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2.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的低碳生活

3.应对全球变暖有哪些措施

4.气候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5.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项目标

6.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的国际减灾战略协调机制

7.我这里有继续教育答案

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继续教育和什么_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继续教育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将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努力;将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和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活动,推进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参与并支持“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等其他合作机制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P44)

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1、让企业从经济角度看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不仅是公益和社会责任问题,推动绿色市场发展、降低气候变化风险,更是日益席卷全球的大潮流。

领先的全球性企业承诺实现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更主要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不从经济角度来寻求可持续的方案,企业很难长期参与其中,环境问题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研究表明,提高企业能源和利用效率可以节省大量成本,从而把握新的绿色市场机遇。

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布的2017年度报告显示,到2040年,高效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价值将达到10.2万亿美元。

在中国,到2020年与环保有关的“绿色市场”价值将接近1万亿美元,未来5年,中国公共和私营部门有望在清洁能源行业投资8000亿美元。

在工作中曾与数百家公司紧密合作,我发现最强大的企业是那些能够使用更少的做更多的事情、智慧地投资于未来,并对人类发展和地球环境承担责任的企业。

环境管理能够实现三赢,环境、企业和消费者都会从中受益

这就是有影响力的领先企业的价值,它们重视环保,可以促进相关商业生态链发生改变。

2、短期主义和愚昧是做生意的劲敌:

强调环保并不是新主张,但多年来在全球企业界推行时遇到的最主要挑战就是,环保技术往往投资巨大,迫于短期盈利压力,很多企业起初打造节能低碳生产方式的决心。

往往一步步沦为简单的公益行动甚至口号,真正把环保与企业运营结合起来的企业仍然有限。

CEO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如何在一定时间内给出漂亮的股东回报,还要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真正的价值和竞争力是什么。

实践证明,能够形成壁垒的企业竞争力,一定需要长期积累和巨大投资。

优秀的CEO一定能够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那些基业长青的成功企业,一定是用长期主义思维进行明智投资的企业。

要做好这种平衡需要经验和科技,运用新能源和绿色科技也需要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

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环境保护的知识、技术、人才和经验,不断学习,才能让有关环保的投资获得更大收益。

扩展资料:

未来中国环保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节约型产品、洁净产品的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将继续迅速发展;环境服务业的规模将逐步扩大。

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拉动环保产业产值1.32万亿元。

2015年10月15日,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环境服务价格政策。

统筹运用环保税收、收费及相关服务价格政策,加大经济杠杆调节力度,逐步使企业排放各类污染物承担的支出高于主动治理成本,提高企业主动治污减排的积极性。

在环保投资方面,环保部法规司司长李庆瑞公开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市场的总投资额有望达到17万亿元。

这将给环保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为环保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

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百度百科-环保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的低碳生活

我这里有一份。

共享吧。今年的试题确实太难了。

可是怎么上传文件啊,我不会。我是新手不好意思的说.整个太多了,先贴其中一门吧。

2007年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中药学知识答题

科目:药事法规试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20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C B B A E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C B A A A E D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共20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题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C A B D C A C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C D D A A B C C C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BCD ABCDE ABDE ABCD ABC ABCD AB ABCDE ABCDE ABC

四、简答题

1.答: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

(一)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二)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三)剂量、用法的正确性;

(四)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五)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六)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七)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2.答:用药人应用药品,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应用药、劣药;

(二)违反药物禁忌或者配伍禁忌应用药品;

(三)应用明显超出治疗疾病所需种类和数量的药品;

(四)无正当理由未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应用药品;

(五)以非药品充当药品治疗疾病;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五、研讨专题(任选一)

53.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健康,加上信息渠道的畅通更使人们在保健和生活方式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关数据表明,到药店买药的消费者中,仅有三成具备正确的非处方药使用知识,大部分百姓吃药凭经验。很多人在自我用药时,对耐药性、服药时间等明显认识不足,在用药习惯上盲目加大服药剂量,甚至频繁更换药物等。这些行为和认识直接危害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合理用药就是应该做到: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剂量、时间准确用药。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并且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用药了。

要做到安全合理选用药品,首先应当确诊患者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不能只凭患者自我感觉就随便用药。比如发烧、头痛,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不能简单地服一些止痛退烧药就完事;又如腹痛,也是一些疾病的共有症状,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止痛药,就会掩盖一些急腹症的症状,贻误病情而造成严重后果。

其实,了解药物的性质、特点、适应症、不良反应等,要选用疗效好、毒性低的药物,医师常常讲的“首选药”和“二线药”就是这个道理。

(一)加强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柜摆放情况和专有标识的规范情况的检查,积极促进药品零售企业达到药品分类管理要求。

(二)加强驻店执业药师配备及在岗情况,以及处方审核制度的落实情况的检查。结合GSP认证工作,进一步完善驻店执业药师配备制度和处方审核制度。

(三)对已明确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的药品,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规经营的,按《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四)对已经明确必须凭处方销售的药品,要加强对药品零售企业执行凭处方销售规定情况的检查。对药品零售企业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并按规定处罚。

(五)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结合医疗和药品广告的整顿工作,加强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广告的监督和检查,特别要加大处方药在大众媒体违规发布广告和非处方药在大众媒体扩大宣传的检查力度。

(六)非处方药的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产品标签、说明书和专有标识等规定改换包装。

另外,有人认为价钱贵的药就是好药,其实不然。因为药物的价格是由其本身的来源、成本、生产的产量以及生产的厂家来决定的,合资药厂生产的药就比国内药厂生产的贵,进口药就更贵了。贵不等于好,关键在于要对症。

科目:生理学试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20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C B E A A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D B E D B D A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共20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题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D E A D D B E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D C D B A A C B C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BC ABCD BCDE DE ADE ABCD BCD AC BCE ABC

四、简答题

1、答: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

壁被牵张的程度增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发放神经冲动增多,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到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神经紧张减弱,交感神经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回升。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经典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其感受器感受血压变化的范围为60-80mmHg,其中对100mmHg动脉血压的快速变化最为敏感,因此,该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对动脉血压快速变化进行精细调节,从而维持人体正常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2.答:甲状腺激素对集机体的正常发育成熟是必需的,甲状腺激素能刺激骨化中心发育,软骨骨化,促进长骨的生长;还通过促进某些生长因子合成,促进神经元分裂,轴、树突形成,以及髓鞘及胶质细胞的生长。因此,在缺乏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情况下,大脑发育和骨骼成熟全部受损,导致呆小症。甲状腺激素加速肌肉、骨骼、肝、肾等组织蛋白质合成,尿氮减少,表现为负氮平衡,有利于幼年时期机体的生长发育。但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则又加速组织蛋白质分解,特别是骨骼肌蛋白质分解,故甲亢时出现肌肉消瘦乏力,生长发育停滞。

五、研讨专题

答: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动作电位)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入突触前末梢内。进入前末梢的Ca2+促使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触小胞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递质,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使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结果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如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出后膜,使后膜尤其是对Na+通透性增大, Na+内流在突出后膜上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兴奋性突出后电位,EPSP)。当EPSP达阈电位,触发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暴发动作电位,即完成了突出传递的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指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突出后膜发生的去极化电位。

科目:医学微生物和免疫学试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20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D D D B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A A D A B B C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共20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题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E C C C C C A D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E F C B E C D A B B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D CD AC BD CE BE BC ACD AE BC

题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ACDE ABC ACE ABCD ACE ABCE ABC ABD ADE ABDE

