防御措施到位,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2000年以来同期偏轻。而在其中,气象卫星时刻密切监测,追踪台风动向,为预报人员及时提供最新卫星云图,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思绪回到了建国初期,台风肆虐、干旱横行、强寒潮突至,自然灾害给新中国的发展设置了一道道障碍。特别是1968年,台风频袭我国东部沿海,损失惨重。“当时,由于气象部门在台风的监测手段上还很缺乏,特别是对于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强度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许多老同志回忆道。

肩负重任的风云气象卫星没有让人们失望。自2005年1月以来,中国风云系列卫星对太平洋生成的92个影响或登陆我国大陆的33个台风全部进行了全程监测。

近年来,气象卫星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奥运气象服务保障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2003年的淮河特大洪涝灾害、2006年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大火、2006年的北京特强沙尘暴、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每年初冬袭击我国大部地区的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服务中,都可以找到风云卫星的资料和产品;在我国夏季风、干旱、积雪监测,全球臭氧及海冰变化趋势分析中,气象卫星资料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气象服务中,风云系列卫星更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卫星在密切监视台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同时,积极为北京市热环境、大气气溶胶、臭氧监测提供科学数据,为青岛奥帆赛海域浒苔治理工作提供每日浒苔分布图。

气象卫星资料和产品除了服务与现代气象业务外,还积极服务军队、水文、海洋、农业、林业、民航、交通、电力等部门。据统计,目前,接收与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资料及产品的用户已超过2500家。

从依靠国外资料到为国外同行提供资料

随着中国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的相继成功发射和投入业务运行,风云一号C、D星,风云二号C、D星,风云三号A星都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之中。中国气象卫星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大量国际用户直接接收或利用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资料。

“特别是在风云三号A星成功发射之后,我们仿佛成了‘香饽饽’,很多发达国家的气象部门都主动与我们联系,希望共享风云三号A星资料。”杨军自豪地说。

短短的30年光阴,在党中央、院的领导的关怀和关注下,中国已成为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极少数国家之一,并且在地球观测组织(GEO)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3年5月,中国气象局向朝鲜提供了一套极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这是中国向国外出口的第一套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为了加星数据共享工作,中国成功开发了FENGYUNCast接收系统,并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向亚太地区17个国家赠送了该接收设备,使得风云卫星数据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朝鲜、伊朗、阿曼、新西兰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也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利用风云二号卫星数据。

自动气象站的分类

“天枢一号”是国家电投集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统一品牌的综合智慧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管控与服务平台。

一、什么是“天枢一号”?

天枢一号集成了能源监视、预测、调控、分析、运维和服务等九类功能于一体,可实现综合能源智慧化管理。用“横向跨界融合、纵向业务贯通”的系统集成理念,以“天枢一号”为核心,构建能源网,通过数据共享、业务互通;联通政务网,与交通、安防、农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相融合。

使城市治理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联通社群网,与电商、出行、旅游等优质平台共同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优质的一体化服务,打造“天枢云”生态,实现“三网融合”,支撑智慧城市、美丽乡村建设。

二、“天枢一号”有什么优势?

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创新型科技公司,是统筹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领域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主要载体,国家电投集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规划咨询、技术创新、技术支持和专业化建设服务平台。

(一)团队优势

下设天枢中心,专注国家电投集团天枢体系的技术、研发、项目和运营等工作,为三网融合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技术优势

1、边缘智慧能力:提供适用于综合智慧能源、三网融合各种场景地智慧边缘能力,建立云边协同标准智慧物联网体系。

2、业务中台能力:融合互联网与工控技术,安全可靠;建立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支撑综合智慧能源、三网融合业务和场景应用的快速开发与运维。

3、业务应用能力:提供专业化应用,实现综合智慧能源各环节优化和效率提升,为用户带来经济、高效、绿色的用能体验。

4、运营服务能力:实现与互联网平台的账号打通、积分打通、权益打通、服务打通,提供安全互信的三网融合运营服务能力。

(三)专业优势

1、丰富案例积累,覆盖多领域、全场景。

2、大量示范级项目成功落地部署,平台在实战案例中历经打磨、优化迭代,与同类平台相比更加成熟、完善。

三、“天枢一号”能为客户提供什么?

1、项目开发单位

面向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开发单位。

2、科学可信的决策助手

通过多维度评估项目建设可行性,高效筛选,为项目规划建设提供最优解决途径。

3、能源运营单位

面向能源场站运营公司,如风电场、光伏电站、核电站等。

4、统领全局的智慧管家

(1)将“源、网、荷、储”各环节数据、核心指标全局展示,一目了然。

(2)基于历史数据和气象信息,借助先进算法,预测用户能源需求,进行多能流优化配置、削峰填谷、协同互补等优化调度,提升能源使用率,让综合智慧能源更挣钱、更节约、更绿色。

(3)用大数据,深度挖掘系统节能潜力,为降低售能价格提供精准指导。

(4)基于设备历史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预警故障,主动维护设备。

5、能源服务单位

面向集团内配售电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等专业能源服务公司。

6、最懂用户的贴心服务

为终端用户提供用能查询、合约管理、套餐管理、计量管理、交费充值、统计、报修等一站式线上客服功能。

四、“天枢一号”一般应用在哪里?

