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企业是做化工类的,但是现在国 家对节能环保这方面控制很严,蓝想环境可以做这个节能环保吗?

2.联防会议纪要范文?

3.如何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

4.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

5.杭州建设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例 杭州十一五在绿色城市建设中的例子 世博中环保事例 各3个,最好详细些

6.沙尘持续南下,范围扩大到华中及长三角地区,应对沙尘天气都有哪些措施?

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_长三角气象一体化

暴雪“卷土重来”再袭长三角,1月24日夜间开始飘落,在持续近24小时后没有停止的意思。长三角交通遭重创,城市用电量猛增,菜价上涨。

江苏、上海、浙江在25日纷纷拉响不同级别暴雪预警,各地铁路、公路、航运、民航运输受阻。

据上海铁路局消息,长三角铁路部分列车停运,25日、26日安徽、江苏、北京等方向200余趟旅客列车被临时停运。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启动防抗雨雪冰冻IV级应急响应。高速路因冰雪上冻受到不同程度管制;客运班线方面影响较大,苏南、苏中地区已出现大面积客运班线停运现象。

城市道路出行困难重重。在大雪纷飞的闹市区街边看到,在晚高峰时段,不少私家车主“弃车”选择公共交通。地铁成了众人出行“依赖”,站内异常拥挤。各类叫车软件一度出现排队等待现象,叫车过程长。

大雪洋洋洒洒,宽阔江面一片白茫茫,能见度下降。据海事部门消息,至25日下午,长江下游板桥、大港、扬中、皋张、张皋、通沙汽渡临时停航。部分乡镇渡口停航,洪泽湖、太湖航道封航。

航班起降受到影响。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了解到,因受全国多地大雪影响,至当天下午,机场共取消135个出港航班,跑道一度关闭。机场工作人员连夜出动吹雪车、除冰车,对跑道、机坪、航空器及场区道路除冰雪。

暴雪降临正值各地省市“两会”集中召开期间。有的部门负责人一边上会,一边调度开展各项工作。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宋如亚说,各级城管部门集结10万多人,集中各种先进清雪设备为城市道路扫雪除冰,保障居民出行和交通畅通。

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遭遇严寒冰冻,拉动城市用电量迅速飙升。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获知,至25日,江苏电网调度最大用电负荷达9191万千瓦,创下今年冬季以来的第三次新高。电力部门第一时间发布雨雪冰冻红色预警,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天冷菜贵。从江苏省物价局获知,全省监测的32种蔬菜零售价格与20日相比“31升1平”,青菜、大等叶菜类价格涨幅明显。在住户密集的社区菜场门前看到,一些菜场提前关门打烊,临近餐馆饭店提前闭户。

据气象部门预报,本轮长江下游降雪过程将在26日作短暂“停歇”,26日夜间将“重启”,并持续到28日左右。

我们企业是做化工类的,但是现在国 家对节能环保这方面控制很严,蓝想环境可以做这个节能环保吗?

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整治城市扬尘。提升燃油品质,限期淘汰黄标车。二是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五是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对未通过能评、环评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支持,不得供电供水。六是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七是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建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八是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PM2.5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九是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突发应急管理,根据污染等级及时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等措施。十是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地方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院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九十三条国家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

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院气象主管机构等有关部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建立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统一预警分级标准。可能发生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应当及时向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通报。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人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等有关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

第九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应当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纳入突发应急管理体系。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人民以及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的县级人民,应当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向上一级人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人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建立会商机制,进行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的,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人民依据重污染天气预报信息,进行综合研判,确定预警等级并及时发出预警。预警等级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发布后,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信等途径告知公众取健康防护措施,指导公众出行和调整其他相关社会活动。

第九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应当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需要可以取责令有关企业停产或者限产、限制部分机动车行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物拆除施工、停止露天烧烤、停止幼儿园和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应急措施。

应急响应结束后,人民应当及时开展应急预案实施情况的评估,适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

第九十七条发生造成大气污染的突发环境,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对突发环境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监测信息。

联防会议纪要范文?

可?以做的,他家节能环保这方?面还是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的?,我们企业请他们?做过复合空冷器,还是?有点了解?,他们的?研发实力是很?牛的,技术方面还是相?当靠谱的。。你可以纳我的建议,不懂的可以继续追问哦

如何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

联防该如何进行?联防开的大会内容该如何记录?下文是我蒐集的联防会议纪要,欢迎阅读!

联防会议纪要一

“第十二届南京都市圈防震减灾区域联防协调会”于20XX年11月27-2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由安徽省合肥市地震局主办,合肥市蜀山区科技局承办。来自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镇江市、淮安市和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滁州市等9个城市的地震部门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合肥市各县***市***区地震机构负责人等同志列席会议。

11月28日,会议在合肥市蜀山区举行。会议由合肥市地震局王世保局长主持,合肥市 *** 高晓光副秘书长致欢迎辞,安徽省地震局刘欣副局长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议首先由都市圈各成员单位围绕“依法防震、科学减灾,不断提升市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这一主题,结合本年度各城市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就建设“南京都市圈防震减灾共享平台”专案、健全地震应急基础设施、共享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城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体系、适应新形势下防震减灾宣传等工作进行了沟通交流。会上印发了南京市地震局《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开创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镇江市地震局《强化宣传、依法管理,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扬州市地震局《论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淮安市地震局《完善体系机制、提升市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马鞍山市地震局《扎实推进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城乡防震减灾能力》、滁州市地震局《浅析滁州市活动断层探测的必要性》、合肥市地震局《合肥市依法防震减灾的现状与思考》等七篇书面交流材料。经过认真讨论与会代表就以下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1、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第十二届南京都市圈防震减灾区域联防协调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各城市代表表示要继续加强都市圈防震减灾区域联防协作,广泛开展工作交流,共同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

