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体系_气象服务体系包括
1.气象事业是什么基础性
2.上海市气象局的技术体系
3.厦门市气象局的业务体系
4.气象事业是什么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5.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
6.中国气象局的战略意义
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和永恒的主题,也是国家和各级公益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民经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省气象部门主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总体需求,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整个气象工作的首位,把公益服务放在整个气象服务的首位,把决策服务放在公益服务的首位,牢固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以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气象服务体系,加强为决策、防灾减灾、经济建设、人民生活以及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气象服务。
安徽省省、市、县气象部门同时面向决策、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等提供了多层次、综合化的气象服务,除了常规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分析等服务内容外,还逐步拓展了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生态气候、防雷避雷、卫星遥感等服务项目。气象服务的载体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还建立了基于因特网、程控电话网以及移动电话网的气象信息服务方式。 为了缓解安徽省水紧张的矛盾,安徽省大力开展了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空中云水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和作业规模的升级,建成了省级空中云水开发利用作业决策指挥中心,开展了人影外场试验,启动了人影作业基地建设。
气象事业是什么基础性
1教育领域: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在职业培训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2气象领域:2014年,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完善的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满足新型城镇化和广大市民的需求。对此,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在接受记者访时表示,继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取得成效之后,城市“两个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让城市生活更安全。
3安全领域: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4党政思想:“两个体系建设”是指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上海市气象局的技术体系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纲要》明确,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据中国气象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气象业务基础能力总体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近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36部天气雷达、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多项气象观测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
在气象科技创新方面,已发展到跟跑并跑并存的新阶段。气象“芯片”数值预报模式基本实现自主研发。建立了以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为核心的无缝隙智能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了从站点、落区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跨越。
气象事业取得成就:
1、建成了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
建成了全国一张网的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了广覆盖、融媒体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预警发布时效由10分钟缩短到5~8分钟,面向公众的预警信息覆盖率达86.4%。
高性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增雨飞机作业机群。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深度持续延伸。已经拓展到交通、水利、能源、环境、生态、旅游等数十个领域、几百个行业。气象服务质量逐年提升,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气象投入产出比达到1∶50,人民群众气象获得感明显增强,全国公众气象满意度持续保持在85分以上。
2、建成了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迄今已建成10747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全国业务布局的32项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已全部实现仪器自动观测或自动综合判识。省级气象观测站近6万个,乡镇覆盖率达到99.57%。
能够发布从分钟、小时到月、季、年预报预测产品,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精细到25千米,可用预报时效达到7.5天,全国智能网格预报精细到5千米,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精细到3千米,月降水气候预测准确率达到69%以上。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
厦门市气象局的业务体系
1、气象综合探测系统上海市气象局 卫星云图;
上海市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由遍布上海市的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辐射、酸雨等特种气象观测站网以及雷达、卫星、闪电定位仪等现代化探测装备组成。建成了覆盖全省的雷电监测网,启动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网和GPS/MET网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气象监测信息的时空分辨率。
2、气象信息网络系统
通过中国气象部门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即9210工程)的建设,全市地级以上气象台站全面建成了VSAT卫星接收站,利用卫星信道组成覆盖全国的卫星通信网络。系统在满足海量气象数据广播下发的同时,还提供了数据收集、话音通信以多媒体广播等多种功能,气象通信网络系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
已建立了市、县气象台站分工合理,自下而上集信息,自上而下逐级技术指导,上下结合,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引进了运算速度达2176亿次的IBM P690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建成了中小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利用气象人机交互处理系统(Micaps)平台,研究开发的市、县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以及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全省灾害性天气预报工具、分县指导预报产品,促进了我省天气预报水平、工作效率和作业规范化程序的提高。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以多种形式向部门及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公益及专业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气象信息技术服务系统
初步建成了天气预报、警报,气候分析应用,科技服务,农业气象和人工增雨防雹等多种服务手段的现代化的气象服务系统。面向决策、防灾减灾、经济建设、人民生活以及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使气象服务的总体效益显著提高,在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为各级领导抗灾救灾、指挥生产,在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事业是什么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一、厦门市气象台(厦门市海洋气象台)
建站时间:1952年9月。
副台长:陈德花(主持工作)、何歆、赵水芝
主要服务和经营项目及产品:地面气象测报(国家基本站),高空气象测报,天气雷达探测(714SD多普勒天气雷达),长、中、短期和短时天气预报,决策服务和公益服务。
二、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
建站时间:年11月
中心主任:魏锦城 副主任:郭琳、郑礼新
主要服务和经营项目及产品: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分工,气象应用技术开发,气象信息咨询服务。专业气象台下属厦门新气象广告公司经营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广告设计、制作及广告代理,大型升空气球及充气模广告业务。
三、厦门市防雷中心(厦门市避雷监测技术中心)
建置时间:1996年9月
副主任:吴健(主持工作)