四、简答题

1、答:生物拮抗:病原菌要侵入宿主机体,首先要突破皮肤和粘膜的屏障,而寄居于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等方式拮抗病原菌入侵。

促进消化:肠道中正常菌群可将肠道中不溶性蛋白质、糖类转为可溶状态,促进人体消化和吸收。

营养作用:正常菌群中大肠埃希菌、乳链球菌等能合成维生素B、C、K

等,双歧杆菌产酸造成的酸环境,促进机体对维生素D和钙、铁的吸收。

免疫作用:正常菌群一方面可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和成熟,另一方面正常菌群具有免疫原性、促分裂作用和佐剂作用,可持续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此外,肠道正常菌群与机体抗衰老有关;还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2.答:在自然条件下,皮肤和粘膜是入侵机体的重要门户。感染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由媒介动物参与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从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称为垂直传播。

一、水平传播

1、通过粘膜表面传播 多数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侵

入机体,粘膜表面上的上皮细胞为某些最先增殖的部位。如流感病人通过咳嗽的飞沫等将流感传至周围人群,浸入呼吸道在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内增殖,并沿细胞扩散引起呼吸道疾病。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入侵机体,先在肠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经血流到达肝脏,在靶细胞内增殖引起肝病变。还有些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如直接接触眼结膜引起角膜结膜炎,通过性接触,经泌尿生殖道粘膜感染引起性传播疾病。

2.通过皮肤传播 有些可通过昆虫叮咬或动物咬伤从皮肤伤口侵入机体而致病。如流行性乙脑炎,狂犬病。

3.医源性传播 经注射、输血、拔牙等口齿科处理、手术、器官移植等,经血感染,如乙型及丙型肝炎等。

二、垂直传播

1、通过胎盘传播 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麻疹、水痘等十余种均可通过胎盘传播。

2、分娩时妇女产道的感染新生儿 如2型、HIV等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并可成为的终身携带者。

感染分为隐染和显染,急染和持续染。

五、研讨专题

答: 在抗体生成过程中,对td抗原的应答已证明是由mφ、t系细胞和b

系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mφ直接呈递抗原的对象是t细胞还是b细胞?或者二者都是?就现有资料分析,它们可能存在着mφ与t的相互作用,t与b的相互作用以及mφ与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巨噬细胞与th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th细胞必须由静止状态的th转变活化为th才能b细胞产生抗体。关于th细胞活化的机制,根据现有实验资料提出一个双信号说。

近年的实验证明在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至少有二种分子与th细胞的活化相关。一种是抗原呈递分子,它是由mhc分子组成,它可与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肽片段结合,然后运送至细胞表面并呈递给t细胞,通过tcr/ce3刺激产生第1活化信号。另一种分子即所谓协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ing molecules,cm),它是由一组粘附分子组成,它不仅能促进apc与t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且也具有诱导信号传递的功能。这组分子可与t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ostimulatory molecules recptor,cmr)结合,刺激其产生协同激信号,即所谓第2信号。

t细胞上的cmr或称为分子(accessory molecules)也是由一组粘附分子组成。对cmr及其配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及信号传导途径有待深入研究,但对其中的cd28分子和ctla-4分子及其配体b7/bb1分子被认为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的主要分子。在这二种信号的作用下,才能使t细胞活化并合成和分泌il-2和表达il-2r,最终导致细胞分裂和克隆扩增。如无第2信号存在则t细胞不被活化也不引起克隆扩增,处于克隆不应答状态(clonol aneergy)。阻断或给予第2信号,可以人为调节免疫应答使之增强或或抑制,对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如阻断第2信号的产生可使t细胞处于免疫耐受状态,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这对防止移植排斥的发生和对超敏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是有利的。如将b7基因导入一定的肿瘤细胞则可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目前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

二、th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b细胞对t细胞依赖抗原的应答

一般情况下当大量抗原进入未经免疫的机体后,诱发初次免疫应答时其抗原呈递细胞多由巨噬细胞完成。经mφ活化th细胞后再由活化的th细胞b细胞产生抗体和形成记忆b细胞。但当再次免疫应答发生时,抗原呈递细胞则主要由已扩增的b细胞克隆承担。由于其膜ig受体亲和力增高故对少量抗原也能摄取,故可取代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

过去曾认为b细胞与t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抗原的桥联作用使之发生接触,即b细胞的抗原受体可识别抗原分子的半抗原部分,而th细胞的抗原受体可识别抗原分子的载体部分。但近年的实验证明b细胞与mφ相同,也是通过抗原呈递作用与th细胞相互作用。即b细胞可通过其膜ig受体蛋白质抗原,即t依赖性抗原结合,经内化作用将抗原摄入。然后经过加工处理,使t细胞决定簇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mhc-肽分子复合物并运送至b细胞表面,将其呈递给th细胞,所以b细胞与t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也是mhc限制性的。

b细胞和th细胞通过其粘附分子及抗原呈递作用可彼此直接接触,并能相互诱导使之活化。活化b细胞在th细胞的下,b细胞最终增殖分化为合成和分泌各类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浆细胞。

b细胞可通过其抗原呈递作用刺激t细胞抗原受体(tcr/cd3)产生活化信号1,并通过其表面b7及其它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分子如cd28、ifa-1等相结合,可激发产生协同刺激信号(即信号2),在双信号作用下可使th细胞活化。

b细胞要通过其bcr即表面ig受体与抗原结合,iga和igβ链与cd3分子相当,可传递活化信号1。近年证明在b细胞表面表达的cd40分子可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分子gp39(即cd40配体分子,cd40l)结合可激发其产生活化信号2,在此双信号作用下可使b细胞活化。

活化的b细胞在活化的th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分泌抗体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在再次应答时可发生ig类别转换及抗体亲和力成熟等一系列变化。

(二)b细胞对非t细胞依赖抗原的应答

b细胞对非细胞依赖抗原(t1)的活化机制与t细胞依赖抗原完全不同。对ⅰ型t1抗原,例如细菌脂多糖抗原,在高浓度时,它是b细胞的多克隆活化剂。这类抗原的决定簇部分可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另外它具有促分裂素(mitogen)的结构,可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在这两部分结构的结合作用下,使b细胞多克隆活化。

而型t1抗原的结构特点是具有多个重复出现的抗原决定簇呈线性排列,在体内不易降解,例如肺炎球菌等多糖抗原。这些抗原决定簇对b细胞抗原受体亲和力强,由于受体交联而使b细胞活化。

a.ⅰ型t1抗原是多克隆活化剂 b.ⅱ型t1抗原有多个重复排的 抗原决定簇使受体交联

t1抗原虽可被apc摄取,但不能被加工处理,所以不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故b细胞对t1抗原的应答无th细胞参予,只表现初次应答的特性而不出现次应答的一系列变化。

三、巨噬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

这二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尚不能肯定。但由于b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有th的协同,所以b细胞活化至少是间接的需要mφ对b细胞的活化有直接作用,其分泌的il-1对b细胞活化有促进作用。

科目: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共20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C D A D E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B B E B E E D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共20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题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A D B A C B C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B D C A C B D A C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C ADCDE ADCD BCE ADCD ADCDE ADCD ADCD DCDE ADCDE

