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人工智能气候箱是什么?使用时该注意什么?

2.环境试验的发展状况

3.天气控制仪的背景资料

4.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国标?

5.陕西陕航环境试验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6.盐雾试验的标准

7.梅花的花语和寓意

天然气候试验_天然气试气队设备图

一、水文地质条件

1.地质背景

实验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南台陷贵定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宽缓的雅水背斜和克度向斜的过渡地带。构造线方向南北。区内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栖霞、茅口组(P2q-m)、石炭系上统马平组(C2mp)、黄龙组(C2hn)、下统摆佐组(C1b)及大塘组二段(C1d2),岩性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岩层缓倾,倾角一般小于20°。区内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发育,地表以峰丛洼地为主。

2.地下水类型及岩组含水性

巨木地下河流域内出露的碳酸盐岩类地层岩性以质纯、层厚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岩溶化程度高,地表洼地、落水洞、地下河天窗、竖井等岩溶个体形态发育,分布密度大,碳酸盐岩体中规模大小不等的溶蚀裂隙、溶洞、廊道以及构造成因的裂隙相互沟通,形成网状溶蚀空间,构成地下水储集和运移的含水系统。除补给区石炭系大塘组一段碎屑岩含基岩裂隙水外,其余范围内地下水类型为裂隙-溶洞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强但含水极不均匀(图3-3)。

3.地下河结构特征

受岩性和构造控制,碳酸盐岩中地下河在平面上多沿“X”节理追踪发育,形成树枝状地下河系统。

(1)平面分布

巨木地下河系主要由西混、抵塘、望窝三条分支管道组成。其中,抵塘、望窝支流在水淹坝合并后,狭义上称为巨木地下河,流域面积83.0平方千米;西混地下河为独立支流,流域面积45.4平方千米,排泄于大洞脚,两出口间相距约0.4千米。

1)抵塘支流。发源于惠水县抵季乡蛮纳寨,由北西向南东径流,地下河上游具明、暗相间径流特征,中下游为暗流。从源头至抵塘寨河段,地下河通过的地层有石炭系大塘组一段(C1d1)、大塘组二段(C1d2)及摆佐组(C1b)。其中,石炭系大塘组一段(C1d1)碎屑岩分布区,地表溪流较发育,在进入碳酸盐岩出露区后即转为伏流。该支流管道流域区,地貌组合类型主要为丘峰洼地,沿途时有地下水露头分散出露,地下河管道轨迹特征在地表的显示不明显。290号地下河出口是本段流量最大的地下水天然露头点,其形成的地表溪沟自西向东径流,之后于羡塘乡高家院寨327号落水洞注入地下,转为暗流。抵塘寨至高家院寨河段,地下河管道基本沿走向南东的断裂带发育。沿地下河管道延伸方向,落水洞呈串珠状排列。丰水期,地表水沿落水洞渗漏补给巨木地下河。高家院寨至羡塘乡拉扫寨河段,地貌组合类型为峰丛洼地,出露地层岩性为石炭系大塘组(C1d)、黄龙组(C2h)、马平组(C2mp)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河天窗、有水竖井等显示了地下管道的延伸轨迹。拉扫寨附近地下河轨迹由于受F15断裂影响而出现强烈弯曲现象,由西向东再折向南东进入水淹坝洼地地带。

图3-3 巨木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质略图

2)望窝支流。发源于惠水县抵季乡龙家湾寨附近,由西向南东径流,全程为暗流。望窝地下河管道在石炭系大塘组(C1d)、摆佐组(C1b)、黄龙组(C2h)及马平组(C2mp)碳酸盐岩地层内穿行。由源头至中游地带,地下河管道沿F15断裂带延伸,地表呈串珠状排列的漏斗状洼地及落水洞发育密集,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深。中下游至出口段,地下河管道追踪走向南东的一组溶蚀裂隙发育,368号溶井附近地面高程为海拔861米,地下水水位埋深7.0~7.4米,结合与周边溶洞、洼地发育方向之间关系的对析,望窝地下河在此向北东径流,于板木寨进入水淹坝洼地后直至总出口排泄。

3)西混支流。发源于惠水县羡塘乡西混村,自北向南径流,系明、暗交替式的地下河。流域上游,地形相对平缓,地貌组合类型为峰丛谷地。谷地内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浅,有水竖井、天窗、地下河出口及伏流入口等地下水天然露头较多;西混村到水淹坝之间,地下河全部转为暗流。沿地下河轨迹,地表有地下河天窗、溶井等分布。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在水淹坝洼地北侧通过天窗溢出地表成明流,在洼地内径流1千米后于南侧的伏流入口重新转入地下。枯水期,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以暗流形式沿地下河管道通过水淹坝谷底向南径流。

