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2.什么东西最利于学生观察,最好是有变化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生活中有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4.什么叫科普小论文

5.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蝌蚪是什么天气_蝌蚪怎样预报天气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保护青蛙二年级作文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保护青蛙二年级作文 篇1

 一天,我到集市去,忽然听到一位老爷爷高声喊道:“卖青蛙喽!卖青蛙喽!活蹦乱跳的青蛙。”之后就听见几声凄惨的蛙鸣,我顺着声音走过去,只见几只青蛙被老爷爷用一根绳子绑在一齐,前脚向外伸着,想逃脱。可总然而被老爷爷拉出去,竹篓里也装着青蛙。老爷爷眼里然而大把大把的钞票,而不然而满天乱飞张牙舞爪的蚊子。我望着这场面,听着惨叫,我的心不禁揪紧了。

 青蛙的本领很多,它能预报天气,我国有不少的农谚也然而反映蛙鸣雨天气的关系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青蛙还然而捕食昆虫的健将,当青蛙尚处在幼虫的时候,它一天就能吃掉一百多只孑孓,而长大成蛙后,用它灵巧的舌头,平均每一天可吃掉七十多只害虫。青蛙还能预报丰收,南宋诗人辛弃疾在西江月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我们学过《狼与鹿》一课,人为了保护鹿却过渡的捕杀狼,鹿成破坏森林的祸首,然而鹿和凯巴伯森林走向灭亡。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然而密切联系的,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不然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卖青蛙的老爷爷您想想吧:如果您抓了一只青蛙,就会放掉七十多只害虫,难道您想看到漫天耀武扬威的蚊子和被蚊子咬的遍体鳞伤的我们吗?

 人类啊!快醒醒吧。不要让害虫再猖狂了!我提出倡议:让我们和动物和平共处,保护人类的'好朋友―青蛙吧!

保护青蛙二年级作文 篇2

 王军最近发现田里有很多青蛙,而且个个都很肥壮。王军想:“反正田里的青蛙有很多,我为何不去捉一些拿到菜场里卖呢?这样还能赚到很多钱呢!”于是,王军决定去田里捉一些青蛙。 就这样,过了一天,王军卖了青蛙,也赚了点钱。

 王军美滋滋地清点着卖青蛙赚来的钱。正在他高兴之时,收音机里传传出:“大家好,最近,我市有很多人在捕捉青蛙,经人们的举报,发现光明村也有人在捕捉青蛙,还拿到市场上去卖,正因为这样……”还没等广播员说完,王军‘啪’的一声关掉了收音机。自己的脸也不知不觉地红了。王军的心里难受极了。

 于是,他赶紧查阅了有关保护青蛙的资料,拿起篓子飞奔到门外……

 王军把上午刚捉的青蛙放回了水了,顿时,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看着青蛙们愉快的身影,王军更加快活了。他决定以后再也不捉青蛙了。他也要阻止邻居方明和村里的所有人不要再捉青蛙了。

 啊,王军真美!

保护青蛙二年级作文 篇3

 我发现有些小朋友喜欢捉小蝌蚪。他们拿着瓶子, 把蝌蚪装在瓶子里,摇着玩,我一想:“小蝌蚪离开水,一会就晒死了,想到这儿我感到非常痛心,因为小蝌蚪长达后变成青蛙,青蛙可以捉害虫,让害虫变得少一些,所我感到非常痛心。

 青蛙不仅能捉害虫,还能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一个蛙泳小能手。青蛙没有颈,头和身体直接相连,它的头是尖尖的三角形,头顶的两侧长着一双灵活透亮的大眼睛,眼泡向外突出,眼睛下面有一张显得特别宽阔的大嘴。青蛙背上披着一件浅绿色的外衣,上面还长着几道金**的条纹;腹部白色,好像穿着几道金**的条纹;好像穿着白色的衬衫。青蛙的后腿强健有力,缩在一起,前肢直立,支撑全身。他的每只脚有五个脚趾,趾中间有一层薄皮一 ,便于划水游泳。在地面上,它的脚趾叉开,看上去有点像小鸭子的脚。

 小青蛙为了捕捉害虫,常常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飞虫在空中穿梭似的飞来飞去,他装作没有看见似的,等飞虫飞得低一些,小青蛙就一蹬后腿,纵身一跃,张开大嘴,把舌一伸,把飞虫吞吃掉了。人们还称青蛙为“除害大将军呢”!

 保护我们的“除害大将军”青蛙吧!

保护青蛙二年级作文 篇4

 一天,小明来到家门口的小河边玩。他在河边捉到了一只青蛙,小明高兴地把青蛙装到瓶子里带回了家。回家后小明听广播的时候,广播里说要爱护青蛙,因为青蛙是益虫。然后小明看到书上说青 蛙专吃害虫,保护庄稼,于是小明就把青蛙放回了河里。

保护青蛙二年级作文 篇5

 放了,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去强强乡下奶奶家玩.

 我们看见田边的池塘里有很多青蛙在跳来跳去,强强对我们说:"不如我们捉几只小青蛙回去养吧?"我们听了,高兴地点点头.

 回到家,妈妈看见我带了小青蛙回来,对我说:"清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可以帮助农民捉害虫,保护庄稼."妈妈说完.就去书房找了一本有关青蛙的书给我看,我看了对妈妈说:"我要把青蛙放回池塘里."妈妈说:'这才对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二、问题研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集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有过在初春爬山经历的同学,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平地上的树木发芽晚。

教学建议

一、通过本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事物还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这样才更有逻辑力量等等。这些都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点拨一下。

有关资料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选自《物候》,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二、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四、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五、课文分析集锦

1.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

2.关于一、二两段的讲析

①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

②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蕴含;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唱歌”“割麦插禾”。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行文至此,点明了题旨。在这个基础上,课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学的形成及其研究内容,使人对物候学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什么东西最利于学生观察,最好是有变化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药是由某些动植物和矿物质组成的,初步了解中药的防病、治病功效以及服用的方法。

 2、知道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激发幼儿对中药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1、供幼儿观察的中药、中成药。

 2、李时珍画像及其著作

 3、VCD、实物投影仪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小朋友,你生过病吗?生了病该怎么办?”

 “你生病的时候吃过什么药?