四、简答题

1、答:辨病论治,是在确立疾病的诊断之后,根据疾病确定治疗原则。对于比较简单的疾病来说,辨病论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多数疾病都是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病理变化不尽相同,很难确定划一的治疗方法。因此,只能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来确定治疗方针,也就是说,不是根据辨病,而是根据辩证来确定治疗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辨证论治比辨病论治用的多的道理。在同一疾病当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与此相反,有时在不同的疾病中,却会出现相同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近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证相同治疗也相同,因而,出现不同疾病用相同治法的情况,这称为“异病同治”。

事实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其意义是相同的,总的来说,都是在强调的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所以,中医治疗过程,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以辩证为主,以辨病为辅;选药时,辩证施治,兼顾辨病。

临床上,在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在总的治疗方案中,有时针对病人的症状,来用一些以及时减轻病人痛苦为目的的对症治疗方法,也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明白,对症治疗只能减轻病人一时的痛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有时还能掩盖一些主要症状,造成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的困难,所以,对症治疗可以用,但要谨慎使用,不可用作主要治疗方法。

2.答: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地理环境、患者体质差异等。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不同的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个体体质差异等因素考虑进去,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选择适宜的药物。

1、因时制宜: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会产生一定的

影响。一般来说,春夏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腠里疏松开泄,此时即使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其伤津。秋冬季节气候由凉转寒,阴寒渐盛,人体腠里致密,阳气内敛,此时若感风寒,辛温发散之品无碍,但若非大热之证,应当慎用寒凉之品,以免损伤阳气。

2、因地制宜: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所以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亦各有特点,治疗用药亦有差异。如我国江南一带,气候温暖潮湿,人们腠里开泄,感受风邪而感冒,以风热为多,常用辛凉解表药;西北地区,天寒地燥,人们腠里致密,感受风邪而感冒,以风寒居多,常用辛温发汗解表药。即使相同的病证,治疗用药时亦当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如外感风寒表证,西北地区,天气寒冷,可以用重剂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之品;而江南地区,天气温热,即使使用麻黄、桂枝辛温发汗,用量则宜稍轻,或改用荆芥、防风等辛温发散力轻之品。

3、因人制宜

(1)年龄:不同的年龄,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不一样,故治疗用药时,

必须考虑年龄因素。

(2)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病理特点,治疗用药亦各有不同。

(3)体质:在体质方面,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不同,个体素质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还有偏寒偏热以及素有某种慢性疾病等不同情况,所以虽患同一疾病,治疗用药亦当有所区别。如,阳旺之躯慎用温热,阴盛之体慎用寒凉。

此外,不同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也有一定影响,治疗用药也应考虑。

综上所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运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只有全面的看待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达到辨证论治的目的。

五、研讨专题

答: 治则是治疗疾病原则,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选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首要原则。任何疾病的发生,总是通过若干症状而表现出来的,但是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表面现象,只有通过这些表面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邪证关系,才能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标与治本,及其对药物选择的指导作用

在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应仔细分辨其标本缓急,来确定治疗上的先后主次,

合理的选择药物。

(1)缓则治本:是在治病求本治则指导下,针对标病不急的病证,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缓则治本的原则,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当病势向愈,正气已虚,邪尚未尽之际。

(2)急则治标:是在标病紧急的情况下,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后发之标病影响到先发之本病的治疗时,用首先治标的方法,待标病缓解后,再来治本。急则治标的原则,一般适用于卒病且病情非常严重,或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候时。如治暴病不宜缓,初病邪未深入,当急治以去其邪,邪去则正气不伤,病人易于恢复。又如大失血病变,出血为标,出血之因为本,但其势危急,故常以止血治标为首务,待血止后再治出血之因以图本。

必须指出,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能绝对化。急的时候也未尝不须治本,如亡阳虚脱时,急用回阳救逆的方法,就是治本;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时,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也是治本。不论标本,急者先治是一条根本原则。同时,缓的时候也不是不可治标,脾虚气滞病人,用理气药兼治其标更有别于单纯补脾。

(3)标本同治:也就是标本兼顾。标本同治适用于标病和本病俱急之时。如痢疾患者,饮食不进是正气虚(本),下痢不止是邪气盛(标)。此时标本俱急,须以扶正药与清化湿热药同时并用,这就是标本同治。又如脾虚气滞病人,脾虚为本,气滞为标,既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健脾益气以治本,又配伍木香、砂仁、陈皮等理气行滞以治标。标本兼治的原则,运用非常广泛,诸如补散并用之参苏饮,消补兼行之枳术丸,攻补兼施之增液承气汤等等。根据病情的需要,标本同治,不但并行不悖,更可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一般来说,凡病势发展缓慢的,当从本治;发病急剧的,首先治标;标本俱急的,又当标本同治。总之,临床上必须以“动”的观点来处理疾病,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借以确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2、正治与反治,及其对药物选择的指导作用

(1)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故又称“逆治”。它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如“寒者热之”就是指寒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即以热治寒。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热者寒之”就是指热证现热象,要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法。“虚者补之”就是指虚证见虚象,用补益的药物补其虚。如阳虚证用壮阳法,阴虚证用滋阴法。“实者泻之”就是指实证见实象,则用泻法,泻其邪。如食积之证用消导法,水饮停聚证用逐水法,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虫积证用驱虫法等。

(2)反治:是顺从疾病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象,与疾病的象相一致,故又称“从治”。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究其实质,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仍然是“治病求本”。如“热因热用”是指用热物治疗具有热症状的病证之法。“寒因寒用”是指用寒物治疗具有寒症状的病证之法。“塞因塞用”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塞不通的真虚实证。如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脘腹胀满等症,治疗时应取补脾益胃的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职,气机

应对全球变暖有哪些措施

气候变化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中国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一向本着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取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将继续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尽管金融危机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会动摇,行动不会松懈。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进行谈判,以于年底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将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此,谨提出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

一、原则

(一)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确认了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的授权,一是为确保公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相应安排;二是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四)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应当同举并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予以同等重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保证。

二、目标

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成果,重点是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做出明确、具体的安排,一是要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应当承担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确保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相与比较的减排承诺;二是作出有效的机制安排,以确保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三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一)共同愿景

应对气候变化长期合作行动的“共同愿景”就是要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这一“共同愿景”应当以公约的最终目标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为指导。公约已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当务之急是落实各国应当取的实际行动。长期合作行动的目标应当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及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就减缓目标而言,作为中期目标,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

(二)减缓

1、发达国家减排承诺

(1)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大幅度的、量化的“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减排义务。

(2)基于历史责任、公平原则、发展阶段的考虑,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并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3)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及相关政策、措施和行动应当满足“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

(4)“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适用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和相应行动的履行情况及实际效果,具体程序和方法可以参考京都议定书遵约和监测机制的相关规定和程序。

(5)发达国家之间的减排努力要具有可比性,一是全面性,要体现在政策、措施、行动和目标等多个方面;二是性质的一致性,都应当是量化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三是强度上的相近性;四是遵约和监督核查机制的相同性。

2、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

(1)发展中国家适当的减缓行动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进行,要与实现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目标相协调。

(2)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与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义务有本质的区别: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由发展中国家自主提出,有别于发达国家强制性的条约义务;二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包括具体的减缓政策、行动和项目,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和减排指标;三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要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发展中国家自主决定开展行动的优先领域;四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的减缓行动以发达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为条件。

(3)为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的义务,发达国家的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不应推卸责任。

(4)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和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进行匹配。发展中国家提出具体的减缓行动和项目以及所需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发达国家通过公约下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机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

(5)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国内适当减缓行动提供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所产生的减排量不能用于抵消发达国家所承担的量化减排指标。

