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缩句与转述句的做题技巧

2.关于第一场雪的文言文

3.都有那些作家写过山东的雪?

4.老舍的《第一场雪》全文是什么?

5.难忘的一堂语文课

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_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缩句)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

句子扩充为个具体、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应考点

扩句就是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份,近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缩句可按三步进行: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3、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链接考题

1、 妈妈买来了桔子。(扩句)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答案)

2、 歌声打破了沉寂。(扩写句子)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答案)

3、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缩句)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答案)

4、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

专项突破

一、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完整。

例:他是一名少先队员。

他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1、周总理听汇报。

周总理( )听汇报。

2、天空中挂着圆月。

( )的天空中挂着圆月。

3、燕子掠过湖面。

燕子( )地掠过湖面。

4、战士们守卫边疆。

( )战士们( )守卫( )边疆。

二、判断下列缩句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缩写为“这不是奇观。”( )

2、“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缩句为“主力奔赴最前线。”( )

3、“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像一排卫兵似的的,在宽阔而又笔直的公路两旁排列。”可缩写为“白杨树在公路排列。”( )

4、“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可缩写为“游客观光。”

三、扩写句子。

1、微风吹拂着柳丝。

2、月亮升起来。

3、雨花石像翡翠。

4、游客登上了长城。

5、屋里走出老人。

6、湖面上漂着雾。

7、时间溜走了。

8、小女孩卖火柴。

9、小鸟唱歌。

四、缩句。

1、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2、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3、我们追寻诗仙李白在这里游览山水、痛饮狂歌的行踪。

4、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

5、童年的往事多得像天上的繁星。

6、我们要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7、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8、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于线。

9、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10、这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就读的妈妈特意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1、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缩句与转述句的做题技巧

哈哈!外校的老师来为我们上课——多新鲜啊!”

上课铃响了,电教室鸦雀无声。我们屏息静候,等待着一位课堂教学高手(事前班主任介绍)来上课。

随着多媒体播放出的愉快音乐,走进一位中等个儿、眉清目秀的男青年老师,他就是李晓辉老师吧?!他一开口就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我吗?”我们回答:“没有。”老师又问:“你们对我的印象怎么样?”我们谁也不敢出声,接着他又说:“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见钟情,你们有这种感觉吗?”我们被李老师亲切而有趣的开场白逗得哈哈大笑……

轻松过后,李老师走到电脑前,轻轻一按鼠标,屏幕上立刻出现课题:《第一场雪》,接着出现课文描绘的情景,李老师随着音乐朗读起课文来:“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老师朗读课文有感情极了,语速时而急,时而缓,语调时而高,时而低,把我们带进了雪花飘舞的银色世界:我们看到了挂满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的柳树,看到了在雪地里堆雪人的孩子们,似乎还听到了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

李老师朗读完课文后,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的?”同学们想了一会儿,都把手举得高高。李老师叫了冯嘉欣回答,冯嘉欣回答说:“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李老师热情地说:“这样说简单了些,你能用从什么到什么再到什么这样的形式具体说吗?”经过李老师的点拨,冯嘉欣终于答对了。李老师脸上始终洋溢着甜甜的微笑,目光里始终充满赞许和赏识。多么和善,多么亲切啊!当见到李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没有人回答时,我勇敢地举了手。在李老师的“我就喜欢你这样勇敢的孩子”的鼓励下,我流利地回答了问题,李老师带头给我以热烈的掌声。答对问题后的兴奋、自豪让我胆量更大,干劲更足,在以后的时间里我抢着读书,抢着回答问题……

李老师像伟大的魔术师,不时制造悬念引导我们思考,李老师像精湛的艺术家,不时声情并茂地指导我们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意境。他用那幽默的语言、高超的朗读技巧征服了我们,教室里不时飘荡着抑扬顿挫的朗读,不时传出会心的大笑。下课铃响过了三十多分钟,同学们都丝毫没有觉察到,连听课的老师也听得全神贯注。(原来李老师是一次性为我们讲完整一课)

当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电教室时,耳边依然回荡着李老师那亲切、那幽默的话语……

关于第一场雪的文言文

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是小学高年级考试的常见题型。缩写句子的训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子的主要意思,现将缩写句子的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方法技巧

1、抓住主干来缩简。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写句子。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这句话就是讲“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因此,这句话就可以缩写为“铁球落下来。”

2、“的”前修饰都删去。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美丽的”可删去。这句话缩写为“蝴蝶飞走了。”

3、“地”前限制要删去。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它要删去。这句话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

