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对海平面的影响粮食的亩产量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_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
1.气候的中国气候
2.初一上册地理期末试题
3.盛唐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八大行星只有地球有生命?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距太阳远近适中,体积质量适中,昼夜更替的周期长短适宜,温度适宜,有大量液态水存在,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是地球产生生物的条件。其实其他行星也有大气,金星的大气比地球还浓厚,但是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保温作用太强使得金星的温度太高。火星也有大气太稀薄。唯有地球大气组成最适合,地球大气是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固体杂质组成,其中20%的氧气是生命所必须的。其实地球形成初期也没有多少氧气,也是二氧化碳为主,奇妙的是生物出现了,这要感谢水的存在,生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氧气逐渐多起来,生物开始登陆,经历了几亿年才有了今天的景象。这个过程很奇妙也很漫长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所以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他们可不是为了金钱,为科学付出一生值得全世界尊重。
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要爬到云层以上飞行,为什么呢?云是水汽对流的产物,只在对流层中存在,大约10000米的高空就进入平流层,没有空气对流适合飞行,在对流层中空气对流上下颠簸,经常有雷雨天气飞机易出事故。地球上的大气可分为五层各有不同这是第二章的内容。地球的大气不仅供我们呼吸还有保护我们的作用,大气吸收了紫外线否则生物将不会存在,彗星和小行星以及宇宙的物质进入大气层大部分会被烧毁,落下的只是小部分陨石,大气层也挡住了很多对人有害的宇宙射线。有了大气层地球的温度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总保持一个适当的温度。所以大气是地球的一个重要圈层。
大气层是运动的,有垂直运动也有水平运动,因为运动才有了风雨雷电各种天气和气候。 历史 上由于交通不便有些人一辈子也没出过远门,感觉自己家的气候就是天下的气候,不了解世界孤陋寡闻。我们国家更落后近20年出国热 旅游 热才开始,原来世界这么大,各个国家多有不同,才感觉到地理知识的重要。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怎么能知道他们的气候是什么样?学习地理之后就知道其实简单得很,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学好地理出门前就可以知道各个国家的事。
为什么有的地区全年都热,有的地区全年都冷,有的地区四季分明?这就是大气这一章要解决的问题。天气气候都和气温气压降水大气运动有关系,气温和太阳有关,也就是和纬度有关,气压和大气的垂直运动有关,降水和水汽的运动有关也就是和湿度温度有关,大气运动就是气压和风,这些问题明白了世界的气候就明白了。
世界真奇妙大气也同样奇妙,现在有了气象卫星天气预报就更准确了。 历史 上人们也观察天气也有一定的经验,但经验只适和当地不能通用。天气谚语: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其实北方秋雨少用不了十场雨就得穿棉了。十雾九晴,阴天很少有雾。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雾后暖,雪后寒。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月晕三更雨,日晕午时风。这些谚语多数有道理也有的没道理。在我国的诗词中描述天气的也不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垂直地带性的影响。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是写岭南无冬天。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都是描写大陆气候,夏季风很难到达,冬长夏短。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四川的天气,巴山为何多夜雨?春风为何不过玉门关?学了这一章就可解释。
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现在天上已有100多颗气象卫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利益,尤其是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可以减少大量人员死亡和财产的损失,例如飓风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30多万人,我国台风死亡人数一次也有几万人,现在一年几次台风登陆一年死亡人数不过百人。世界台风最多的国家就是我国,一年发生20—30个台风四分之一登陆我国。比台风风力大的是龙卷风,美国是龙卷风最多的国家每年发生400—500次,最强的龙卷风可以把上百吨的油罐抛出几百米。 历史 上记载的天上下雨有鱼,有钱,有动物尸体都是龙卷带来的,有一年甘肃省一个村子天上掉下来一女子,人们以为是妖怪,其实是邻村的一个人被风卷来幸好没死,也是龙卷风干的。