 2、让幼儿初步了解中药,感知中药的组成材料

 “前几天,老师也生病了,医生也给我开了好几包药,和你们刚才说的药都不一样,想不想看啊,你们帮我看看医生给我开的药里都有什么东西?

 (1)、引导幼儿观察,初步了解中药有哪些原料。

 “我把药都倒在后面的桌子上了,小朋友用手摸摸、捏捏,用鼻子闻闻,看谁发现的秘密多。”

 (2)、组织交流

 “看完了吗?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幼儿找出后,教师放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给幼儿看。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再次观察、探索,了解中药的气味、特性、来源,并引导幼儿通过问老师,朋友等不同途径求知。

 请小朋友再看看,互相说一说,想想看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4)、师生共同归纳:原来树皮、花草、果子,还有虫子、贝壳、矿物质等许多东西都可以做药,这些药就叫做中药。

 3、让幼儿了解中药的服法和现代中成药,感知祖国传统医药以及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1)、了解中药的服用方法。

 “你知道中药是怎么服用的吗?”

 (2)、教师演示讲解中药的煎、熬方:中药一般不能直接服用,需要加水防在药罐里慢慢煎熬,熬成汤药就可以服用了。

 “可是,中药炖的时候很麻烦,老师没时间炖怎么办呢?别着急,科学家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你瞧,这是不用炖的免煎药,直接冲开水就可以服用了。我们来试一试,闻闻看,什么气味?苦苦的。我最怕苦的,有没有办法让中药变的又好喝又很方便携带呢?科学家又发明了一个办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引导幼儿看中药制作过程的VCD。“真棒,科学家们把中药磨成粉,搓成一粒粒的,现在我只要吃一粒就好了,这就叫做中成药。(出示“中成药”三个字)小朋友桌上也有中成药,我们一起来看看中成药和刚才的中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幼儿分组比较中药和中成药的不同。

 提供中药和中成药。

 “你发现中药和中成药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幼儿说出包了糖衣等)。

 师归纳总结: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能治好多病,但携带起来很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们动脑筋想办法,用先进的技术把中药制成药片、药丸、冲剂、糖浆等中成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你们知道是谁发现这些中药可以治病的吗?我讲一个故事: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医生叫李时珍,(出示李时珍画像)他生了病,可是没钱买药,有一次,他挖到草根,放到锅里煮了,发现病竟然就好了,他就知道,原来这些东西都可以治病的啊。从那以后,他一边给人看病,一边到山上草药,他把每次到的药都用笔记下来,还画了图画,到了60多岁的时候,他收集整理的草药已经非常多了,他就把这些药分类,编成了一本书,这本专门介绍中药治病秘方的书就叫做《本草纲目》。 (出示 《本草纲目》书籍)。

 李时珍医生发现 中药不但可以治病,还可以防病呢。像金银花、菊花、枸杞还可以泡成药茶去热去或,经常服用可以使你的眼睛明亮,身体更健康。现在,天气热了,很容易中暑,老师请你们喝菊花茶,喝了以后就不容易中暑了。

 4、让幼儿品尝茶药,了解其治病功效。

 让幼儿品尝药茶(每组一种),讲一讲茶的味道。

 是什么味道啊?

 5、小结:中药有什么本领(治病、防病)。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科学活动——制作雪雕“小企鹅” 。

  二、活动目标。

 通过雕刻“小企鹅”雪雕作品活动,使幼儿感知经过积压的雪很硬,懂得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雕琢。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

 录像带、小冰铲、小角铲(自制),笤帚、小锯等。

  五、活动过程。

 (一)探究的问题:怎样雕“小企鹅”。

 (二)幼儿讨论。

 (1)用彩笔画企鹅。

 (2)用彩泥捏企鹅。

 (3)用雪坯雕企鹅。

 (三)幼儿实验。

 (1)用彩笔画各种姿态的企鹅。

 (2)用各种颜色的彩泥捏企鹅,企鹅非常漂亮。

 (3)在雪坯上用各种工具雕琢企鹅。

 ①试一试,铲雪。

 ②教师在幼儿做好的雪坯上画企鹅。幼儿观察教师画的图样,听教师讲制作雪雕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后,开始选择工具进行雪雕创作。

 (四)教师引导幼儿从四个角开始铲雪,做大体轮廓。

 (1)怎样雕琢大体轮廓?

 幼儿铲雪时,教师关注幼儿掌握铲雪与造型之间的关系,引导提示幼儿在画的轮廓外要留有余量。

 (2)小企鹅的翅膀怎样雕?

 幼儿互相商量,教师引导幼儿用小雪铲根据图样从前面铲去多余的雪,再到后面,把前后铲通。

 (3)怎样雕企鹅的身体? 教师提示幼儿选择角铲铲雪,使翅膀与身体区分开。用小铲雕出企鹅的嘴。

 (4)眼睛和脚怎么雕?

 幼儿选择工具铲雪,用小铲雕眼睛和脚。

 (5)你做的雪雕满意吗?

 幼儿不满意。教师组织幼儿统一整理,进行精雕。

 (6)修整磨光。

 教师启发幼儿使用小磨板,幼儿开始拉、推进行磨雪。实验后发现很平、很光、很美,幼儿对雪的自然特性更加了解了,一边磨,一边清理企鹅身上的残雪,把雪面磨得平平的。可爱的小企鹅终于雕刻成了,幼儿高兴地在雪雕作品前面立下写上了他们名字的牌子。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幼儿记录雕刻的过程。

  六、注意事项。

 提示幼儿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打逗、嬉闹。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分析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特别强烈。特别是大班幼儿,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重要时期,对常见的任何事物、现象都喜欢刨根问底。生活中,幼儿经常会发现很多现象:为什么刚栽上的小树要在旁边绑很多木棍,为什么我们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为什么相框的后面要有一个支架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与“让物体站起来”这一主题息息相关。此活动非常具体,幼儿有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便于幼儿在自主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发现与记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标

 1.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能够及时交流,逐步提高相互协作、商量的能力。

 3.在活动中感受动手记录、合作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储备:提前引导幼儿观察需要协助才能站立的现象与实例。

 2.物品准备: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盒、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竹签、橡皮泥等,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物品,区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启发幼儿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的方式,将可以站起来与不能站起来的物品进行分类。

 (1)猜测。

 你认为哪些物品可以自己站起来?哪些不能?(吸管、竹签等不能自己站起来,瓶子、书、积木等能自己站起来)

 (2)操作验证。

 请你来试一试,你猜得对不对。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东西可以站起来,有的却不能呢?(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测)

  二、幼儿再次玩物品,发现让物体站起来的各种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1.让竹签站起来,并掌握记录的方法。

 (1)教师出示竹签,请幼儿想办法让其站起来。

 怎样能让竹签站起来?(用橡皮泥做一个底座、插在沙子里、用书夹住等)

 (2)幼儿操作实验。

 请你试一试,你想的方法能不能成功?