2、与会代表一致表示要利用“区域联防协调会”这一平台,创新联防协作思路,建立新的地震资讯共享、地震应急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各城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构建城市建设的安全屏障。

3、江苏与安徽源远流长,人文相似,山水相近,南京与合肥同属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同处“沪—宁—合”发展轴。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加强互通互融,广泛开展合作尤为必要。由合肥市地震局提议,在原南京都市圈防震减灾区域联防的基础上,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城市防震减灾区域联防合作方向发展。与会代表一致同意第十三届南京都市圈防震减灾区域联防协调会由江苏省扬州市主办,具体召开时间和相关事宜由主办方通知各成员单位。

联防会议纪要二

20XX年4月17日,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在南昌召开了20XX年昌九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协调解决相关工作机制建立问题,推动《昌九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各项工作落实。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邓兴明厅长的委托,省环境保护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曹永琳出席会议并讲话,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环境保护局有关负责人以及省环境保护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贯彻落实《昌九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有关情况的汇报,研究讨论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昌九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事项,现将联席会议情况纪要如下:

一、《昌九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是落实省委省 *** 关于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的决定和全省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强化 *** 巨集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对促进昌九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各地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实施好《昌九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二、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 *** 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推进规划确定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落实到位。

三、要创新管理机制,提升联防联控的管理能力:

***一***、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制度

1、会议制度

由省环境保护厅主持召开,实行集体讨论重大问题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并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会议审议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报省环委会办公室主任签发,并抄报省 *** 。

2、会议内容:

昌九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重大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组织实施、统筹协调、督查落实等;研究确定昌九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阶段性目标任务、年度工作重点和重大工作措施;统筹协调处理昌九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中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

***二***、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机制

加强南昌、九江、宜春市多级联动的环境监督执法,开展环境监管交叉执法和联合执法,由三市环保局轮流牵头组织在行政区域交界的县***区***、工业园区***开发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联合执法检查行动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联合演练,合作打击区域违法排污行为,提高区域环境应急水平,形成长效机制。

***三***、建立区域重大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制度

1、会商制度

由省环境保护厅主持召开,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审议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

2、会商内容:

协商拟定昌九区域内涉及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或重点地域准入条件、不同阶段重点控制的污染物种类和要求、区域性区域限批等,指导和督促该区域的环评审批相关工作;对于涉及多地区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区域规划、战略、专案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前期阶段进行充分协调。

***四***、建立区域大气环境第三方监督性监测制度

利用好现有各级环境监测,由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环境监测站轮流牵头每年组织一次包含县区监测站参与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并形成长效机制,加强资料比对,确保监测资料真实有效。

***五***、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资讯共享制度

围绕区域大气环境管理要求,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有责任有义务将辖区内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源自动监控平台和机动车***黄标车***环保限行资料等资讯实行三方共享。

***六***、建立区域气象环保应急通报制度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和环境气象监测资讯共享平台,逐步建立南昌、九江、宜春三市环境质量预警预报通报制度,三市环境监测站应将中度以上污染天气预报及时相互通报,加强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预警体系建设。

联防会议纪要三

上星期六***10月24号***,应公司领导要求,去给六个分公司的9月份和10月份入职的业务员培训。

培训课题两个:上午培训的课题是如何成为实战销售高手,围绕六个主题:

一什么叫销售;

二销售的最高境界;

三销售高手须具备哪些能力;

四销售高手有哪些特质;

五销售高手的开场白;

六销售高手的结束语;

下午在另一个主管的倡议下:进行实战,每个人身上的钱包包括全部上交,自由组合,三个人为一组,每组100元创业资金,时间两个小时,自由发挥;结果如下:第一组销售矿泉水,15元批发到12瓶,成本是1.25元一瓶,零售价2元一瓶,卖掉3瓶,赔9元,带回9瓶矿泉水;第二组销售西瓜,40元批发到20个西瓜,成本是2元一个,零售价3元一个,卖掉14个,净赚2元和6个西瓜;第三组销售小乌龟,100元资金全部花掉,卖掉一个,到现在他们也讲不清楚乌龟究竟是多少钱成本一个,有大有小,瓶子也有大有小;重点分析卖乌龟这组为什么败得如此惨:一起初团队在卖产品方面意见不统一,等商量好时间已经白白浪费1个小时20分钟;二选址,人流量少;三不知怎样提炼乌龟的卖点,向客户介绍;四有人询问价格时,价格又说不准;五本钱一次性全部投入,没了流动资金,客户来买时没有零钱找;六进货的时候,没算好每只乌龟的成本,究竟该怎样定价才是赚;第二组销售西瓜的,他们一出门就看到有家批发西瓜的,带包装的,零售5元一个,批发3元一个,经过讨价还价40元批发到20个,挑选出的个头大小差不多,然后到菜市场去卖,碰到客户询问,报价3元一个,卖的很快,后来看到一个抱小孩的农村模样的妇女,他们看到小孩子想吃,就提出让这个妈妈买一个,这个妈妈说身上没零钱,他们就说送你一个,这个妈妈说,那怎么好意思,最后掏出2元零钱,后来他们看游戏时间快到,走在回来的路上边走边推销,说是大学生出来勤工俭学的,就这样,又卖出几个。