世界气温最低的是南极洲零下90度,北半球气温最低的是俄罗斯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零下71度,也是年较差最大的地方差100度以上。世界最高气温出现在利比亚58度。降水最多的是夏威夷瓦爱莱尔山11684毫米。下雨天数最多的是智利年平均325天。打雷最多的是印尼的雷都茂物,322个雷日。最干旱的是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最长14年没下雨。世界风极南极洲大风天数310天。最大风浪好望角达伽马叫它风暴角。最强焚风落基山东坡七小时升高44度,使积雪大部分熔化。最大暴风雪19年英国大雪下了36小时积雪七米。最大冰雹美国厚三米,最重680克。世界真奇妙不学不知道。
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的恩赐,千百年来无偿的为我们服务,植物的光和作用净化我们的空气,江河湖泊提供我们清洁的水源,大地山川给予我们土地和矿产,太阳无私的提供光和热,我们不知道感恩,我们还无尽无休的破坏我们的环境。雾霾和高温都和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有关,更不用说每天的生物灭绝,人类何时能觉醒?何时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为什么这样短视呢?只顾我们自己不考虑子孙后代呢?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后果不堪设想,灾害天气增多,干旱面积增加,降雨量增加,粮食产量下降,海平面上升,沿海平原被淹没,人类怎么办?海水上升0.5米沿海农田,村镇,港口将被摧毁,相邻地区土壤盐碱化,沼泽化,海水倒灌,咸潮加大,沿海城市像天津,上海,广州将无淡水这可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可我们还在为了GDP大量消耗化石燃料,GDP将带给子孙后代什么呢?钱多了但是没有清洁的空气和水,也没有放心的食物,这能叫幸福吗?如果全民的素质都提高了,领导的素质也就高了,决策者也就不会只顾眼前了。看来学习是多么重要。
我们不妨学学古人,古人重视天人合一,绝不竭泽而渔,他们要求不高,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尊重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看看古典诗词吧有多少是写大自然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太多了随手拈来。今天还有几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呢?包括我国的24节气多数和天气气候有关,这也是古人长期观察大自然的成果。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季节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气温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则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的现象。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十月八日寒露,天渐凉还不冷,十月23日霜降东北应该有一场雪,前后差不了一周时间。古人了不起,千万不能瞧不起古人。中国人的智慧几千年了世人瞩目,可是现代人却没有继承多少,全面向西看,是国人的悲哀。
地理不但是科学知识,也包含着大智慧,有深刻的哲理在其中。
可看:《天地科学季》,《环球同此凉热》《活力星球》,《地球有难》,《飓风》,《龙卷风》等。
气候的中国气候
这个提问的同学,可能来自一个干旱的地区,或者,日常生活的水费实在太贵,才有这样的设想。
不过这个想法,幸好不是事实的真相,因为这除了能稍稍缓解一下大家的钱包以外,对人类来讲,可能根本不是一件好事。
冰河期的突如其来我们先来看看,稍稍多一些淡水的情况。
根据地理学家的研究,有证据表明,在600万年以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次地质事故,科学界称之为——“墨西拿盐度危机”。
大陆板块移动阻塞了直布罗陀海峡,造成了进入地中海的水减少,在蒸发量不变的情况下,地中海差点干涸。被蒸发的水汽以淡雨的形式落在别的海里,稍稍降低了那些海的盐度。注意,并不是全球的海水变成了淡水,只是海水的盐度恰好稀释到了,能使更大区域结冰的程度。
从而造成了冰区的扩大,又把更多的太阳能量反弹回到大气层之外,从而 使得地球进入了冰河期 。
至于冰河期,对广大的生物群体来说,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应该比较清楚吧。
海洋是地球表面活动的真正动力源泉实际上,气象学家现在,绝大部分会把海洋和大气看成是单一体系,只要这些体系稍稍变化,就可能给生物圈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同学们应该记住,水是非常善于储存和传递热量,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多得多的大量热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墨西哥湾暖流每天送到欧洲的热量,就相当于全世界10年的煤产量。