(6)“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要求仅适用于获得“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支持的相关行动。

3、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排放

(1)在制定技术方法和激励政策等方面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

(2)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的行动,是推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部分,不能用来抵消发达国家减排承诺目标,也不能成为引入发展中国家减排义务的手段。

(3)发达国家有义务根据公约相关条款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以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自愿实施减少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森林面积变化增加碳汇的行动。

(三)适应

1、适应的机制框架。要建立综合的适应机构,以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2、建立附属机构。在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负责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适应气候变化国际行动并支持发展中国家取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区域中心。

3、在公约下建立新的“适应基金”。基金将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主要用途包括:(a)加强能力建设,包括数据收集和脆弱性评估;(b)涵盖制定国家适应行动的所有成本;(c)实施适应行动、项目和规划;(d)实施风险管理和减少风险战略;(e)通过经济多样化增强适应能力;(f)促进适应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g)促进气候变化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提高。

4、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该机制用于监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并评估所提供支持是否充足。

(四)技术开发和转让

1、机构设置。技术开发和转让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关键性作用,当务之急是建立相应的机制安排,以具体落实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所承担的相关义务。

2、在公约缔约方会议下设立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附属机构。在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负责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国际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活动,包括:(a)制定和实施重要气候友好技术的联合研发;(b)评估技术需求;(c)提供可转让的技术清单;(d)确定技术转让中的障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e)确定推动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f)管理技术信息及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活动;(g)处理知识产权相关问题;(h)加强能力建设;(i)进行绩效监测和评估。

3、建立多边技术获取基金。该基金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公共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

4、绩效评估与监督。定期对技术转让的进展,包括范围、规模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

(五)资金支持

1、机构设置。为有效运作公约下的资金机制,要分别设立适应基金、减缓基金、多边技术获取基金和能力建设基金。资金机制的管理应接受公约缔约方大会统一指导,体现公平性、透明性和有效性原则,确保资金易于获取且管理成本较低。

2、资金来源。发达国家缔约方有义务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和可预期的资金。私营部门和碳市场资金可作为发达国家缔约方资金的有益补充。

3、资金比例。发达国家缔约方每年应至少拿出其GDP一定比例(如0.5-1%)的资金用于给上述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四、关于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一)紧扣谈判授权。根据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决定(1/CMP.1),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应当就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达成协议,并通过议定书附件B修正案的方式加以确定。

(二)议定书是长期有效的条约。为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议定书确立了发达国家率先减排的模式,是实施公约的一项重要法律文件。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量化减排指标,并就确定发达国家在后续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作出了安排。议定书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法律文件,并不因第一承诺期的结束而失效。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指标的工作组授权简单明确,就是要通过修改附件B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绝非全面修改议定书。

(三)议定书工作组是双轨制的重要一轨。议定书工作组是落实“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的重要一轨,应尽快完成谈判任务,确保议定书第一、第二承诺期不出现空档。只有明确了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的进一步减排指标后,才能为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下非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确定可比的减排指标。否则,发达国家减排义务之间的可比性就无从谈起。工作组能否如期确定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直接关系到哥本哈根会议能否取得成功。

(四)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

气候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世界各国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2009-3-25 8:38:36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博士介绍,过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升高,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最新观测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发表的研究报告说,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或明年开始形成,全球地表气温可能将在今后一两年内创下新纪录。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巢清尘认为,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已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在变化速率方面呈现出的特征是:北半球快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快于低纬度地区,冬季比夏季变化大。他还说,温室气体具有生命期,其温室效应会在几十甚至几百年后产生效应,因此其影响是深远的。预计气温升高将持续至本世纪末。

非洲国家制订行动方案

非洲大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旱灾和涝灾在非洲国家较普遍,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严重干旱造成2000多万人缺粮,许多人不得不靠救助为生。气温升高同时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以农牧业为生,因此气候变暖导致不少人陷入贫困。气候变暖还导致该地区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赞比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的优先任务。赞比亚强调森林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

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20%。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瑞典至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近9万吨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变暖。

美国出台应对措施

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西部山区的积雪减少,给、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带来负面后果。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平面在过去100年间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万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为“水灾危险区域”。预计到本世纪末,加州海平面将上升约1.4米。气候变暖造成的淡水紧缺、农业减产也是美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如果美国不积极取行动减缓全球变暖,美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淡水短缺现象将更加严重,加州的大片农场和葡萄园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

美国拟出台一整套应对措施: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还将投资15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安全核能与清洁煤炭技术。美国环保署将重新审议加州的请求,允许其率先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将对美国10多个州产生示范效应。

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制约,抗风险能力较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也较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着较大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帮助。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项目标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1992年正式通过,1994年生效。《气候 公约》是国际社会联合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宣言,它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全球共同努力以 减缓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方面,但是《气候公约》也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其要点包括: 1.明确要求“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目标,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第二条)。 2.要求所有缔约方承诺:“……(e)合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做好准备;拟订和详细制定沿海地区的管理、水和农业以及关于受到旱灾和沙漠化及洪水影响的地区特别是非洲的这种地区的保护和恢复的适当的综合性;(f)在它们有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政策及行动中,在可行的范围内将气候变化考虑进去,并用由本国拟订和确定的适当办法,例如进行影响评估,以 期尽量减少它们为了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而进行的项目或取的措施对经济、公共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g)促进和合作进行关于气候系统的科学、技术、工艺、社会经济和其他研究、系统观测及开发数据档案,目的是增进对气候变化的起因、影响、规模和发生时间以及各种应对战略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的认识,和减少或消除在这些方面尚存在的不确定性;(h)促进和合作进行关于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以及关于各种应对战略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的科学、技术、工艺、社会经济和法律方面的有关信息的充分、公开和迅速的交流”(第四条第1款)。 3.强调在实现公约目标和履行各项规定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尤其是特别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那些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具体需要和特殊情况”(第三条第2款)。帮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包括: --规定“附件二所列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他发达缔约方还应帮助特别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支付适应这些不利影响的费用”(第四条第4款)。 --要求“各缔约方应充分考虑按照本公约需要取哪些行动,包括与提供资金、保险和技术转让有关的行动,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由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或执行应对措施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下列各类国家的影响,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和关注:(a)小岛屿国家;(b)有低洼沿海地区的国家;(c)有干早和半干旱地区、森林地区和容易发生森林退化地区的国家;(d)有易遭自然灾害地区的国家;(e)有容易发生旱灾和沙漠化地区的国家;(f)有城市大气污染地区的国家;(g)有脆弱生态系统包括山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第四条第8款)。 --明确指出“各缔约方在取有关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行动时,应充分考虑到最不发达国家的具体需要和特殊情况”(第四条第9款)。 4.要求各缔约方“拟订和实施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教育及提高公众意识的”,为“公众获取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信息”提供便利,促进“公众参与应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拟订适当的对策”,“培训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第六条)。 (二)《京都议定书》关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规定 19年,《气候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三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在2010年前后的第一承诺期内,将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至少减少5%,同时也强调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问题。 1.要求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在制定有关限排和减徘的政策和措施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利影响,包括对气候变化的木利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对其他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气候公约》第四条第8款和第9款中所特别指明的那些缔约方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第二条第3款)。 2.要求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在实现第一承诺期的减徘目标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尤其是《气候公约》第四条第8款和第9款中所特别指明的那些缔约方不利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缔约方会议应“……审议可取何种必要行动以尽量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后果和/或对应措施对上述条款中所指缔约方的影响。须予审议的问题应包括资金筹措、保险和技术转让”(第三条第14款)。 3.要求非附件-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和定期更新载有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和有利于充分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国家方案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区域的方案”。这些方案应“关注能源、运输和工业部门以及农业、林业和废弃物管理”。非附件一缔约方也应“努力酌情在它们的国家信息通报中列入载有缔约方认为有助于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的措施,包括……适应措施方案的信息”,并“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进行合作,促进维持和发展观测系统并发展数据库,以减少与气候系统相关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各种应对战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第十条)。 4.要求缔约方会议“应确保经认证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所产生的部分收益用于……协助特别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 中国家缔约方支付适应费用”(第十二条第8款)。 5.要求缔约方会议应“促进各缔约方交流为对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而取的措施方面的信息,并为之提供方便”。在两个或更多缔约方提出要求时,应为“协调这些缔约方对付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而取的措施提供方便”(第十三条第4款)。 (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关于气候变化影响问题的谈判进展 众所周知,已经出现的全球气候变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气候进一步增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最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发展中国家在应付这些不利影响时,限于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而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面前是最脆弱的群体。发达国家需要对它们的历史环境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他们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使它们所承受的不成比例的气候变化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为此,《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对发达国家缔约方帮助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做出了上面所述的各条明确规定。《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这些条款是基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和“公平”的原则提出的,所以谈判时也得到发达国家缔约方的认同。 但是迄今为止,发达国家还没有就此问题所做的承诺提出任何可接受的兑现方案,更没有取任何实质性行动。发达国家认为减缓未来气候变化的行动,就是对发展中国家最脆弱地区所经受负面影响的最好补偿途径。它们不愿对已经或即将发生的负面影响做出直接补偿,也不情愿对发展中国家为减缓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所取的措施及其由此产生的经济负担给予帮助。这种态度悖于《气候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和精神及相应条款规定,是广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2000年11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气候公约》第6次缔约方大会,呼吁缔约方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和方法交换,增强或建立国家或地区级观测监测网络、研究培训中心和气候变化研究,促进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的交换,并要求评估这些活动的进展情况,向缔约方大会推荐进一步行动;决定提请联合国第三届最不发达国家会议讨论发展中国家由于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特殊需要和特殊情况,要求发达国家考虑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问题纳入到现在的国际发展合作的改革方案中。但是,在“对已经或即将发生的负面影响做出直接补偿,对发展中国家为减缓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所取的措施及其由此产生的经济负担给予帮助”的问题上,仍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是否和如何对发展中国家所受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有效补偿的有关争论,在今后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还将继续下去。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的国际减灾战略协调机制