(2)剖面结构

地表发育的地下河天窗、有水竖井等岩溶个体形态,其形态直观地反映出地下河管道的空间形态。

抵塘地下河支流在羡塘乡拉扫寨到水淹坝洼地间沿地下河管道发育方向上,分布有多个地下河天窗、有水竖井,其空间形态多表现为高几米至十余米,宽数十厘米至数米的廊道,规模较大,空间形态复杂多变。丰水期,可见地下水处于明显流动状态;平水期或枯水季节,地下水则呈深潭状。如拉扫327号地下河天窗,洞内北西侧出水口为裂隙,宽约1.2米,中段呈溶潭状,至南东侧演变为廊道(图3-4);368号地下河天窗沿南东向裂隙发育而成,形态表现为宽4~10米,高约20米的宽大廊道。望窝地下河基本上为暗流,至板木寨附近发育的368号竖井,为近于垂直的洞穴,洞内平面形态近似为圆形,其中的地下水呈潭状。西混地下河管道上分布的天窗、竖井形态与上述两地下河的相似。据此,巨木地下河系统管道空间多为廊道、地下溶潭及宽大裂隙的组合。

图3-4 拉扫地下河天窗纵剖面示意图

1—灰岩;2—白云岩;3—石炭系上统黄龙组;4—岩层产状 5—地下水水位线;6—地下水流向

为进一步验证地面调查成果,对巨木地下河系中的抵塘支流拉扫至巨木地下河出口段进行了地下河示踪实验。示踪剂选用食盐,投放量为500千克,投剂点为357号地下河天窗,观测点为巨木地下河出口(图3-5)。同时,为验证西混地下河与巨木地下河之间的连通情况,对西混地下河出口及其在水淹坝的出口和伏流入口也同步进行了观测。试验时段从2003年10月25日开始,至当年12月20日结束,历时55天。

图3-5 示踪试验平面图

在巨木地下河出口地下水样中检测到的Cl-浓度时间历时曲线呈多峰且波峰为舒缓状(图3-6)。多峰特点反映出该地下河系统具有的树枝状多支流特点;而舒缓的波峰、Cl-浓度衰减时间长,则反映了地下河示踪实验段的水力坡度较平缓,管道中发育有类似于潭状的储水空间。据此,推测巨木地下河系中下游段地下河管道空间由众多形态极不规则的廊道、溶潭以及溶蚀裂隙组合而成。对各支流汇集的水淹坝洼地中岩溶地面塌陷坑分布的特征分析,地下河系统在水淹坝地段地下管道成网络状特征。

示踪试验期间,在西混地下河的有关地下水露头点处均未检测到Cl-的变化,说明除丰水期间外,平水和枯水季节两条分支地下河系统间无水力联系。

图3-6 示踪实验地下河出口Cl-含量检测曲线图

4.地下河水动力特征

抵塘支流:拉扫谷地地面高程850米,谷地中KS357号地下河天窗地下水位标高845米,天窗至地下河出口距离为4.05千米,地下河出口水位标高815米,计算平均水力坡度为7.4‰(图3-7)。

图3-7 巨木地下河抵塘支流纵剖面图

西混支流:西混谷地中水位标高845米,水淹坝谷底中地下水位标高为830米,西混谷地与水淹坝谷地相距2.1千米,该河段水力坡度7.14‰;水淹坝谷地至巨木地下河总出口距离长1.4千米,出口地下水位标高815米,计算地下河水力坡度10.7‰(图3-8)。地下河示踪试验以拉扫谷地中357号地下河天窗为投剂点,投剂后首次试剂峰值检测时间为1.1小时,最后一个峰值出现在投剂后700.8小时,由此计算出地下河流速为138.70~488.00米/日,平均313.34米/日。

图3-8 巨木地下河西混支流纵剖面图

对巨木地下河河床水力坡度及示踪试验取得的地下河实际流速、结合巨木地下河系统空间结构分析结果,可以认为:该地下河流域下游地段地下岩溶发育充分,地下空间由“缝”、“隙”、“大厅”等构成形状复杂的网络,地下水则以“管”、“脉”、“潭”等形式赋存在含水岩体中,试验期间为“平水期”,试验成果反映了该时段地下河系统中下游地下水流速缓慢,具有类似“层流”的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地下河系统中强烈发育的岩溶空间具有较强的储集和调节地下水的能力。

5.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补给

大气降水是区内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来源。流域降水量充沛,但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每年5~9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期,其他季节大气降水量偏少,地下水接受补给的量少。地形、地貌条件影响着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强度。巨木地下河流域地貌组合类型主要为峰丛洼地,地表覆盖层薄,地形坡度大,落水洞、天窗、竖井及岩体内的溶蚀裂隙极为发育,雨季大气降水迅速通过地表发育的溶蚀裂隙、落水洞等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具有补给量大、集中、迅速的特点。

(2)径流

流域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河延伸方向与地形倾斜方向一致,总体也呈南北向展布。地下岩溶管道是区内地下水集中汇集和运移的场所。地下水接受补给后,在含水岩层中向空间相对较大的地下河分支管道和大的溶蚀裂隙中汇流,再从这些支管道和大裂隙中汇集到地下河主管道内,并在主管道中形成集中径流。受地形条件控制,地下水从北向南径流中,具有径流集中、水利坡度较大、流速快的特点。

