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6点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点
1.地理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2.初一地理的知识点
3.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4.求文综(历史地理政治)知识点归纳,谢谢了!!!
5.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6.初一上册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
7.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高中地理必修二有哪些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考生又该怎么背下来?不知道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状况。②生产力水平。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二)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知识点背诵方法
1、记忆法
地理能够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它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所以在学习时,适当运用观看与学习内容相应的,是会收到好效果的。高中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中,附有大小44幅。有兴安林场、大连新港;黄土高原,华北棉田;上海外滩,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西沙风光;葛洲坝、日月潭等。课本上的更多。学到相应的章节时,首先应看。如学“热带雨林自然带”,先看“热带雨林”景观,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植物特别茂密,乔木、灌木、草本混杂,树种繁多。地面有大象、犀牛,水中有鳄鱼、河马。树上有猿猴、猩猩攀缘,空中飞翔着各种鸟类。学生会感知热带雨林带动植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习课本内容时,就容易理解,还可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从而联想到与热带雨林气侯有关。所以运用地理,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2、类比记忆法
从因果关系上谈,基本要素相同,结论必然相一。地中海周围气候特点是冬雨夏干。因地处30°~40°N的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那么可知,凡在这样条件下,就具有冬雨夏干地中海式气候。北美有,南半球的南美、非洲、澳大利亚都有。
3、地图记忆法
看地图、读地图、绘示意图等,这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方法,具有容易学、速度快、简便实用等特点。原则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学习到复习,都不能离开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直观语言,它能形象而确切地表示地面上各种地理事物,当然也能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来。通过地图,可以确定出地理方位,区域范围,展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距离、形态和分布,便于阐明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容易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通过读图、分析图等,可以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起敢于向自然界、向地球、向宇宙开拓的精神。
学习各类气候类型,依地图学习,好记忆、易理解。如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东亚季凤,是世界上最为明显强大的季风区。它是由冬、夏气压场性质而决定的。冬半年,亚洲大陆内部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而东面的太平洋面上,比同纬度大陆来说相对气温要高些,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压带。大势是,陆上高压,海上低压,自然存在温压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由陆上高压区向海上低压区带吹的偏北风,叫冬季风。夏半年,温压场相反,所以风向也相反。
实际上,上面的季风问题和一些地理问题,虽不是问明地图,但实质上你要准确无误的答好问题,也需要一幅鲜明的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浮现在脑海里,才能答得全面准确。
拓展阅读:高中地理学习有效的方法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一、自然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应该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它们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适合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还要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在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要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易学好记,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因此同学们必须重视地图,正确识图、用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等学习,同学们更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融会贯通,知识联系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
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和应用,而非记忆。
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
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地理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复习是一个检验自己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巩固程度的机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2)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3)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4)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
(1)毁林开荒
(2)过度樵
(3)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4)开矿
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 措施 :
1.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 种植 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4.开矿时要有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二)1、大陆漂移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最流行最科学的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世界两大系列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2、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9图2.6)。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四大洋: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四大洋),三分(29%)陆地(七大洲)?概括地球海陆分布。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三)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五位,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
2.居民多由白种人、混血种人、黑种人构成。因此,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3.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东临大西洋。
4.巴西是世界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5.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巴西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是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出口国,咖啡(被称为咖啡王国)、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6.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4,面临非常严重的城市化问题。
6.巴西主要城市:圣保罗?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利亚?巴西的新首都(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巴西利亚)。
巴西城市化问题的表现:
城市化问题的表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城市公用设施等紧缺、社会贫困人口增多、城市社会事业压力大、社会治安混乱。
湘教版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四)主要降水类型:
1、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气;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气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锋面雨:类似的道理,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3、世界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亚马逊平原。热带草原气候:最大的非洲草原。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2、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东北,俄罗斯的东南,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温和高山高原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初一地理的知识点
地理是初中必学的科目之一,那么七上地理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地理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 总结 ,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地理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____、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③____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④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⑤____?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 、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地理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天气与气候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猜你感兴趣的:
1.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2.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3. 7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4.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要点归纳
5.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整理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习是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一边是付出,一边是收获,少付出少收获,多付出多收获,不劳必定无获!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勤奋至关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地理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上学期地理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初一上学期地理知识点
一、地图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4.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封闭的等高线中心,①周围低,中间高,表示山顶;②周围高,中间低,表示盆地;③两山顶之间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⑤等高线中间高,两侧低的地方是山脊;⑥中间低,两侧高的地方是山谷
二、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知识点
一、陆地和海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大陆,的大陆是亚欧大陆
B是半岛,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C是岛屿,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D是大洋
E是海峡
F是海湾
3、七大洲的分布(按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初一地理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 初一地理上知识点总结
★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地理必考知识点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大全
★ 初一地理上下册知识点总复习总结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要点
★ 初一地理重要知识点
求文综(历史地理政治)知识点归纳,谢谢了!!!