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1990年以来,极端贫困率下降了一半。成绩虽然显著,但在发展中地区有五分之一的人仍旧生活在每天1.25美元贫困线以下,千百万人每日收入勉强高于这个水平,还有许多人有返贫的风险。

贫困不仅是缺乏收入和导致难以维持生计,还表现为饥饿和营养不良、无法充分获得教育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受社会歧视和排斥以及无法参与决策。经济增长必须具有包容性,才能提供可持续的就业并促进公平。

人类在彻底消除贫困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有12亿人仍处于极端贫困状态

·在发展中地区有五分之一的人仍旧生活在每天1.25美元以下

·每日生活标准在1.25美元以下的人绝大多数生活在两个地区: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高贫困率常见于脆弱和受冲突影响的小国

·世界上五岁以下的儿童中,有四分之一的身高低于其年龄段的正常值

·2013年,每天有3200名儿童由于战乱要逃离家园寻求庇护 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现在是重新思考我们如何种植、共享和消费粮食的时候了。如果方法得当,农业、林业和渔业可以为所有人提供营养的食物,并创造体面收入,同时支持以人为本的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目前,土壤、淡水、海洋、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退化。气候变化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增加干旱和洪水一类的灾害风险。许多农村妇女和男人单靠自己的土地已经入不敷出,迫使他们迁移到城市寻找机会。

如果要为今天9.25亿饥饿人口和预计到2050年新增加的20亿人口提供营养,全球粮食和农业系统必须作出深刻的改变。粮食和农业部门提供了发展中的关键解决方案,这也是消除饥饿和贫困的重点。

全球饥饿人口现状:

·世界上有8.05亿人,即地球人口的九分之一食不果腹,无法享受健康、活跃的生活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饥饿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那里有13.5%的人营养不足

·亚洲是饥饿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二。近年来南亚所占比重已经下降,但西亚的比重略有上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饥饿现象(占人口比重)最普遍的地区,有四分之一的人营养不足

·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占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近一半(45%),达每年310万人

·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儿童发育不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可升至三分之一

·在发展中世界,有6600万的小学学龄儿童饿着肚子去上学,仅非洲就有2300万

食品安全现状:

·农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雇主,为目前全球40%的人口提供生计。农业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收入和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

· 全球约有5亿个小农场,大部分实行旱作,提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食品消费的80%。投资于小农妇女和男人是增加对最贫穷国家粮食安全和营养,以及为本地和全球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途径。

· 自1990年以来,约75%的农作物多样性已从农田里消失。更好地利用农作物多样性可以促进更多的营养膳食,增强农业社区的生计和更有抗灾能力及可持续的农业系统。

·全球有13亿人没有电用,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能源贫困在许多地区是对减少饥饿和确保世界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来满足未来需求的根本性障碍。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所有人的福祉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各国在增加预期寿命和减少导致母婴死亡的常见病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加强提供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消除疟疾、肺结核、骨髓灰质炎和艾滋/艾滋病的传播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还需要加倍努力,以根除一系列疾病,解决多种顽固和新出现的健康问题。

儿童健康现状:

·虽然人口增长了,但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70万下降到2013年的630万,每天儿童死亡人数减少了17000

·2000年以来,麻疹疫苗已经挽救了1400多万人的生命

·尽管全球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进步,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在儿童死亡方面所占比例正在上升。每5个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就有4个发生在这两个地区

·出生在贫穷家庭的儿童5岁之前死亡的机率几乎是出身在富裕家庭儿童的两倍

·如果母亲接受过教育——即使是仅接受过初等教育,其孩子比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母亲的孩子更容易存活下来

产妇保健现状:

·1990年至2013年间,产妇死亡率下降了45%

·在东亚、北非和南亚,产妇死亡率下降了近三分之二

·在发展中地区,产妇死亡率仍是发达地区的14倍

·更多女性接受产前护理。在发展中地区,产前护理覆盖率从1990年的65%上升到2012年的83%

·发展中地区只有半数的孕妇获得了推荐的护理次数

·青少年生育率在大多数发展中地区出现下降,但进展速度有所放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避孕药具使用量大幅增加, 2000年代增加更多

·越来越多妇女的生育需求正在被慢慢满足,但是需求增长的速度很快

与艾滋/艾滋病和其他疾病作斗争:

·2012年0万人接受了挽救生命的艾滋/艾滋病药物治疗

·大部分地区新的艾滋感染人数正在下降

·2001年至2012年每100名成年人(15至49岁)中新的艾滋感染人数下降了44%

·每小时有50位年轻女染HIV

·年轻人对于艾滋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安全套使用率仍然较低

·2000年至2012年间,由于大幅扩大的疟疾干预措施,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42%