(3)排泄

巨木地下河流域中各支流在距出口上游1.4千米的水淹坝洼地汇集后继续向南径流,最终在平塘县塘边镇巨木寨附近,受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3w)碎屑岩阻隔而集中排泄出地表,转为地表明流。对巨木地下河出口流量动态长期监测的结果,地下河流量丰水期最大为10.34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19立方米/秒。

6.地下河动态特征

流域内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表及地下岩溶强烈发育,无地表水体,大气降水后汇集在地表的地表径流多由地表发育的落水洞、天窗、竖井等集中灌入给地下,成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因此,地下水动态成因属于气象类型,受大气降水的控制特征极为明显。另一方面,含水岩组的含水介质为溶洞-管道组合类型,加之受地形条件控制,水力坡度较大,地下水在含水系统中的运动快补快排,动态变幅大。水位和流量动态与大气降水具有同步和暴起暴落的特征。雨季随降水历程,地下河出口流量动态呈现出不规则的多峰、锯齿状(图3-9)。

根据2003年9月~2004年8月对巨木地下河流量一个水文年的长期观测资料,丰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河流量增长快,一般在降水后一日内,其出口流量可达到峰值,峰值持续时间短,之后开始衰退。年内地下河出口总流量最大值多现于5~7月,峰值流量为10335.2升/秒,流量最小值出现在翌年1月,为191.7升/秒,年平均流量为1126.9升/秒,流量动态的年变化率达53.9倍。

7.地下水化学特征

地下河流域内地下水无色、无味、透明、清澈。水温16~17℃,为冷水;pH值7.15~7.23,为中性水;地下水总硬度(以CaCO3计)为141.41~277.19毫克/升,为微硬至硬水;矿化度为189.9~442.40.2毫克/升,为淡水。

图3-9 巨木地下河出口流量动态曲线图

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型。水样中重金属离子及有毒、有害物质均未检出。

地下河出口处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型水,总硬度132.70~167.54毫克/升,溶解性总固体209.40~272.20毫克/升,pH值8.12~7.80,重金属离子及有毒、有害物质未检出。

8.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

巨木地下河流域内有如下特点:

1)地形起伏大,地貌组合类型以峰丛洼地为主,碳酸盐岩含水岩组的含水性极不均匀,地下水以管道流形式赋存,水位埋藏较深,用深井开地下水从技术上来说风险较大,成功的几率小。

2)流域下游及出口下游谷地中耕地多分布在为820~850米高程,而出口处水面海拔高程为815米,天然条件下丰富的地下河水没有自流引水开发利用的条件,必须取相应的提水工程措施方可达到目的。

3)流域内及下游地带各乡镇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经济收入不高,经济承受能力不强。用电力从地下河天窗及出口提水,运行成本较高,群众难以承受高昂的运行费用。

客观自然地理环境和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使得农田、集镇和村寨分布位置较高,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严重缺乏;地下水丰富但出露位置过低难以得到利用;用电力提水成本高,群众又难以接受。因此,合理协调三者之间的矛盾,用合理的地下水开方式,达到既有效开地下水,又使地下水开的运行成本降低,使群众乐于接受,是地下水开发工程成功的关键所在。

通过分析认为,巨木地下河具有丰水期流量大、枯季流量偏小,下游段地下空间规模大、调蓄地下水的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出口地形条件,可在出口地带筑坝拦蓄地下水建地下水库,一方面利用地下水库库容调蓄地下水量,另一方面可达到抬高地下水位,提高对下游地区耕地灌溉有效面积的目的。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社会和经济效益好的优点。

二、岩土地球化学背景

(一)母土微量元素及含量

为研究流域内岩土的地球化学背景,对区内4种不同岩性分布区的母土分别进行了样,并送室内进行了分析。共集组合样4组,分别分析了19种元素和有机质含量,总体结果为:

吴家坪组(P3w)硅酸盐岩分布区母土微量元素含量总和为19550.80×10-6。其中,N,P,K的含量分别达到了800.00×10-6,540.00×10-6,7800.00×10-6;Mn,Mo,Zn,Cu,V,B的平均含量较高;Se平均含量达到了1.03×10-6,属偏高水平;微量元素La、Ce含量的平均值也较高,对农作物生长有促进作用;重金属元素中,Cd,Hg平均含量低,而Pb含量的平均值为24.00×10-6,As为10.70×10-6,Cr为140.00×10-6;有机质7.18×10-6(表3-1)。这些成分,在当地农产品成分中也有所反映。

表3-1 示范区母土微量元素含量统计

二叠系中统栖霞茅口组(P2q-m)及三叠系(T)石灰岩白云岩分布区母土微量元素含量总和仅为(7898.14~27.56)×10-6。其中,N,P,K的含量分别为(0~1200)×10-6,(210~310)×10-6和(3230~3480)×10-6,总体较吴家坪组中同类元素含量低;Mn,Zn,Cu,B的平均含量及对农作物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稀土元素La,Ce含量远低于吴家坪组硅质类岩;Se平均含量为(0.52~0.61)×10-6,属偏低水平;重金属元素中,As含量为(18.3~24.8)×10-6、Cr为(186~251)×10-6,远高于吴家坪组碎屑岩,Cd,Hg,Pb平均含量与吴家坪组相近;有机质1.03%~1.17%,低于吴家坪组碎屑岩。

