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类型大全_气候类型12种
1.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2.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3.苏禄海详细资料大全
4.亚热带雨林详细资料大全
5.准备去新疆旅游,新疆的气候怎样?
6.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资料大全
7.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尼罗河三角洲 是由尼罗河干流进入埃及北部后在开罗附近散开汇入地中海形成的。它以开罗为顶点,西至亚历山大港,东到塞德港(Port Said),海岸线绵延230千米,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尼罗河三角洲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人口生理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尼罗河三角洲 外文名 :The Nile Delta 海岸线 :230千米 面积 :2.4万平方千米 地理位置 :埃及北部 人口 :接近4000万人 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概况简介,地理位置,形成原因,气候特征,环境特征,地貌沉陷,文物发现,保护, 概况简介 尼罗河三角洲位于埃及北部,临地中海。由尼罗河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冲积而成。面积2.4万平方公里。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纵横,渠道密布,集中了埃及全国三分之二的耕地。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水源充足,灌溉农业发达,是世界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长绒棉的主要产地。 尼罗河三角洲的卫星照片 尼罗河三角洲看上去就像一枝莲花——“尼罗河之花”,从尼罗河谷地伸展出来。莲花是上埃及的象征,每到秋季,河面都会被莲花映红;纸莎草则是下埃及的象征,它是古埃及人制作莎草纸的原料。古埃及人想像中的两位河神,上埃及的 Hap-Reset 和下埃及的 Hap-Meht 就是分别戴着莲花和纸莎草。而 Hapi ,上下埃及的尼罗河神,则是同时手持莲花和纸莎草了。 地理位置 尼罗河干流进入埃及北部后在开罗附近散开汇入地中海,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它以开罗为顶点,西至亚历山大港,东到塞德港(Port Said),海岸线绵延230千米,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尼罗河三角洲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 在法老时代,这一地区被称作“下埃及”(“上埃及”是尼罗河谷地)。根据老普林尼的记载,当时尼罗河在进入三角洲以后分成了7条支河,由东向西依次是 Pelusiac, Tanitic, Mendesian, Phatnitic, Sebennytic, Bolbitine 和 Canopic。而现在,由于河道的淤积和变动,三角洲上的主要支河只剩下两条:西边的罗赛塔(Rosetta)和东边的达米耶塔( Damietta)。 尼罗河三角洲的黑土地孕育了埃及7000年的灿烂文明。公元前5000年,日渐干旱的气候灼烧着埃及地区丰茂的草原,慢慢地,沙漠取代了草场,游牧部落不得不聚集到尼罗河沿岸。他们在此定居下来,耕种、捕渔。 在法老建造金字塔之前,埃及人最引以为荣的是丰饶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处亚、非、欧边界,尼罗河三角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战场。自古以来,侵略者总是想方设法地控制这片能为他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土地。闪米特人引入骏马和战车,埃及人用它们扩张自己的王国;希腊人创造了亚历山大港,同时也带来古老的文明。 形成原因 三角洲的形态和沉积主要受河流因素(流量、输沙量)、海洋因素(波浪、潮汐、沿岸流)、气候、构造因素等的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河流输沙量、波浪能量和潮流能量三个因素。 因此,国际上一般按照动力过程把三角洲划分为三大类型,即以河流作用为主、波浪作用为主和潮流作用为主,它们的典型代表分别为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法国的罗纳河三角洲(弧形三角洲)和恒河三角洲(三角港、汊道)。介于其间的三角洲则具有相应的中间形态。但由于自然界中上述三个因素的组合十分复杂,许多三角洲尚难归纳到上述分类系统中去。例如,按照动力过程,黄河现代三角洲应属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但由于黄河河口段河道迁移频繁,三角洲大部分海岸已受到波浪作用改造,三角洲形态具有雏形鸟足状和扇形的复合形态。长江三角洲由于潮流作用较强,其形态也具有河流作用为主及潮流作用为主的复合型。珠江三角洲是多条河流沉积的复合型三角洲,因潮流作用较强,又具有潮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的一些特征。 河流搬运大量的沉积物作为建造三角洲的物质基础,即进行三角洲的沉积,而海洋动力又对其进行侵蚀作用。所以三角洲的发育类型受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的收支平衡状态控制,大致有6种情况: 尼罗河三角洲 (1)堆积小于侵蚀时,河流搬运来的大量泥沙被海洋动力带走,不能形成三角洲。例如,中国钱塘江径流量大,携带泥沙少,又地处强潮区,因此江口没有三角洲发育。 (2)堆积基本等于侵蚀时,河流和海洋动力强度大致相同,可形成过渡型(或稳定型)三角洲。如中国辽河口的湾顶三角洲。 (3)堆积略大于侵蚀时,由于河流携带泥沙量的增加,可形成三角湾形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就属此类型。在全新世中期的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并侵入长江口内,当时长江为一溺谷型河口湾。距今2000年以来,长江泥沙量增多,逐渐形成现在的长江三角洲。 (4)堆积大于侵蚀时,形成的三角洲称尖嘴状三角洲。如义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这些三角洲形成在开阔的海岸带,河流作用在河口地区虽仍占优势,但海洋作用也较强,所有泥沙入海后被风浪冲刷掀带向外扩散,虽然还有剩余,但不足以形成向海伸出的水下堆积体,仅沿河口水流两侧流速减缓处形成河口沙嘴。 (5)当堆积远大于侵蚀时,可形成扇形三角洲,中国的滦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属此类型。 (6)当堆积远远大于侵蚀时,可形成鸟足形三角洲,例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气候特征 尼罗河三角洲是尼罗河流进地中海所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它孕育了埃及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这里土地肥沃,风景秀美,虽然面积仅占埃及国土面积的约3%,却聚集了埃及近一半的人口。千百年来,都是尼罗河水自南向北悠悠流淌,穿越整个埃及,把绿色和富庶一路撒向三角洲地带,最后才融入地中海。如果地中海海水增多,溢出的海水将反向冲击水量丰沛的尼罗河,两股水流的碰撞势必酿成可怕的悲剧。 尼罗河三角洲上生活的须浮鸥 尼罗河三角洲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干燥少雨。