想要了解初一地理知识点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
二者差别: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气温及其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拓展阅读:中考地理知识记忆方法有哪些1、谐音记忆法
是指把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通过谐音组合到一块,然后联想创造出一种意境的记忆方法。对于难记忆的地理知识利用谐音联想记忆,便于想象,能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收到“记中乐,乐中记”的艺术效果。
2、接近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有些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有所接近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接近联想有助于我们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凝聚力。如,记忆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在中低纬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想到北半球的反气旋是顺时针方向流动,东西风向如何就一目了然了。
3、类似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在性质、成因、规律等方面有类似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记忆方法。通过类似联想有助于我们发现地理事物的共性,强化记忆。如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内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比喻记忆法
是指把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与人们熟知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完成记忆的方法。科学、准确的比喻记忆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例如:记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时,可比喻为燕子的季节迁徙。记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卫星数最多的行星——土星时,可以将其比作土霸王。
5、聚散联想记忆法
是指运用聚合思维对一定数量的知识通过联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到一起或运用发散思维对同一地理知识,从多方面进行联系的记忆方法。包括聚合联想记忆法和发散联想记忆法,互为逆过程。运用聚散联想记忆法有助于学习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建立地理知识的“联想集团”。如有关赤道的知识,可运用发散思维从下列各点进行说明。
6、字头记忆法
是指把一系列地理事物的字头串联起来来完成记忆的方法。如:记忆九大行星距日远近时,可以这样记忆: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7、形象联想记忆法
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形象联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深记忆。
8、奇特联想记忆法
是指利用一些离奇古怪的联想方法,把零散的地理知识串到一块在大脑中形成一连串物象的记忆方法。通过奇特联想,能增强知识对我们的吸引力和刺激性,从而使需要记忆的内容深刻地烙在脑海中。
9、对比联想记忆法
是指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具有明显对立性特点加以联想的记忆方法。通过对比联想,有助于我们比较地理事物的差异性,掌握各自的特性,增强记忆。如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气压分布状况、气流状况、天气状况都相反,学习时,只需精记一种即可。
10、从属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因果、从属、并列等关系增强知识凝聚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关系联想,引导思考、理解地理知识彼此之间的关系,使思考问题有明确的方向,感到有些地理知识多而不杂,杂而不乱,有规律可循。
中考地理学习方法有哪些一、回看教材
对照地理教材的目录,逐章逐节进行有序回忆,使书本知识在脑海中作一次全面再现。再对照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考试范围,检查自己对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逐点进行具体回顾,对要求了解的内容能否复述“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对要求理解的内容,能否说明“为什么”;对要求掌握的内容,能否懂得“应用”。要特别注意,课本中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在试题中是如何体现的,以便掌握解题思路。例如: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
二、回看地图
地图集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于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回头看看地图,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复习方法。
三、回看解题方法
要让学生熟悉常见的地理试题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示法、排除法、推理法、讨论法、极端设法等,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如何准确、全面、快捷审透试题?如何挖掘题意,抓准立意与情境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答题规范优化?题干信息的有效选择与转化技巧之所在?各种试题应答策略?解题程序与拓展的思维递进。讲解时应着眼于知识点的剖析和整理,告诉学生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怎样发现解题条件(隐含的和明显的),利用条件用何种思路、方法解题。
四、回看解题错误
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与疑难、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化解疑难和改进错误的多少决定着学习进步的快慢。考前有针对性看看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如看过去考卷中错解的题,分清错误类型(知识型、方法型、能力型、心理型)以及近年高考试题的错解分析等,分析导致失误主要原因,可以增强防范意识,减少失误,避蹈覆辙。
五、回看社会热点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命题成为高考的主旋律,同时也是跨学科综合试题的切入点。所以,有必要回头看看一年来的“新闻”。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气候知识点总结
1、气候因子,主要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主要气候的判读(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2、东京—北京—乌兰巴托气候特征的主要不同及原因。
不同:降水越来越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大,大陆性越来越强。
主要原因:距海远近不同。
日本东部多雨西部多雪的原因。
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侧,冬季风的背风侧,夏季降水较多。西部位于冬季风的迎风侧,夏季风的背风侧,冬季降水较多。
3、北回归线附近的埃及(阿斯旺)、南亚(达卡)、中国(广州)气候特征的不同及原因。