4、“得”后补充说明也删去。如“海力布着急得没办法。”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它也要删去。这句话缩写为“海力布着急。”

5、数量词语照样删。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中“一座”这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可删去。这句话缩写为“罗丹塑了女像。”

6、删掉“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例如: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进步。应缩短成:我们取得了进步。这句话中,“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是用来强调在怎样的条件下“我们”才取得进步,可以删掉。

7、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如: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写成:我不相信鬼话。如果把“没有”或“不”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我相信鬼话”,和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就大错特错了。

8、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如:大家一起登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应缩写成:大家登上了长城。昨天晚上下的这场大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应缩写成:这场大雨真是及时雨啊!这样缩句才能使原句和缩写后的句子在情感和语气等方面保持一致。

9、特定词组的缩写。很多句子里面是特定词组或专用名词,这样的句子缩写的时候还有一定的争议,看情况而定。如“五星红旗”可以保留愿意,最多可以缩写成“红旗”,而不能再缩写成“旗”。也有的人认为两个字的修饰可以去掉,一个字的不可以去。 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缩写后是“五星红旗飘扬。”或“红旗飘扬。”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缩写后是“敦煌莫高窟是宝库。”或“莫高窟是宝库。”

解题步骤

(1)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

(2)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宾),对这部分予以保留,删掉次要部分(定、状、补)

(3)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注意事项

1、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 如果原句是“广场上的千万盏灯”如何如何,“广场上”后面加了一个“的”字,情况就不一样了,主语肯定是“灯”了。2、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A:老人们钓鱼。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爱到树阴下钓鱼”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3、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B:鸬鹚站在船舷上。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4、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B:海棠树开花。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5、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C:柳树上挂冰条儿。D:柳树挂冰条儿。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6、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A句不妥,B句正确。

牛刀小试

1、虹虹和姐姐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购买了一整套《上下五千年》和

几本童话故事书。

答案:虹虹和姐姐购买了书。

2、六(2)班的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

答案:老师讲了故事。

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答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友谊。

4、我们像百灵鸟一样在祖国大花圆里放声歌唱。

答案:我们歌唱。

5、暴风雨像一片巨人的瀑布遮天盖地卷过来。

答案:暴风雨卷过来。

6、绿油油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答案:地上盛开着花。

7、燕子停在电线竿上,像一个个音符。

答案:燕子像音符。

8、群众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天安门。

答案:目光望着天安门。

9、周总理关心作家何其芳同志。

答案:总理关心同志。

10、比赛后,获奖的运动员兴奋得满街跑。

答案:运动员跑。

11、雅鲁藏布大峡的发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辛勤努力的结果。

答案::发现是结果。

12、他喝了一袋牛奶,吃了二只包子上学去了。

答案:他上学去了。

13、这正是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

答案:他写照。

14、母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答案:母亲注意着动静。

15、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

答案:我把诗誊写了一遍。

16、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蹲在地上仔细地捡树种。

答案:小男孩蹲在地上。

17、八岁的帕斯卡就发现了声学的振动原理。

答案:帕斯卡发现了原理。

18、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答案:气象台发布了寒流的消息。

19、带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

答案:小姑娘捡起碎纸。

20、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

答案:小燕子加入了盛会。

21、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

答案:嘴唇和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

22、他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

答案:他好像要摆脱重荷。

23、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使劲地拉着一艘没有张帆的货船。

答案:纤夫拉着货船。

24、1969年出土的“马踏飞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答案:“马踏飞燕”是珍品。

2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油画。

答案:《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油画。

26、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答案:焰火构成了图画。

27、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答案:钢琴声传出来。

28、皎洁的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答案:月光照在脸上。

29、一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

答案:蜘蛛爬过来。

30、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整个树林。

答案:太阳光照射树林。

31、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

答案:小路穿过白桦树林。

32、鸟的叫声透过树林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

答案:叫声传来。

33、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答案:从嘴里飞出歌声。

34、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茂密的树林。

答案:声充满了树林。

35、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答案:我们可以推测情形。

36、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答案:松脂发出光彩。

37、人民大会堂的旁边停放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小汽车。

答案:旁边停放着小汽车。

38、同学们渴望进步、爱读好书的热情,又一次深深地印在老作家的心上。

答案:热情印在心上。

39、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答案:歌声打破了沉寂。

40、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

答案:脸上闪出光。

41、他穿着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

答案:他穿着上衣。

42、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

答案:风撩乱了银发。

43、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答案:我发现了阎振三。

44、平静的海面上突然冲起了一股水柱。

答案:海面上冲起了水柱。

45、夏天中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答案:阳光照射着整个森林。

46、爷爷经常怀念可爱的家乡的许多景物。

答案:爷爷怀念景物。

47、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答案:小河出现在眼前。

48、强烈的光线射进黑暗的房间。

答案:光线射进房间。

49、小坦克悄悄地躲在一丛鲜艳的月季花中。

答案:坦克躲在月季花中。

50、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

答案:灰尘是旅行者。

都有那些作家写过山东的雪?