 (3)交流实验结果,讨论记录方法。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竹签站起来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那我们怎样才能在很长时间以后还能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方法呢?(把我们做的留着、我们把它画下来等)

 2.丰富材料,进行操作,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更多方法。

 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添加盒子、瓶盖、沙子、橡皮泥等材料,请幼儿选择一种不能独自站立的.物体,想办法使其站起来。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并用简单绘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3.通过交流,使幼儿感受到方法的多样性。

 操作完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表,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表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大胆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三、幼儿分组协商、合作,想多种办法让吸管站起来,并进行记录

 1.幼儿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想各种办法让吸管站起来。

 现在请同组的四个小朋友相互商量一下,推选一位小朋友负责记录实验结果,而且一会儿还要进行介绍。

 2.各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进行集体交流。

  四、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支撑现象,拓展幼儿的思维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站起来的物品?有哪些需要支撑才能站起来的现象?(相框后面有支架才能站起来、我们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站起来、肢体残疾人要靠拐杖站起来、自行车也要有支架才能站住等)

  五、延伸活动

 1.将活动中的物品投入到科学探索区,便于幼儿进行操作。并将幼儿的记录表进行展示,提高幼儿记录的能力。

 2.家园合作: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生活中需要支撑才能站住的实例,开拓幼儿思维,并收集更多材料丰富活动区,引导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天气符号,了解简单的气象知识。

 2、关注天气预报,有观看天气预报的意识

  活动重点:

 了解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题:

 1.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视节目开始了?(播放天气预报的音乐)

 2.说说自己对天气预报的了解。

 我们从天气预报中可以知道些什么?让我们提早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

 (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二、了解天气预报内容,认识气象标识:

 1. 播放天气预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它能让我们知道全国各地的天气状况和气温。)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天气符号。哪些是天气符号?哪里会出现天气符号呢?

 我们来记录一下,这段录象里,出现了哪些天气符号。每个孩子一张表格,你看到哪个图案有出现,就在后面的空格中打勾。

 播放,幼儿操作。同伴之间,相互看看。

 大张,汇总。(我们的祖国真大,在同一天里有各种不同的天气。)

 2.师生一同认识各种常见的气象符号。(PPT)这里的有不认识的吗?一起认读一次。

 3.现在我们来学学气象预报员预报天气。模仿气象预报员,学报城市天气预报。

 分两组进行。

 三、了解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好吧,天气预报到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帮助呢?

 四、游戏活动:(下雨,热天,下雪。)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绿豆芽在我们家常菜肴中并不陌生,孩子们几乎都吃过,但对绿豆变成豆芽的生长过程却知之甚少,我决定让大班的孩子们来做一次绿豆发芽的小实验,让他们多一次新奇的生活体验。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孩子们探索科学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

 3、初步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不易,教育幼儿要学会爱惜我们的食物。

  活动准备 绿豆,绿豆芽,自带的可口可乐或雪碧空瓶子,纸杯,干净吸水的小毛巾、温水、小剪刀、双面胶、中性笔。

  活动流程 浸泡绿豆—观察生长过程—实验总结

  一、浸泡绿豆

  活动过程

 1、认识绿豆和绿豆芽。

 (1)教师出示绿豆和绿豆芽,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名称、形状、颜色。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绿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教师提问:你们吃过绿豆芽吗?好吃吗?你知道一颗小小的绿豆是怎样变成绿豆芽的?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发好多脆脆的绿豆芽让妈妈炒着给一家人吃啊?(激起孩子的表现欲)

 2、让幼儿把绿豆装入纸杯(绿豆约占三分之二),倒入温水淹没绿豆。

 3、在教师辅导下把饮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钻4个比绿豆小的眼(以保证每天浇的水不积在瓶子里,积水会让绿豆烂掉),把瓶口锥形部分剪掉(便于通风和生长)。

 4、在双面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贴在瓶子上。

 5、把纸杯里泡好的绿豆放入饮料瓶内,并在绿豆上面盖上干净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湿),开始第一次浇清水,多余的水会通过瓶底小眼排出。

  二、观察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

 1、幼儿每天观察绿豆发芽的情况,并由老师带领进行两次浇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浇水,绿豆芽一个星期即可长成食用)。

 2、引导幼儿观察生长情况。教师提问举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和昨天比有什么变化?回答:绿豆皮裂开了,有个白色小芽钻出来了!………白白的身子上还有两片小叶子………

  三、实验总结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知晓绿豆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实验总结:空气和水是绿豆发芽不可缺少的条件。

 3、让幼儿体验收获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劳动的。

 4、实验总结:我们所吃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珍惜。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发好的绿豆芽带回家,让妈妈给全家炒一盘香喷喷的绿豆芽菜,

 2、当一回小老师,把发绿豆芽全过程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学会在家里发不同种类的豆芽菜。

 3、让幼儿家长给教师手写一封短信,介绍一下绿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课”的全过程,发表一下感想,然后教师在全班一一念出。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愿意了解动物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

 2、提高观察、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

 3、学习了解动物主要通过声音、行动和气味三种方式传递信息。

  重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主要是通过声音、行动和气味三种方式传递信息。

 难点:了解动物运用气味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知识:课前请幼儿搜集有关动物间联络方式的知识。

 物质:各种动物的、展板、头饰、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教师口技表演(小鸟叫声),激发兴趣。

 过渡语:小鸟虽然不会说话,但它可以用叫声来联络伙伴,那你们想知道其他动物是怎么联络伙伴的吗?今天我就给你们带来了动物交流联络时的录像,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2.观看两种动物的联络方式,引出主题。

 提问:蜘蛛遇到危险时,是怎样联络伙伴的?