这次的培训,我认为无论是对我们主管几个还是业务员,收获都是很大。

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

(一)充分认识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2013年以来,全国不同地区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高浓度的重污染天气,造成了不利社会影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提出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以下简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目前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容易出现重污染天气,迫切需要在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的基础上,取强有力的应急管理措施,减缓重污染程度,保护公众身体健康。

(二)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地方人民突发应急管理体系,实行主要负责人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要通过完善体制、健全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形成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和单位具体落实、全民共同参与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体系。

二、因地制宜,强化应急准备

(三)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各地要加快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业务平台,完善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尽快形成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会商制度,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率。

(四)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空气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城市人民要根据当地污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分析可能出现的重污染天气,在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的基础上,参照《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编制应急预案,并通过演练和应对实践修改完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包括工业企业限产停产方案,机动车限行方案,扬尘控制方案,气象干预方案,停办大型户外活动方案以及中小学和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和停课方案等。

各省(区)人民根据本辖区重污染天气实际情况制定本级应急预案,其应急预案应当与辖区各城市应急预案统筹衔接,重点强调组织、协调和联防联动内容。

企事业单位要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相关内容纳入本单位突发环境应急预案。

三、快速反应,做好预警和响应工作

(五)实行分级预警。各地可按照国家突发应对有关规定,将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划分为蓝色、**、橙色和红色四级,结合本地重污染天气情况和应急工作需要,确定不同等级的具体标准,并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程序和内容。

(六)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城市预警信息一经发布,当地人民要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当发布蓝色预警时,要提醒公众做好健康防护,倡导公众自觉取污染减排措施。当发布**及以上等级预警时,要按照专项实施方案分级落实强制性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停产、限产、限排,燃煤替代,机动车限行,场地扬尘管控,露天烧烤、秸秆焚烧管制等。当发布红色预警时,要统筹安排社会,为强化强制性减排措施和取户外活动停办、中小学幼儿园停课等措施做好准备,尽量减少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影响。

区域预警信息和省级预警信息发布后,相关省(区)和城市按照各自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

预警解除后,当地人民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终止应急响应。

(七)强化各项应急措施落实。重污染天气出现时,当地人民应急工作领导指挥机构人员迅速到位,调度、指挥应急工作。及相关部门要收集、研判相关信息,根据事态发展,针对污染主要原因,增加和强化相关措施;组织对专项实施方案中的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增加空气质量信息和预警信息发布频次,方便公众了解污染现状和取应急措施。当地省(区、市)环保部门要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将重污染天气出现的原因、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已取的措施等内容书面报送环境保护部(应急办)。

四、依法进行信息公开,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八)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各地要通过发布空气质量状况、公布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预警信息、公开应急措施,包括要求企事业单位取的措施以及公众需要配合取的措施等,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尤其是预警信息发布后,及相关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信等可能的途径告知公众取健康防护措施,提醒公众减少户外活动等,保障公众权益。

(九)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各地要通过组织专家对预警信息、取的应急措施效果以及公众健康防护知识等进行解读,介绍国内外做法和经验,全方位、大力度、多视角地宣传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客观评价并积极参与到应对工作中,营造“同呼吸、共奋斗”的良好氛围。

五、严格考核,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十)分解和落实责任。地方人民要确定专门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制定相关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充实人员和装备,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各省(区、市)人民应将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细则或其他规定,将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辖区地方人民,对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尤其是持续严重污染等情形进行具体规定。

(十一)严格责任追究。各省(区、市)人民要组织监察、组织、环保等部门对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辖区地方人民、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未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各项应急措施的,依法严格追究责任。

杭州建设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例 杭州十一五在绿色城市建设中的例子 世博中环保事例 各3个,最好详细些

一、部署重点

开展我国西南山区、黄土高原、湘鄂桂山区等主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建立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区;完善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监测网,开展珠江三角洲、东北平原等地区地面沉降调查,开展京沪、大同—西安等高速铁路沿线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详细调查。

二、部署建议

(一)全国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综合评价

1.工作现状

完成了全国1:50万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完成了700个县(市)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集成,正在开展1640个县(市)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集成。2005年起,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及成果初步梳理工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方法研究,逐步提高我国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技术水平。

但随着详细调查与监测预警示范的大规模铺开,需要进一步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与综合集成,并在研究基础上编制满足国家层面需求的系列图系。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整合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分析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搭建综合研究技术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立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整合监测预警示范区成果,研究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模式,形成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完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与技术要求,综合研究并编制满足国家需要的地质灾害系列图系。

“十二五”期间: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成果集成体系。总结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开展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评价和易发程度区划。总结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成果,搭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十三五”期间:完善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成果集成体系。进一步总结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形成全国和省级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评价和易发程度区划。系统总结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成果,形成全国地质灾害早期预警区划。

3.工作任务

完成全国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典型预警示范区建设成果的汇总、集成与综合研究。搭建1:5万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技术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立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搭建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完善早期预警产品发布体系。总结修订《崩塌、滑坡、泥石流1:50000调查规范》,完成全国地质灾害早期预警区划,编制全国及分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综合图系。

“十二五”期间:对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区、湘鄂桂山区、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进行集成,建立1:5万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完成11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成果综合研究,搭建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全国地质灾害早期预警区划。

“十三五”期间:完成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区、湘鄂桂山区、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集成,完善1:5万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完成全国30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成果综合研究,形成建立全国地质灾害早期预警区划。编制完成全国及分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综合图系。

(二)西北黄土高原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

1.工作现状

完成了以省(区、市)为单元的西北省区1:50万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263个县的1:10万山区丘陵县地质灾害调查。2005年起,在46个县近10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1:5万地质灾害调查。