·自2000年以来的十年中,避免了330万因疟疾导致的死亡,挽救了300万婴幼儿的生命

·得益于更多资金协助,越来越多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儿童能够在驱虫蚊帐内睡觉

·1995年至2012年间,肺结核治疗挽救了约2200万人的生命 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国在增加各级教育机会、提高入学率尤其是女童入学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大幅提高,但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步伐,来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比如,世界在初级教育阶段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但在所有教育阶段都实现这个目标的国家很少。

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地区的小学入学率,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失学人数为5800万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一半以上的儿童还没有上学

·在小学阶段辍学的儿童中,有50%生活在受冲突影响的地区

·世界上有7.81亿成年人和1.26亿青少年缺乏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其中60%为女性 实现性别平等,为所有妇女、女童赋权。

虽然各国依据千年发展目标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包括初级教育中的男女平等),但世界各地的妇女和女童依然在遭受歧视和暴力。性别平等不仅是一项基本,也是世界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让妇女和女童获得教育、保健、体面工作并参与政治经济决策,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整个社会和人类。

性别平等工作现状:

·在南亚,1990年小学阶段男女生入学比例为100:74。2012年,男女生入学比例实现平衡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和西亚,女童进入中小学依然面临诸多障碍

·在北非,非农业部门的有偿就业中,妇女占五分之一以下

·在46个国家,目前妇女在议会中至少一院的席位占到30%以上 享有清洁饮水及用水是我们所希望生活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有足够的淡水让我们实现这个梦想。但由于经济低迷或基础设施陈旧,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其中大多数是儿童——死于供水不足、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相关的疾病。

水缺乏、水质差和卫生设施不足也对粮食安全、生计选择和世界各地贫困家庭的教育机会造成负面影响。干旱困扰着世界上一些最穷的国家,使饥饿和营养不良状况日益恶化。到2050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可能生活在受到周期性或反复缺少淡水影响的国家。

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现状:

·自1990年以来,约有17亿人口获得了安全饮用水。然而,全球还有8.84亿人仍然没有获得安全饮用水

·大约有26亿人无法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如坐厕或蹲厕

· 每天,平均有5000名儿童死于可预防的与水和卫生相关的疾病

· 水电是最重要和最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占全球总电力生产的19%

· 约70%所有可用水用于灌溉

· 洪水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所有与自然灾害相关总死亡人数的15%

确保所有人享有水和环境卫生,实现水和环境卫生的可持续管理。 确保获得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能源是当今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处于几乎每一个主要挑战和机遇的核心。无论任何职业、安全、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或增加收支,对所有人来说获得能源是必不可少的。可持续能源为我们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经济运行和保护地球提供了绝佳良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带头推动的“享有可持续能源”倡议旨在确保普及现代能源服务,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效率和使用。

可持续能源面临的挑战:

·有五分之一的人仍然无法使用现代电力

·30亿人依靠木材、煤、木炭或动物废弃物做饭和取暖

·能源供应、转换、传递和使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约占60%

·降低能源碳强度,即每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是实现长远气候目标的一个关键 促进持久、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确保有体面工作。

世界人口中约有半数仍旧生活在每天大约两美元的水平。在许多地方,有工作不意味着能够摆脱贫困。进步的缓慢和不均衡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和调整消除贫困方面的经济社会政策。

持续缺乏体面的就业机会及投资和消费不足侵蚀了作为民主社会根基的社会契约,即“进步所得,有份”。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仍将是几乎所有经济体2015年之后长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要求社会创造条件,使人们得到既能刺激经济又不会危害环境的优质就业,也要求为所有达到工作年龄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及像样的工作环境。

经济增长与保障就业方面的挑战与目标:

·全球失业人口从2007年的1.7亿人升至2012年的2.02亿人,其中有7500万是青年男女

·有将近9亿工人,即劳动人口的三分之一,生活在两美元贫困线以下;要想脱贫,提供稳定和有足够收入的工作是唯一途径

·在2016至2030年期间,全球需要为刚进入劳动市场的人提供4.7亿个就业岗位 建设有风险抵御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并推动创新。

在许多国家,交通、灌溉、能源和信息通信技术等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对可持续发展和社区赋权至关重要。人们早就认识到如果要提高生产力以及健康和教育水平,就需要投资于基础建设。增长速度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也需要继续投资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来加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除拨款和官方发展援助外,我们也鼓励私营部门支援有资金、技术和技能需求的国家。 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国际社会在帮助人们摆脱贫困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最脆弱的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继续在脱贫方面取得进展。但是,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卫生教育服务和其他生产性资产的分配差异巨大。

此外,虽然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均可能减少,但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均却在增加。人们日渐认识到,如果经济增长不具包容性,而且没有兼顾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即经济、社会和环境,则经济增长就不足以减少贫困。

为减少收入不均,我们建议各项政策在原则上具有普适性,但要兼顾贫困和边缘化群体的需求。

减少不平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

·在1990年至2010年间,考虑到人口规模,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等平均上升了11%

·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的家庭——占总人口的75%——如今生活在收入分配比1990年代更加不平等的社会中

·有证据表明,不平等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损害增长和脱贫、公共和政治领域的人际关系、个人满足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并非什么不可避免的现象;一些国家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成功遏制了或减少了收入不平等

·如不考虑到结果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之间脱不开的干系,就无法有效应对不平等

·在一项联合国开发署进行的调查中,各国的决策者们承认,不平等的程度在他们各自国家总体上处于高位,而且有可能威胁到社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证据表明,与出生在最富裕的五分之一人口中的儿童相比,出生在最贫困的五分之一人口中的儿童5岁之前死亡的概率是前者的三倍

·全球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已有很大改善,但残疾人产生灾难性健康支出的概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尽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总体上下降,但农村地区的妇女分娩时死亡的概率仍是城市妇女的三倍 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

城市在各种观念、商业、文化、科学、生产力、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枢纽的作用。城市在最佳状态运行时,人们能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得到提高。然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以何种方式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繁荣的同时,而不造成土地匮乏和紧缺。

城市常面临的挑战包括拥堵、缺乏资金提供基本服务、住房短缺和基础设施的下降。城市面临的挑战可通过不断繁荣和发展,同时提高的利用及减少污染和贫困的方式解决。我们期望的未来,还包括这样的城市:它能为所有人提供机会,并使大家都能获得基本服务、能源、住房、运输和更多服务。

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全球人口的一半约35亿生活在城市中

·到2030年,近60%的世界人口约50亿人将居住在城镇地区

·今后几十年约95%的城市扩张将发生在发展中世界

·目前有8.28亿人居住在贫民窟,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世界上的城市面积只占地球陆地的2%,但能源消耗却达60-80%并产生75%的碳排放量

·快速的城市化对淡水供应、污水处理、生活环境,和公众健康都带来了压力

·但高密度人口的城市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和技术创新,同时减少和能源消耗 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

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是指促进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建造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以及让所有人有机会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从事绿色和体面的工作、改善生活质量。它的落实有助于实现总体发展规划,减少未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本,加强经济竞争力和减少贫困。

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旨在“降耗、增量、提质”,即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通过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耗、环境退化和污染,来增加经济活动的净收益。这个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包括企业、消费者、决策者、研究人员、科学家、零售商、媒体和发展合作机构等。

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也要求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这个供应链中各行为体的系统参与和合作,包括通过教育让消费者接受可持续的消费和生活方式,通过标准和标签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信息,以及进行可持续公共购等。

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面临的挑战:

·每年,据估计在全部食物产出中有三分之一,即相当于13亿吨、价值1万亿美元的食物,在消费者和零售商的垃圾桶中腐烂,或由于运输和收获不当变质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使用节能灯泡,世界每年会节省1200亿美元