通常年降水只有100至200毫米,而且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七八月间平均气温约为30℃,最高可达48℃左右;冬季气温通常在5~10℃之间。 联合国发表了《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强调气候变化正以空前的规模威胁着人类。与世界各国一样,这一报告也成为埃及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些报刊注意到了气候变暖对埃及本国及中东地区带来的隐患。 美国和埃及的科学家预测,全球变暖正在使注入地中海的水量不断增加,到本世纪末,地中海海平面将上升0.3至1米,届时,与地中海近在咫尺的尼罗河三角洲,将被倾泻而来的地中海海水淹成一片泽国,埃及将因此遭受不可想像的洪涝之灾。 埃及著名的环境专家曼姆杜哈在接受电视记者访时说,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将在60或70年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地中海海面上升的高度将决定洪灾的严重程度。曼姆杜哈预测说,以地中海海面上升几十厘米计算,尼罗河三角洲将至少有140万费丹(埃及土地面积单位,1费丹约合6.3市亩)的地方遭到灭顶之灾,这一数字占埃及全部600多万费丹可耕地的25%。 另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材料,地中海海面如果上升1米,尼罗河三角洲的1/3就将被吞没,1/10的埃及人将背井离乡,被迫另觅生存之地。没有尼罗河三角洲,埃及就少了一个大粮仓,食物供应链必将发生断裂,因为埃及农作物,包括小麦、大米、长绒棉、香蕉、橘子、甘蔗等,一半都产自尼罗河三角洲。有专家称,尼罗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独特脆弱”,一旦发生洪灾,很难预测将会产生多么骇人的结果和影响。 尼罗河三角洲 实际上,从上个世纪开始,气候变暖对地中海的影响已初露端倪:海面每年上升约2.03厘米,埃及濒临地中海的部分海岸线被海水吞噬。现在,科学家们的分析和预测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曼姆杜哈和他领导的7人研究小组正在制订一个可行性应对方案,并提出了国内治理和国际合作相结合等措施。 埃及 *** 也正在积极行动起来。环境部长马吉德说,埃及正在准备出台一个“国家战略研究项目”,以寻求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环境部的环境学家穆罕默德·沙哈维表示, *** 正在寻找“环境脆弱度指数,以测定最脆弱地区”。他还说:“埃及正在尽力保护海岸地区,人们也在积极寻求世界的帮助。” 离地中海最近的亚历山大市地方 *** 已拨款3亿美元,用来在海滨建造混凝土防海墙,同时加固堤岸,以保护地中海沿岸海滩免遭海水的侵蚀。 环境特征 尼罗河三角洲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了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白尼罗河在与青尼罗河会合处的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90立方米,大约是青尼罗河的一半。尼罗河下游 水量主要来自源于衣索比亚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罗河为最重要。索巴特河是白尼罗河支流,它于5月开始涨水,最高水位出现在11月,此时索巴特河水位高于白尼罗河,顶托后者而使其倒灌,从而加强了白尼罗河上游水量的蒸发。青尼罗河发源于衣索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水源丰富。由于降水有强烈鲜明的 尼罗河三角洲 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在苏丹北部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逐渐下降,1至5月为低水位。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及涨潮的时间变化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这两条河的水 源来自衣索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衣索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来自东非高原湖。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廓,充满著无限的生机。 尼罗河三角洲 季节性,河水流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涨水,接着即迅猛持续上涨,至9月初达到高峰。在此期间,它也会使白尼罗河形成倒灌。11月至12月水位下落,以后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每秒100立方米,约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1/60。阿特巴拉河也发源于衣索比亚高原,由于位置偏北,雨量更为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积小,所以流量变化更大。冬季断流,河床成为一连串小湖泊。 尼罗河干流的洪水于6月到喀士穆,9月达到最高水位。开罗于10月出现最大洪峰。总计尼罗河的全部水量有60%来自青尼罗河,32%来自白尼罗河,8%来自阿特巴拉河。洪水期青尼罗河占68%,阿特巴拉河占22%,白尼罗河占10%;枯水期白尼罗河占83%,青尼罗河占17%。 地貌沉陷 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的沉陷。速率,可能的原因及后果摘要鱼新世河谎枢及海相沉积物堆积于尼罗罚三角狮北盘缘的地堑状构造中。包括曼苏措瑚塞得港和苏伊±运河北段的三角洲这一部分。自约500年前来,一直以高达0.5厘米,年的速率迅速沉降著。证降至少使尼笋河的四条主要支流转向韭浇经这一地区。到20年时,谖地区持壤下和海面上升的共同效应将可能俺没三角北部平原的丈部分地区,沿海地区的沉积绚输入园亚斯文高垌的建立而急剧减少,由此引起的连续下沉的影啊报可能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塞得港甚至向内陆方向发展直至曼苏腊捌以南地区。 做为东地中海的主要沉积中心,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形状在全新世时期有显著的变化并将迅速的演化。三角洲平原北部边缘的地质演化极大地受到下列相互作用困素的控制;全球性海面波动,气候变化(影响尼罗河的流量和输沙量),向东流动的地中海沿岸流及近岸流的侵蚀效应,始于壬朝之前的人类活动以及新构造运动。长期以来,尼罗河诸支流河道的迁移,一直影响着三角洲的形态及目前已处于埋藏状态的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相分布的基本格局。近来有些人做了有关地层,岩石学及大量钻孔岩心剖面的放射性年龄的调查。岩心研究提供了年代地层依据,并据此详细地解释了那些一直影响着三角洲发育的全新世变化。 同时,这些岩心还被用来确定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以来三角洲北东边缘的海岸线及舌状三角洲的迁移,并蝎示出三角渊东北部分的岸绒在过去5000年里向北推进了50公里(平均速率大约1米/年)。在这篇研究报告中,笔者解释了全新世时期三角洲平原东北部分相对于海面的沉降速率,并评价了这种沉降运动的可能的原因及后果。一般地说,三角洲下沉在于其沉积物的负载,均衡调整性迁移,松散沉积物的断裂塑性变形起的破坏及压实作用。几位调查者已暗示了尼罗河三角洲的下沉并特别指鹏沿海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相的向北变深的特点,而笔者则集中注意了新构造活动在三角洲边缘下沉中的可能的作用。 研究区环绕着曼苏腊湖,从尼罗河杜姆亚特支流以西向东扩展到提纳湾以南的三角1最东端。