海水不是一个均匀的整体。各地海水的温度、盐度、深度、密度等帮都存在差异,对海水传递热量的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进而又影响到气候。 地球上热盘传递的主要载体是所谓的热盐对流 。通常这个过程进行得非常的缓慢,海水从北大西洋流到太平洋中部要花1500年时间,但正是由于它运送的热量,才塑造出当前地球的整体气候。
如果,海洋里面都是淡水,这些都将消失,地球将没有四季,一切都将死气沉沉 。
大海还是地球保持舒适温度的保障大海在漫长的时间里面,吸收了大量的碳,并把碳藏到安全的地方,保证了地球温度的适宜。
现在太阳燃烧的旺度,要比太阳系形成之初强了大约25%,因此,地球本来会比现在热得多。但是地球并没有受到这个灾难性结果的影响,我们奇迹般的躲过了这样的灾难。
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空气里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随着雨水落下的时候,无数万亿个小小的海洋生物,很多同学们甚至根本叫不出名字,例如:孔虫、球石、钙质藻等等,这些小小的海洋生物将其捕捉,并利用它(与别的东西一起)来制造自己小小的壳。它们把谭关在自己的壳里,死后沉入海底,被压缩成了灰岩。从而 避免了这种危险的温室气体重回大气层。保持了地球温度的稳定 。
如果 失去海洋,那么这一切将不复存在。地球将变得炽热无比,大部分生命将不复存在 。
结语至于生命早期的孕育,就是在浩瀚的大海中,而地球的海洋在38亿年前,海洋的规模就已经和现在差不多了。
人类就是地球生物演化的一部分,本身就是源自海洋,如果只有淡水,根本就不会存在人类 。
所以,淡水虽好,也不能取代海洋哦。
如果地球上海洋的水都是淡水,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们先来分析这个题目的隐身含义,意思是如果海水都是淡水,这将意味着地球不是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星球,因为毕竟地球上的水循环都将会以不同的方式溶解土壤里的矿物质,且世界上已知的100多种元素中,80%可以在海水中找到。如果海水变为淡水,也就是海水中不含盐了,世界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大类。
一、不利因素:
1、我们都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盐”,如人们的一日三餐基本上都离不开盐,而在工业上盐是化学工业的最基本原料之一, 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如果海水变成了淡水,人们获取盐的方式将失去提取海盐这种重要的方式,而仅靠内陆的井盐、矿盐等很难满足当前的供需关系,盐有可能升级为战略储备物资之一。
2、海洋中的生物将会发生灭顶之灾。我们都知道,海水是咸的,在海洋中生存了规模庞大的生物群体,它们是随着地球的不断发展经过亿万年逐渐演化而来,已经深深的习惯了海洋的环境。如果海水变为了淡水,这些生物群体中绝大部分会因为海洋环境的改变而死去、灭绝,只有少数一部分在含盐量较低的大陆架浅海区域的生物可能会适应淡水环境而存活,人类喜爱的食物——海鲜将成为紧俏品,吃货眼中的地图将彻底改变。
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而海上运输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占据了国际贸易总量中的2/3以上,由于海水的密度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它的平均密度为1.02 1.07之间,其密度比水略大一些,如果海水中的盐度变为零,那么基于海水特性所设计出的船舶则需要重新被定义和改装。
4、由于海水密度降低,使得海水比重减小,由于引起潮汐的引力不变,因此潮汐对于近海的影响可能会变大,一部分沿海海拔较低的地区可能会受到影响。
二、有利因素
1、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源将不局限于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相比而言水将不再缺乏,热带沙漠气候的阿拉伯半岛各国等不再出现“水比油贵”的现象,海水不需要淡化即可直接利用。
2、沿海滩涂将不再是“一毛不拔”,随之而来的是变成水草遍布的可耕种之地,人类也不需要搞海水稻试验了,人类粮食总量会有所提高。
如果地球上海洋的水 都是淡水,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弄懂下面几个问题。
1) 海洋的水是怎么来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年龄到现在已经有45亿多年,而最初开始形成的时候,几乎没有水份或者拥有很少水份,通过45亿年的日积月累,外加含有水份的陨石队落地球,造成地球水份的不断增加,而水是液态物质,通过云变成雨降落到地面上,再经过地球上的地沟地槽(即通称的江河溪流)流到地球最低处而形成了大海。由于水经过地面的流淌冲刷,并顺便把大量的地面矿物质带到大海里,形成了地面上绝大多数的矿物质,大海的海水里都拥有。由于几十亿年的海水蒸发及大自然的污染,水的浓度越来越高,已至于变成了现在的咸海水。
2)海水的结构成份是什么?
