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气象日是几月几日

国际海洋气象_国际海洋气象查询网址是什么

分常规观测和非常规观测两种。前者按国际统一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观测并发布天气报告,后者包括海洋调查、海上观测实验和其他非特约船只的观测。常规观测中以商船气象观测数量最多,已积累了近百年的记录。据美国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天可以从世界各大洋获得9000多组的实时天气报告,但这种观测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分布不均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先后设立了十多个定点天气船,加上日益增多的自动浮标气象站,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连续观测资料,但因站点稀少,还不能满足分析和预报的需要(见地面气象观测)海洋观测台站网。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气象和海洋卫星的发射并投入业务使用,人们可以在(地球大气)外层空间的不同高度上对大气和海洋进行大范围的均匀的实时观测,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海洋上空各层的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云雾、降水、海面温度、海面风速、海浪、海流、水位和海冰等各种要素的观测值,对海上龙卷、热带风暴、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进行严密的监测,为海洋气象的研究和业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见气象卫星、卫星气象学)。

世界气象日是几月几日

陶诗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曾任国际科联世界气象组织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

1942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 高由禧,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在疾风的研究中成绩突出,为开拓中国气候学和高原气象研究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大气科学专业。 巢纪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曾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国际气候委员会ICCL/IAMAP)委员。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 刘振兴,空间物理学家,主要从事近地层大气物理研究、火箭和卫星对高层大气探测的研究和星级物理和磁层物理研究。曾任中国Cluster数据和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IA)中国委员会。

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伍荣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国际动力气象委员会中尺度工作组。

1956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 符淙斌,气候学家,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海温廓线划分厄尔尼诺的思想和方法,被国外称为“符DF廓线”他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 陈联寿,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台风预报技术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有关台风路径突变机理的新论点。

先后担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院长。

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 王水,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哨声和甚低频发射的观测和研究,太阳、大气和行星际介质物理、空间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等。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

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世界气象日是每年的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世界气象日开展的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3日。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国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制定: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都要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宣传,以提高世界各地的公众对自己密切相关的气象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每一个主题都集中反映了人类关注的与气象有关的问题。主题的选择主要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2019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英文为"TheSun,theEarthandtheWeather"。2020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2021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