·如果到2050年全球人口达到96亿,就可能需要差不多三个地球来提供目前的生活方式所需的自然 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目前,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因经济和人口增长引发的气候变化正在广泛影响各大洲、各国的人类和自然系统。大气和海洋升温,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预计21世纪地表温度将上升;如不取行动,本世纪的升幅可能超过3摄氏度。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经济发展、自然和消除贫困工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棘手问题。拿出负担得起、可升级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将确保过去几十年的取得的进展不会因气候变化而停滞,并确保各国经济的健康和复原力。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告诉我们:

·自1880年至2012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85℃。为清楚起见,气温每上升1度,粮食产量就下降约5%。从1981年到2002,由于气候变暖,全球玉米、小麦和其他主要作物的产量均每年大幅下降4000万吨

·海洋升温,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从1901到2010年,由于暖化和海冰融化,全球海洋面积扩大,海平面平均上升19厘米。自19年以后,北极的海冰面积以每十年10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缩小

·以目前的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水平来看,除非出现一种情形,否则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很可能比1850-1900年高出1.5℃。世界的海洋将会变暖,海冰将继续融化。预计到2065年,海平面将平均上升24-30厘米,到2100年,平均上升40-63厘米。即使现在停止排放,气候变暖的多方面效应也会持续几个世纪

·自1990年以来,全球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几乎上升50%

·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排放量的增长速度高于此前三个十年中的每个十年

·目前还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和行为改变,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平均气温之上2摄氏度

如果在制度和技术上作出重大变革,把全球暖化控制2摄氏度之内的机会就会超过一半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及海洋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的海洋,其温度、化学成分、洋流和生物,驱动着全人类居住的地球系统。我们的雨水、饮用水、天气、气候、海岸线、我们的许多食物,甚至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氧气,最终都是由海洋提供和调控的。纵观历史,海洋一直是贸易和运输的重要渠道。对海洋这一重要的全球的认真管理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一个主要方面。

保护与管理海洋的现状与挑战: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近四分之三,占地球全部水的%,若以体积衡量,海洋占据了生物在地球上所能发展空间的99%

·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多种生物,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口,对他们来说,是其主要的生活和商业活动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和沿海及产业的市场价值估计每年达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5%左右,估计63%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由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提供

·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近20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可能要成百上千万

·海洋吸收约30%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缓冲着全球暖化的影响

·海洋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蛋白质,超过26亿人口,主要靠海洋为他们提供蛋白质

·海洋渔业直接或间接雇用2亿多人

·渔业补贴是由于许多鱼类物种的迅速耗竭而做出的预防努力,旨在保存和恢复全球渔业及相关职业,导致海洋渔业生产每年比预期损失500亿美元

全球多达40%的海洋被认为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包括污染、渔业耗竭、沿海栖息地的丧失 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森林管理、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现象、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森林占地球表面30%,其作用除了保障粮食安全和提供防护外,还对抗击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原住民的家园。每年森林面积减少1300万公顷,而旱地不断退化则导致360万公顷的土地荒漠化。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毁林和荒漠化,为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并影响到千百万人的生计和脱贫努力。目前正在努力对森林进行管理,抗击荒漠化。

森林现状:

·包括2000多个土著文化在内的16亿人靠森林谋生

·超过80%的陆生动植物和昆虫生活在森林中

荒漠化威胁:

·有26亿人直接依赖农业生活,但有52%的农业用地受土壤退化的一定影响或严重影响

·土地退化影响全球15亿人

·耕地丧失速度估计是历史速度的30到35倍

·由于干旱和荒漠化,全世界每年丧失1200万公顷耕地(每分钟23公顷),这些土地本可以生产2000万吨粮食

·全球有74%的穷人直接受土地退化影响

生物多样性挑战:

·在8300个已知动物品种中,8%已经灭绝,22%濒临灭绝

·在8万个树种中,作为潜在利用对象加以研究的不到1%

·鱼类为大约30亿人提供20%的动物蛋白。仅10个品种就占海洋捕捞渔场产量的30%,仅10个品种就占水产养殖渔场产量的50%

·人类膳食的80%以上来自植物。仅5种粮食作物就提供人类能量摄入的60%

·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对生态系统服务至关重要,但人们还不太了解或认同它们的各种贡献 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平和包容社会、为所有人提供诉诸司法的机会,在各层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

2012年,在里约+20大会上,各国重申将自由、和平和安全以及尊重纳入基于千年发展目标的新的发展框架,强调公正、民主的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目标十六,致力于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平和包容的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司法救济途径,以及在各级建立有效和问责的体制。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方面的挑战:

·在1990年至2010年间,考虑到人口规模,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等平均上升了11%

·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的家庭——占总人口的75%——如今生活在收入分配比1990年代更加不平等的社会中

·大幅减少世界各地一切形式的暴力、降低相关死亡率

·制止针对儿童的虐待、剥削、贩卖和一切形式的暴力和酷刑

·促进国际和国家层面的法治建设,确保所有人平等获得司法救济

·到2030年大幅减少非法资金和武器流通,加强对赃物的追缴,打击一切形式的有组织犯罪

·实质性减少一切形式的腐败和贿赂行为

·在各级建设有效、问责和透明的体制

·确保各级决策的回应性、包容性、参与性和代表性

·扩大和加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体制的参与

·到2030年,为所有人提供法律身份,包括出生登记

·依照国内立法和国际协议,确保公众知情权、保护基本自由

·利用包括国际合作在内的各种手段,加强国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关制度建设,提升各级机构能力,预防暴力、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

推动和执行非歧视性法律和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执行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一项成功的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私营部门与民间社会建立伙伴关系。这些包容性伙伴关系基于原则和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的目标:把人民和地球放在中心位置。不论在全球层面,地区层面抑或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这些包容性伙伴关系都不可或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报告《2030年享有尊严之路》中指出,成功将依赖新的议程激发和调动重要行为体、新的伙伴关系、关键相关人员和更广泛的全球公民的力量。

“为此,我们将需要这样一个议程,符合人们的经验和需求,可以得到理解和赞同。在国家一级接受议程和目标的方式应确保将千年发展目标转变为更广泛和更具变革性的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成为国家和区域愿景和的组成部分。”——《2030年享有尊严之路》

报告称,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关系必须建立在《千年宣言》、2002年蒙特雷的国际发展筹资进程以及2002年约翰内斯堡启动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商定的基础之上。

迫切需要取行动,调动、转移并释放数万亿美元私人的变革力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部门需要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在内的长期投资,其中包括可持续能源、基础设施和运输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公共部门需要确定明确的方向。必须调整能引来这些投资的审查和监测框架、条例和奖励结构,以吸引投资和加强可持续发展。最高审计机构和立法监督职能等国家监督机制应得到加强。

加强伙伴关系方面的现状与挑战:

·2013年的官方发展援助数额为1348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产品有80%免税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保持稳定,约占出口收入的3%

·过去四年间,非洲的互联网用户增加了一倍

·世界的青少年30%是“数字原住民”,上网时间至少有五年

但还有40亿人无法上网,其中90%来自发展中世界

我这里有继续教育答案

整体目标为发起和支持全球减灾运动的伙伴关系系统实施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伙伴关系系统的减灾活动通过兵库行动框架得以巩固。国际减灾战略的伙伴关系系统参与者众多,且都在支持各国和社区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伙伴主要包括:各国、间或非间组织、国际财团、科技机构,专门的网络以及民间机构和私人部门。 除上述所列之外,国际减灾战略机制包括: A.协调国际、区域以及国家减灾机制:协调国际减轻灾害风险的一致努力,监督并定期报告《兵库行动框架》的实施情况;管理全球减轻灾害风险平台;协调区域减轻灾害风险平台;协调国家减轻灾害风险平台。