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份及矿物质钠,镁等,还有用于发电用的铀矿。还有由于海水压水而形成的海底可燃冰。再有就是通过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而能适应海水生存的大量动植物。它们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很好的食物琏。由于近二百多年来的工业革命,许多工业生产用的原料,燃料,肥料,医药,发电能源等等,都必须从海水中提炼制取,可以说海洋(海水)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宝库。
3)海水变淡后对人类的利和弊?
地球陆地上由于地球变暖,加上淡水只占地球水份的百分比很低(只有百分之十几),大片的非洲大陆,中东一带及我国的大西北一带,由于缺少水份(谈水)的温润,已造成很大范围的沙漠化,给人类生存空间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如果海水变淡水,无疑会带来很大好处。比如供给人类饮水,农业灌汰,缘化环境,工业用水等。但如果海水淡化后,几乎供给人类吃物琏的能够适应海水(咸水)生存的动植物几乎荡然无存,而海洋中含有陆地上能存在的及不能存在的(海底冰)等工业原料,也会消失始尽。另是咸水与淡水对于吸收地球空间的热能是否一样,是否有积极作用,都是值得研究的。纵上所论,本人觉得如果海洋咸水变淡水,对于人类来说,必定是弊大于利。
4)海水是否能变成淡水?
由于海洋的面积比陆地还大,加上地球气温变热,北冰洋,各国的冰山冰川不断加速溶化,流入大海的水量越来越多,如果单靠区区人类来进行净化,那叫做愚不可及,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现在人类如要净化海水来饮用,在中东地区代价是比石油还贵呢。如果认为自然海洋突然逆转,靠自然规律自行变化成淡水,那可就是痴人作梦吧,纯粹是自其欺人吧了。
朋友们,我们的国家正在为全面复兴中华伟业而努力奋斗,希望你们少提些或者不要提与建设国家不着边际的问题吧。海洋上的咸水变成淡水根本就是一道科学命题,难道不是吗?!!!
以上所论,如有错误,请能者加以指教。如有得罪之处,敬请原谅。
如果地球上海水都是淡水,世界发生什么变化?这可是脑洞大开呀。如果地球上都是淡水的话,对于依赖淡水生存的地球生物来说,那可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我们知道地球的陆地上是十分缺水的(当然指淡水),地球的表面面积虽然有百分之七十一被水所覆盖,似乎水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这只是一个相,因为在这巨量的水中,%都是咸涩的海水,而淡水仅占整个水的不足3%。可以想见,地球上的淡水是多么的宝贵。看一看那茫茫的沙漠,荒凉的戈壁,想一想那些干旱燥热几乎不下雨的土地,就明白,水有时真是贵如黄金。
如果地球上的海水都变为淡水,那就太好了,对于极其需要淡水的人类来说,那可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为此,我们人类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河建渠,抽取巨量的海水以改造沙漠戈壁,让**的沙漠变绿,让干燥的土地变为万顷良田,想一想那样的光景,岂不美哉,岂不壮哉。
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有的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可能结果并不能如愿以偿。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海水都变为淡水的话,有个事实可以肯定,就是整个地球的环境将因此改变。
首先,整个海洋的生态系统将被摧毁,海洋生物链也将断裂,所有的海洋生物将就此而灭绝。当然,若是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就不想有海鲜可食用了,也没有海盐可以供应人类,地球上的盐储量将大大减少,生活也少了许多滋味。
其次,海水是具有灭菌功能的。海水中含有较高盐分,而盐是能够净化海水,杀死分解水中的有害微生物的。一旦海水变成了淡水,海水的这一功能就将丧失,海洋就会像湖泊一样,滋长大量水藻及各类水生植物,天长日久,蓝蓝的海洋将会变成绿色的海洋,各类水生植物像充塞湖泊沼泽一样充满大海。自此,尉蓝清透的海水,就永远跟我们诀别了。
最后,日积月累,若干年以后,大量腐败的水生植物沉积在海中,大量滋生的细菌充斥着大海。腐败物和细菌的相互作用,将会让大海变臭,可能吹来的海风都是臭哄哄的。臭哄哄也就罢了,可怕的是,大量的腐败物会产生甲烷,而大量的细菌又会加速腐败物的生成,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甲烷在不断产生。