曼苏腊湖是一个大部分湖区水深仅1~2米的三角洲浅泻溺。在美国国立博物馆钻探计画的两次实施过程中,共完成了3个连续钻孔(孔深0~60米);1985年9~10月:7孔,1987年4~5月:83孔。此外,从其它来源获得的该地区67个钻孔的岩性录井资料被用作参考以加强地下(地层)对比。 科学家们获得了各钻孔的沉积物组构资料及大约170个放射性碳数据。尼罗河三角洲东北地区美国国立博物馆钻孔及其它钻孔孔点阵图,研究区内过去的四条主要尼罗河支流见右上角的小插图综台性地层剖面,显示全新世河流相及海相沉积覆于更新世末期(2万年前)一全新世初期(约8000年前)的海侵砂之上。当海水推进并越过过去暴露于地袭的大陆架和外三角洲边缘时,海侵砂就沉积下来。海水的这一南侵过程,使得沿岸瀛及渡浪的侵蚀作用改造了最初是作为分选差的尼罗河冲积物而存在的较老沉积(上更新统),并转而构成了新的海侵砂在岩心中,这一砂沉积是橄榄灰色的,厚度2--25米,[口粗砂,很典型地含有潮阃贝类(主要是软体)化石。岩心的海侵砂之上的冗积物厚度从小于5米到5米左右。这些沉积形成于早全新世直至现代,主要是深橄树色的泥,属于前三角洲,王角溯前绻和富含有机物的沼泽及泻湖相。源自沿海地区的砂(晚全新世)存在于很多岩心的上部,在那些具有最完整的沉识相序的钻孔中,全新世地层超过60部分是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泥质沉积,全新世泥质沉积的基底是穿时的,其代表性时段是约7800--6500年前。 全新世时期该地区的沉积速率高速6厘米/年等厚图和深达海侵诊顶部的横剖面图显示,全新世泥质沉积的最厚部位在地貌上几乎与曼苏腊湖和位于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要稍小一些的湖一低地盐稠区(高于海平面不足米)的位置一致。塞得港和苏伊士运河北段恰位于那些全新世最厚沉积区中的一个之上等厚度图证宴了研究区为一具有特殊厚度的全新世沉积的,菱形(边缘为北东北西向)似地堑构造。此外—线显示了在杜姆亚特岬角有一个全新世沉积超过3米的孤立的小椭圆形凹陷。一个隐伏的背斜(上覆薄的全新世沉积)从这个岬加和杜姆亚特市向南西延艇。 尼罗河三角洲曼苏腊湖地区横封面,显示了晚更新世晚期一早全新。世海侵砂(点状者)的埋藏格局。剖面位置见图右侧的综合性岩石地层资料显示了研区内的主要沉积相的二部分。大约距今7500年的河流一海相泥的基底构成了本研究中计算沉降量的年代地层标志面根据一系列经放射性碳测年的岩心剖面,可以算出与海面相对的地面下沉速率。最厚的全新世沉积即意味着最大的下沉速率。在这类计算中 ,很难区分出均衡位移导致的沉陷所引起的迅速沉积物质的压实作用(压缩/脱水)所造成的沉降。正如那些晚更新世褐色的冲积型硬粘土层所表明的,压实作用确实存在手前全新世沉积物之中。细粒质全新世泥(前三角洲泻湖沼泽湿地)的物理特性的测量,显示它们是低度固结的低强度的。曼苏腊湖面之下的全新世厚层剖面的钻孔表明,该处的稠度与从该湖以南,以北地区取出的泥相同。至于三角渊环境中的特别容易被压实的泥炭层,其厚度在尼罗河三角洲北东地区正在研究的任何一个剖面中均小于总厚度的工作厦内已获得的有用资料表明,不同地点全新世沉积单元的不同程度的压实作用,不能用以解释全新世混质沉积厚度的明显的区域性变化。海面变化是进行下沉量计算时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放射性碳测年的全新世泥的基底(7800--6500年前)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近似的时间层。可将该层(平均年龄距今7500年)与其所在的深度(低于由综合性全球海面曲线所确定的当时的海平面位置)加以对比。对于一条这样的曲线说来,这一泥层基底应在现代海面以下24米处,并意味着平均沉降速率约0.35厘米/年(50米的厚度减去全球海面变化给定的下限位置24米,等于26米,此即相当于7503年以来当地的地面垂直沉。 尼罗河三角洲 文物发现 尼罗河三角洲发现神秘埃及法老巨石头像 2008年10月10日左右,埃及考古人员在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塔拉巴斯塔地区发现一尊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石头像,头像高76厘米、重达1吨。据塔拉巴斯塔古迹发掘部主任纳斯夫介绍,在塔拉巴斯塔地区应该有一座拉美西斯二世晚年时期建造的神庙,头像的发现说明整个神庙的发掘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学者对古埃及著名法老王埃赫那吞的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他身上有很多令人难以理解的“突变”,而这些突变导致他的身体出现很多与地球人不同之处。有人因此甚至怀疑,这位3300多年前的古埃及统治者,即使不是“外星人”,也是“外星人”试验的产物。 形象怪异:不用化妆就能演外星人 埃赫那吞法老大约公元前1379—1362年在位,是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统治者之一,也是与“艳后”克娄帕特拉齐名的涅菲蒂蒂王后的丈夫,而戴面具的著名的图坦卡蒙法老很可能就是他的儿子。埃赫那吞因实施宗教改革而闻名于世,而他奇异的身形几千年后也成为世人研究的课题。 根据同时代人的描述,埃赫那吞的身体极其与众不同——他有一张长脸,带着蛇的表情;脑袋像圆圆的卵,后脑勺还强烈后伸;颅腔的容量非常之大,相当于普通人的一倍半;此外,他还有蜘蛛爪一样的手指、鸭蹼一样脚掌和女人一样丰满的胸部、肥大的臀部。如此形象的人如果生活在今 天,不化妆就可在科幻片中扮演外星人。 这样的描述未必不带有歪曲成分,但很多方面却与事实相符。例如,1907年发现的遗骨就显示,他确实长著一颗大而圆、脑勺后伸的头。尽管学者们至今仍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遗骨就属于埃赫那吞,但他们至少能够肯定一点,即在石棺中发现的这具遗骨确实是人类的。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 为病所扰:学者猜测可能患多种疾病 埃赫那吞的“奇形怪状”引起了美国埃及古物学家唐纳德?雷德福的兴趣,他说:“我被这个圆圆的头骨完全震惊了。”于是,他决定组织人手对这位古埃及统治者进行仔细研究。不久前召开的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一年一度的历史人物病史研讨会上,学者们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雷德福和来自耶鲁大学的欧文?布拉维曼教授都认为,埃赫那吞长成这个样子,很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根据他的发现,埃赫那吞很可能饱受数种疾病之苦,例如:马凡氏综合征导致四肢和脸型加长、手指长得像蜘蛛爪; 而克兰费尔特氏综合征促使机体过度产生雌性荷尔蒙,导致长出像女人一样的 *** ;费罗利克氏综合症导致脂肪沉淀长像女人那样肥大的腰身。至于他的头又圆又向后伸展,则与儿时头骨生长过程有关。 互相矛盾:“雌化”法老男性能力超强 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果布拉维曼教授的结论正确,那么就可以断定埃赫那吞是个“病秧子”——如果各项综合征结合在一起,埃赫那吞不但会成为阳痿患者,而且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子嗣,但这与历史记载的情况根本不符。 历史资料证明,这位法老王的情况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拥有女人一样胸部和臀部的他,同时也拥有巨大的男性官,后宫更是妻妾成群,其中包括两位“正印”妻子。此外,他还养育了很多子女,仅美丽的涅菲蒂蒂就为他生了六个女儿;图坦卡蒙是他和另外一位妻子希亚所生。 有趣的是,图坦卡蒙和父亲一样,也长著女人一样的身形,而埃赫那吞的两个女儿,则长著和父亲一样的脑袋。 “雌化”法老男性能力超强 外星来客:天狼星人试验产物 不明飞行物(飞碟)探索者也对埃赫那吞外貌之谜另有解释。他们认为,古埃及人崇拜天狼星,而正是来自天狼星的外星人的生殖试验,导致了埃赫那吞身上突变的产生。 当然,外星人不会与地球居民发生性关系,“他们”很可能取“人工授精”的方式,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人类女性的生殖细胞内,就像现代科学家进行人与动物的交叉生殖试验一样。 “雌化”法老是否是外星人试验导致 发现法老时期村落 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的埃及考古队最近发现了一个公元前1085~950年“后法老时代”的村落,面积约1费丹(约合4200㎡)。这是埃及首次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发现法老时代的村落。 当地的文物局长说,这次在达喀兰斯附近共发现了7家住户的遗址,每家有5~7间房子,住房用土坯砌成,排成一排。在房中发现了一些大件陶器、用沙石制成的石磨、储粮仓等。另外还发现了一个用纸莎草制草席的工厂、一些已经腐烂的小麦、大麦、大豆和大量的护身符、辟邪物、神像、狮身人面像、蜣螂等。 保护 金黄的沙海覆盖著整个埃及大地,尼罗河犹如一条墨绿色的缎带纵穿而过,在地中海入海处,冲积出一片肥沃的绿洲。尼罗河三角洲的黑土地孕育了埃及7000年的灿烂文明。公元前5000年,日渐干旱的气候灼烧着埃及地区丰茂的草原,慢慢地,沙漠取代了草场,游牧部落不得不聚集到尼罗河沿岸。他们在此定居下来,耕种、捕渔。 尼罗河三角洲的城市建设 在法老建造金字塔之前,埃及人最引以为容的是丰饶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处亚、非、欧边界,尼罗河三角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战场。自古以来,侵略者总是想方设法地控制这片能为他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土地。闪米特人引入骏马和战车,埃及人用它们扩张自己的王国;希腊人创造了亚历山大港,同时也带来古老的文明。 三角洲上的战斗是如何保护水土。150年前,埃及拥有500万英亩的耕地和500万人口,现在耕地有700万英亩,而人口数量却一跃升至6000万。差不多每9个月,就增长100万。距开罗600英里的亚斯文大坝,阻挡着泛滥的洪水,同时也截住了尼罗河水带来的淤泥。缺乏新的沉积物来填补,加上海水的侵蚀,三角洲逐年下陷。这个过程是倾斜的,东北边偏低,每年下沉5mm,西北面3mm。下陷的后果是土地盐碱化,并进一步影响到陆地淡水。 开罗的经济和城市扩张,将数百平方英里的富饶土地封存于水泥道路之下。人类制造的化学废物渗入湖泊与河流,危及渔业和饮用水。自公元前332年,被希腊人占领,既而作为粮仓归顺罗马,尼罗 河三角洲又先后被利比亚、努比亚、土耳其、法国、英国侵占。然而这些都未能磨灭它的辉煌。这一次面临自身的挑战--人口增长、土地流失、环境污染,三角洲是否能再次幸免于难呢? 尼罗河三角洲 ANKH--古埃及人用来描绘生命的符号,组合起来象一把钥匙,但也许更象是埃及文明的分布图:笔直一条的是尼罗河,被分隔开的东、西部分象征“每一天的诞生和太阳的陨落”,而中间的“环”就是尼罗河三角洲。这片绿洲养育著埃及75%的民众。古埃及人称它为“kemet”,意思是“黑色的土地”。现代人并没有珍视它的价值,在开罗你随处可见,黑土地的“木乃伊”--砖块。 用泥土烧制砖块比城市的扩张更加可怕。这些砖的原料都是最肥沃的土壤。有些农民甚至挖去耕地的表层,卖给砖块制造商。如此一来,高处土壤里的化学废物将流失到被掘低的耕地里,破坏土壤的成分。 尽管埃及 *** 已颁布法令,禁止类似发生,但似乎并不奏效。人们在数钱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一块砖可孕育多少。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碣石,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城西56公里、山海关东15公里的止锚湾海滨。碣石由三块高出海面20米左右的巨大礁石组成,东边一块礁石从远处望去如一人矗立在海中,因此也称姜女石。
1982年,在正对碣石的岸边发现了总面积超过15万平米的巨大秦汉宫殿建筑遗址,经专家考证,这就是秦始皇三十二年东巡的碣石宫。在碣石宫西侧的黑山头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汉武台遗址。碣石宫遗址和汉武台遗址的发现,证明绥中止锚湾海滨的碣石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东巡的碣石。
公元207年,曹操在柳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击败乌桓回师途中路过碣石,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碣石 外文名称 :Tateishi 地理位置 :辽宁省葫芦岛市 气候类型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1、碣石简介,2、碣石与碣石宫,3、旅游开发, 1、碣石简介 碣石,位于绥中县城西56公里、山海关东15公里的止锚湾海滨。碣石海水清澈见底,水浅波轻,海滩宽阔平缓,白沙细腻无泥,海中无礁石。海滨浴场的海底坡缓,距岸边百米之外海水仅齐胸深。止锚湾东侧的海域浅水区,海底坡度更缓,水拂脚面,极适于儿童游玩。 碣石由三块高出海面20米左右的巨大礁石组成,东边一块礁石从远处望去如一人矗立在海中,民间传说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后转化为礁石,因此也称姜女石。每逢落大潮,从岸边到礁石隐约现出一条巨石铺就的海中栈道,可直达礁石脚下。在姜女坟的东西两侧海岸,各有一峭壁伸向海面,东侧叫红石砬子,西侧叫黑石砬子(又称黑山头),像两条巨龙静卧在海中,构成似“二龙戏珠”(海中礁石)的独特景观。 2、碣石与碣石宫 1982年,在正对碣石的岸边发现了规模巨大的秦代建筑遗址。该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超过15万平米。在遗址上考古学家发现了直径50厘米左右的巨大瓦当以及规模宏伟的高台多级建筑遗迹,表明这里定是秦代宫殿遗址。在已知的秦代宫殿建筑遗址中,此处遗址规模仅次于阿房宫遗址。经专家考证,这就是秦始皇三十二年东巡碣石时所住的宫殿,史称碣石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从《史记》的描述看,秦始皇在碣石附近应停留一段时间,位于碣石附近规模宏大的碣石宫,能保证秦始皇在这里活动的舒适性。 除了正对碣石的规模宏大的宫殿外,碣石宫东侧的红石砬子和西侧的黑山头上也有秦代建筑遗址,专家考证这两处秦代建筑是碣石宫的附属建筑。这两处秦代建筑分布在碣石宫的两翼,这种“一宫两阙”的格局,结合海湾的地势,恰似张开的臂膀伸向大海,将距岸边不远处的碣石拥在怀中。秦始皇游览碣石时,站在碣石宫的高大宫殿中观看海中的碣石,定会感到磅礴的气势。 在碣石宫西侧的黑山头上,考古学家发现,在秦代建筑遗址之上还有西汉初期的建筑遗址,并且汉代建筑遗址在秦代建筑遗址的基础上进行了改扩建。结合该处的地理位置,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就是汉武帝出巡碣石时修建的汉武台。碣石宫遗址和汉武台遗址的发现,结合海边巨大的碣石,证明位于绥中止锚湾海滨的碣石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出巡的碣石。 除了秦始皇、汉武帝之外,公元207年,曹操在柳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击败乌桓回师途中也路过绥中止锚湾海滨的碣石,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旅游开发 在中国历史上,碣石的名声非常大,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懿、唐太宗李世民等多个帝王都曾游览过碣石,巨大的名气让很多地方对“碣石”之名垂涎三尺,想方设法将碣石据为己有。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山东省无棣县先后将自己辖区内的山改名为碣石山,为的就是和碣石沾光。 绥中县止锚湾海滨碣石宫地发现,让专家认识到当年秦始皇、汉武帝出巡的碣石,就是绥中止锚湾海滨的“姜女石”。为了开发旅游,1994年,辽宁省开始在此兴建旅游度区,并将姜女石名字恢复为碣石。随着碣石宫的考古发掘信息陆续公布,未来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绥中止锚湾海滨旅游。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地理需要探索。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永不停息,人类的探索一直在前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地理 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地理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
