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四大地区的地形、气候、、工农业生产特点、经济发展水平。

2.农业区位条件

3.论述几大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

4.各大洲的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工业,农业经济特征框架形式

农业地形气候学_农业气候分析

西北地区

自然特征

主要原因:随距海距离而变化的湿润状况

绝大部分属内流流域,有不少湖泊(咸水湖为主),水以积雪融水为主,潜水不丰富。风化及流水侵蚀小,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较为明显。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少,可溶盐分较高。以沙漠为主,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植物种类少,以旱生植物。

气候特征

干旱和半干旱(比如: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农业特点

有灌溉水源地区:农业 荒漠草原:畜牧业 山地部分:林业和畜牧业

以畜牧业为主

主要地形区

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 

主要能源

太阳能、风能、矿物能、天然气

青藏地区

自然特征

主要原因:随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

绝大部分属内流流域,有不少湖泊和冰川,水以积雪融水为主,潜水不丰富。物理风化及移动较强烈,化学风化微弱,冰川和流水作用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强。土壤发育差。以荒漠、草原与草甸为主,山地及谷地中间有森林,植物种类少。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大。

气候特征

空气稀薄,温度很低,太阳辐射强,降水不多,风力强烈(比如: 高原山地气候)

农业特点

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方可发展农业和林业。主要问题是热量不足,其次是水分不足、风大、土壤薄。

主要地形区

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和新疆南部边缘地区。

主要能源

太阳能、水能、矿物能(煤、石油)、地热能

中国四大地区的地形、气候、、工农业生产特点、经济发展水平。

按农业生产对象,可分为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森林气象、渔业气象、蚕业气象、养蜂气象等。由于这些分支的建立与发展有先有后,与气象关系的密切程度也各有不同,当前它们并不处在同一水平上。按农业气象学原理和应用的研究重点,还可分为农业气象学基本原理、农业气候、农业气象预报、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等。

在具体实践中,农业气象研究工作大致有下列几方面:

①鉴定农业生产的对象和过程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以及它们对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从而提出农业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及其对策。

②研究、制订农业气候区划,为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改革种植制度、引进优良品种以及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改革等提供气象学依据。其中,农业地形气候的研究对开发山区、发展多种经营,水土保持,保护和改善生态平衡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③进行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其防御措施的研究。主要是观测受害症状和受害时期,确定受害指标,探讨受害机制,分析灾害规律,发布灾害预报,研究防御措施的气象效应等。

④农业气象预报和农业气象情报。包括农用天气预报、产量预报、农田土壤水分预报等。其中,在应用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与观测资料传输相结合,进行数值模拟并逐步建立农业气象服务自动化体系,已成为农业气象为农业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

⑤农业小气候的研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实际上是生产对象所处的小气候环境,大气候的变化通过小气候环境才能影响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农业小气候的利用、调节和改造,是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⑥进行农业气象观测仪器与试验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不断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质量和试验研究的水平。

农业区位条件

区域地理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  一、区域地理复习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指定书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说明》把地理高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组成是用初中地理提供素材,其中,世界地理主要用线段(经线、纬线)限定区域范围或使用小比例尺的大区域图给出区域范围,中国地理主要是提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重点问题(或区域选点)运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说明。 由此可见,区域地理试题是考试内容与要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三地理的复习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来处理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效益呢?分析研究近年的区域地理试题,可以明确其考查的特点,了解区域地理的考查特点,有助于明确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  二、区域地理的考查特点  1.区域的认定  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  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区域的比较与分析  试题以地图、示意图、图表、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题目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回答相关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比较、分析,是运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或“条件”,针对题目的设问,进行信息组合、明确正确选项进行认定的过程;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答案的复杂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的比较、分析;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较、分析;区域差异的认定、比较与分析。在区域比较、分析过程中,往往要运用高中地理学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  三、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  区域地理的复习,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高三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

论述几大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技、劳动力价格等。

气候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的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种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水源

水源对农业特别是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的影响可以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

农业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

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运输条件。园艺业、乳畜业等,由于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干预手段的影响。

科技

科学技术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区位条件来影响农业区位。

劳动力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寡也会影响农业区位。例如:发达国家的机械化农业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的区别。

工农业基础

一个地区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区位都会造成影响。

各大洲的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工业,农业经济特征框架形式

影响土壤的几大成土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母质、植被和人类活动。

1、气候因素:气候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会影响土壤中的水分、温度和养分分布。例如,在湿润气候地区,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高,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而在干旱气候地区,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低,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2、地形因素: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形起伏、坡度和坡向等方面。地形起伏会影响地表水流的分布和土壤侵蚀程度,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坡度和坡向会影响水文因素和植被分布,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母质因素:母质是影响土壤矿物组成和化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母质类型会影响土壤中的矿物质组成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植被因素:植被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植被可以通过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物活动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和水分分布,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等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例如,过度耕作会导致土壤退化和侵蚀,而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可以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土壤的重要性:

1、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和空气等条件。通过耕作和施肥等措施,土壤可以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为农作物的高产优质奠定基础。同时,土壤也是畜牧业和水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为动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环境。

2、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吸附和过滤作用净化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此外,土壤还可以为植物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保护植物种质和生物多样性。

3、人类生存的保障: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它能够提供食物、水和空气等生存必需品。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土壤仍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同时,土壤还是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亚洲除北部有大面积平原外,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横跨寒带,温带,热带。北部寒带苔原带,针叶林带为主,中部以温带大陆型气候为主。东部东南部以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多发源于中部高地,流向四周海洋。中部有不少内流河。工农业发展迅速,东部日本、韩国实现了工农业现代化。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欧洲以平原为主,气候除南部地中海气候外,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多自动向西。欧洲工农业均发达,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非洲高原为主,气候主要为热带气候,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中部西海岸为热带雨林气候,其余多为热带草原气候,北部较少,尼罗河,刚果河为境内两大河流。非洲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经济落后。

大洋洲,面积较小,岛屿多,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平原高原为主,西部东部为山地。岛国气候以热带海洋为主,澳大利亚东部为雨林气候,中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澳大利亚,新西兰工农业发达,种植业,畜牧业并重。

北美洲南美洲自西向东阶梯下降,分为山地,高原,平原。其中北美洲东部有山地环绕。北美气候除北极圈附近为极地气候外,以温带湿润性气候为主。拉丁美洲北部以热带雨林型气候居多。南部为温带草原气候。北美加拿大,美国工农业均非常发达。拉美中部以种植业经济为主。南部阿根廷畜牧业发达。

南极洲,高原,极地气候,无河流,无工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