 蜜蜂是怎样跳舞的?我们一起来学学。(摇摆舞,八字舞)

 你知道其它动物是怎样联络的?

 过渡语: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有很多很多,下面就请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边看着大边交流讨论:其它动物都是怎样联络的。孩子们,请到这边来!

 (二)展开:了解动物的三种主要联络方式。

 1.幼儿自由观看讨论动物,发现学习。

 2.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主要的三种联络方式。

 (1)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的联络方式。

 (2)幼儿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动物联络方式的归类。

 A.通过模仿动物叫声,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声音”联络方式。

 B.观看蚂蚁联络时的动画,引导幼儿了解“行动”联络方式。

 C.演示科学小试验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气味”联络方式。

 3.幼儿操作,练习巩固。

 (1)幼儿每人自由选择一张动物,与同伴相互交流联络方式。

 (2)幼儿自己判断再将手中的贴到相应的板子上。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检验。

 4.开阔视野,粗浅懂得动物与人们的关系。

 (1)了解动物的其它联络方式。

 (2)观看课件,知道动物的联络方式还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蝙蝠(超声波联络方式)――发明了雷达

 海豚(超声波联络方式)――对治疗脑瘫患儿非常有效

 狗(气味联络方式从中延伸介绍很多动物像具有两种或三种的联络方式)――搜救犬。

 (三)结束:表演动物的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设置情景,带领幼儿表演蚂蚁的“行动”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向幼儿介绍沙漠,扩大幼儿对自然界的了解。

 2、认识沙漠里的骆驼,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以及沙漠中的其他生物。

 3、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有关沙漠自然风光及防治沙漠化的音像资料。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的画面,初步了解骆驼的主要特征。

 师:画面上有什么?骆驼是什么样子的?

 师:骆驼的身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用处?

 师:骆驼喜欢吃什么?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

 师:骆驼有什么用途?

 教师小结:骆驼生活在沙漠里,骆驼的身上有厚活的毛,可以防止身体里的水分散失,还可以白天防晒,晚上保暖。骆驼底眼睛会产生许多眼泪,让眼睛不干燥,而且有长长的睫毛,可以阻挡沙子跑进去。骆驼的鼻孔可以闭合,这样可以防风沙。骆驼耳朵里有好多毛,可以防沙子跑进去。骆驼的身上有驼峰。可以分为单驼峰和双驼峰。驼峰可以储藏营养。

 骆驼的脚底有宽宽厚厚的肉垫,不怕热热的沙子,也不会陷进软软的沙子里。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人称骆驼为沙漠之舟。

 2、组织幼儿讨论:

 师:你见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子的?

 师:沙漠里有什么?(仙人掌、蝎子等)

 师:沙漠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止沙化?

 3、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幼儿观看介绍沙漠的录像,了解沙漠的特性以及沙漠里生活的动植物。没有条件的,可组织幼儿根据已有经验交谈,教师可寻找相应的书籍和,向幼儿介绍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观察画面,说说:沙漠里有哪些动物?它们叫什么名字?

 请你用连线的方法帮骆驼走出沙漠。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拆笔、装笔、换笔的过程中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获得有关空间关系的经验。

 2、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笔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若干。

 2、教师演示用的水笔和圆珠笔。

 活动过程

 一、给水笔换笔芯

 1、教师:这些水笔的笔芯已经用完了,请你们给水笔换上新笔芯。

 2、幼儿操作

 3、引导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装拆过程,说出理由。

 教师:你是怎样打开的?

 二、给圆珠笔换笔芯

 1、出示一支圆珠笔,引导观察圆珠笔的笔头会伸缩的特点。

 2、幼儿换笔芯,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如何选择笔芯,在装笔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等等。

 3、师生共同探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你拆开了圆珠笔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认识弹簧、笔芯套等)

 教师:你遇到什么困难,谁有办法解决?

 4、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分层操作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给更复杂的笔换笔芯,没有成功的幼儿继续努力完成任务。

 2、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困难,并请同伴帮助解决。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认识春芽的基础上理解歌词,唱准音调。

 2、引导幼儿去感受和表现声音力度的强弱。

 3、鼓励幼儿乐于在集体面前大胆演唱和做动作。

 活动准备:

 1、课前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下雨的情景;歌曲磁带。

 2、在雨中发芽长大的。

 活动过程:

 1、讨论下春雨的情景并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

 2、观察说出的发芽过程。

 3、教师根据讲解歌词内容并用手势和动作表现说话的声音是弱的。

 4、幼儿学唱歌曲。

 5、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进行齐唱、分组唱、领唱。

  效果分析:

 孩子们虽然对春天这个季节概念有点模糊不清,但通过观察实物芽芽以及观察,能大胆说出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张文豪小朋友在看到刚刚露出尖尖的小芽的时,幼稚地大声叫着:“冒尖了!”还有的孩子在讨论发出的小芽像什么时说出像小虫子、象枣核、象小兔的耳朵。在到室外寻找植物发生的变化时,由于是初春,很少能发现植物的变化,但细心的孩子还是通过拨拉草坪上的枯草发现了刚刚露出点点绿意的小芽芽。

 有的孩子在泥土中发现了昆虫,经及时教育,孩子们了解了春天气温逐渐上升,各种昆虫都会相继出来活动。在进行完活动一的第三天早晨,第一场春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由于初春的寒意,小班幼儿体质又差,我们马上组织孩子在室内隔着门、窗进行观察、倾听,利用各种感官来感受沙沙的春雨。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争着抢着往前挤,伸手用手接,还有的说:“春雨落到地上,地上起了水泡呢。”我们紧接着进行第二个活动。有了认识春芽和观察春雨的基础,孩子们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很轻松就学会了歌曲。有的孩子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自己主动用动作表现出了歌词发芽部分的内容。孩子们都能够用声音、手势和动作表现出春雨的沙沙声和说话的弱的声音。通过这两个活动,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主要特征。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观察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持久观察的兴趣。

 2、学习饲养、照顾小蝌蚪的方法。

 环境与材料1、小蝌蚪若干。

 2、观察记录本、笔若干。

 3、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

 4、《科学》下P.2~3。

 一次备课一、了解幼儿对小蝌蚪的认知情况1、你知道小蝌蚪从哪儿来?

 2、它长大了会怎样?