(二)耕植土微量元素及含量

为和母土成分进行对比,在区内相对应的岩石分布区耕植土中集了同样数量的组合样,检测并统计了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为:石灰岩区耕植土微量元素含量总和为8318.70×10-6,而在白云岩中为11711.16×10-6,碎屑岩为26991.76×10-6。经比较,硅酸盐岩类地层区耕植土微量元素含量高出碳酸盐岩类地层区一倍以上(表3-2)。

表3-2 示范区耕植土微量元素含量统计 单位: 10-6

(三)耕植土营养元素有效态及含量

检测统计结果,区内耕植土中有效磷含量为22.52×10-6,有效钾为95.22×10-6,铵态氮为36.08×10-6,硝态氮为14.26×10-6,有效硫为48.03×10-6,有机质为3.78%(表3-3)。

表3-3 示范区耕植土有效态含量统计

三、研究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一)岩溶干旱

综观整个流域,地貌组合类型以峰丛洼地为主,间有峰丛槽谷及丘峰洼地等。在巨木地下河抵塘、望窝支流流域区内,人口、耕地大多分散于深陷的小型洼地内,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局部发育有地表径流的地段,其水源均来自丰水期地下水水位上升后涌至地面的排泄量,一般在暴雨后数日至数十日即断流,气候型特征明显;在西混地下河流域范围,上游地带的洼地规模相对较大,耕地、人口分布较为集中,洼地中地下水位埋深相对较浅,地下河呈明、暗交替状;巨木地下河出口以下,地形平缓,耕地连片,人口稠密,系当地集商贸与产粮为一体的经济产业区,但因地表河床高程低而导致水开发难度大。因而,干旱缺水是全流域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据统计,巨木地下河出口以上的缺水人口约为1.5万人,缺水灌溉的耕地约为8000余亩;出口以下,无可靠灌溉水源的耕地1.2万亩,1.6万余人及1万头大牲畜饮水缺乏。

(二)石漠化

实验工程实施前,流域内石漠化问题较严重,已成岩溶石漠化的地块主要分布流域下游的交岗至地下河出口间的石灰岩分布区,以及地下河下游的塘边、克度一带,岩溶石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轻度次之,重度岩溶石漠化面积分布较小(图3-10)。

(三)岩溶洪涝

区内岩溶洪涝的发生频率较高,具有普遍性,其致灾原因为:巨木地下河系统河床具“正平衡剖面”特征。各支流中上游地段地下水水位埋深较大,水力坡度相对较陡,而流域下游地段拉扫寨至巨木地下河总出口,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地下水水力坡度较缓。地下河流域补给面积大,流域区多为基岩裸露的峰丛洼地、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的能力强。暴雨期流域上游来水量大,至下游—出口段地下河管道排泄能力不足,地下水排泄不畅而壅水,地下水位上升,导致谷地、洼地淹没成灾。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流域下游的水淹坝洼地及其相邻的西混谷地、抵塘谷地。三个谷地分布面积分别为1.0平方千米、1.8平方千米、0.8平方千米,连年受灾粮食歉收。其中水淹坝谷地因连年遭受洪涝灾害,洼地内1000余亩耕地已被迫荒弃多年。

图3-10 实验区石漠化分布图

图3-11 巨木地下河出口段最大泄洪能力图

水淹坝谷地距巨木地下河出口900米,为掌握巨木地下河出口流量和水淹坝岩溶谷地洪涝淹没关系,2004年6~8月开展了巨木地下河从水淹坝到出口河段的河道泄水能力的专题研究。根据实际对巨木地下河出口流量动态及对水淹坝淹没情况监测资料,巨木地下河出口段地下河道的最大泄洪能力为10.34立方米/秒(图3-11),当上游来水量达到该值时,即造成水淹坝等谷地、洼地的淹没。

请问人工智能气候箱是什么?使用时该注意什么?

1.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

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

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实验室发表各类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12人次。毕业硕士1名,韩占涛副研究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

2013年,实验室负责开展了地调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环保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分区方法研究”、环保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全国水保护规划专项研究专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在复杂孔隙含水层中的运移研究”、地调项目“油气勘探的现代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吴桥分公司厂区及原渗坑对拟建吴桥水库污染风险调查评价”并通过验收。

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直推钻探土壤以及多级监测井取样

3.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

2013年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地调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累计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讯作者),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大四学生4名。参加了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进展交流会,实验室研究方向、目标、组织机构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对实验室在扩充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5名成员在部系统培训班上作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和仪器讲座;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投入运行。

成功研制多轴可调精确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并初步建立了Li、B、K等轻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应用于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方法;用均相沉淀和锍镍试金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样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国际相关专家的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样品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研制成功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原位分析系统(样机)

4.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

2013年,通过对我国150万平方千米不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200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显示我国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的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的为负值,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源。20年间,全国主要农耕区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累计增加358.5Tg。

我国主要农耕区表层土壤碳源汇变化图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升温的预测模型。预测全球气温预期升高0.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31.7%。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在全球气温预期升高0.5℃情况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2