★? 世界地理知识总结大全 ? ★
★ 中国地理常识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 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 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 春分 日和 秋分 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
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章)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土地、水、生物、矿产。自然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 高一地理期中复习的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地理必修一第3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范文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苏禄海详细资料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有哪些呢?打开书卷,文字的静美、油墨的氤氲、思绪的跳动,升腾成缕缕书香,读书,正是一场与文字的美好邂逅。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知识点 总结 归纳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击获取更多“地理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
★? 世界地理知识总结大全 ? ★
★ 中国地理常识必背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系(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 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 、 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3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 种植 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4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不断补充、更新,使水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 雨水 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 春分 ,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00条
★ 高中地理知识点(期末必备)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整理
★ 地理必修一第3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亚热带雨林详细资料大全
苏禄海(Sulu Sea),位于西南太平洋的一个海域。周围被菲律宾的苏禄群岛、巴拉望岛、棉兰老岛以及马来西亚的沙巴地区围绕,沟通南海和苏拉威西海。西南界婆罗洲,西和西北连菲律宾西南诸岛(包括巴拉望〔Palawan〕岛),北接布桑加(Busuanga)岛和民都洛(Mindoro)岛,东至班乃(Panay)岛和内格罗斯,东南达民答那峨岛和苏禄群岛。南北延伸约790公里(490英里),东西约604公里,面积348000平方公里。有些地方深达5576米,含盐度31‰-34‰。
该片海域是海龟的养殖场所,盛产海龟。为周围岛际间贸易通道。渔业发达,海产有珍珠、珍珠贝、海参、鱼翅和龟蛋。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苏禄海 外文名称 :Sulu Sea 地理位置 :Pulau Sulug, Sabah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348000平方公里 门票价格 :10.0林吉特 流经国家 :菲律宾、马来西亚 类型 :海 平均水深 :1570米 最深处 :5576米 海水温度 :25℃~28℃ 周边国家 :菲律宾,马来西亚 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特征,水文特征,重要数据,生物,重要港口, 地理位置 苏禄海是西北太平洋的一个海域,位于菲律宾西南部与马来西亚之间。周围被菲律宾的苏禄群岛、棉兰老岛、内格罗斯岛、班乃岛、民都洛岛、巴拉望岛以及马来西亚的沙巴地区(加里曼丹岛)围绕。 地质地貌 处于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带上,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附近,地壳很不稳定,是火山、地震的活动带。海岸曲折、陡峭。有几组小的群岛。 一般水深200~2000米,平均水深1570米,海域东侧的棉兰老岛西北岸、内格罗斯岛南岸、班乃岛西岸几乎无岛礁,海水陡深,200米等深线离岸3~6千米,2000米等深线离岸也10~15千米。西北、西南各岛和东南的苏禄群岛多岛礁,海底地形异常复杂,浅滩延伸到岸外30千米处,尤其是巴拉巴克海峡东口附近,岛礁浅滩区广达7万平方千米。海域中部偏北有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的一列岛礁区,有卡加延群岛、卡维利岛、阿雷纳岛、图巴塔哈群礁、圣米格尔群岛、卡加延苏禄岛。海域北部中央还有库约群岛、金卢班群岛等,群岛两侧分别为多礁滩的西库约水道和东库约水道。中央岛礁区以北一般水深1000米以上,以南则深于2000米,并有一沿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的深达4000米的海盆,最大水深5576米。 海域中各岛上均为陡峻的山地,山麓直逼海岸,海岸曲折、陡峭。有岸边平原的也极为狭窄。岛上河流短小流急,只有加里曼丹岛上有较大河流,主要有塞加马河、基纳巴唐岸河、拉克布河、苏古特河等,而且岸边开阔,多河口湾。 处于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带上,地壳很不稳定,是火山、地震的活动带。 气候特征 海区位于低纬(北纬5°~12°),属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降雨多、湿度大、多热带风暴。冬季不受大陆气团侵袭,气温较暖,年均气温24~26℃,气温年变幅很小。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 水文特征 海水表层盐度为31~34‰ 。 重要数据 面积26万平方公里。南北长790公里,东西宽600公里。平均深度约1570 米,东南部最深处达度5600米。 海域南北长840千米,东西宽520千米,面积34.8万平方千米。 生物 鱼产丰富。高温淡盐的海水环境适宜珊瑚虫繁殖,因而海域中多珊瑚礁。该片海域是海龟的繁殖场所,盛产海龟和龟蛋。还盛产珍珠、鲨鱼等。 重要港口 怡朗、三宝颜(菲律宾)及山打根(马来西亚)等。准备去新疆旅游,新疆的气候怎样?