类型的不同:分别为热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原因:主要是大气环流的不同。阿斯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离陆信风的控制;南亚,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变化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热带季风(或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降水少)。广州受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的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特征的不同:阿斯旺与南亚:南亚降水较多。原因是夏季风带为丰沛降水。
南亚与广州:冬季气温达卡高于广州。原因:受喜马拉雅山等的影响,达卡基本不受寒冷的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广州受寒潮的影响大。或者说达卡由于北面高山的屏障,温度较高)
南美洲温带地区东西两岸气候不同的原因。
分处安第斯山脉两侧、中纬西风带,大陆东岸位于背风坡,且沿岸有寒流经过形成温带沙漠气候;大陆东岸处于迎风坡,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江南丘陵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绿洲的原因。
位于最大的大陆、面向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形成亚热季风气候,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受台风的影响多,台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4、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海拔高,温度较低,空气的对流运动弱,降水较少。
5、南亚与东南亚热带季风的风向、分布及雨季的不同。澳大利亚北部冬、夏季的不同风向。6、南亚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夏季向东,冬季向西)、乞拉朋齐降水多的原因(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7、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水汽来源。(深居大陆内部。北冰洋和大西洋)
8、撒哈拉沙漠成为最大沙漠的原因:
A、副热带地区大陆内部和西岸的陆地面积广(亚欧大陆与非洲北部相连)。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离陆信风的影响。C、西岸加那利寒流的影响。D、单一平坦的地形(低矮的高原)。E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阻挡。
撒哈拉沙漠南扩的原因:(荒漠化严重的原因,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相似)
多大风(东北信风),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且变率大、植被稀疏、沙质土、土质疏松;过垦、过牧、过樵等过度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水的不合理利用;人口增长快,素质低。
塔尔沙漠的形成原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降水稀水; 原始森林遭破坏。
9、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分处安第斯山脉东侧、西风带的背风坡,沿岸有寒流经过。
阿塔卡玛沙漠的成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处于信风带的背风坡;沿岸有秘鲁寒流。(安第斯山限制了其东西扩展)
10、澳大利亚沙漠气候面积大的原因。
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穿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的范围大;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的降温减湿;东部山地的西侧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山地偏居大陆东岸,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进入;
11、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A、位置:赤道附近有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
B、亚马孙平原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对流旺盛,降水丰沛。
C、亚马孙平原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利于暖湿气流的进入和抬升。
巴西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
12、湿热为主要特征的分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
13、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4、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大的原因。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气候
海陆分布 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地形 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大气环流 处于西风带,多锋面、气旋
15、南、北美洲西岸、澳大利亚东岸气温南北狭长的原因。
受高大山地的阻挡。
16、北半球寒极的成因。
北半球寒极的成因:奥伊米亚康
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昼短,太阳辐射弱; 处于东西伯利亚山地,海拔高;盆(谷)地地形,有寒冷气流的堆积;盆地开口向北冰洋,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的堆积;强冷高压的控制;深居大陆内部等。
17、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的原因。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而非北极地区)的原因:①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极夜期长;②海拔高,大气的保温作用弱;③巨厚冰层,加剧了寒冷程度,并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④沿岸地区是寒流;⑤西风势力强,阻断了高低纬热量的交换;⑥冷高压势力强。
高中自然地理答题思路集锦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祼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士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判定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度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到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三)解决抽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防止水污染;开发水,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在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度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性越复杂)。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十一、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不,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怎样强化区域定位训练?