 二、观看青蛙产卵的情况1、出示教学挂图《小蝌蚪长大了》,让幼儿在观看中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2、幼儿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三、认领小蝌蚪1、看一看,自然角里的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学一学,小蝌蚪是怎样游泳的?

 3、猜一猜,小蝌蚪喜欢吃什么?

 4、请幼儿按组认领,分别放在自然角的鱼缸里饲养,记录下领养的日期,鼓励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四、看画册《小蝌蚪长大了》

 1、让哟额看图说说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给幼儿介绍图中不同种类的青蛙,它们有什么特点。

 3、教师引导幼儿讲一些自己认识的青蛙的生活习性。

生活中有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1,有趣的色变

动物的色变既有利于逃避天敌的袭击,也有利于捕捉食物。这是动物在

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异本领。

青蛙也有这种奇妙的特性。它在绿草丛中是绿色的,在水稻田里往往是

褐色的,在岩石涧溪中是棕绿色的。

雨蛙和树蛙是蛙类中的“变色龙”。一旦环境改变,它皮肤的颜色也随

着发生变化。在白天或者在浅色物体上面,它的肤色是浅色的;而在阴暗的

角落里,它的肤色会骤然变深;如果在干燥的环境中,它的肤色就变成苍白

色的了。

下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雨蛙的这种“魔术”。

准备好五个罐头瓶(要用无色玻璃的罐头瓶或广口瓶),内侧衬上色纸。

色纸的颜色分别用黑色、茶色、白色、**、粉红色五种(连瓶底也贴上)。

然后,把五只雨蛙分别放进带色纸的瓶子里。再用硬纸片盖好(硬纸片朝下

的一面也要贴上色纸并挖几个小孔,使空气流通)。以后,每隔二十分钟,

你观察并记录一次蛙色的变化,结果见下页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暗色的环境(如黑色和茶色),蛙色很快地随着环

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浅色的环境里(如白色和**),蛙色几乎不变。

如果你把雨蛙的眼睛涂抹上黑漆,或用黑布蒙上,使它看不见外面的颜

色,你再看看蛙的体色,又会有什么变化?

时间 20 分钟 40 分钟 1 小时 1 小时 1 小时 2 小时

色纸 20 分 40 分

黑色 绿色变浅 灰色 产生黑色 变成黑

花斑 色

茶色 绿色变浅 灰色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有浅黑色

花斑

白花 无变化

** 无变化

粉红色 浅色粉红 粉红加 进一步加 再加深 接近色 粉红色

深 深 纸

雨蛙的变色,是由于皮肤细胞里含有色素粒。当色素粒集中在细胞的一

个点上的时候,肤色就变浅了;色素粒散开的时候,肤色就变深了。色素粒

的变动和眼睛的感光有关系。当眼睛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后,立即传到蛙

的大脑。由大脑和体内激素的共同调节,蛙的皮肤就发生相应的变化了。

很早以前,达尔文就观察研究过动物的色变现象。在英国的工业城市曼

彻斯特附近,他捕捉到了一种黑色的飞蛾,但是,在非工业区捕捉到的同类

飞蛾,大多数都是白色的。达尔文发现,黑飞蛾(叫白色枝尺蠖蛾)本来大

都是白色的。但是,在烟筒林立的工业区,煤烟很多,房屋、村庄都是黑色

的。如果黑色飞蛾落在这些物体上面,就比白色飞蛾更不容易被鸟类等外来

天敌所发现,黑飞蛾幸存下来的机会就多。相反,非工业区,则白飞蛾不容

易被发现,就生存下来了。

经过长期自然淘汰的结果,工业区白色蛾被淘汰,黑色蛾被保留下来。

非工业区则相反。达尔文把这种现象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这是生

物进化的结果,这种进化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后来,人们发现许多动物都有色变的行为。避役是爬行动物,它能迅速

地随着不同的环境来改变自己的体色。如果它站在灰褐色的石头上,它的体

色就是灰褐色的,要是停留在绿叶树上,体色马上就变成绿色的了。

号称水中变色龙的章鱼,也是有名的变色能手。

章鱼是软体动物,它能够随着周围环境的颜色,魔术般地改变自己的体

色。它乳白色的身体,可以变成暗红色、褐色、蓝灰色、紫褐色等等。这样

在海水中忽明忽暗,变化莫测,使对方眼花缭乱,不可捉摸。达尔文也曾在

浅海里见到一只小章鱼,它看到人以后,先在原地一动不动。然后它仿佛琢

磨着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偷偷地向前爬了几厘米,又停下不动。每次它占

据新地形之后,都随着周围环境的颜色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

动物变色的行为启发了人们。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人们系统地研究

了碱金属卤化物和碱土金属化合物中颜色变化的现象。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上

百种具有光色互变特性的物质了。军事上,人们考虑一旦发生现代化战争,

首先就要保护眼睛。为避免眼睛受到核闪光和激光的侵害,要研制含有变色

物质的保护装置,它可以在千分之几秒的时间内,使透光率从原来的80%迅

速降低到0.04%。

2,蝌蚪的尾巴哪里去了

蛙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雌蛙产的卵,孵化出来的是一种长

尾巴的小蝌蚪,但是长到一定阶段以后,小蝌蚪长出了四条小腿,而尾巴却

逐渐萎缩不见了。这个长尾巴哪里去了呢?你不妨亲自饲养一些蝌蚪,认真

地观察一番。

每年春天,在稻田或池塘里最容易找到蛙卵。集时要注意区别青蛙卵

和蟾蜍卵。青蛙的卵是由卵胶膜包裹着的,形成单独的小圆球,一个个的卵

球再聚集成团,这叫卵块。蟾蜍卵外面的卵胶膜形成圆长的带状,卵在其中

排成行,就像一串串黑色圆球包在长长的胶囊中一样。

把来的卵块分成小块,放入广口瓶(或旧脸盆、废罐头瓶等),在室

温下饲养。瓶内水深最好在四五厘米,不要超过十厘米,否则容易缺氧。三

四天换一次水,大约经过一星期左右,卵就孵出小蝌蚪来了。

蝌蚪出齐后两三天,要换第二次水,水深到十厘米,并放些水草。水最

好用新鲜的天然水,比如井水、溪水、池塘水等,如果用自来水的话,需要

预先放在太阳下晒一天,除去氯气。饲养蝌蚪的最适水温在12—22 摄氏度之

间。水温高于25 摄氏度时,它就不爱吃东西了,会影响生长。

刚开始只给蝌蚪喂些蛋黄粉,三天以后,需要在水底放进一些泥土(最

好是在集蛙卵的水池中去取土),泥土里有不少微小生物可供蝌蚪吃。还

要供给些活鱼虫或小鱼小虾,馒头渣等,但用量要少,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如果发现大部分蝌蚪挤到水面来呼吸,很少到水底取食的话,说明水里