5.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

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

2013年,实验室共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地调项目1项、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第13届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客座研究员、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无人飞机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讨论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方法讨论会”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在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和防治系列规范编写、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和大型矿山疏干区岩溶塌陷动力变化规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进展。

钻孔雷达和无人机培训

6.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及EI检索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2部。有固定人员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流动人员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了AAPG年会,发表摘要4篇,并作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术年会和全国沉积学大会。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

用浅表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与深部构造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释相结合,厘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缘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说明黔中隆起这一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米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气地质条件需要重新认识。证实了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7.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标定和存在问题、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预研究、岩石样品Os同位素精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讨论;实验室成员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来讲学。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富钴结壳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标准物质及铜镍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实验室成员访问开放大学

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

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来访学者

8.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项,包括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地调项目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人才2名,培养硕士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名。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出访及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新建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

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及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梨益沟等六个剖面进行了样品集和年代及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工作,对地层沉积序列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五龙峰剖面28.2ka至149.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上为风成相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湿为主,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了若干个次一级冷暖干湿旋回。

包头市麻池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首次在河套地区实施的贯穿第四系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

回灌试验场地层对比图

梨益沟剖面样

承办2013年孢粉学术会议

9.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依托单位为矿产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客座人员9人。

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共同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过程与三维结构探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和深部矿床勘查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进深部的持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审查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

2013年,在研项目89项,包括3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部项目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依托单位项目7项、其他项目52项;经费总额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

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图(建模)思路和技术流程,实现了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的“透明”化;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框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岩浆系统结构提出了一批新认识、新观点,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钻探获得重大找矿线索,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发现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发现4米厚的铜矿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发表。

环境试验的发展状况

人工气候箱能直观显示箱内温湿度,室外温度。人工气候箱可设置内胆保护温度,高于内胆保护温度软硬件自动切断电源,保护测试样品,人工气候箱具有超温和传感器异常保护功能,保证仪器和样品安全;选配全光谱的植物生长灯,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提高抗病性。人工气候箱具有掉电记忆、掉点时间自动补偿功能,停电后再次开机都可以延续原来的工作状态,大屏幕液晶屏程序控制,中文指导操作流程。人工气候箱仪器特点:大屏幕液晶屏程序控制,中文指导操作流程,操作简单,控制精确,蓝色背光,便于夜间查看。直观显示北京时间,时段剩余时间,光照等级,箱内温度及室外温度。可设置0-99个时段随意自动转换功能。程序控制光照度可调。定时杀菌功能,设定杀菌时间,自动杀菌,杀菌时间结束自动关闭杀菌功能。直观显示箱内温湿度,室外温度。可设置内胆保护温度,高于内胆保护温度软硬件自动切断电源,保护测试样品。具有超温和传感器异常保护功能,保证仪器和样品安全,可选配全光谱的植物生长灯,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提高抗病性。具有掉电记忆、掉点时间自动补偿功能,停电后再次开机都可以延续原来的工作状态。微电脑全自动控制,控制板一体化,触摸开关可任意设定各个实验段运行时间、温度、湿度、光照值。可显示实验周期(天数),运行时间、实际温湿度值(自动加湿除湿)、设定温湿度值、剩余时间和光照级别。并具有周期转换功能。具有超温和传感器异常保护功能,保证仪器和样品安全;选配全光谱的植物生长灯,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提高抗病性。

天气控制仪的背景资料

从本世纪初,人们就注意到环境条件对产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产品越来越复杂和使用环境越来越严酷,环境试验受到人们的重视。 环境试验在国际上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19年美国开始进行人工模拟环境试验,1943年,美国陆海空军便制定了环境试验方法。当时的试验项目主要是高温、湿热、低气压、砂尘、盐雾、日光辐射等,其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热带沙漠地区作战的战斗机、装甲车等的质量问题。1955年,美国成立了环境工程学会。英国于1949年成立了环境工程学会。前苏联在五十年代就在国内各地建立了环境试验站,并在我国进行大量的暴露试验。东德于1962年成立了环境试验委员会,主要负责电信设备和元件方面的环境试验。

IEC于四十年代开始研究环境试验方面的问题,随着电子电工产品环境试验问题的日益突出,于1961年成立了Tc50“环境试验技术委员会”,专门从事环境条件分类和分级的研究。 我国的环境试验始于五十年代,最先在广州、上海、海南岛等地建立了天然暴露试验站,与东欧各国共同探索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气候条件对产品的影响。我国的环境试验从学习国外的标准,到逐步建立自己的环境试验体系,几十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国内的环境试验工作正大面积地开展,各省市都建立了电子产品检验所(站),各大公司各大厂、所也都拥有自己的可靠性环境试验室,并陆续淘汰了旧设备,引进和购置了一些新设备,随着宇航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防工业部门开始对可靠性和环境试验给予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提高军用产品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国标?