(1)选用高考试题训练区域定位。
(2)通过经纬线训练区域定位。
赤道 :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几内亚湾、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北回归线 :北非、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华南地区、台湾岛、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
北极圈: 欧洲、俄罗斯北部、加拿大北部、美国阿拉斯加
南回归线 :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洲中部(南非高原、澳大利亚大沙漠、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等)
南极圈 :南极大陆
主要经线 穿过地区
0°经线: 欧洲和非洲西部(伦敦、巴黎E、地中海西部、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
30°经线:
欧洲中部、非洲东部(摩尔曼斯克E、莫斯科E、圣彼得堡、东欧平原与波德平原的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东部、开罗E、尼罗河、东非高原E、南非高原W等)
60°E经线: 亚洲西部(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W、阿拉伯海)
90°E经线: 亚洲中部(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
120°E经线: 亚洲东部、澳大利亚西部(勒拿河E、大兴安岭、北京W 、上海E、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150°E经线: 亚洲东部、澳大利亚东部(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大分水岭、堪培拉、悉尼)
180°经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太平洋中部(白令海、阿留申群岛、图瓦卢、斐济、新西兰W)
30°W经线 :大西洋中部
60°W经线: 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纽芬兰岛E、加勒比海W、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南极半岛)
90°W经线 :北美洲中部(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中美洲)
120°W经线: 北美洲西部(落基山)
150°W经线 :美国阿拉斯加洲、夏威夷洲等
重要纬线通过我国的地理事物
北回归线: 两广丘陵、云贵高原 珠江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汕头、广州
30°N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长江、澜沧江、怒江 沪宁杭工业基地;杭州、重庆、拉萨
40°N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黄河、塔里木河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京、大同、敦煌等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
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 思维导图 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初一上学期地理必背知识点人教版》,仅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地理 上册知识点 总结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图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4.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封闭的等高线中心,①周围低,中间高,表示山顶;②周围高,中间低,表示盆地;③两山顶之间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⑤等高线中间高,两侧低的地方是山脊;⑥中间低,两侧高的地方是山谷
二、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3.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 、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整理2020合集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大全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2020合集
★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2020总结归纳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2020
★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1
1、降水与生活
⑴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⑵测量:测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一般为毫米。
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降水影响交通、农业生产等。
2、降水的季节变化(P55中的图3.19)
⑴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况。
⑵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水、三柱形
⑶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3、降水的分布(P56中的图3.21)
⑴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不同,通常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特点:
①赤道附近降水量较丰富,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降水较少;
④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⑸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2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了初一上册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单元知识点3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⑷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⑸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⑹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厘米;
4.森林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二、自然因素:
1.火山活动;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3.冰山融化;
4.太阳活动:有专家认为现在气候变暖跟太阳周期有关,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地球的“生理期”地球并不是一层不变,它也存周期性的变化,如同人类的生老病死循环。
地球的温度变化很大关系取决于外界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下,环境温度变得越发增高。
其中人为因素是助推剂,增强了热周期内的环境的变化。
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是自然现象,距今2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不同尺度的温度变化, 如今我们正处于1500-1800年的热循环周期内。
其次冷热周期交替间隔越长,温差变化越大。
根据资料显示,10万年的冰封时期,气温变化10℃,两万年的周期,温度仅仅变化了5℃。
从良渚文化遗址算起,“现代人”有5000余年的 历史 ,气温变化周期同样适用于现在环境变化。
除去人为因素,环境温度应该为每千年温度变差为2-3℃,也就说我们现在所处于的温度环境是自然的变化周期内。挨过热循环周期后就会迎来降温。
人为因素的温室效应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人类 社会 生产活动造成的臭氧层破坏,导致了全球变暖。
大气的成分氮气、二氧化碳、臭氧、氦气。其中氮气和氧气占据了整体部分,分别占比78.1%和20.9%,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只占据1%。