1. 关于雪的文言文

1、《江雪》唐代: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2、《绝句》唐代:杜甫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4、《雪梅·其一》宋代:卢梅坡

原文: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5、《观猎》

作者:王维 (唐)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角弓上箭射了出去,弦声和着强风一起呼啸!将军和士兵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近郊。枯萎的野草,遮不住尖锐的鹰眼;积雪融化,飞驰的马蹄更像风追叶飘。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凯旋时回头一望,那打猎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笼罩,原野静悄悄。

2. 自创的关于雪的文言文,老师要写,急啊

某岁冬日,大雪突访,感天地造化之妙,飘飘似漫天鹅毛。

诚苦寒日久,人不思动,放眼四望,寰宇皆安,人与万物之结合,天人合一。须臾,一鸦展翅,划过半空,似黑夜之亮闪,疑造化之精灵。

余黯然思曰:“鸟之奔忙,与人之何异?皆为食矣,然人之为食所失真性情,鸟之为食仍可享翱翔之乐,孰乐?”余不能答。雪之洁,自古有人颂之,雪之景,诗词何止万首,然吾独爱其一,书于此,与君共享,“瑞雪飘飘似鹅毛,飘扬柳絮满琼瑶。

但则见,冷月疏星飞啼鸟,待哺的乌鸦把翅摇。行路人迷失了阳关道,白头翁踏雪寻梅过小桥。

山川景,举目瞧,飘飘去,荡荡摇。云横秦岭崎岖路,粉饰南阳旧草茅。

长空似有玉龙闹。猛回头,杏花村内酒旗飘,随风上下摇。”

3. 峻青的《第一场雪》的原文

《第一场雪》 作者:峻青 原文节选: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53264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

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来自于著名作家峻青的作品《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写于1960——1962年,正是我们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棉粮歉收,人们多么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啊。 当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时,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理无比喜悦,写下这篇散文。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雪景——由雪景引起的联想。 写雪景又分三个层次:雪前——雪中——雪后,写雪前,分别从清早、中午、黄昏写出大雪峰降临之前的气候变化;写雪中,从白天写到夜晚,描写出大雪纷飞的景象;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内容。

作者由面到点,由景到人,细腻地描述了大雪出晴的美丽景色。 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了一幅明丽生动的山村雪景图。

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百度百科-第一场雪。

4. 峻青的《第一场雪》的原文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⑴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⑵云密布的天空

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⑶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⑷,只听得雪花簌簌⑸地不断往下

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⑹一声响。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⑺!山川、河流

、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⑻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

了毛茸茸⑼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⑽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⑾的雪球儿⑿。一

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籁籁地落下来,玉屑⒀似的⒁雪末儿⒂随风飘扬,映着

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⒃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

掷⒄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

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⒅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⒆庄稼⒇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

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

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21):“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22)

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23)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5. 第一场雪原文》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支离破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6. 关于雪的诗句,文言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宋·吕本中《踏莎行》 。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元·华幼武《春雪》 ;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 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元·白朴《天净沙·冬》 。 手、掌、席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 盐、尘、柳絮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唐·元稹《南秦雪》 。

雨、酥、叶、藻 “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唐·李咸用《大雪歌》 ;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

明·徐渭《梨花》 ; “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 宋·范成大《雪后雨作》。

老舍的《第一场雪》全文是什么?

第一场雪(文章)

作者:峻青

正文: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夜.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得大雪称为"瑞雪"得道理吧.

赏析:

这是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来自于著名作家峻青的作品《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写于1960——1962年,正是我们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棉粮歉收,人们多么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啊。当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时,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理无比喜悦,

写下这篇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雪景——由雪景引起的联想。写雪景又分三个层次:雪前——雪中——雪后,写雪前,分别从清早、中午、黄昏写出大雪峰降临之前的气候变化;写雪中,从白天写到夜晚,描写出大雪纷飞的景象;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作者由面到点,由景到人,细腻地描述了大雪出晴的美丽景色。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了一幅明丽生动的山村雪景图。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名词:“前天”、“昨天”、“前些天”、“中午”、“黄昏”、“下午”……很明显的,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这篇课文很精细地描写了雪前、雪中和雪后,这也足以表达作者对雪的赞美以及对人明的祝福。