氧气不足了,赶快换水。最好每天换一次水,至少也得隔天换一次。水中的

泥土可以一周更换一次。

这样饲养一个月以后,有的蝌蚪就开始变态了。先看到在蝌蚪尾巴的两

侧,开始伸出两个小突起,这两个突起越来越大,而且透明,可以看到里面

的构造。你注意看它两边的突起是同时生出来的吗?以后这两个突起慢慢变

成了两条后腿。接着,身体的前端两侧,也开始长前腿了。请你注意,它们

在后腿长出以后,相隔多少天后,才开始长前腿呢?四条腿都长出来以后,

尾巴还有吗?尾巴是怎么消失的?你通过饲养和观察,就会弄清楚:尾巴消

失和长出四条腿是同时进行的。腿一边长,尾巴逐渐萎缩。

蝌蚪长出四肢以后,体形逐渐由圆变扁,口变阔,背部出现条纹。但是,

长出前腿才是变态的决定时刻。这时候蝌蚪脱掉唇齿,长出大口,开始用肺

呼吸,由吃杂食性食物转变成吃陆地上的动物性食物了。由于它的身体构造

和生活习性发生变化,饲养方法也要相应地改变。

你可以在水面上放些小木片,让幼蛙爬上去休息和呼吸,不然幼蛙会淹

死的。

幼蛙会蹦跳的时候,你就可以把它捞出来,放进木盆或旧脸盆里来饲养。

在盆底铺上草皮(到水池或水塘边去铲些带土的草皮)。盆上可以用一块旧

窗纱盖上,防止它跳出来。你经常用课余时间到草地里捕些小昆虫,放到盆

内草皮上。草皮的一角放上一盘水。这时候你可以侧重观察一下:小青蛙最

喜欢吃哪些昆虫。从而思考一下:为什么说青蛙是人类的朋友?

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童第周教授,在小时候就曾经对青蛙变态产生浓厚

的兴趣。他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二十八岁那年,他到比利时留学。有

一次,他的老师布拉舍教授要做一种剥除青蛙卵膜的手术。这种手术很难做,

布拉舍搞了好几年都没有成功,而从小就喜欢养蝌蚪的童第周却不声不响地

做成了。当时布拉舍高兴地说:“童这个小个子真行!”

这件事给了童第周极大的鼓舞。从此他深信“中国人也不笨”。回国后,

正值抗战时期,工作条件极端艰苦,他连培养青蛙卵的玻璃器皿都没有,就

用粗陶瓷碗和酒杯来代替。他踏遍田野,来许多蛙卵,和他的同事们做了

许多有关蛙胚的实验,观察蝌蚪尾巴的变化。最后得到的结果和你实验观察

的结果一样。

3,真菌的功过

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类三部分。它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前面讲

过,我国人民很早以前就知道用酵母菌和霉菌酿酒,制酱,做豆腐乳、醋等。

用酵母菌发面还能做面包、馒头等。蕈类中的食用蕈,比如蘑菇、香菇、木

耳、猴头、灵芝、茯苓等,不仅营养丰富,还可以用做药物。近年经过研究

发现许多种真菌都含有抗癌物质,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另外,真菌

在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里就不细说了。

你不要以为真菌都对人有好处,它也有坏的一面。比如有少数酵母菌能

使贮存的食物腐败,还有的能使人畜得病。霉菌对人的危害就更大了:粮食

或饲料上面感染了霉菌后,就会使粮食变质;有些霉菌产生的毒素能致癌,

或者引起人畜死亡。蕈类中也有些是有毒的,人畜误食了白毒伞、细网牛肝、

蛤蟆菌等也会中毒。

你也许想自己动手,做个实验,来评价真菌的功劳和过失吧!那么,先

做个发面小实验,看一下酵母菌的功劳。

称出面粉10 克,放在一个小碗里,加一些水和成面团。把面团平分成两

分。一分拌进适量的鲜酵母(也可用面肥,里面含有酵母菌)。然后,把这

两团面再平分成两分,最后成四个面团(两个有酵母菌,两个没有酵母菌)。

找来四支试管,把四个面团都搓成比试管细、长短几乎相等的长条。把

四个长条分别装进试管,用玻璃棒推到管底,再把长条的上端按平。最后用

四层纱布把试管口包上。

用色笔在试管外壁划个记号,标出面团的长度,再用直尺量出面团的长

度,记下来。

把加酵母的一支试管和没有加酵母的一支试管放在冷处,记下这里的温

度。剩下的两支放在25—30 摄氏度的地方,也记下温度。

15 分钟以后,你就可以看到:放在热处的,加了酵母的那支试管里面的

面团开始伸长。每隔15 分钟观察测量一次。而没加酵母的试管里的面团却没

有变化。

面团为什么会伸长呢?这是因为酵母菌在里面得到了充分的营养,在合

适的温度和湿度下,迅速地繁殖、生长。母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大

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使得面团体积增大,但是试管的粗细是固定的,面

团只好向上伸长了。伸长的长度可间接的表示母菌生长繁殖的快慢。

那么,没有放酵母菌的面团为什么没有变化?再看看放在冷处的那两支

试管的情况又怎样?你能解释清楚吗?