氮气和氧气是非极性分子,它们会自动过滤太阳辐射波段,可问题就出现在占比较少的二氧化碳身上,它吸收太阳的长波辐射,放行短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后,吸收了更多的长波辐射,造成全球变暖。
这类说法得到众多人的支持,近百年内工业革命划开了时代序幕,煤炭、石油等能源大量的被使用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益渐增的小 汽车 、密密麻麻的工业厂区, 成千上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中,大气层堆积的二氧化碳好似只进不出的“单向门”,堆积越来越多的热量,又无处宣泄,因此引发了温室效应。
恶性循环全球变暖是恶行循环,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南极冰层融化,北极冻土解冻。
两者会让本来高温的环境,火上焦油。
其一原因,南极冰层就是巨大的镜面,将来自宇宙的太阳粒子反射回去,免受太阳粒子直接侵袭。
如果冰层融化,南极就失去了最大的资本,形成恶性趋向,此时还不至于威胁到南极。
若南极冰面融化的程度加深,突破了冰川面积的临界值,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大量的太阳粒子,就会留在南极,加速冰川融化。
其二原因北极甲烷爆发,甲烷对全球变暖的危害要比二氧化碳更甚,威力直接提升20倍。
北极永久冻土下面蕴含着世界最多的可燃冰(甲烷水化合物),1立方米的可燃冰足以分解成164立方米的甲烷。
由此可见,甲烷的爆发对于温室是最好的肥料,温度越高,冻土层解冻速率越快,释放的甲烷气体越多,反过来促进温度上升,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无论是哪种原因,全球变暖是大势所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多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稳定,以此缓解温度上升。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口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海洋生态恶化,森林锐减,大气层遭到破环,严重污染以及温室效应,这些因素就造成了全球变暖。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20世纪中期以来观察到的趋势,人类扩张的“温室效应”—当大气吸收从地球向太空辐射的热量时,就会导致变暖。
大气中的某些气体阻止热量散失。长寿命气体在大气中保持半永久性,对温度变化没有物理或化学反应,被称为“强迫”气候变化。对温度变化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气体,如水蒸气。
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
水蒸气
最丰富的温室气体,但重要的是,它是对气候的反馈。随着地球大气变暖,水蒸气会增加,但是云和降水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使得这些成为温室效应最重要的反馈机制。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大气的一个次要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自然过程(如呼吸和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土地使用变化和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来。人类增加了大气中的一氧化碳2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集中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是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长期“推动力”。
甲烷
一种碳氢化合物气体,通过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产生,包括垃圾填埋场、农业(尤其是水稻种植)中的废物分解,以及反刍动物消化和家畜粪便管理。在分子对分子的基础上,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活跃得多的温室气体,但也是一种在大气中含量少得多的气体。
氧化亚氮
土壤耕作产生的一种强有力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使用商业和有机肥料、化石燃料燃烧、硝酸生产和生物质燃烧。
含氯氟烃
完全源于工业的合成化合物在许多应用中使用,但由于其有助于破坏臭氧层的能力,现在在生产和向大气中释放方面受到国际协定的主要管制。它们也是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还不够: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由于大气压力低,而且几乎没有甲烷或水蒸气来加强微弱的温室效应,火星表面大部分是冰冻的,没有生命迹象。
不够的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由于大气压力低,而且几乎没有甲烷或水蒸气来加强微弱的温室效应,火星表面大部分是冰冻的,没有生命迹象。
太多的温室效应:金星的大气层和火星一样,几乎都是二氧化碳。但是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地球的154,000倍(是火星的19,000倍),产生失控的温室效应和足以融化铅的表面温度。
过多的温室效应:像火星一样,金星的大气几乎全是二氧化碳。但是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地球的154,000倍(是火星的19,000倍),产生失控的温室效应和足以融化铅的表面温度。
在地球上,人类活动正在改变自然温室。在上个世纪,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是因为煤或石油燃烧过程将空气中的碳和氧结合在一起生成一氧化碳。在较小的程度上,为农业、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清理土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浓度。
改变自然大气温室的后果很难预测,但某些影响似乎是可能的:
平均来说,地球会变得更暖。一些地区可能欢迎更高的温度,但其他地区可能不欢迎。
总体而言,较暖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蒸发和降水,但个别地区会有所不同,有些地区会变得更潮湿,有些地区会变得更干燥。
更强的温室效应会使海洋变暖,部分融化冰川和其他冰,从而增加海平面。如果海水变暖,海水也会膨胀,进一步导致海平面上升。
同时,一些作物和其他植物可能会对大气中一氧化碳的增加做出有利的反应生长更旺盛,用水更有效。与此同时,更高的温度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模式可能会改变农作物生长最好的地区,并影响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
人类活动的作用
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活动有超过95%的可能性使地球变暖。
在过去的150年里,我们现代文明所依赖的工业活动已经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百万分之280提高到百万分之412。该小组还得出结论,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有超过95%的可能性导致了地球温度的大幅上升。
太阳辐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接收的太阳能量一直遵循太阳自然11年周期的小起伏,没有净增长。同期,全球气温显著上升。因此,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太阳极不可能造成观测到的全球变暖趋势。
有理由设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变化,因为太阳是驱动我们气候系统的基本能源。
事实上,研究表明,太阳可变性在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作用。例如,太阳活动的减少加上火山活动的增加被认为有助于触发大约1650年到1850年之间的小冰期,当时格陵兰岛从1410年冷却到1720年,冰川在阿尔卑斯山前进。
但是几条证据表明,当前的全球变暖不能用来自太阳的能量变化来解释:
自1750年以来,来自太阳的平均能量要么保持不变,要么略有增加。
如果变暖是由更活跃的太阳引起的,那么科学家们将会在大气层的所有层看到更暖的温度。相反,他们观察到高层大气变冷,地表和低层大气变暖。那是因为温室气体在低层大气中捕捉热量。
如果不考虑温室气体的增加,包含太阳辐照度变化的气候模型就无法重现过去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内观察到的温度趋势。
你好:我是乡村马三,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认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素有二点
第一 现在我们人类 科技 的进步……
第二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回答内容在下方
谢谢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星系运动!