主要服务和经营项目及产品:防御雷电设施检测、工程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工程验收、技术开发、技术培训、宣传,雷电灾情调查与鉴定。中心下属厦门祥云科技服务公司开展防雷工程设计施工,防雷器材、交电批发及零售,信息网络和综合布线设计安装等业务。
四、厦门市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
建置时间:2001年11月
副主任:张立多(主持工作)
主要服务:车辆、水、电、基建、物业管理、环境绿化美化和安全保卫等后勤服务。
五、同安区气象局
建置时间:1955年10月
局长:洪荣林 副局长:张翊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环城东路邮政编码:361100
主要服务和经营项目及产品:地面气象测报,气象决策服务,公益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专项天气预报和气象资料服务,防雷检测,庆典广告气球。
六、翔安区气象局
建置时间:
局长:王春扬 副局长:任建龙
通讯地址:厦门市大嶝街道金嶝街C号楼602室
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我国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象强国建设蹄疾步稳,气象卫星体系建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雷达监测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为上百个行业、亿万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气象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气象事业发展状况
我国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目前有7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气象卫星体系建设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为全球124个国家、国内13万用户提供服务。23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雷达监测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7万多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站点数量是2012年的4.5倍,气象观测数据量增加5倍以上,助力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全面进入自动化时代。7个大气本底站、25个气候观象台、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让气象监测网越织越密。
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多源融合实况分析等关键技术逐步完善,形成了从区域到全球、从天气到气候的较为完整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自主研发的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北半球可用预报时效从6.1天提高到7.8天;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到40分钟,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提高到90%,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气象局的战略意义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是组织与实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的依据。民航各级领导、全体气象人员和使用部门均须遵照执行。凡民航气象的各种规范、细则、手册等均应符合本规则。第二条 民用航空气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搜集、整理、分析气象情报、资料,及时准确地提供飞行所需的气象情报,为保证飞行安全、正常和效率服务。第三条 民用航空气象服务工作,必须贯彻“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方针。在组织与实施气象服务中,应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精心组织、精心观测、精心预报。第四条 民用航空气象业务工作,接受国家气象局的行业管理,应当立足现有条件,加强业务建设。有地补充、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国内气象部门的联系,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气象人员的技术素质;积极引进并开发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逐步实现民用航空气象预报方法客观化、气象观测自动化和气象情报传递现代化;根据国际、国内飞行需要,合理设置民航各级气象台、站,全面规划,明确分工,形成一个大、中、小相结合的气象服务体系。第五条 积极参加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以及国家之间的航空气象技术业务活动,加强国际间的航空气象信息交流,掌握国际航空气象发展动向,吸收用国外航空气象服务的先进经验。技术研究成果和技术标准。第六条 民航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技术考核制度、执照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指导,以身作则,并教育所属人员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执行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热爱本职工作,爱护仪器设备,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不断提高航空气象服务质量,全心全意地为保障飞行安全服务。第二章 组织领导第七条 民航气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一、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负责统筹管理全国的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划全局的气象业务建设;颁发统一的规章制度;制定年度的工作;组织收集、研究、编译出版国内外有关航空气象技术文献、资料;组织业务技术经验交流;审报全局的气象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器材购置;组织大型、精密气象仪器和专用电子电器的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参与检查处理与气象有关的重大飞行事故;参加国际航空气象技术业务活动,承办有关国际航空气象业务和签订国际通航气象技术服务协议;督促检查气象服务和气象建设工作。
二、中国民用航空地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地区管理局)、飞行学院(以下简称院),负责管理所辖地区内的气象工作。制定本地区气象业务建设规划;组织本地区气象服务;拟定本地区气象工作年度和业务学习;组织检查所辖气象中心、台、站的工作质量和技术业务考核;参与调查和处理本地区范围内与气象有关的飞行事故;组织收集、整理、审核、上报本地区各气象台、站月总簿、年总簿;组织技术业务经验交流;制定本地区有关气象工作的补充规定;审报本地区气象器材、物资、仪器配备;组织气象仪器设备的安装验收、检查修理以及气象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参与本地区内国际通航技术服务协议中有关气象条款的签订。
三、民航气象中心、台、站,负责组织与实施分管范围内的气象服务;进行气象仪器设备的申报和储存保管、检查维修;贯彻落实上级的工作、学习布置和颁发的规章制度;按时填报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档案,月、年报表和每月工作情况;上报气象台、站观测月总簿、年总簿;编写本机场气候志,总结技术业务经验,提高服务质量。第八条 民航气象台、站的设置:
民航局设民航气象中心;
地区管理局或由民航局指定的地点设民航中心气象台;
机场设机场气象台或气象观测站;
导航点根据需要设气象观测站。第九条 民航气象中心负责:全国重要航空天气预报图,每日定时编制4次;特定等压面的高空风、高空气温预报图或特定等压面的网格点高空风、气温预报,每日定时编制2次;掌握国内、国际航线上重要飞行的气象情况;收集、转发、交换与国外飞行有关的气象情报;答复天气咨询。提供所绘制的预报图用传真手段进行播发。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突发公共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
我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局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与21个国家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向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援助。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气象局长及高级官员来华考察。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13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局长一直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1983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为WMO第二副,1987年当选为,1991年连任; 2001年我国官员在WMO秘书处任助理秘书长,2004年任WMO副秘书长。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是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承担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气象预报服务,我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参加全球气象探测资料的交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活动,中国科学家长期担任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为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WMO和台风委员会各领域的活动及有关国际研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