通过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摸清了调查区地质灾害分布和发育规律,有力地支持了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各项减灾防灾工作。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在西北黄土高原区及秦巴山区中,仍有处于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191个县近54万平方千米需要尽快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2.工作目标

以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测绘和工程勘查为主要手段,以县(区)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开展西北黄土高原区及秦巴山区20万平方千米(191个县)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十二五”期间:开展西北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清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逐步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体系。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查清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形成西北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和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区划,显著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3.工作任务

开展西北地区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完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在已经圈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以县为单位用点、线、面结合,重点和一般调查结合的方式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2015年前优先开展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及经济损失较大地区调查,基本覆盖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主要地区。2020年前,逐步推进,最终完成西北地区高、中易发区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完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体系。

“十二五”期间:开展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

(三)西南山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

1.工作现状

完成了以省(区、市)为单元的西南山区1:50万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423个县的1:10万山区丘陵县地质灾害调查。2005年起,在29个县(近10万平方千米)开展了1:5万地质灾害调查。

通过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摸清了调查区地质灾害分布和发育规律,有力支持并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各项减灾防灾工作。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在西南山区,仍有处于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190个县近75万平方千米需要尽快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测绘和工程勘查为主要手段,以县(区)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开展西南山区、藏东地区75万平方千米,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十二五”期间:开展西南川滇山区、藏东地区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清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逐步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体系。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西南川滇山区、藏东地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查清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形成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和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区划。显著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3.工作任务

开展西南川滇山区、藏东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健全完善覆盖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的群测群防网络,完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在已经圈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以县为单位用点、线、面结合,重点和一般调查结合的方式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2015年前优先开展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及经济损失较大地区调查,基本覆盖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主要地区。2020年前,逐步推进,最终完成西南山区高、中易发区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建立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探索建立区域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体系。

“十二五”期间:开展西南山区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西南山区高、中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四)湘鄂桂山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1.工作现状

完成了以省(区、市)为单元的1:50万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287个县的1:10万山区丘陵县地质灾害调查。2005年起,在14个县近4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1:5万地质灾害调查。

通过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摸清了调查区地质灾害分布和发育规律,有力地支持了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各项减灾防灾工作。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在湘鄂桂山区,仍有处于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82个县近20万平方千米需要尽快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测绘和工程勘查为主要手段,以县(区)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开展西南山区、藏东地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十二五”期间:完成湘鄂桂山地丘陵区20个县(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为制定防灾规划和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湘鄂桂山地丘陵区40个县(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为制定防灾规划和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3.工作任务

开展湘鄂黔山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健全完善覆盖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的群测群防网络,完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

在已经圈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以县为单位用点、线、面结合,重点和一般调查结合的方式开展地质灾害1:5万调查工作。2015年前优先开展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及经济损失较大地区调查,基本覆盖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主要地区。2020年前,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湘鄂黔山地区高、中易发区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建立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探索建立区域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体系。

“十二五”期间:开展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高、中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

(五)东南沿海山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

调查区主要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省常年遭受台风袭击的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及中低山丘陵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该区域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地质条件复杂,台风和降雨频繁,地质灾害影响严重。

1.工作现状

完成了以省(区、市)为单元的1:50万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以县(市)为单元的1:10万丘陵山区地质灾害调查约271个县(市),浙江省开展了小流域1:1万地质灾害调查。初步查明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发育特征、发育强度及其形成条件和发生规律,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环境地质条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区划及预测评价,调查成果及时为重点县(市)及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虽然浙江开展小流域1:1万地质灾害调查调查,尚未系统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缺少区域1:5万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目前地质灾害防治依靠的是以往1:10万县市地质调查资料,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发育特征、发育强度及其形成条件和发生规律,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环境地质条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区划及预测评价,调查成果及时为重点县(市)及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十二五”期间:完成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选择25处重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开展风险管理。

“十三五”期间:完成地质灾害中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选择15处重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开展风险管理。

3.工作任务

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保障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建设为目标,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明地质灾害发育及危害现状、形成条件和形成机理,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建立典型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开展重大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管理选区及评估;建立区域地质灾害数据共享平台。

(六)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工作现状

开展了工作区在内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断裂运动、地震活动研究、活动断裂和古地震研究、区内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及一系列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从1991年到2006年已在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开展了十多年地壳形变监测。震后完成了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详细调查及对重大灾害体的勘察。

但震后地质环境、地应力场及位移场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需尽快完成调查。震后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详细调查及对重大灾害体的勘察资料亟待整理。灾后恢复重建迫切需要区域稳定性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地震及地震地质灾害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汶川地震为契机,全面开展龙门山地区地震与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结合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摸清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特征;系统总结工作区现代构造运动的地质灾害效应规律及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揭示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未来地震活动趋势;了解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和重要场地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为龙门山地震重灾区恢复重建及邻区重要工程规划提供地质依据;建设地震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地震灾区防灾减灾和重建规划服务。

“十二五”期间:完成龙门山地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确定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和同震断裂的地表变形特征,确定活动断裂深部结构,初步完成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形变和斜坡动力响应综合监测及汶川地震灾区地脉动测试,建立极震区滑坡形成机理模式及汶川地震区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与地质灾害填图技术方法,完成地质灾害相应成果建设,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提供相关地震地质灾害资料和必要的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深入研究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总结提升各种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水平,并促进相关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