B.倡导和组织全球减灾运动

遵守联合国“国际减灾日”:1989年12月22日联合国第44/236号决议将每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三设立为“国际减灾日”,自此,1990-1999国际减灾十年期间每年执行国际减灾日。2001年12月21日联大第56/195号决议继续遵守国际减灾日,将其作为促进全球减灾文化的载体;颁布“联合国世川减灾奖”:联合国世川减灾奖由日本基金会的创会Ryoichi Sasakawa先生于1986年设立,旨在奖励在减灾领域或者倡导减灾领域做出积极努力的个人和组织,由国际减灾战略主持评选,并于全球减灾平台会议期间颁布;发起“全球减灾运动”:自2000年开始,UNISDR通过发起针对不同的专题发展领域的全球减灾运动,倡导减灾风险,增强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UNISDR发起的活动旨在增强减轻灾害风险政策建设,对政策制定者和社会产生影响。近年来的这些活动包括“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活动与“建立百万安全学校和医院”活动等。

C.倡导减灾有关的理念

UNISDR倡导加大对减灾领域的投入,保护人员财产免受损失。包括气候变化适应性、加强减灾教育,增加性别在减灾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等理念。

具体有:关于气候变化适应性与减灾: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即减少社区风险脆弱性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UNISDR 支持高层的一切努力,制定在国际层面连接减轻灾害风险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政策,并指导国家或区域层面的政策和实践,加强各方支持将减灾纳入气候变化的能力。

关于减灾教育:减轻灾害风险与教育是人和机构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减轻灾害风险和风险脆弱性即需要人们懂得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等。

关于性别与减灾:灾害不仅凸显了女性的脆弱性,还持续增加了性别不平等性。UNISDR 加大将性别关注和需求纳入减轻灾害风险的努力,通过倡导将性别视角纳入减灾,强调基于性别的差距和失衡,以实现兵库行动中“实现国家和社区抗灾性,建立将性别视角纳入减灾的伙伴关系”这一总体目标。UNISDR还通过开发实用的工具,提供良好实践增加女性的发言权,加强女性在全球、国际以及地方减灾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关于千年发展目标与减灾:减轻灾害风险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UNISDR 强调了将减灾纳入千年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导减灾是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UNISDR 开发的宣传包中包括了将减灾作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优先事项和实用步骤。 UNISDR通过提供务实服务和相关工具,为国际社会提供减灾信息,例如PreventionWeb网站,减灾优良实践的出版物,国家减灾资料等。具体有:全球减少灾害风险评估报告:2009年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减少灾害风险评估报告:气候变化中的风险和贫穷》(GAR)第一版。这是第一份全球报告,对发展中国家低强度广布型风险作了具体评估,对灾害频发国家执行HFA的进展情况作了综合评估。它提供强有力证据表明灾害既是贫穷的起因也是贫穷的后果,而气候变化正在加重灾害。它也提供了综合证据表明灾害风险发生的地点、原因和方式,指出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成本。

PreventionWeb网站:PreventionWeb 网站于2007年启用,是减灾信息管理的主要门户网站,满足减灾社区的信息需求,包括开发信息交流工具以促进减灾合作。

减灾术语:UNISDR 对减轻灾害风险有关术语给予了基本定义,以促进公众、以及实践者的一致理解。术语吸纳了不同的国际的观点,并欢迎来自各专家以及实践人员的改进建议。

出版物:UNISDR与合作伙伴一起,共编发了200多种减灾出版物供参考。

参与全球的减灾活动:UNISDR 参与了全球开展的众多减灾活动。

图书馆:UNISDR 图书馆是一个减灾信息库,包含有数量超过10,000的出版物、多媒体产品和教育。

联合国决议与报告:有关联合国减灾职责的一系列联合国大会决议和秘书长报告给予UNISDR提供支持。

多媒体材料:UNISDR 还通过YouTube网站发布并提供众多减灾多媒体材料。

一、单项选择题1.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2.日本独创的一种“鞭打慢牛”的促进企业节能的措施是。 (“领跑者”制度)3.目前世界上风能占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有着“风电王国”美誉的是(丹麦)。4.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是(“福田蓝图”的提出)。5.最早发现于南美,被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渔民们称为“圣婴”的气候现象的是(厄尔尼诺)。6.中国在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 5)年下降40%-45%的承诺。27.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大众的消费模式)为根基8.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尤为重要。9.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10.“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11.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2009年1月1日)1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13.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上海 )。14.我国现有能源生产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最大的一项是(太阳能)。15.一般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动力指的是(油--电混合动力)。16.(森林)是巨大的碳储存库。17.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成果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18.(生态文化)就是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19.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20.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气候)。

2.中国在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3.“恒温消费”, 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

4.(碳交易)是指允许企业对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

5.(生态文化)就是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

6.日本独创的一种“鞭打慢牛”的促进企业节能的措施是(“领跑者”制度)。

7.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2009.1.1)

8.火力发电过程中,哪种物质的排放量最大?(二氧化硫)

9.一般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动力指的是 (油--电混合动力)。

10.(环境监测技术)是监测有害物质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质的成分和技术含量。

11.(森林)是巨大的碳储存库。

12.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低碳革命)。

13.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

1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尤为重要。

15.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16.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17.“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

18.下列属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是(造纸)。

19.我国现有不节能建筑的比例是(95%)。

20.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气温侯)

2.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3.欧盟唯一的能源净出口国和最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国是? 丹麦

4.目前世界上风能占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有着“风电王国”美誉的是 (丹麦)。

5.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是(“福田蓝图”)的提出。

6.“恒温消费”, 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

7.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

8.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大众的消费模式)为根基。

9.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用开放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0.长期来看,(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1.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二零零九年一月一日)

1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

13.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可用于制作燃料,该举措属于“3R”原则中的哪项?(再利用)

14.我国现有不节能建筑的比例是 (95%)。

15.我国现有能源生产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最大的一项是(太阳能)。

16.(碳交易)是指允许企业对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

17.(低碳技术)是对现有高效节能技术的总结和归纳。

18.(森林)是巨大的碳储存库。

19.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20.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气候

2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

的主要原因。

3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4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5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绿色革命。

6中国在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的承诺。

7“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

8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9“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

10“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构建低碳城市和(低碳农村)的战略部署,这反映了以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

求。

11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上海

12下列不能被循环再利用的物质或材料是:化肥

13火力发电过程中,哪种物质的排放量最大?二氧化碳

14下列属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是:造纸

15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可用于制作燃料,该举措属于“”原则中的哪项?:再利用

16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17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18(环境监测技术)是监测有害物质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质的成分和含量的技术。

19(环境)既是总库,又是总废物处理场。

20(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4.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是(“福田蓝图”的提出)。

5.最早发现于南美,被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渔民们称为“圣婴”的气候现象的是(厄尔尼诺)。

6.中国在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27.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大众的消费模式)为根基

8.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尤为重要。

9.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0.“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

11.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2009年1月1日)

1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

14.我国现有能源生产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最大的一项是(太阳能)。

15.一般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动力指的是(油--电混合动力)。

17.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成果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8.(生态文化)就是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

19.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