亚热带雨林是指生长在暖温带多雨地带(年降雨量1300毫米以上)的常绿林。
在热带雨林与阔叶常绿林之间也可见到,且具有两者的成分。与前者的区别是,组成种少,木本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也少等;与后者的区别是,叶大以及耐寒性小等。墨西哥北部、佛罗里达南部、巴西南部、纽西兰北部、中国东南部和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南部、小笠原群岛等均可见到。似球蒲葵、日本石柯、红树科、桫罗属等木本蕨类、苏铁、栲属、樟树、山矾类、 等与其混生。也有学者认为亚热带雨林包含阔叶常绿林。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亚热带雨林 外文名 :Suropics rain forest 气候 :暖温带多雨 分布 :世界上三大亚热带地区 名词来源,动物及生态,主要分布,主要气候类型,赤道(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干燥)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名词来源 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辛伯尔广泛收集和总结了亚热带地区的科学发现和各种资料,把潮湿热带地区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称做为亚热带雨林,并从当时的生态学角度对它进行了科学描述和解释。热带雨林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与世界上其它森林类型有清楚的区别。热带雨林主要生长在年平均温度24℃以上,或者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的热带潮湿低地。世界上三大亚热带地区都有它的分布。最大的一片在美洲,还保存著40,000平方公里面积,它们约占热带雨林总量的一半即约占世界阔叶林总量的1/6。第二大片是亚热带亚洲的雨林,面积有20,000平方公里。第三大片是热带非洲雨林,面积18,000平方公里。 动物及生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动物种类较为丰富,主要的哺乳动物是猴类和鹿类,著名的猴类为金丝猴、日本猴;鹿类如白唇鹿、毛冠鹿、白尾鹿等。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的熊猫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珍稀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日本产的日本小睡鼠则是东亚产的唯一睡鼠,而澳大利亚的众多有袋动物都是独特的动物类群。 主要分布 世界上三大亚热带地区都有它的分布。最大的一片在美洲,目前还保存著40,000平方公里面积,它们约占热带雨林总量的一半即约占世界阔叶林总量的1/6。第二大片是亚热带亚洲的雨林,面积有20,000平方公里。第三大片是热带非洲雨林,面积18,000平方公里。 主要气候类型 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逊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资料大全
新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南疆干旱,光照长,少雨,年降水量仅20-100毫米,而北疆却达100-500毫米。 年平均气温南疆平原10C-13C,北疆平原低于10C。极端最高气温吐鲁番曾达48.9C,极端最低气温富蕴县境可可托海曾达-51.5C。南疆平原无霜期200-220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150天。 新疆气候的几个特点: 1.干燥 2.冬冷夏热 3.气温日较差大 4.日照丰富 新疆多样的气候类型,富有“神奇”感。新疆位居大陆中心,四周远离海洋,被高原高山环绕,属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炎热干燥,春秋季短促而变化剧烈。但全疆南北地跨纬度约15度,地形高差大,南、北疆有暖、寒、温带之分,东西部有明显的干湿之别,同一地区因地形高差而具有鲜明的垂直气候特征,造成了新疆东西南北、山上山下自然景观的不同。新疆在干旱气候影响下,成为中国最干、最热、最冷、风沙最大、温差最大的地方之一,诸如“火州”吐鲁番的最热、东疆和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富蕴之寒、阿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3′19″~113°0′10″,北纬24°52′0″~25°23′1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9?833hm 2 ,其中核心区7?372hm 2 ,缓冲区2?835hm 2 ,实验区9?626hm 2 。莽山于年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经院批准建立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典型南岭植物区系的原生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珠江支流北江源头自然生态环境。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宜章县南部 气候类型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占地面积 :19833公顷 景点级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设立时间 :1994年 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貌,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物,动物,保护对象,植物,动物,管理机构,价值, 历史沿革 1957年湖南省林业厅编制莽山施业案时,曾划定摩天岭一带533.0公顷为景观区,成为全国建立最早的保护区之一。 年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4年4月经院批准建立“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南部,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广东省乳源、阳山、连州三县(市)交界,北与宜章县莽山乡、东风乡、天塘乡、白沙乡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3′19″~113°0′10″,北纬24°52′0″~25°23′12″。总面积19833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为:核心区7 372公顷,缓冲区2 835公顷,实验区9 626公顷。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貌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岭山脉中段南端的局部沉降带内,属中山地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余座,地势南高北低,最高峰猛坑石海拔1902米,最低兑子冲海拔400米,最大高差1502米。主要地质活动为强烈的燕山运动,使地貌基本定型。地质构造为北东——南西构造,地面切割较深,悬崖峭壁,峡谷幽深,溪河纵横,加之丰沛的降水,物理风化较严重,滑坡和岩崩发育,使山体更加陡峭,坡度一般30-40度,大于60度的险坡常见,山势雄伟壮观,区内岩浆岩较为发育,为大东山花岗岩体中粗粒花岗岩,属燕山期侵入体。 地形 莽山的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相当崎岖,相对高差大,一般为500——800米,最大高差达1400米。 气候 湖南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是我国冬季有冰雪的最南地区之一。山高林密,具有优越的山地森林气候条件据莽山林场气象站历年资料统计,年均气温17.2℃(海拔630米,下同),7月平均气温22.7℃,1月平均气温5.2℃,极端最高气温36.2℃,极端最低气温-9.8℃,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递减率为0.41℃/ 100米,但冬季在海拔1200-1900米间常出现逆温现象。年降雨量1710-2557毫米,年降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递增率为73.7毫米/100米。全年无霜期290天。 土壤 保护区内亚热带山地黄壤垂直带谱发育较完整,海拔800—1300米为山地黄壤,海拔1300—1800米为暗黄棕壤,海拔18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土壤特点为土壤类型多样,PH值4.5—5.6,呈酸性,土层石砾含量较多,土层厚度不一,有机质含量较多,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水文 保护区水系为长乐河上游,系珠江支流—北江源头。主河长24公里,流域面积88.2平方公里,河谷以U型为主,纵坡比47%,河流湍急,平缓河段水清潭碧。海拔1260米的林子坪峡谷河段已修建林子坪水库,库容量1100万立方米。 植物 莽山属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区,一年四季都受着热带暖流和大陆寒流的互动影响,加之地形复杂,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物种极为丰富,以植物而论,它是华南与华中、华东、西南交汇地带。古老珍贵的裸子植物有18种,而且呈群状分布,说明这里是第3纪森林的良好保存地。如:起源古老的野茉莉科,全国分布9属,在莽山有分布,量大而集中。有高等植物2649种,占全省的60%,其中木本植物有700多种。 莽山植物中菊科是一个大科,有127种,细小蓬草为新变种,叶片细小,7~8月间开出好看的小白花。 莽山有四种特有竹子,即:平舌大节竹、莽山苦竹、黄杆竹、纤细茶杆竹。凡是地下水位高的台地,土层较薄树木扎不下根的一些地方,竹子都能生长很好。 全国范围内的濒危物种——大果野茉莉,湖南全省,只在莽山有天然分布。 在海拔1400米的山脊上,有成片的粤松纯林。万花丛中,花朵芳芬的光叶白兰、金叶白兰、马褂木、木莲、红樱桃绚丽多姿,山顶则成为杜鹃、山茶的世界,五彩缤纷的云锦杜鹃、福建杜鹃、红袍杜鹃、高山杜鹃、莽山红山茶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花的海洋。区内森林具有明显的垂直带谱,随海拔高度不同,大致为分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灌丛及草甸带,林内药用植物有245种。 保护区有国家二级植物篦子三尖杉、马蹄参、长柄双花木、银钟树、福建柏、白豆杉、观光木、伯乐树、光叶桐;有平南栲、乐东拟单性木兰、华南五针松、八角莲、半风荷、厚朴、南方铁杉、长苞铁杉、白桂木、缺萼黄连等。 