3.工作任务

在广泛收集利用前期已有相关地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利用遥感解译与野外地面调查、深部探测相结合,线路地质调查与重点地段大比例尺填图调查相结合,新构造运动特征定性分析与断裂活动时域及强度定量测试分析相结合,内动力与外动力地质作用调查相结合,物理仿真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对工作区活动断裂特别是发震断裂及其灾害效应进行定量—半定量评价;基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形变和斜坡动力响应综合监测,以及对地震动力与地质灾害相关性的多方位综合调查和研究(模拟试验、常规和非常规岩土工程特性试验等),分析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未来新构造运动趋势及其灾害效应,开展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力图在典型地震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和评价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十二五”期间:开展汶川地震灾区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为主要内容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测绘;进行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地震工程地质调查评价;开展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活动断裂调查;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在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开展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取得地震活动带较详细的岩石圈结构模型;在青藏高原东缘开展系统的高精度GPS测量与监测,重点开展对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的监测。

开展川西地区地震地质及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研究更加符合斜坡地震动响应客观实际的地震动稳定性评价方法;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揭示不同地震波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通过开展汶川地震灾区地脉动测试及研究分析,提升对地震及余震有关的地质灾害问题更深层次的研究;在先期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巡排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地震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失稳概率的定量评价模型,对地震滑坡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并对其危险性进行分区,形成地震滑坡灾害编图的一套技术方法体系。

“十三五”期间: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七)西部复杂山体地质灾害成灾模式与风险评价

1.工作现状

西部地区复杂山体区已开展过不同程度的调查工作。其中包括基础性的1:20万区域地质图和1:20万水文地质图,及部分区域完成了1:5万地质填图。专业性的包括以省(区、市)为单元的1:50万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1:10万山区丘陵县地质灾害调查。2005年起,部分地区开展了1:5万地质灾害调查。

但由于西部大型山体滑坡成因复杂,只依靠地表普查很难认清成灾模式,更难以掌握灾害的多米诺效应。如武隆鸡尾山滑坡,前期工作已将滑坡区圈定为危险区,但调查成果并没能对滑坡破坏机理与成灾模式作出正确的判断。武隆鸡尾山滑坡、宣汉天台乡滑坡、冯店垮梁子滑坡多起灾难性滑坡灾害的发生,表明在西部山区复杂斜坡地带,存在隐蔽性极高、突发性强、成因机理复杂、灾害隐患极大的特殊类型滑坡。这些滑坡成灾机理、致灾模式亟待研究。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西部复杂山体为研究对象,依托已有调查成果,全面开展西部复杂山体成灾机理研究。开展地质灾害成灾模式调查、成灾条件与机理研究、致灾模式与机理研究、重大灾害防治对策研究。初步摸清西部地区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建立西部复杂山体灾害识辨方法、完善灾害评价体系、提出区划防治建议,为主动防灾服务。

“十二五”期间:完成乌江流域、清江流域、三峡库区等西南山区复杂山体滑坡和黄土地区灌溉型滑坡、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研究;完成西部复杂山体特大地震滑坡的致灾范围预测研究;完成复杂山体滑坡的快速加固技术及复杂山体滑坡的遥感早期识别技术研究;建立融合重大地质灾害识别、稳定性判定、致灾模式判别、监测防治措施的防灾体系。

“十三五”期间:深入研究复杂山体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完善融合重大地质灾害识别、稳定性判定、致灾模式判别、监测防治措施的防灾体系,总结提升各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和防治的技术,并促进相关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

3.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在重大地质灾害易发的乌江流域、清江流域、三峡库区、西部山区、秦巴山区和黄土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滑坡,通过调查、勘察及试验,深入研究这些地区滑坡形成原因、运动机理及致灾模式,完善灾害发育特征认识,构建主动防灾体系。

通过对西部复杂山体地震滑坡三维物理模拟、多种三维数值模拟、变形破坏过程分析以及滑坡动力学分析等分析手段,对滑坡的影响范围进行深入探讨。开展微型组合抗滑桩、土工合成挡墙、快速注浆、预制格构等地质灾害快速加固技术的研究,并开展快速加固技术应用示范及加固效果监测分析,开展遥感早期识别技术研究等关键问题研究,提升主动防灾能力。

“十三五”期间:开展西部复杂山体地质灾害成灾模式与风险评价综合研究。

(八)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推广

1.工作现状

完成了长江三峡库区滑坡等地质灾害GPS控制监测网建设。初步建立四川雅安、重庆巫山、云南哀牢山等8个代表不同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的监测预警示范区。解决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实时传输、预警产品快速发布等多项关键技术。2003年开始,开展了全国和省级尺度的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制了三维激光微位移监测系统、滑坡微震自动连续观测系统、滑坡监测多媒体网络远程监控技术、FBG滑坡监测解调设备、地质灾害光导监测仪等多项技术与设备。研制了适用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系列仪器,已推广20万套,并在“5·12”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健全监测预警网络,形成覆盖我国主要灾害类型的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工程示范区,进一步开发实用监测预警设备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工作目标

建立30个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工程示范区,对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的重点区域实施专业监控,不断提高预测预警水平,推动区域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为全国地质灾害综合预警提供依据。研制系列监测预警仪器和防治技术设备,不断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集、传输与分析管理技术,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和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持。

“十二五”期间:完成11个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建立区内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0个典型区域国家级专业监测工程示范区建设。

3.工作任务

以地质构造背景、气候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为基础,选择典型地质灾害区域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研究探索不同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工作方法,为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持。根据1:5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优先考虑有代表性、工作基础较好、示范作用明显的区域开展工作。协助地方开展全国山地丘陵区县(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早期预警能力建设。

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0个典型区域建立国家级专业监测工程示范区,完善监测内容、建立监测网络。开展全国山地丘陵区县(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早期预警能力建设,为已经确认的5万余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自动监测报警仪器。