甲烷与二氧化碳一样,会造成温室效应。广阔的大海若都在制造甲烷,那个结果就定是灾难级的了。气温上升,全球的冰川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陆地缩小。对陆地生物来说,陆地小一点还可忍受,但是空气中的甲烷含量急巨升高就是灾难了。因为甲烷对地球生物是有绝对毒害的,大量生成的甲烷不仅让地球变热,摧毁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更可怕的是,它可能会灭绝所有地球生物,包括我们人类。
所以,还是让大海依然尉蓝,海水依旧富含盐分才是最好,因为所有的地球生物,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受益于大海。有时候脑洞大开并不一定是好事,脑洞大开了,鲜血就流出来了。
如果海水变成淡水了,世界将会发生战乱纷争,互不相容让。(淡)水火,水火相克,互不相容。
地球表面三分之二是海洋,变成淡水后各种鱼类因电解质紊乱,意识模糊,最后肾衰竭死亡。藻类、浮游类依赖光和作用的生物,不久会枯萎,相拥在一起死亡。海岸边光秃秃的了,红树林及岸边的耐盐碱类植物集体“自焚”,消失在世界的尽头。大陆架上所有生物尽毁,死亡后腐烂,引发海水变质,污染整个大气层,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可怕的瘟疫……
我们人类蜗居在陆地上,有矿井盐供给,可以避免一场灾难,沙漠因为能提炼精盐可能变为宝藏,储盐丰富的国家有可能一夜暴富,盐 变成 世界 最贵的,柴达木盆地价值重估,变成了新版的聚宝盆。
海洋变成淡水后,蒸发旺盛,世界气候发生改变,世界雨极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降水疯狂,孟加拉国和印度淹没于印度洋中。长江、黄河可接受的水汽输送更多,可能会引发河水暴涨,洪水滔天,青藏高原冰川发育,雪线下移, 由于 水汽动力足,春风能度玉门关,伸入到新疆腹地,为此我们不再为喜马拉雅山开口子争论,也不用为修红旗河发愁,新疆沙漠变绿州,真正成为我们国家后方的大花园。
南北极冰盖范围扩大,延伸到澳大利亚家门口,北极气旋因变冷稳定,从此不在南下冻死人,欧州许多港口冰冻,航道受阻,我国秦皇岛港冰封,冬季有近一个月不能通航,冬季渤海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溜冰场。
我们的家乡南部晒盐厂,碱厂倒闭,沿海化工业尽数停产,沿海养殖业失去了机会……
淡水类的生物突飞猛进的发展,淡水鱼乘机占领海洋,偌大的海洋由它们来主宰,河边杨柳趁此移居海边,陆地与海洋生物达到统一。
由此看来,海水变成了淡水,对地球来说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当一种地理事物发生改变时,引发整个地球环境连锁反应,我们应重视起来,保护好地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请多多珍爱我们的地球吧。
海洋中有多少盐?如果平铺到1.49亿平方公里的陆地上,大约有140米厚。
言归正传,海洋如果全是淡水,对海洋生态是个短暂的灾难,对陆地生物,尤其是人类则是无限大的利好。
首先全球沿海宜居区剧增,甚至离海洋几百公里的内陆也会挤满人口,比如中国东部沿海海岸线如果有5000公里,则可能产生100万平方公里的宜居区,仅仅这个区域内,无限的淡水,加点先进的农业 科技 ,养活10亿人口都要绰绰有余。
有水就有工农业,就有城市,就有文明,沿海大城市将飞速增加,1000万人口的都市增长到几百个都不是问题。
淡水生物会逐渐占领海洋,尤其是淡水藻类,亚洲鲤鱼,喜欢吃海货的人要倒霉,喜欢吃淡水鱼的将有无限的鱼虾可吃。
至于有人说食盐,生活中的食盐多数是内陆盐湖产,海盐质量差杂质多,多不用于食用,至于内陆有多少盐?仅青海就有1000亿吨储量,足够中国人吃10000年。
地球上的水是非常丰富的,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人类所需要的淡水仅占水总量的2.7%,并且大部分淡水都被冻结在冰川之中,实际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很少很少。
为了解决淡水紧缺问题,许多沿海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例如新加坡、沙特、阿联酋、以色列等国在这方面已经去了不俗的成绩。
(海水淡化工厂)
不过海水淡化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并且经过淡化的超浓度废水对周边海洋的环境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都是限制海水淡化发展的瓶颈。
对此人们都有一个很美好的愿望,希望大海能够变成淡水,那么困扰人类的水问题就不复存在。
但是如果大海真的变成淡水,对地球的生物而言却绝非好事。
首先咸水的冰点是低于淡水的,也就是说淡水更容易结冰,举个例子,在寒冷的冬天黄河是很容易结冰,但同纬度的青岛和烟台就不会结冰。