美军HAARP项目 如果不是2007年12月14日,西班牙《起义报》刊出长篇报道——《气象战:警惕美国的军事试验》,美国空军设在阿拉斯加半岛的“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及其负责人伯纳德·伊斯特兰,也许仍然不为人知。人们更不会知道,他正在全力推进的气象战,存在使地球被毁灭的危险。

气象战的疯狂 1994年,由美国空军和海军资助、伊斯特兰主持的HAARP试验基地,落户阿拉斯加半岛的加科纳,占地33英亩。一夜之间,在阿拉斯加半岛一望无际的荒原上,180根直插云霄的天

线突然树起,每根都有十几米高。这就是伊斯特兰一手推进的HAARP项目。项目的基建工程于2002年前后完成,2003年起正式展开各种实验。 伊斯特兰和美国军方对HAARP项目讳莫如深。起先,伊斯特兰公开辩解说,该项目是利用大功率高频波,使地球电离层变热,进而改变某些区域电离层的结构,最终实现对臭氧层的修补。但后来,他又改称是为了改善无线电联络,探索新的核潜艇通信方式。 然而,在伊斯特兰向五角大楼提交的秘密报告中,HAARP的军事用途却是:除了可以为美军潜艇提供先进、便捷的通信系统外,还可侦察敌人的地下核试验情况、追踪超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及敌方战机,甚至还可利用高频波摧毁敌人的通信系统……伊斯特兰特意强调:“它能改变特定区域的气象,使敌人面临极其恶劣的气象条件,甚至可以使敌人无法取任何反击行动!” 2005年,伊斯特兰亲率HAARP项目的科学家,在五角大楼内为将军们进行了一次模拟演习。时间设定在2030年,地点为南美X国。该国拥有数百架各型号战机,其中包括数十架俄罗斯和中国研制的最先进战机。X国准备对美国的战略目标下手,美军决定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随后,五角大楼一声令下,无人驾驶的空中飞行器在X国上空制造出漫天乌云。紧接着,该国军事基地上空下起了暴雨。与此同时,美军利用激光制造闪电,致使敌方战机根本无法起飞。就在X国军方望天兴叹之时,一架架美军轰炸机接连起飞…… 演习结束后,伊斯特兰和7名军官,向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题为《让气候成为一种力量倍加器——2025年掌握气候》的研究报告。伊斯特兰在报告中指出:“气象战技

术将在今后30年里逐渐成熟。它将使美军拥有改变气候的能力……届时,美军将能通过实施人工降雨,使敌军阵地洪水肆虐;制造干旱,使敌人淡水匮乏;制造飓风,使敌国城市变成废墟;利用激光制造闪电,以击落空中的敌机或使其无法起飞;利用微波把热量传到大气中,干扰敌军的通信及雷达系统……” 看着这份报告,五角大楼的将军们给伊斯特兰起了个绰号:“气象战教父”。

痴迷“呼风唤雨” 很明显,这种程度的龙卷风可以让一支陆军部队完全丧失战斗力。

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伊斯特兰,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科学天赋”。1956年,他考入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物理学。7年后,这个来自“牛仔之乡”的小伙子,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并随即被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聘为“Q机器项目”主管。尽管没有任何工作经验,4名助手也都是在校研究生,伊斯特兰还是让人惊叹地只用了3年时间,就捣鼓出一项碱土金属的提纯新技术。 消息不胫而走。不久,伊斯特兰被美国核能委员会“挖”走,出任可控热核研究项目主任,负责四个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协调工作。又过了一段时间,美国FUSION系统公司开出更高的价码,将他邀至麾下,命其出任公

司首席技术官。上任不久,伊斯特兰便因发明紫外线灯而名闻全球…… 慢慢地,五角大楼注意上了伊斯特兰,特别是他那个“不起眼”的发明专利——地球大气层新式测量法。由于内容过于艰深,这项技术发明后鲜有人问津,就连伊斯特兰自己也没太在意。可有一天,五角大楼突然给他打来电话:“我们听说你发明了测量地球大气层的新方法,来跟我们一起工作吧,这项专利的最大用途只能是气象战。”于是,伊斯特兰征得他的雇主——“大西洋里克菲尔德公司”的同意,到五角大楼做起了兼职科学家,开始参与一个极度机密的——气象战。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大西洋里克菲尔德公司’任首席顾问,整天琢磨的只是如何有效开发阿拉斯加的天然气。那时候,我对气象战一无所知,更不清楚我的专利与气象战有什么联系。”谈起与气象战结缘的经历,伊斯特兰说,“通过五角大楼军官们的讲解,我才意识到,气象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伊斯特兰初进五角大楼之时,没有人敢向他透露美军的整个气象战,但他还是了解到,美军早就有了“呼风唤雨”的方案: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佛罗里达建立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专门研发气象武器,并在越南战争中投入使用。17年,美军又为气象战的专项研究投入了280万美元。次年,联合国通过了禁止一切涉及环境与气候试验的法案,美国被迫于19年中止了所有相关试验。 但伊斯特兰知道,实际上,20年来,美国从未停止对气象战的研究。 1994年6月,伊斯特兰供职的“大西洋里克菲尔德公司”,将公司所有的专利技术及合同,转卖给了一家名为“E-系统