毛枝五针松——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松科,常绿乔木,一年生枝幼时绿色,后呈黄褐色,密生淡**柔毛。叶五针一束,细瘦,多少弯曲,长3.5~5.5厘米,树脂道两个边生。球果卵形或卵椭圆形,长5~7厘米,有翅。 动物 脊椎动物有259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32种。全国十,莽山有7种,其莽山烙铁头蛇为新种,它体型巨大,尾巴有8~12厘米为乳白色。分布在海拔600~1300米的原始型次生阔叶林中,每年6月底到7月初产卵,最多一窝27枚,卵如鸡蛋大,孵化期两个月,幼蛇破壳而出。 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的中国特产黄腹角雉,莽山较集中。保护区内还有一级保护兽类,华南虎、云豹、金钱豹、梅花鹿等;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穿山甲、水鹿、麝、大小灵猫、白鹇、大鲵等。 莽山蛇的分布密度大,在不到1平方公里范围内,能集到蛇类4科17属22种。在蛇类中,南北区系混杂的过渡现象较明显。既有华中区系特征,更富有华南区系特色。同时西南区系的蛇种,也通过云贵高原分布到莽山。如:华南的海南闪鳞蛇和西南的白头蝰蛇。浪畔湖沼泽地盛产鹰嘴龟,嘴巴如鹰嘴,学名平胸龟,国家保护动物。 平胸龟,也称“大头龟”,平胸龟科,头很大,略呈三角形,不能缩入甲内。颌强呈钩曲状,背甲扁平,背甲与腹甲下缘角板及韧带相连。长可达25厘米,宽可达20厘米。暗橄榄色,有小型暗褐斑;腹面黄绿色。尾甚长。以蛇、鱼、蠕虫为食。肉可食用,背甲作药用。 保护对象 植物 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群落、长苞铁杉(Tsuga tangibracteata)群落、福建柏(Forkienia hodginsti)群落等原生植物群落。有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莼菜(Brasenia schreberi)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福建柏(Forkienia hodginsti)、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白豆杉(Pseudoutaxus chienii)、长柄双花木(Disanthas cercidifolium var.longipes)、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等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14种。在保护区内现已知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3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蟒(Python molurus)、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云豹(Neofelis nebulosa)、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梅花鹿(Cervus nippon)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虎纹蛙(Rana ragulasa)、蛇雕(Spilornis cheela)、白鹇(Lophura nycthermera)、雕号鸟(Bubo bubo)、水鹿(Cervus unicalor)、红面猴(Macaca arcloides)、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黑熊(Selenarcyos thibetanus)等26种。 动物 自植物学家高锡朋教授在莽山发现湖南杜鹃(Rhododendron hunanse)、湖广杜鹃(Rhododendron hukwangense)以来,莽山新物种或模式种记录已有50种,其中植物有:大果安息香(Styrax macrocrpus)、莽山野桔(Citrus mangshanensis)、莽山绣球(Hydrangea mangshanensis)、莽山紫菀(Aster mangshanensis)等22种;动物有:莽山烙铁头蛇(Trimeresurus mangshanensis)、陈氏后棱蛇(Opisthotropis cheni sp.nov.)、莽山角蟾(Megophrys mangshanensis Fei et ye.)等3种;大型真菌有:莽山刺皮(Heterocheate mangshanensis Peng et Hu)、莽山银耳(Tremua mangshanensis Peng)等9种;昆虫有:莽山象白蚁(Nasutitermes mangshanensis)、莽山蝎蛉(Panorpa mangshanensis)、莽山绒毛花金龟(Pleuronota mangshanensis)等16种。莽山烙铁头蛇(Trimeresurus mangshanensis)是由莽山林管局科技人员陈远辉1989年发现的一种剧毒蛇,也是继眼镜王蛇之后地球上发现的第二种大型剧毒蛇。这种蛇个体粗壮,头似烙铁,成年蛇体长在2米以上,体重3公斤以上。它的发现引起了生物界的高度关注,因其原始特殊的解剖特征,在蛇类演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94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画》,1998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极危”等级的物种,其分布范围仅在莽山保护区内的100余平方公里之内。数量仅存300~500条,是中国乃至全球最濒危的蛇种之一。 管理机构 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是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与莽山国有林业管理局、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合署办公,直属宜章县人民 *** 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林业部门指导。保护区管理局设有林政保护科、护林防火办公室、生态旅游科、科技教育科等四个职能科室;建有枞树坝、相思坑、何家湾、兑子冲四个基层保护站,共辖21个护林点、1个瞭望哨、2个检查站,并成立一个景区巡逻大队。保护区现共有工作人员160人,包括管理人员25人、技术员10人、护林员12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9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5人,助理级职称40人。 价值 该保护区在研究古热带泛北极区系演化规律及世界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和对华南虎的保护方面具有独特和重要的意义。
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质、知识和 经验 方面的功能。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特殊的管理方式。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 总结 归纳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1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
1日本的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长崎等。
3、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港。
4、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
5、日本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
6、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7、“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8、是东西方兼容 文化 的典型。
9、服装:和服,第一高峰:富士山
10、日本对 其它 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4、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东南亚的位置,河流与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2、地形特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3、东南亚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
4、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的蕉麻和椰子生产国;马来西亚是的椰子生产国。
印度自然环境特征: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印度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经济作物黄麻,棉花。
3、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印度自推行“绿色革命”以来的结果。
5、加尔各答是印度的麻纺织中心,孟买是的棉纺织中心,首都是新德里。
6、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俄罗斯的位置、、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位置:俄罗斯纬度较高,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跨亚欧两洲。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2第一长河是伏尔加河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4、:俄罗斯自然种类丰齐全,储量丰富。主要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工业:重工业发达,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①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③乌拉尔工业区;④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交通运输: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亚欧大陆桥)。
亚欧大陆桥为什么沿南部山修建?