如果全世界的海水都变成淡水,那么冬季海洋结冰的面积就会更大,而海洋结冰会反射更多的阳光和热量,导致全球低温降低,甚至引发冰河期,这对地球上的生命而言是不折不扣的大灾难。
(一旦进入冰河时代,大部分生物都会灭亡,人类文明也会遭受重创)
除了会引发全球降温以外,如果海洋全部变成淡水,那么海洋的流动性将会减弱,大海将变成一潭死水。
海洋与河流一样都是在不断流动的,称之为洋流,而海水密度的不同是造成海洋流动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地球各地海水的密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地中海的含盐量就高于大西洋,因此地中海的密度也是高于大西洋。
由于海水密度的不同,两片海域形成密度流,地中海的高密度海水从下层进入大西洋,大西洋的低密度海水从上层进入地中海,这种交换会促进热量和养分的互换,繁荣海洋,也对陆地气候产生有利影响。
试想如果都是变成淡水,海水流动性将会变差,海洋无法向陆地输送足够的热烈和降水,陆地将变成一片荒芜。
(海水温度和密度是构成洋流主要推动力)
总的来说,海水变淡水对地球生态是非常不利的,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若想解决淡水不足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从节约和保护淡水着手。
如果地球上的海洋中的水都是淡水,世界会怎么样?我觉得要是那样的话,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的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先问个问题吧!地球上的海洋的海水是咸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
海水咸而苦涩,对于那些海难中生还的人漂泊在大海上,面对大量的海水却不能喝一口。这是有多么的绝望。海水是咸的,这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氯化钠,大约占到了90%左右,其次是氯化镁、硫酸镁、碳酸镁等矿物质。海洋的平均盐度达到了3.5‰。因此海水又咸又苦。海水中几乎含有了地球上所有的矿物质元素。
图示:海洋
如果地球上的海洋干涸了,剩下的盐分会在海底形成大约60米厚的盐层。如果将这些盐分全部铺到陆地上的话,就会使陆地高度增加153米。可想而知,海洋中含有多少盐分。
海洋中的这些矿物质盐分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认为,海洋中的盐分主要来自三部分。 地球岩石风化的产物。 海底火山喷发出的可溶性物质溶解到了海水中。 陆地上的河流溶解了陆地上的盐分并最终输送到了海洋中。
总之,地球上大量的矿物质元素流到了海洋当中并越积越多,海水最终变成了咸水。知道了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又了解了海水中的盐分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就知道如果地球上的海洋都是淡水,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了?如果海洋的水全是淡水,地球上将不会有生命的存在。
图示:海洋中的盐分
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地球上之所以能够产生生命,那是因为地球上具备了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 水、来自太阳的能量和组成生命的丰富的物质元素 。如果地球上的海洋的水是淡水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地球是一个物质元素十分匮乏的星球。海洋形成了几十亿年都没有溶解多少矿物质,还是淡水,可见地球物是多么的贫瘠!生命从何而来呢?正因为地球早期的海洋已经溶解了大量的矿物质元素,生命才开始在地球的海洋中产生。时至今日,海洋中丰富的矿物质元素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图示:原始海洋
所以说,我觉得地球上的海水如果是淡水的话,生命就不会出现,也就没有我们人类什么事了。我这个观点,大家认同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点别的。
淡水与咸水的区别?在地球上,水根据含盐量的不同,又分为咸水和淡水。海水以及咸水湖中的水都是咸水。咸水湖是指含盐量在1%以上的湖泊,比如位于我国境内的青海湖就是著名的咸水湖。
而冰川、自然界中的降水、流动的湖泊、大江大河中的水,它们一般都是淡水。陆地上的淡水其实也含盐,我们所说的淡水是含盐量低于0.1%的水。湖水若是没有大量外界淡水的补充,在蒸发作用下,湖水中盐的质量分数逐渐提高,日积月累也会变成咸水湖。
地球上的水中%都是咸水,而淡水只有3%。
海洋中的水究竟是如何来的?