“冬天麦盖三称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也正是这句话,第一年饿死了几千人,还有些兴存的人由于多年吃树皮、白石头……肠胃收缩,第二年有了一点猪油、大米……很多人肠胃不适应,然后撑死了几千人。

言归正传,《第一场雪》描绘出了非常洁白、纯洁的雪,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充分的表现了对人民的关注。因此,我也来说几句。

雪前雪中和雪后,表现人民的关注。天空中彤云密布,鹅毛般雪从天降。山村夜里格外静,雪花簌簌往下落。大雪整整下一夜,万里江山变晶莹。柳树挂着银条儿,玉屑雪末随处扬。孩子雪地亦欢趣,叫声欲把雪震落。这场大雪很及时,明年必有好收成。

难忘的一堂语文课

《第一场雪》不是老舍的作品,作者是峻青。

峻青,男,生于1922年,原名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市人,当代作家,画家,中共党员。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昌维地区武工队小队长,《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炎黄书画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黎明的河边》、《海啸》、《血衣》等小说。

《第一场雪》

作者:峻青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支离破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上课铃响了,电教室鸦雀无声。我们屏息静候,等待着一位课堂教学高手(事前班主任介绍)来上课。

随着多媒体播放出的愉快音乐,走进一位中等个儿、眉清目秀的男青年老师,他就是李晓辉老师吧?!他一开口就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我吗?”我们回答:“没有。”老师又问:“你们对我的印象怎么样?”我们谁也不敢出声,接着他又说:“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见钟情,你们有这种感觉吗?”我们被李老师亲切而有趣的开场白逗得哈哈大笑……

 

轻松过后,李老师走到电脑前,轻轻一按鼠标,屏幕上立刻出现课题:《第一场雪》,接着出现课文描绘的情景,李老师随着音乐朗读起课文来:“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老师朗读课文有感情极了,语速时而急,时而缓,语调时而高,时而低,把我们带进了雪花飘舞的银色世界:我们看到了挂满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的柳树,看到了在雪地里堆雪人的孩子们,似乎还听到了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

 

李老师朗读完课文后,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的?”同学们想了一会儿,都把手举得高高。李老师叫了冯嘉欣回答,冯嘉欣回答说:“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李老师热情地说:“这样说简单了些,你能用从什么到什么再到什么这样的形式具体说吗?”经过李老师的点拨,冯嘉欣终于答对了。李老师脸上始终洋溢着甜甜的微笑,目光里始终充满赞许和赏识。多么和善,多么亲切啊!当见到李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没有人回答时,我勇敢地举了手。在李老师的“我就喜欢你这样勇敢的孩子”的鼓励下,我流利地回答了问题,李老师带头给我以热烈的掌声。答对问题后的兴奋、自豪让我胆量更大,干劲更足,在以后的时间里我抢着读书,抢着回答问题……

 

李老师像伟大的魔术师,不时制造悬念引导我们思考,李老师像精湛的艺术家,不时声情并茂地指导我们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意境。他用那幽默的语言、高超的朗读技巧征服了我们,教室里不时飘荡着抑扬顿挫的朗读,不时传出会心的大笑。下课铃响过了三十多分钟,同学们都丝毫没有觉察到,连听课的老师也听得全神贯注。(原来李老师是一次性为我们讲完整一课)

 

当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电教室时,耳边依然回荡着李老师那亲切、那幽默的话语……

期末考试前一个小时,语文老师个我们上了一堂课,这堂课是我终生难忘。

那时,同学们们正在为考试做准备,打算做最后一搏。语文老师走进教室,深情地望着每一位同学,说:“今天我给大家上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课,不讲课文,也不讲作文,只讲三个词。”以前考试前语文老师总会强调一些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今天老师这段不同寻常的话让我感到很奇怪,老师会说些什么呢?我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着。

“第一个词是‘诚实’。”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字写下了“诚实”两个字,“诚实就是不说谎话,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而得到别人的信任是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财富。”我明白了,老师是要在最后一节课上教我们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做人。

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听得格外认真。

“我要说的第二个词是‘善待他人’。”老师接着说,“善待他人就等于善待自己。如果因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那就是拿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他这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老师真是用心良苦啊!

“第三个词就是‘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的学习,打好基础,遇到困难而不放弃,才能获得成功。”老师说完,同学们已经被深深的感动了。这三个意义深刻的词是老师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我一定要“守而勿失也”。

这“最后一课”使我受益匪浅,我会终身记牢老师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