”的神秘公司。 没有人清楚“E-系统”的真正背景,人们只知道,这家公司专门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做生意,年合同额高达18亿美元。 “E-系统”立即对伊斯特兰委以重任,让他全面主持“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这个打着“和平研究”旗号的,实际上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危险、最疯狂的武器研发之一,而且得到了美国空军和海军的大力资助。

“末日武器”的挑衅 美军“呼风唤雨”几十年 多场战争用气象武器

气象战,其实就是对局部天气施加人工影响,以便创造对己方有利、对敌方不利的战争条件,来赢得战争的胜利。

人工降水、人工造雾和消雾、人工防雷电、人工影响台风等,这些技术既可以作为民用,同时也是气象战中常用的手段。

在气象战的历史中,有规模地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技术用于战场,发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战中有了较展。而美军钻研“呼风唤雨”术的气候实验室,迄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

在二战期间,美军曾多次进行气象战。其中,一些美军机场经常因天气原因而雾气重重,战机难以起降作战。美军就在跑道上点火驱雾,成功地为战机起降作战提供了方便。

1943年9月,美国第五集团军用飞机播撒造雾剂,在意大利沃尔图诺河上制造了一条约为5000米长、1600米宽的雾层,成功地掩护了部队渡河。1946年11月,美国青年工程师谢菲尔和冯尼格特分别试验成功了人工降雨,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上世纪60年代初,长达10年的越战开始。1967年初,侵越美军为了阻止胡志明部队利用胡志明小道向南方游击队运送补给,秘密实施代号为“突眼”的气象战行动。美国空军第54气象侦察中队不时出动战机,在胡志明小道上空播散催云剂,人为造雨,导致一些地区洪灾发生,补给线上的一些桥梁

被冲垮,许多路段遭淹。美军整个空中造雨工程一直进行了7年,耗资达2100多万美元,给越南游击队的后勤补给造成很大困难。

据美国《空军》杂志报道,在冷战结束以来的几次战争中,拥有世界最强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美国空军大打气象战。海湾战争于1991年1月17日打响前,负责全球空中气象情报搜集的美国空军气象局向海湾地区派出了一支由500人组成的气象部队,成为最先部署海湾地区的美军部队之一。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空军首次使用不受天气影响的新型卫星制导,获得很大成功。

在美军平时的训练中,同样利用气候实验室来制造“逼真”的场景。风雨雷雹、酷热和严寒等等,美国可以随时制造出不同的天气,为部队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条件。

国际公约已明令禁止 美仍搞最大型气象武器。

多年来,美军一直进行大气层作战研究。其中,在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地区,美军大力开发“高频主动式极光研究项目”(HAARP),试图利用高频电磁波束控制高层大气。美军称,这是国家反导系统的一部分,如果俄罗斯或其它国家洲际导弹空袭美国本土,就会在北极地区上空电离层遭到美军强大电磁波束拦截,电子制导系统就会因过热而烧毁,洲际导弹将无法继续飞行。美军声称,该项目符合国际有关规定,并非气象武器项目。

15年,美苏开始就禁止改造气象用作军事作战问题进行谈判。16年10月10日,联合国明确提出“禁止军事上或者任何其它敌对性利用环境改造”条约。18年10月5日,该条约正式生效。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再次肯定禁止改造气象用于军事条约的内容及其意义。

然而,有美国物理学家认为,HAARP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电离层改造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气象战武器,可以人为操控当地天气,破坏其它国家飞船和运载火箭的飞行,扰乱其它国家的通讯往来。俄罗斯《真理报》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虽然在联合国禁止研制气象武器条约上签字,但阿拉斯加美军电磁拦截工程明显是利用科学研究的幌子或者是以双重技术为掩护进行军事项目开发。

最重要的是,联合国条约并没有禁止改造气象为商用服务。多年来,美国一些公司一直进行改造气象的民用研究和试验。然而,一旦需要,民用气象改造成果随时可以转为军用。从1987年到1993年,美国公司在北达科他州进行了“造云项目”试验。1998年,美国气象协会承认,他们一直在进行闪电方面的研究。美国空军气象战研究小组顾问、菲利普斯实验室资深科学家巴恩斯认为,闪电可直接用于军事。其中,激光闪电棒可引发空中闪电,造成敌方战机或者洲际导弹等飞行器的破坏,有利于美军机载激光武器的开发。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感叹说,技术使一切成为可能,气象改造技术可延长一个地区的干旱或暴风雨。

秘密研究核辐射雨 增强杀伤力 美军认为,在未来战争中,气象战仍将是重要的作战部分,随时可以影响战争的进程,甚至结局。一旦作战一方人为制造暴雨,对方地面装甲部队就可能无法行进,战机可能无法飞行,导致战局的扭转,一方就可能走向战败。美国政界一些人甚至认为,与其使用导弹等现代化武器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不如使用气象武器减少人员的伤亡。

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空军曾于冷战结束后拟订21世纪气象战规划,它就是“2025年全范围控制”,企图设法通过气象战确保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能力。19年3月,巴恩斯在一次座谈会上透露说,空军的未来气象战规划认为,开发军事应用的气象控制系统的风险“极高”,然而,“太空给予我们新的场所,技术给予我们新的机会”,气象开发拥有“巨大的军事潜力”,可以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控制战场。