开展简易监测仪器研发与示范、实时监测新技术研究与示范、监测技术平台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选择建设完善燕山山地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区、辽东南中低山泥石流区等11个典型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区。

建设区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对2万处隐患点进行简易仪器自动观测。

“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专业监测示范工程建设,完成长白山崩塌滑坡、天山谷地降雨—融雪型滑坡泥石流等19个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区建设。

建设区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对1万处隐患点进行简易仪器自动观测。

(九)全国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1.工作现状

初步完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10万平方千米,基本查明该地区发生的地质背景和地面沉降分布规律,基本建立以基岩标、分层标和GPS、水准测量为主的区域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络,在上海、江苏和北京地面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自动集、传输,初步建成地面沉降地理信息系统,为制定科学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发展的趋势加剧,防治任务艰巨;地面沉降调查工作程度不平衡;监测网络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重大工程面临地面沉降的威胁。

2.工作目标

建成平面以GPS监测和水准测量为主,垂向以分层标、基岩标及地下水监测为主,以及空间遥感观测技术(In SAR)监测为主的地面沉降立体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地面沉降的有效监控。

“十二五”期间:完成我国所有地面沉降区、城市及重要交通干线地面沉降调查。在主要地面沉降区建成平面以GPS监测和水准测量为主,垂向以分层标、基岩标及地下水监测为主,以及空间遥感观测技术(In SAR)监测为主的地面沉降立体综合监测体系,基本实现对主要沉降区地面沉降的有效监控。

“十三五”期间:在所有地面沉降区建成平面以GPS监测和水准测量为主,垂向以分层标、基岩标及地下水监测为主,以及空间遥感观测技术(In SAR)监测为主的地面沉降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所有地面沉降区地面沉降的有效监控。完成所有地面沉降区地面沉降风险管理与区划,为制定科学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工作任务

利用In SAR等现代化监测技术,完善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监测网,并继续进行监测;开展珠江三角洲、东北平原等地面沉降工作空白区地面沉降调查,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和铁道部、交通部等部门密切合作开展重大工程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结合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开展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制定分区地面沉降控制目标和管理措施。

“十二五”期间:开展安徽阜阳、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汉—洞庭湖平原等一般地面沉降区1:10万的地面沉降调查5000平方千米;继续对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沉降区进行地面沉降监测。

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江浙两省沿海平原等以往工作较薄弱地区包括淮安、扬州、泰州、南通、绍兴、台州地区的1:25万地面沉降灾害调查,重点城市1:5万地面沉降灾害调查。

华北平原:对前期工作薄弱的地区开展1:5万地面沉降调查工作;基本覆盖以开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平原地区。

汾渭盆地:开展汾渭盆地陕西咸阳、渭南和榆次、临汾及运城等重点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调查。

继续对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主要沉降区进行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

“十三五”期间:重要地面沉降区监测。

长江三角洲地区: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每年定期开展In SAR地面沉降监测。

华北平原: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每年定期开展In SAR地面沉降监测。

汾渭盆地:完善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网络,每年定期开展山西地面沉降监测。每年定期开展In SAR地面沉降监测。

一般沉降区地面沉降监测。即安徽阜阳、松嫩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汉—洞庭湖平原等一般地面沉降区地面沉降In SAR监测。

重大工程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主要开展涉及华北平原、汾渭盆地和长三角地区三个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区的主要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工作,包括:全线位于汾渭盆地的大同—西安高速铁路、跨华北平原和长三角地区的京沪高速铁路。

沙尘持续南下,范围扩大到华中及长三角地区,应对沙尘天气都有哪些措施?

你、、、、无语,

49号薛雨馨

形势1

“母亲河”重病缠身

近年来,杭州主要流域水质逐年下降,特别是钱塘江流域污染加剧,已呈

恶化趋势。在水日益紧缺的同时,上游兰江来水污染和杭州区域污染叠加,导致流域水体中氨氮、总磷、溶解氧、石油类等指标时有超标,污染事故频发,对杭州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直接威胁。“母亲河”已经重病缠身。

形势2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占80.22%

去年杭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2天,占统计天数的80.22%,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已超过二级标准,形势不容乐观。

杭州市每年产生400余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虽然综合处置和利用率已达90%以上,但仍有一部分未得到妥善处置。

杭州声环境质量处于轻度污染水平且呈上升趋势。

形势3

工业结构性污染依然严重

“老厂新居”的矛盾日益突出,首批污染企业搬迁工作进展不快。钱塘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化工、造纸企业和流域内的河道砂、黄沙码头、船舶运输等污染时刻威胁着杭州人民的饮用水源安全。

从杭州市情况看,当前一批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在杭州市工业中仍占较大比重,如萧山区的印染和染化企业、富阳市的造纸企业、建德市的化工企业和桐庐县的电镀企业、石材加工企业等已是导致区域和流域污染的主要因素。

工业结构性污染依然严重,新一轮发展更加重了环境压力。

措施开展“1278环境污染整治行动”

2005年到2007年,杭州将开展“1278环境污染整治行动”。“1”:市区大气污染整治;“2”: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苕溪、运河)两大流域水环境整治;“7”:七个重点监管区域污染整治;“8”:八大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其中钱塘江流域杭州区域范围内水环境整治最重要。

杭州市提出,到2007年,市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自动监控网络,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有所增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上海世博会环保工作“四个方面”、“四套机制”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其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绿色、低碳、生态、环保”。这些理念不仅将体现在世博会召开的184天,更体现在上海以来以及今后的环保工作中。本届世博

会对上海市的环保工作不仅仅是一次全面的考验,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一、关于世博环保工作的总体安排

