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冶市属于哪个省

北丘街道气候特点_北丘街道气候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地跨东经114°31′—115°20′,北纬29°40′—30°15′。西北与鄂州市为邻,东北与蕲春、浠水县隔江相对,西南与武汉市、咸宁市毗邻,东南与阳新县接壤。距省会武汉仅90公里,由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黄石市代管。全市总面积1566.3平方公里,辖1个乡、10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

大冶市地处幕阜山脉北侧的边缘丘陵地带,地形分布为南山北丘东西湖,南高北低东西平,一般海拔高度为120—200米,最高点海拔840米,最低点海拔11米。主要山脉有大同山、天台山、龙角山、云台山、茗山、黄荆山等。大冶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主要是东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季 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6.9°C,极端最高气温40.1°C,极端最低气温-10°C,年均无霜期261天,年均降水量为1385.8毫米。长江流经市东北隅,市内主要河流有17条,湖泊有大冶湖、保安湖和三山湖。

大冶市1999年末总人口为878886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746242人,非农业人口132644人。大冶人口主要属汉族,另有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满族、侗族、土家族、黎族、塔塔尔族等9个少数民族,计117人,杂居在汉族之间。

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中国***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中国***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1949年建国初,成立大冶专区,大冶县属之。1952年,大冶专区撤销,大冶县改属黄冈专区,1959年1月改属黄石市,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仍属黄石市。千余年来,县地隶属之变化,行政区划之变更,区域之扩大与缩小,十分频繁,而县名始终未变。1994年2月18日,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举行建市庆典。

大冶市属于哪个省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地跨东经114°31′—115°20′,北纬29°40′—30°15′。西北与鄂州市为邻,东北与蕲春、浠水县隔江相对,西南与武汉市、咸宁市毗邻,东南与阳新县接壤。距省会武汉仅90公里,由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黄石市代管。全市总面积1566.3平方公里,辖1个乡、10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大冶市地处幕阜山脉北侧的边缘丘陵地带,地形分布为南山北丘东西湖,南高北低东西平,一般海拔高度为120—200米,最高点海拔840米,最低点海拔11米。主要山脉有大同山、天台山、龙角山、云台山、茗山、黄荆山等。大冶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主要是东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季 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6.9°C,极端最高气温40.1°C,极端最低气温-10°C,年均无霜期261天,年均降水量为1385.8毫米。长江流经市东北隅,市内主要河流有17条,湖泊有大冶湖、保安湖和三山湖。大冶市1999年末总人口为878886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746242人,非农业人口132644人。大冶人口主要属汉族,另有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满族、侗族、土家族、黎族、塔塔尔族等9个少数民族,计117人,杂居在汉族之间。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中国***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中国***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1949年建国初,成立大冶专区,大冶县属之。1952年,大冶专区撤销,大冶县改属黄冈专区,1959年1月改属黄石市,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仍属黄石市。千余年来,县地隶属之变化,行政区划之变更,区域之扩大与缩小,十分频繁,而县名始终未变。1994年2月18日,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举行建市庆典。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带之间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地跨东经114°31′—115°20′,北纬29°40′—30°15′。西北与鄂州市为邻,东北与蕲春、浠水县隔江相对,西南与武汉市、咸宁市毗邻,东南与阳新县接壤。距省会武汉仅90公里,由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黄石市代管。全市总面积1566.3平方公里,辖1个乡、10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

大冶市地处幕阜山脉北侧的边缘丘陵地带,地形分布为南山北丘东西湖,南高北低东西平,一般海拔高度为120—200米,最高点海拔840米,最低点海拔11米。主要山脉有大同山、天台山、龙角山、云台山、茗山、黄荆山等。大冶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主要是东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季 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6.9°C,极端最高气温40.1°C,极端最低气温-10°C,年均无霜期261天,年均降水量为1385.8毫米。长江流经市东北隅,市内主要河流有17条,湖泊有大冶湖、保安湖和三山湖。

大冶市1999年末总人口为878886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746242人,非农业人口132644人。大冶人口主要属汉族,另有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满族、侗族、土家族、黎族、塔塔尔族等9个少数民族,计117人,杂居在汉族之间。

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中国***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大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元、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兴国府和武昌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中国***领导下,成立了大冶县苏维埃,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1949年建国初,成立大冶专区,大冶县属之。1952年,大冶专区撤销,大冶县改属黄冈专区,1959年1月改属黄石市,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仍属黄石市。千余年来,县地隶属之变化,行政区划之变更,区域之扩大与缩小,十分频繁,而县名始终未变。1994年2月18日,院批准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举行建市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