地球的年龄大约45亿年,地球诞生之初是没有海洋的,应该含有少量的水,不过这些水都是以气态形式存在的,直到地球表面逐渐冷却,水才形成了液态。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海洋中的水来自于彗星。早期的太阳系充满了危险,刚刚诞生的地球经常受到各种地外小天体的撞击,恰好慧星上含有大量的冰,当彗星撞击地球时就将大量的水释放在了地球上形成了海洋,并且地球也拥有适宜的环境能使水保持液态。
大量证据表明火星上曾经也有充沛的水,还存在河流湖泊,只是火星的引力太小,经过数亿年的时间,水分都蒸发并散失到太空中去了。可怜的火星也只拥有稀薄的大气层。
海水中的盐是哪儿来的?地球表面70%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中的水都是咸水,大约含有3.5%的盐,这其中90%都是氯化钠。海洋中不同区域的含盐量也是不一样的。
可以推测,地球上刚出现海洋那会应该是淡水,或者说海水中的含盐量非常低。地球表层含有盐类矿物,海水中的盐就来自于含盐类矿物在水中的溶解。陆地上也有矿物盐,这些盐在降水的作用下通过河流最终汇聚到了海洋中。经过数亿年的时间,海水中的盐分逐渐提升。
只不过地球上拥有生命,生命对海水中含盐量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无机盐本来也是生命所必需的。若没有生物固定这些无机盐,海洋中的含盐量一定会高很多。
好了,下面进入正题。
如果全球海洋中的海水都变为淡水,世界会产生什么变化?上面已经说了海水中的盐是怎么来的,如果海水中大量的盐消失了,意味着地球表层也会有大量的盐消失。
主要会对世界产生以下几种影响:
1,海洋中的生物已经适应了高盐度的环境,如果海水突然变为淡水,海洋中将会发生生物大灭绝,这将是地球有史以来的第6次生物大灭绝。由于海产品大幅度减少,我们将很难吃得起海鲜。
2,由于地球上的盐大量减少,工业用盐以及食用盐都会变成紧俏货,盐的价格将会大幅度上涨。目前作为人类生活必需品的食盐主要是用海水哂出来的。
3,由于海水变为淡水,海水的平均密度将会变低,地球上的气候也将会发生改变。特别是海水的盐度的降低会使海水的冰点上升,有可能使地球再次进入冰河时期。
在此之前,由于海洋中的海水含有较高的盐分,且不同纬度下海水的温度也不相同,会造成不同区域的海水密度差异较大。一般来说高温、低盐的浅层海水密度较小。目前各地区的海水密度在1.02~1.07之间。
4,海水变为淡水也有一定的益处。比如沿海湿地可以种粮食了,袁隆平也不用再搞海水稻了;地球上的几亿人口再也不用为淡水发愁了,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将会变得非常多。
结语综上所述,海水变淡水,有利又有弊,综合来说还是弊大于利。如果海水变为淡水,将会产生全球性的气候和生态灾难。
淡水虽好,可不要贪杯哟!大家怎么看?欢迎点评。
初一上册地理期末试题
13年,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近2000a中,汉代是温暖时期,三国开始后不久,气候变冷,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呈两峰三谷结构,直至20世纪初气候回暖,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用。但近些年来,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等认为2000~ 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期) ; ②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世纪) ; ③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世纪中期至6世纪)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8世纪) ; ⑤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11世纪) ; ⑥金前期湿干气候(12世纪) ;⑦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和14世纪前半叶) ; ⑧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中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但总得趋势大致如此。
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得说来,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不完全同步。 2000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
13年,竺可桢 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汉代是温暖时期,三国开始后不久,气候变冷,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呈两峰三谷结构,直至20 世纪初气候回暖, 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用。但近些年来, 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
朱士光等认为2000—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期) ;
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世纪) ;
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世纪中期至6世纪) ;
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8世纪) ;
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11世纪) ;
金前期湿干气候(12世纪)
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和14世纪前半叶)
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中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 但总得趋势大致如此。
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得说来, 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不完全同步。
气温和温度带 1.冬季(1月)气温的分布
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了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地区、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内陆)的气温除部分地区外均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最低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最低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 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 冬季风的影响 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2.夏季(7月)气温的分布
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以外,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平均气温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全国普遍高温。
温度带的划分及耕作
温度带
≥10℃积温
生长期(天)
分布范围
耕作制度
主要农作物
热带
>8000℃
365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亚热带
4500℃—8000℃
218—365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即南方地区大部)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麦、棉花、油菜等
暖温带
3400°—4500℃
171—218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塔里木盆地地区)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温带
1600°—3400℃
100—171
东北三省、内蒙古大部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等
寒温带
<1600℃
<100
黑龙江省北部一小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一小部分地区
一年一熟
春麦、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区
<2000℃ (大部分地区)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等