你掌握了用面团测量酵母生长繁殖的方法以后,还可以再做一个很有趣

的试验。

1928 年,俄国科学家托金发现洋葱会分泌一种能杀死酵母菌的物质,叫

做植物杀菌素。现在,我们可以用和上面相似的试验来验证一下托金的发现。

同前面的试验一样,把两块混有酵母菌的面团放在试管里,在一支试管

内加进一克洋葱碎糊(把洋葱切碎捣烂)。另一支试管不放洋葱,进行对照。

然后,标出记号,测量长度,记下来。

把两支试管都放在25—30 摄氏度的地方。经过15、30、45、60 分钟,

分别量出面团的长度。结果发现不放洋葱碎糊的面团伸长了,而放进洋葱碎

糊的面团长度没变。证明洋葱实有杀酵母菌的效力。如果把洋葱换成大蒜、芥菜、辣椒、茴香、土豆、西红柿叶等等。结果

会怎样?你还可以选用其他植物做一系列的实验,就可以知道哪些有杀菌作

用,哪些没有杀菌作用了。

再做个小实验,看看霉菌的过失吧。

你切下一小片面包(馒头或米饭也行),把它沾一下水,放在一个盘子

里。过一两个小时后,水就蒸发掉一些。然后,用一个茶杯或小碗扣上,再

把盘子放在温暖的地方(30 摄氏度左右)。过两三天,你打开茶杯就会看到,

面包上面长出像棉花或蜘蛛网一样的丝状东西来。你把茶杯再扣上。再经过

两三天,就可以看到,这些丝状东西的上面出现了各种不同颜色的粉末,可

能是黑的、白的、绿的、黄的,甚至还有红的、蓝的等等。这些东西是什么

呢?这就是霉菌。夏天的衣物发霉了,就是这些家伙捣的鬼。

霉菌不是用肉眼看不见吗?怎么一下子就在面包上看出来了呢?

原来,面包上长的这些霉菌,不是单个的霉菌,而是集合在一起的几千

几万个霉菌的群体,就好像是由许多树木组成的一片森林。这种霉菌的群体,

科学上叫做菌落。那么菌落表面带色的粉末是什么东西呢?这就是它们用来

繁殖后代的孢子。这些粉状颗粒就是由成千上万的孢子组成的。孢子成熟后,

就在空气中到处漂浮,因为它们极小,所以我们平常并不觉察,也看不见它。

为什么要先把面包片暴露一两个小时呢?就是为了让飘浮在空气中的孢

子落到面包片上。当孢子得到面包里的营养、水分,在适当的温度下,就开

始繁殖了。

这些孢子一旦开始繁殖,繁殖速度之快,是任何一种大生物都比不过的。

在适宜的环境里,真菌主要通过孢子分裂进行繁殖。

一般情况下,一个真菌个体就会生成几千几万个孢子,有时候可达几百

亿、几千亿或更多!这样两三天内就可以长出几百亿个孢子繁殖的菌丝群落。

我们就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见它们了。

在生产中,我们如果能仔细观察菌落的变化,常可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

启示。因为不同种类的霉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菌落大,有的小;

有的边缘整齐,有的边缘锯齿状;有的表面光滑湿润,有的表面粗糙或形成

皱褶;有的松散,有的紧密;有的像棉絮,有的像蛛网;有的是红色、**、

绿色、黑色、蓝色、紫色等等,五彩缤纷,应有尽有。一个熟练的微生物工

作者,能从长出的菌落上初步鉴别出是哪一类、哪一种霉菌。所以观察菌落

在科研和生产中有极大的意义。

4,植物不能倒着长

植物的根总是向下长,芽总是向上长的。能不能倒过来,叫根向上长,

芽向下生长呢?

现在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实验:

挑选四粒好玉米,用水浸泡四个小时后,平放在洗干净的培养皿底

部,每粒的尖头都向着中心部位,分上下左右四个方位摆好。

把一张吸水纸剪成圆片,直径要和培养皿的直径相等,盖在上面。

再找一些脱脂棉,用水浸湿了,铺在吸水纸上面,使皿盖能压住棉花(同时

能把四粒固定住)。盖好盖以后,把皿放倒,分别处在上下左右四

个方位,并写个“上”字作为标记。然后,把皿用一点粘土固定在木板上。

把这套装置放在室内25 摄氏度左右的地方。如果棉花干了,可以打开皿

盖,加些水。一定注意不能改变皿的方位,有“上”字的那边永远向上。

三五天以后,从皿底就可以看到发芽了。上面那粒向正常的方

向发芽;下面那粒的发芽方向颠倒了——芽向下长,根向上长;另外两

粒向横的方向发芽。但是,过了几天,又出现新的变化:左右和下面那

三粒的芽和根开始拐弯,芽拐了个弯向上生长,根弯过向下生长了。

通过化学分析知道,这个现象说明植物的生长是受生长素调节的,而生

长素的分布受重力的影响。当植株横放的时候,幼芽的尖端下方分布的生长

素比较多,那么下方的生长速度就快,因而幼芽就向上弯曲了。这样看,芽

总是背着重力的方向,向上生长,这就叫芽的背地性。幼根的尖端下方分布

的生长素也比较多。根对生长素要比芽更敏感。过量的生长素反而会抑制细

胞的分裂,使根的生长速度变慢。这样,在根尖上方生长素分布比较少的地

方,反而生长得快。幼根总是朝着重力的方向,向下生长,这就叫做根的向

地性。

经过研究,知道根和芽对重力最敏感而发生弯曲的部位,只限于尖端的

一小部分。

玉米刚发芽的时候,你把它的根和芽的最尖端都切掉。看看结果会

怎么样?

人们发现地球引力不仅对于植物生长发育的方向有影响,而且对开花结

果也有一定影响。实验证明横向的枝条开花结果多,人们用苹果树做试验,

使苹果树的枝条横向生长,结果比一般苹果枝条上的花开得多、开得早。

重力影响植物生长的方向是怎么被人们发现的呢?1806 年,植物学家赖

德在研究植物的时候发现,无论放在什么位置上,发芽的时候,幼根必

然向地心弯曲,而幼芽则向相反的方向伸去即背着地心的方向生长。他认为

这是由于地心引力作用的结果。后来,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进

一步研究地心引力对幼芽是不是有这个影响。

他把发芽的放在一个直立旋转的轮盘边缘上面,使根放射状地向着

各个不同的方向。结果看到不同方向上的根都朝轮盘外生长,而幼芽都

朝轮盘中心生长。这就证明了幼根是朝力的方向(离心力的作用方向是向外

的)生长的,而幼芽是背着离心力的作用方向生长的。

后来,他又把轮盘横着放,并且控制旋转的速度,观察离心力跟重力(即

地心引力)的相互影响。他发现,离心力可以减弱重力的作用。当离心力达

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重力作用就没有了,根就向轮盘外生长。以后,有不少学者重复了赖德的实验。

他们是这样设计的:把花盘横放的时候,幼芽就背着重力方向向上弯曲。

如果把横放的花盆用个动力带动,以慢速旋转的时候,幼芽就正直向前生长,

不再弯曲。这个实验也证明了植物横放时,芽还是要背地心生长的,但是横

放的植物被转动的话,就可以抵消重力的作用,根向外长,芽向中央长。

5,怕羞的气象预报员

在盆里种一棵含羞草,那是十分好玩的。你用手碰碰它,它就会“害羞”

地把叶子收拢、垂下。你可知道它还能预报天气呢!