①南部山区有丰富的矿场。
②俄罗斯北部山区纬度高,终年寒冷,气温低,有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修建铁路难度大,而且安全系数较低。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城市),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河河港)。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2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占欧洲面积的一半多,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本区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欧盟进出口居世界首位,是世界贸易-大的地区,目前其成员国有27个,多是发达国家,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叫 欧元。
2、欧洲西部的工业——制造业为主 (制造业是指将原料进行加工,制造成各种各样产品的工业部门。)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的工业密集地带。
3、欧洲西部的农业——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发展的条件:
(附: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温和多雨;平原为主的地形——中部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欧洲畜牧业发达的原因是:气候——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形成多汁的牧草;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致使草场广布 。欧洲西部的人称牧草为“绿色的金子”。因此欧洲西部的畜牧业发达。如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乳畜大国。
4、欧洲西部的地形特点是: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岛上。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流深入内陆。(参考P64图8.23,记住: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亚平宁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大不列颠岛、冰岛、多瑙河下游平原、大西洋、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5、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异常丰富。南欧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场所;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使欧洲西部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的三大旅游国。主要的旅游地其所在国家:伦敦塔桥(英国),风车(荷兰),北欧峡湾风光(挪威),阿尔卑斯山滑雪(瑞士),巴黎埃菲尔铁塔(法国),西班牙斗牛,地中海沿岸风光(意大利),雅典巴特农神庙(希腊)。
6、英国的首都是伦敦,法国的首都巴黎;德国的首都柏林,意大利首都罗马。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3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注意与中国接壤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下游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形成重要的农业区。中南半岛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图7.28p31)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4、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为黄种人。世界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是东南亚。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南亚的旅游胜地。(图7.30p33)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4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亚洲按地理方位的不同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3、亚洲地势特点中部高耸,四周降低。河流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4、世界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的高原巴西高原,亚洲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湖里海;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最深、蓄水量的淡水湖贝加尔湖;最低点死海(—400米);半岛阿拉伯半岛;群岛马来群岛。
5、亚洲气侯具有①复杂多样②季风气侯显著③大陆性气侯分布广。面积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6、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有6个国家人口过1亿(日本、中国、印度、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非洲。亚洲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亚洲经济发达国家是日本。
7、日本四大岛自北向南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隔日本海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相望。日本象征富士山、樱花。日本多地震、火山之因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海外投资建厂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东南亚。日本以加工贸易经济为主。日本五大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工业区。日本 量居世界第一位、民族大和民族、传统服装和服。
8、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咽喉是马六甲海峡。东南亚主食大米饭,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其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的产区。泰、越、缅重要稻米出口国,生产国泰国的橡胶、菲律宾的蕉麻、马来西亚的棕油、印尼的椰子,出口最多的菲律宾的椰子。东南亚的两大气侯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东南亚山脉、大河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越南——河内——红河、老挝——万象——湄公河、柬埔寨——金边——湄公河、泰国——曼谷——湄南河、缅甸——仰光——伊洛瓦底江。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旅游有缅甸仰光大金塔、印尼婆罗浮屠、柬埔寨吴哥窟、泰国曼谷水上市场、越南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东南亚的河流也是国际河流湄公河。
9、南亚的国家、人口世界第二位印度,印度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季风的强弱,导致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当西南季风来的早、退的晚、风力强,出现水灾;来的晚、退的早、风力弱、出现旱灾。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次于美国。麻纺织中心加尔各答(第一大城),棉纺织中心孟买(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印度是第二软件大国,出口仅次美国。
10、世界面积的国家俄罗斯,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也是欧洲第一长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分界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分界勒拿河。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上的河流是鄂毕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长寒冷,夏季短温暖,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北半球“寒极”奥伊米亚康。俄罗斯四大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矿产有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欧洲第一长河、俄罗斯人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首都莫斯科,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红场、克里姆林宫。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第二城、第一港。俄罗斯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货物运输量是管道。
11、中东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濒临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土耳其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中东石油储量、生产和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运往西欧、美国、日本。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其次信仰-教、犹太教,三教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中东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叫做“阿拉伯国家”。犹太人分布在以色列、信仰犹太教。
12、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占欧洲一半左右。欧洲西部贸易和人员流动频繁,形成一个区域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畜牧业比重大。旅游景点连线英国伦敦塔桥、法国巴黎艾非尔铁塔、西班牙斗牛、雅典巴特农神庙、瑞士高山滑雪、荷兰风车、挪威峡湾风光。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西班牙--马德里、意大利-罗马
13、世界上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也是全球炎热中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人故乡,又有“黑非洲”之称。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非洲具有“高原大陆”之称;“热带大陆”之称;“天然动物园”之称。
14、澳大利亚国徽上两个动物袋鼠、鸸鹋。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羊毛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小麦出口国。三大地形东是大分水岭、中是大自流水盆地、西是西部高原。首都堪培拉,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悉尼,有悉尼歌剧院。第二大城墨尔本,(各城分布会读图)。
15、一般把加拿大、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加拿大、南临墨西哥。面积由大到小俄、加、中、美、巴、澳,美国居第四位。美国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移民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在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华人聚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唐人街”。美国以白种人为主。世界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长河非洲的尼罗河第一,南美洲的亚马孙河第二,长江第三,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第四,黄河第五。五大湖是世界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的淡水湖。产量出口量均第一的农产品玉米、大豆、棉花。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底特律是汽车城。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旧金山东南的硅谷(电子工业)。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也是世界的消耗和废物排放国。
16、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世界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高原巴西高原。白种人一半多,其次是混血种人40%。巴西具有“ 足球 王国”“咖啡王国”之称。桑巴舞。世界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巴西和巴拉圭合建位于巴拉那河上)。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重要创汇产品。河(流域、水量)亚马孙河,世界的热带雨林分布在亚马孙平原。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城圣保罗。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
17、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6.5°(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之称,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代表动物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乔治王岛长城站,南极大陆上中山站,都在2月份建站。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相关 文章 :
★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重点归纳
★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下册地理考试重点归纳
★ 初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大全
★ 7年级地理上下册知识点汇总
★ 7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非洲
★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归纳
★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