据美国有关文件显示,美军曾有人提议使用进行气象战:在暴风雨催生系统或者云中引爆,以形成辐射雨,产生比正常核爆炸还要大的辐射污染区,对敌方造成更大范围的杀伤。

陕西陕航环境试验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1、GB/T 16585-1996 硫化橡胶人工气候老化(荧光紫外灯)试验方法 为国家标准,实施于1996年,该标准规定了以荧光紫外灯和冷淋装置模拟天然气候的太阳紫外光、温度、湿度和冷凝水等老化产生因数的一种人工加速气候老化试验方法,特别适用于硫化橡胶(即发生交联后的橡胶在紫外灯管照射和冷凝作用相互作用下的耐气候试验的方法和规定。

2、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用荧光紫外灯为光源,通过模拟自然阳光中的紫外辐射和冷凝,对材料进行加速耐候性试验,以获得材料耐候性的结果。用于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比如:橡胶、涂料、油漆、塑胶及其制品),经在温度、阳光、湿度、凝露等气候条件的变化下检验有关产品及材料老化现象程度。在短时间内得到变色、退色、掉粉、发硬、发粘等情况。

3、武汉尚测试验设备有限公司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家自主生产紫外光耐气候试验箱的厂家,为广大客户提供价优物美的产品,并欢迎广大经销商共同分享市场。

盐雾试验的标准

不是。陕西陕航环境试验有限公司于2013年01月05日在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陈凤莲,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机械、电子产品的力学环境、气候环境、模态的试验与分析等,属于私企。国企包括:国防设施、城市公交、城市绿化、水利、铁路、自来水、天然气、电力、机场等相关的企业。

梅花的花语和寓意

盐雾试验是在盐雾试验箱内进行的,一般是用来测试金属的耐腐蚀性或者金属表面电镀后的耐腐蚀性,可以通过腐蚀性盐溶液喷雾来进行腐蚀试验,还能够通过腐蚀性气体来进行试验,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来用不同的腐蚀方式。

在做盐雾试验的时候,基本上都有一套试验标准和试验的评级判定。盐雾试验的腐蚀情况判定主要由四个方法来判定,评级判定法、称重判定法、腐蚀物出现判定法以及腐蚀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腐蚀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提供了设计腐蚀试验、分析腐蚀数据、确定腐蚀数据的置信度的方法,它主要用于分析、统计腐蚀情况,而不是具体用于某一具体产品的质量判定。

盐雾试验标准分为十级,是以企业试验标准为参考,符合实际情况。

盐雾试验标准具体分级及现象如下。

10级:无缺陷面积,外观评级A,试样表面外观无变化;

9级:缺陷面积占比不超过0.1%,外观评级B,试样表面有轻微到中度的变色;

8级:缺陷面积占比介于0.1%~0.25%,外观评级C,试样表面严重变色或有极轻微的腐蚀物;

7级:缺陷面积占比0.25%~0.5%,外观评级D,试样表面严重的失光火出现极轻微的腐蚀产物;

6级:缺陷面积占比0.5%~1.0%,外观评级E,试样表面严重的失光,或在试样局部表面上布有薄层的腐蚀产物或点蚀;

5级:缺陷面积占比1.0%~2.5%,外观评级F,试样表面有腐蚀产物或点蚀,且其中之一种分布在整个试样表面上;

4级:缺陷面积占比2.5%~5%,外观评级G,试样表面上有厚的腐蚀产物层或点蚀;

3级:缺陷面积占比5%~10%,外观评级H,试样表面上有非常厚的腐蚀产物层或点蚀,并有深的点蚀;

2级:缺陷面积占比10%~25%,外观评级I,试样出现了基体金属腐蚀的现象;

1级:缺陷面积占比25%~50%,属严重腐蚀现象。

梅花的花语是高洁、坚贞,寓意为吉祥幸福、高洁孤傲。

梅花象征着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奋勇当先的精神品质。它鼓励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开创,不畏艰险,创造了优秀的文明与生活,为中华名族的精神象征。它能傲立雪中,不畏严寒,不惧霜刀,代表着不畏严寒、不屈不挠,坚强、美丽且有德行的人。

在民间,还有为人们传春报喜的象征。梅花迎春开放,不趋荣利,凌霜斗雪,坚强,高雅,忠贞。它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有许多诗人画家为它赞美,它的凌寒留向、冰肌玉骨被世人敬重。

观梅胜地

鄢陵梅花鄢陵县位于豫东黄河冲积平原,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培育南北花卉的天然试验场,尤以腊梅最负盛名。据《鄢陵县志》载,这里栽培腊梅已有千余年历史,北宋时,就成了贡品,被皇帝称之为天下第一花。此后,便有了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美誉。

超山梅花超山位于浙江余杭县内,风光旖旎,植梅名闻天下,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誉。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游人。超山北坡方圆数里,尽是梅林。梅开时节,雪海香涛,蔚成奇观。梅林之中,有两株古梅,一唐一宋,尤为名贵。超山赏梅以宋梅亭和浮香阁的山坡处为最佳,游人可以尽情领略不知何处香,但见四山白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