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四套机制”。

“四个方面”:为了举办一届“绿色世博”、“低碳世博”,上海按照“常态长效为主、重点强化保障”的工作思路,主要从改善全市生态环境、推进面上环境整治、强化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和倡导“低碳世博”“绿色世博”理念等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推进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以更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并努力为城市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套机制”:上海市委、市高度重视世博环境保障,从体制机制和投入上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一是在环境保护和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工作机制下系统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是整合全社会推进落实污染减排工作和环保三年行动的滚动实施。二是在迎世博600天行动工作机制下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把河道、扬尘、交通噪声、机动车和锅炉冒黑烟、秸秆禁烧等量大面广的整治工作纳入迎世博600天行动,努力使环保工作做到全覆盖。三是在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下加强环境空气质量保障等工作。在环保部的大力支持下,与江浙两省建立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开展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四是在世博会运行指挥体系下有序推进保障世博运行的各项环保工作。市委市在世博主运行指挥部下设立市政市容环保组,统筹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世博环境保障相关工作。此外,成立了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世博环境顾问组,为科学推进提供技术支持。

二、主要进展情况

经过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世博会各项环境保护工作正有序推进。主要取得五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方面: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和环保三年行动,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污染减排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2005年分别削减19.9%和26.1%,提前一年达到了“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环保三年行动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大力推进,全市污水处理率从“十五”期末70.2%提高到78.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55%提高到82.3%,基本实现电厂脱硫全覆盖,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集中安全处置;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突破,环境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市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按照国家标准,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表征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中有升,2009年达到91.5%,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其中,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从2005年的0.061mg/m3下降至0.035mg/m3,降幅达42.6%;黄浦江、苏州河等主要河道水质保持稳定。黄浦江杨浦大桥断面的化学需氧量浓度从2005年的18.3mg/L下降至2009年的13.5mg/L,降幅达26.3%。 第二方面:依托迎世博600天行动推进面上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面貌取得明显改善。明确了市容市貌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的30项重点任务,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联动,加强重点范围、重点路段和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作。环保领域重点开展了“万河整治”行动,强化了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锅炉烟尘排放、机动车冒黑烟和鸣号、道路交通噪声、秸秆焚烧等方面的整治,加大了执法和监管的力度。通过上述量大面广的整治措施,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一些直接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得到了缓解,而且,通过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环境管理水平。第三方面:加强本地污染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全力保障世博会环境空气质量。空气质量保障主要是三方面的措施和进展:一是尽最大努力减少上海本地污染排放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重点是着力推进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污染企业结构调整、燃煤炉窑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经过持续努力,目前全市已完成所有1000余万千瓦燃煤电厂机组脱硫设施建设,关停了73万千瓦中小燃煤机组;淘汰了3000余家高污染、高能耗、技术工艺落后的企业和生产工艺;累计对近6000台燃煤设施实施了清洁能源替代和技术改造;完成了420多座加油站油气回收工作;建立了728平方公里“扬尘控制区”;提前实施了国Ⅳ机动车排放标准,完成了8千多辆公交车和4万多辆出租车的更新。二是依托长三角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与江浙两省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重点共同落实世博园区300公里半径范围内电厂等高架源以及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控制措施,对机动车污染排放实施统一标识管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工作,并实现重点污染源排放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共享。三是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形成了由46个连续自动监测站组成的覆盖世博园区、园区周边和全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并与长三角区域30多个城市环境监测站形成环境空气质量监控网络,全面监控并及时向公众发布环境空气质量信息,还开发了24小时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48小时高污染预警系统,便于针对特殊污染气象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污染情况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第四方面:全面落实世博会运行环境保障措施,并结合试运行进行了检查演练。一是落实了环境安全保障工作。重点强化了放射源、有毒化学品使用、转移、存放和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各环节的管控措施,对存在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主要对象进行了逐一排摸,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开展了长三角区域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联动演练。二是加强了污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巡查。市和区县两级成立专门队伍,针对河道、扬尘、冒黑烟等整治和秸秆禁烧等措施落实和效果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三是世博园区内环保设施正常运行。世博园区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已投入使用,将实时监控园区环境质量并向公众发布;园区内生活垃圾、污水、餐饮业油烟气、噪声等污染防控措施在试运行期间得到了检验。第五方面:在世博会筹备、举办全过程贯彻“低碳”理念,“低碳世博”正在大力推进并得到全社会积极响应。世博会的重要任务是引领未来发展理念。结合本届世博会主题和当前“低碳发展”的国际潮流,上海在筹备阶段发布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和环境报告,将“低碳世博”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并正在推进落实。主要集中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在世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贯彻“低碳”理念。如:世博园区选址结合了黄浦江两岸的旧城改造,关停搬迁了272家污染企业;园区内建设了100多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地;保留利用了1/6的老厂房、老建筑等。二是在世博园区广泛应用、并集中展示“低碳”技术和实践。如:世博园区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7兆瓦左右,景观照明普遍用节能环保的LED光源,投放1000多辆清洁能源汽车实现园区内公共交通“零排放”,广泛用节能、节水、雨水回用等技术;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一大特色,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主要是从世界各地遴选出来的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成功案例;各国、各地、各组织的场馆及展示内容几乎都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为主题或重要理念。三是为努力实施碳中和安排了一系列碳补偿项目。包括加快推进公交优先、节能减排和种植“世博碳汇林”、开发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四是为有良好自愿减排意愿的企业和参观者搭建参与平台。如已推出“绿色出行”、“绿色出行交通卡”、“低碳计算器”、“一棵树”等自愿减排活动,并正在设计其他便于企业和参观者参与的自愿减排渠道和平台,欢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五是加强低碳环保的宣传和活动组织。世博会期间的很多论坛和活动将以低碳环保为主题或引入环保低碳元素,世博会六个主题论坛之一就是“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同时将继续开展“迎世博百万市民环保知识培训”和中小学环境教育等活动,营造全社会良好环保氛围。