地球温度周期性升降几度十几度是宇宙运行规律,周期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比如几十万年前的冰期,北京都有冰川。可是二千多年前河南还是亚热带,有大象生存。
所以现在地球温度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多大需要科学论证。在我看来整体关系不大。
当然这并不是支持西方资本主义挥霍无度目前的生活方式和为了物质利益的恶性斗争。
劝导说服改变人类过度追逐物欲的行为,根本还是在于以理服人,就是说清楚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人为什么过度追逐物欲是错的?而不是简单甚至没有依据的恐吓,这个基本没用!
人的总重量大约只占地球的千万分之几,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只是大气层里极少的比例。地球温度决定因素非常之多,甚至地球本身的因素都是次要的,比如地核热。更主要的因素是太阳、太阳系所在的位置、系所在的位置。西方那些科学界基本这些因素都没考虑,就是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再从时间尺度看,人类工业化三百年,在地球气候周期看也就是一个小波动的时间。从地质运动几十几百几千万年周期看,就是微小波动。再从地球太阳宇宙几十几百亿年 历史 看,简直就是一刹那,连蝴蝶煽动翅膀都不算。就像一粒沙子投入大海,忽然引发海啸了[呲牙][呲牙][呲牙]
现在西方大多数环保主义者,尤其是政客和明星资本家,大都是表象,科学上依据不足,瞎子摸象,或耸人听闻,背后逻辑是穿鞋的怕光脚的在泥地里乱来,溅脏了他们的皮鞋。还有就是都想穿皮鞋,最后可能不够,他们的优越感也没了。
联合国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进十几年来,地球气温不断上升。
全球变暖很大可能就是温室效应导致的。
先介绍一个知识点,地球的地表温度于三方面有关,首先是太阳直接传递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再就是地表反射走太阳能的能量,第三就是大气层吸收地表反射的能量和再次反射回地表的能量。
那么导致温室效应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呢!?
下面木灵呆小杏就与大家分享下吧~
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总所周知,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人类对埋在地下的化石能源不断挖掘,进而燃烧,使之转化成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之中。本来按自然的流程走,岩石圈层里的化石想要全部变成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起码得花上几千万甚至上亿年才有可能。但是人类却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做到了。绝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这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二、地球地表的变化这里包括了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对地表的破坏等。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的场所,森林的减少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得不到减少。
三、水蒸气的增多随着全球变暖,自然会有更多的水汽会变成水蒸气,从而加剧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会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的,而水蒸气就像个锅盖把热量困在地球上,反射不出去。
四、冻土层的融化冻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全球变暖使冻土融化自然也会使里面的甲烷等温室其他释放出来。
五、工业化排放温室气体第一点就说到了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其实除了二氧化碳,人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的使用等还导致了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等的释放。这些也会加剧温室效应。
六、城市热岛效应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农村的时候会比在城市的时候感觉更凉快。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城市都存在热岛效应。大城市里由于人口集中,交通拥挤,工业发达,空气污染严重,而且城市中的建筑通常热容量低,导热快,再加上建筑会阻挡风吹进城市,这就加剧了城市的热效应。城区热就会使得气压低,城外气压高,这就会导致周围大气会向城市中央聚集,这样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也会聚集于城市中央,危害人们的 健康 !
人类活动的温室效应致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也有自然因素
扩展资料:
当代全球气候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温上升不仅是人为因素,而且还是自然因素。但是,有关当代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盛夏重庆的特大干旱和去年我国发生的多种极端天气,主要都是由引潮力共振的异常叠加而引起。汽车 尾气排放量巨大,森林植被覆盖率减少,工业革命的向前发展等等
有多少石油,天燃气,煤被燃烧了,释放多少能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