3.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降水和干湿地区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以及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部多于北部(青藏高原为例外),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每年雨季约4——5月开始,约10月结束,雨季时间约6——7个月,雨水集中在5——10月;秦岭—淮河以北(北方)地区每年雨季约7——8开始,约9月结束,雨季时间约2——3个月,雨水集中在7月和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平均气温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同之前相比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部分地区除外)。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同7、8月之前相比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的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干湿地区的划分
年降水量(mm)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土地利用
湿润区
>800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最南部(藏南谷地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
森林
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半湿润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藏南谷地北部)
森林——草原
旱地为主的农业
半干旱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区
<200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业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4.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气候的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期(非季风区除外)。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涝灾较少,南方则旱涝灾害均会不定期发生(旱例:云南)。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以及南部沿海等地则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即冬季风)。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导致喜马拉雅山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将会对淡水形成长期的隐患;海平面上升,中国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则可能会面临咸潮破坏,甚至可能会遭遇淹没之灾; ·冻土溶化,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 ·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越来越频繁,导致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加剧; ·粮食减产,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威胁;每年,全球因气候变化导致腹泻、疟疾、营养不良多发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万,主要发生在非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2020年,这个数字预期会增加一倍; ·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害。无论气候变化的影响规模大小,贫困人群将受害最深。贫穷国家因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海平面上升、疾病传播及农作物减产所带来的问题,故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盛唐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经线:
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
用字母W表示;
5、纬线:
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现象,太阳东升西罗,时差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四季的变化,影子的长短
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1、五带的划分:
第二章:地图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7、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8、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10、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4、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5、在地形图上能找出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
6、阅读大洲地形图,判断大洲的地形大势。
7、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
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
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
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图。
15、世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7、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区: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
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粮食紧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上学、就业、看病难、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5、世界三大人种:
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东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流行于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由古印度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
基督教:流行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10、说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名称。
第六章:世界地区的发展差异
1、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国家。
能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2、联合国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粮食亩产量增加;手工业水平提高,产品更为丰富、精良;商业规模扩大,南北经济交流密切,并产生柜坊、飞钱。同时,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唐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遂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屹立于世界之林。唐朝时期,文化异常灿烂夺目,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等领域成果辉煌,造就出李白、杜甫、玄奘、刘知几、僧一行及孙思邈等等杰出人物。另外,社会风气开放,民间生活多姿多彩,都使得唐朝呈现出高度的文明气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