三、下阶段工作安排

目前世博园区已全面开园迎客。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将围绕“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做好世博会环境保护工作。一是按照全防全控的要求保障世博会环境安全,进一步落实环境安全管控措施,完善环境应急体系,在加强防范的同时确保应急队伍和装备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二是按照“十一五”污染减排方案和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任务,进一步削减污染排放总量,继续稳步推进水、气、固废、工业、农业、绿化、自然生态等重点领域环境建设和保护,健全长效常态管理机制,巩固前期整治成效,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三是加强世博园区环境质量监控和环保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及时提供园区环境质量信息,营造园区良好环境。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载体、多种形式的活动,更好在全社会营造低碳世博、绿色世博良好的氛围。张全表示,相信世博会一定会“成功、精彩、难忘”,上海的城市环境一定会更美好,也希望世博会组织方、参展方、上海市民以及国内外参观者,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参与节能减排,共同实践“低碳世博”,以“安全、有序”保障世博成功,以“清洁、优美”为世博增添精彩,以“绿色、低碳”让世博更难忘!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其命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日本爱知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从这点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对生态越来越关注。二十一世纪主导的住宅是绿色家园,二十一世纪主导的食品是绿色食品,二十一世纪主导的的环境是绿色环境。绿色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绿化就是体现绿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绿化,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绿化可以美化环境,释放氧气,减弱噪声,降低气温,阻挡风沙、改良环境。不仅如此,绿化还可以减低人类害怕及生气的情绪促进正向的心理反应。可以说,绿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上海把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头戏。随着世博会申办工作进入倒计时,表盘上那分分秒秒都躁动着的指针撩拨起所有关心世博会的人的心弦,特别是与世博项目休戚相关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毕竟400公顷的申办会址上有60%-80%都将是绿地。绿化对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城市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带动经济增长。

首先,绿化对上海的城市建设有促进推动作用。据了解,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多条与黄浦江垂直的绿色植物走廊,将绿化带从滨江地区延伸到城市腹地,犹如现代城市与大自然连接的纽带;在满目绿意的衬托下,一条长四五百米、专供游人徜徉观光的花桥将横跨浦江两岸,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标志性建筑。世博会之后,将根据这一地区的城市雏形改造博览会的空间,将其融入上海市区。绿色走廊和运河将予以保留。穿越黄浦江的花桥也将保留,它可把散步的游人引向新的城市公园,在展览会之后,作为上海市容的一部分,成为上海的又一标志性景观。

其次,绿化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004年2月2日上海被正式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上海也提出了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在1990年,上海还处于还清债务阶段;但就2004年上海全年新建绿地18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内环线内基本消除绿化500米服务半径盲区,建设了一大批大型公共绿地;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建设的城市绿地将更多。在绿地建设中不仅突出生态功能,更加注重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以这种发展势头,到2010年,上海达到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不仅如此,绿化还带会动经济的增长。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缘故,上海的房价将会有所增长。房地产投资方面有数据显示绿地最直接的收益者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由投资建设的公园绿地总是"泽被"周边---公园附近的房价几乎没有不"草长价高"的。近年来,公园附近的楼价每平方米至少上涨1000元,靠近绿地的楼盘的平均销售套数也会高出远离绿地的楼盘许多。

缺少绿色的家园就缺少了宁静、安详。没有了茵茵绿草,只有片片惨白的路面,在强烈阳光下泛着刺眼的苍白……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只有充满绿色的城市才有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理念

绿色,是文明的象征。

绿色,它显示了大自然的灵感和魅力。

让我们从现在行动起来,让城市多一份绿色,添一份活力。

沙尘持续南下,对人们的生活已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应对沙尘天气,建议的做法是:

减少出门!减少出门!减少出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当沙尘刮起来的时候,路人都秒变尘土人,?灰头土脸?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分分钟眼耳口鼻都是满满的土。如果有必要事情,必须要出门的话,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眼睛和口鼻,最好是佩戴好防风沙的眼镜,戴好口罩和头巾,以防止沙尘进入眼睛和口鼻中。

如果在户外行走时,务必请远离树木和高空广告牌,最好是能够沿着矮墙行走,以免发生高空砸落等意外,或者被强风沙刮跑或掩埋。外出回家后,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及时洗脸、漱口或洗澡等。

在家里也要注意天气预报,当气象台挂起沙尘暴的预警后,第一时间请立刻检查自己的房屋门窗是否已牢牢禁闭,如果在室内遇到房屋倒塌或门窗被刮破的情况,应该马上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地方避险。

沙尘暴来临时,一般天气都会变得比较干燥,可能还会导致口干舌燥、流鼻血、皮肤缺水等症状,所以还要注意补充身体水分,多喝水或者打开家里的加湿器。

沙尘天气兼有浮尘和扬沙两种,浮尘是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是从外地而来的,扬沙则是指天气卷起的本地沙土。而当沙尘天气能见度小于1公里时,则被定为沙尘暴。

沙尘暴一旦形成,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房屋倒塌、电力中断、农作物破坏、自然环境污染等重大损害,容易造成人体呼吸性疾病,甚至引发尘肺病。沙尘暴多发于中国西北部地区,是一种强灾害性天气。为了减少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植树造林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