(一)智慧城镇型:智慧城区南方智慧供冷北方智慧供热增量配电网,智慧县域、绿色交通、美丽乡村、智慧农业。

(二)集群楼宇型:医院、学校、办公楼、军营哨所大型商业、固定场站、数据中心。

(三)产业园区型:街区、空港、港口、海岛高铁站、园区储能、智慧社区、工业园区、智慧矿山、酒厂(酒庄)、智慧铝电。

(四)能源基地型:核能+、光伏+、煤电+、水电+、风电+。

怎样查过去的天气记录

(1)数字高精度自动气象站

观测要素齐全、可观测的气象要素有:环境温度、环境湿度、露点温度、风速、风向、气压、太阳总辐射、降雨量、地温(包括地表温度 、浅层地温、深层地温)、土壤湿度、土壤水势、土壤热通量、蒸发、二氧化碳、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紫外辐射、地球辐射、净全辐射、环境气体共二十项数据指标。具有性能稳定,检测精度高,无人值守等特点,可满足专业气象观测的业务要求。

(2)移动式自动气象站

移动式自动气象站用一体化设计,它具有移动观测能力,测量精度高,集成多项气象要素的可移动观测系统。可测量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光照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露点、太阳辐射量、太阳紫外线等多项信息并做公告和趋势分析,可以通过多种通讯方法将气象数据传输到气象中心计算机气象数据库中,便于用户对气象的数据的使用、分析和处理。可根据需要(测量的气象要素)灵活增加或减少相应的模块和传感器,任意组合,方便、快捷。

(3)便携式自动气象站

便携式自动气象站是一款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测量精度高,集成多项气象要素的可移动观测系统。该系统用新型一体化结构设计,做工精良,开箱即可测量,测量位置灵活可变(田间,树丛,建筑,山谷等)。核心监测部分整体重量不超过5kg,高度集成,体积小巧,携带方便。

(4)车载自动气象站

最常用的是将气象站置于车顶棚之上,这样只要车可以到达的地方都可以变成监测点。但是传统的自动气象站在车载应用时,由于车辆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发生的方向和速度的改变,致使测量结果中的风速风向值存在较大的偏差,为解决这一问题,车载自动气象站通过在气象站内置的GPS和电子罗盘,突破这一局限,完成了车载自动气象站的研发,实现了真正的移动观测。

(5)光伏电站环境测试系统

光伏电站环境监测系统是最新研发生产的专业针对光伏发电站的环境监测系统,该设备用新型一体化结构设计,便于携带,测量精度高,使用方便,可集温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雨量、气压、电池板背板温度等多项信息并作公告和趋势分析,同时可通过多种通讯方式将气象数据传输到气象中心计算机气象数据库中,便于对气象数据的使用、分析和处理,是光伏电站监测环境因素的理想设备。

(6)旅游自动气象站

旅游景区自动气象站是针对各大景区及城市用户的一种实用型自动气象站,它除可测量常规气象要素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外,还可对紫外线、特零地温(即零厘米土面、水泥面、沥青面、草坪)的观测,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增加能见度、花粉浓度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噪声等污染指数的监测,为景区及城市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观测要素可以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和增减,还可以配套多种户内户外型显示屏,为游客及市民提供各类实时的气象资料。

(7)校园自动气象站

校园气象站专业针对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观测指标进行设备配置,自动气象站对集数据信息以图表、数据的形式真实、直观的反应当前环境数据指标。可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雨量、太阳辐射、空气质量等要素进行集、存储和显示。自动气象站也可以通过外接气象信息显示屏发布相关信息,也可通过校园网站对气象站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查询,方便师生对天气变化情况进行随时掌握,促进科学探究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

互联网+智慧农业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查过去的天气记录的方法如下:

可以在电脑上打开该网站进入,点击当前的天气预报查询页面进入。然后在出现的天气预报界面中点击翻页以及选择具体的区域即可看到一个月前的历史天气。具体的查看方法如下:

在电脑的百度上输入中国天气网,找到其官方网站以后点击进入。进入到该网站以后点击右侧的40天预报进入。页面跳转以后选择需要查看的区域,点击页面的日历,选择需要查看的日期。此时即可看到已经通过该网站查询到了一个月前的天气信息了。

在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什么:

在天气日历中要记录好日期、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

在天气图上,分析某地区的天气系统和大气状态。其中包括气压分析。用等压线或等高线表示空间气压的分布,气温分析。

用等温线表示大气中冷暖气团的分布和大气的热力结构,湿度分析。用等比湿线或等露点线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分布。风场分析。用流线和等风速线表示大气流动的特点。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气团分析、锋面分析和气压系统(或风场系统)分析等。

智慧农业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解决方案包括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极飞农业物联网,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植保无人机,自动数据传输设备等等来解决类似智能温室大棚,大型农田里的水肥一体化,土壤里的病虫害。

智慧农业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监测管理的系统,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而农业物联网信息化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是智慧农业的解决方案。

极飞可以在水果、蔬菜、茶叶和中药材等农产品项目实施地区,通过安装土壤墒情、环境气候等农业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对作物长势、环境条件、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信息的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农业物联网云平台,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持终端和物联网终端等设备,实现气象、土壤等信息的查看、时空物联的远程精准控制。也可为企业以及农户提供农技指导、农业病虫害预警、农产品质量溯源等相关服务。通过智能化控制,减少劳动力及农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据的积累还可为农业专家对各类农作物构建生产模型提供数据保障,为中心以及主管部门宏观监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