如果你碰了含羞草叶子以后,它的叶子马上收拢,过相当长时间再慢慢

恢复,那么这一天多半是晴天。反之,如果它的叶子被触动以后,懒洋洋地

不是马上收拢垂下;或者稍稍一闭又重新摊开,那就说明天快要下雨了。

含羞草叶子的基部叫叶枕,它对刺激的反应很敏感,这里还有许多薄壁

细胞。一受到刺激,叶枕上半部的薄壁细胞内的细胞液被排出去,细胞就变

“小”了;而叶枕下半部的薄壁细胞仍旧保持原来的状态,叶子就收拢了。

晴天空气干燥,叶片收缩的能力强,所以特别“怕羞”;阴天空气潮湿,叶

片膨胀的能力反而大了,叶子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灵敏了。

什么叫科普小论文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普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湖南廖郝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湖南橡胶厂的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武汉的熊斌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

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常见的几种选题方法,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

科学小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个人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

1、偶然发现法。一个星期天,松滋的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

这种选题没有事先考虑,只是对偶然发现的一瞬即逝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抓住不放,追根求源。

接上面.

2、课堂延伸法。小学自然课《动物与环境》中,同学们研究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弄清了蚯蚓喜欢阴暗、超市、温暖的环境,而且学会了用差异法进行试验以判断失误因果联系。课后,你可用学过的方法研究蜈蚣、蟋蟀、蚂蚁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你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张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

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

……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肯定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作为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呢?

湖南省道县五年级学生毛登圣,一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竹林里玩,为竹子里面究竟是空的还是装有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

细心的毛登圣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它课余查资料,做实验,用大量的证据得出了结论:竹子里面不是空的,装有空气,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据此写的《竹子里面有什么》小论文,荣获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小论文竞赛一等奖。

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项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

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小组,你可以把研究的设想告诉老师,请老师确定研究的题目,你再围绕题目去观察、实验。

如重庆市人民小学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些考察、研究课题,完成了《重庆黄角树特性调查》、《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等多篇小论文,并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小论文一等奖。

5、成语、谚语科学验证法。成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有的是来自寓言故事、民间传说,也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其中少数成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和验证。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大家熟悉的,意思是水不住地滴下来,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做出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常识告诉我们,"水滴"只不过是一滴液体,他力量很小,冲击速度也不算太快,怎么能把坚硬的岩石滴穿呢?成员同学从对这个成语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开始,通过做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验证了这个成语的科学性。

"春东风,雨祖宗"是一句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气象谚语。一位同学3月份一个月的气温、风向、天气情况作了详细观察记录,然后利用科学统计法得出了这句谚语的适用范围,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参考基数。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还有吗?但湖南蒋林波同学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他通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得出了"葵花并不是总向太阳转""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应该是指花蕾期,到开花后,就不转动了"的结论。

由此看来,即使对早已被公认的结论,也要认真地研究,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特别要注意的是,选题时要考虑主客观条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选题时要龙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自己对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兴趣,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研究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自己受否有毅力去完成这个题目以及是否具备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器材、场地等。

如果完成《探索一种蛇的奥秘》这个题目,研究前就必须掌握有关蛇的基础知识,具备捕捉蛇的本领,能够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掌握被毒蛇咬伤的救护方法。此外,还要具备饲养蛇的器具等。否则,还是换一个更切合主客观条件的选题为好。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选题确定后,就可进行取材与分析了,具体内容为制订研究,收集整理资料,深入实地考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各种材料,归纳得出结论。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云南庄跃平同学利用2_0_天时间详细观察了家鸽孵化的全过程,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连小鸽子身上一粒黑点、眼皮上的皱纹都没放过,所以写出的小论文《家鸽孵化的观察》真实可信,内容丰富。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昆虫的后腿有什么作用?湖北的张俊同学先后捉来了蝗虫、蜢蚱、蟋蟀等十几种昆虫,分别将它们的后腿切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特殊功能。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如熊小佳同学研究蚯蚓的视力,她选择了4个材料(1)用木棍\红领巾、铅笔等在蚯蚓面前晃动的现象;(2)蚯蚓面对各种食物的反应;(3)蚯蚓放在"屋"门口的反应;(4)请叫爷爷得出关于蚯蚓是否有眼睛的材料。它通过前三个实验分析,初步判断蚯蚓没有眼睛,是靠嗅觉找到食物,靠感光细胞找到阴暗的地方。第四个材料更加证实了她的推论,使得论点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谓"确切",就是小论文的标题必须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不能离题或扣题不紧,更不能用夸大的字眼。所谓"简明"是指标题要精炼,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题,做到言简意骇。

开头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一文开头:"我住在贵阳,常听人们说'昆明是春城,贵阳是第二春城'。至于为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我决心记录天气预报,看贵阳真是第二春城吗?"由常言产生验证其科学性的欲望。

有些文章的问题是在偶然观察中产生、发现的,你也可以开头先根据时间顺序叙述其过程,再适时提出问题。

正文

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

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结尾

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

《蚯蚓的视力》一文结尾:"噢,我明白了,蚯蚓是不折不扣的瞎子,它是靠嗅觉来寻找爱吃的食物,用感光器来辨别光的强弱。"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

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论据是否典型真实,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新颖一致,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后誊清寄往报刊发表或参加各级小论文竞赛。

1动物往高处走是水灾征兆

2蜻蜓飞得低是下暴风雨的征兆

3蚂蚁搬家也是要下雨的征兆

4晚上看见星星,明天是晴天.

5鱼身上的鱼鳞是它的年龄

6树的年轮也是它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