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梅雨季节几号到几号结束

2.为什么说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生态危机之首?

3.2020年会特别冷吗

4.今年会是最冷的冬天吗?

5.气候要素有哪些

6.今年会迎来一个偏冷的冬天吗?

7.气候波动周期

气候状态与气候态的关系_气候状态与气候态

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确定了发达国家2008年~2012年的量化减排指标;2007年12月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确定就加强UNFCCC和《议定书》的实施分头展开谈判,并将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缔约方会议。

到目前为止,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目前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中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加剧。

2006年他在他的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上说,未来50年间全球气温平均上升2到3摄氏度,全球人均消费就将减少高达20%。现在全球气温已经比工业化以前升高大约0.8摄氏度。2010年有近200个国家达成共识,致力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以免气候变化带来危险影响。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2012年9月27日报道,由20个政府委托的一份报告称,如果无法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到2030年将有超过1亿人失去生命,且全球经济增长将削减3.2%。

2023年梅雨季节几号到几号结束

截至2020年12月,并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2020年冬天是60年来最冷的一年。

今年以来全球各地发生了很内多会影响容气候的事件,比如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等,目前正在进行发展拉尼娜现象也是其中之一。

虽然这些气候现象会对我国的天气造成影响,但对于这个冬季的温度变化来说,影响并不是很严重,而且在冬天个别时间段因为某些气候因素出现短暂的极寒天气,也都属于正常现象。

部分区域气候变化,仍要密切关注实时的官方气候预测才能确定,加上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未正是进入冬天,提前的气候预测不一定准确,但大概率上2020年冬天并不会是60年来最冷的一年,因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变暖已经是近几十年来不可避免的事实,往后气候多以变暖为主。

扩展资料:

根据监测,2020年8月份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已经进入了拉尼娜状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秋季会继续维持拉尼娜状态,预计到今年冬季会达到峰值,也就是到今年冬季会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的出现,常常与整体“更冷的冬天”连在一起。2000年以来发生了5次拉尼娜事件,从5次拉尼娜事件的状况而言,冬季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2℃,部分地区偏低2℃以上。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次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其实不尽相同,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国平均气温都偏低。

而且,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东亚冬季风环流的变率,进而影响我国冬季的气候异常。所以,今年冬天会偏冷还是偏暖,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判。

为什么说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生态危机之首?

2023年梅雨季节是从6月7日至7月10日结束。

梅雨季,是一种地区性的气候现象持续阶段。因为大致与梅子成熟时间相当,故名。从气候态上讲,梅雨季一般持续到7月中旬,在梅雨季结束之后,北方雨季才开启,而2023年的梅雨季是从6月7日至7月10日结束的。

梅雨,又叫做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和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时的空气湿度较大且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梅雨主要出现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朝鲜半岛的南端及日本的中南部,但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并没有梅雨。华南地区虽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但梅雨带来的影响性也同样大。

梅雨季的相关生活指南

梅雨,有时也被叫做“霉雨”,因为梅雨期温度、湿度“两高”,东西容易发霉。

进入梅雨季,不仅雨水多,而且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也开始增加。出行时能见度低,而且路面湿滑,车辆容易打滑,要小心驾驶。出门前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对于有车一族来说,近段时间就不用花钱花时间去洗车了。

梅雨既然又叫“霉雨”,自然是又闷又湿,地毯、棉衣、家具等都可能受到潮气侵扰,发生霉变。家具应及时清除表面湿气;趁降水间歇期,把沙发、地毯、被子等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像吹风机、电熨斗等都可以用来去湿。空调的除湿功能别忘记,室温降到22℃左右,相对湿度能降低约50%。适时让家电处于待机状态也可驱散潮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梅雨季

2020年会特别冷吗

说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生态危机之首原因:

1、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2、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3、影响到主要生产领域。

4、导致极端天气过多,加剧了气候灾害影响。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今年会是最冷的冬天吗?

“今年冬天会偏冷还是偏暖,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断,目前尚无定论。”袁媛表示,今年我国冬季气候的预测意见,国家气候中心将会在10月底正式发布。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东亚冬季风环流的变率,进而影响我国冬季的气候异常。

在气候态上,我国北方地区9月中下旬就开始出现初霜冻,条件就是地面最低气温降至冰点。进入10月后,北方及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虽然气温较常年偏低,但这个季节也该到冷的时候了,突破冰点,出现初霜冻、降雪等,也属按期登场。

扩展资料

国庆假期,一股强冷空气席卷中东部地区,从内蒙古中西部经长江中游,一路贯穿我国南方地区。受其影响,东北、华北等地最低温度跌破冰点,河南、四川、甘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多个景区早早“解锁”冬季降雪模式:10月4日,吉林长白山气温骤降,突然降雪,长白山景区发布通知,10月5日,景区全天关闭;10月5日,华山景区迎来今秋第一场降雪。

2000年以来发生了5次拉尼娜事件。从5次拉尼娜事件的状况而言,冬季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2℃,部分地区偏低2℃以上。

一般来说,在多数拉尼娜事件盛期的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可能加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

人民网-今年会出现“六十年来最冷冬天”吗

气候要素有哪些

不是。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研究员袁媛指出,实际上,2020年10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其中典型代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气温降至冰点、出现降雪实属正常。从气候态(30年间的气候平均值)数据看,我国北方地区9月中下旬就开始出现初霜冻,条件就是地面最低气温降至冰点。进入10月后,北方及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虽然气温较常年偏低,但这个季节也该到冷的时候了,突破冰点,出现初霜冻、降雪等,也属按期登场。

国庆长假期间突如其来的降温让人感受强烈,从而让谣言越传越广。谣言短片中还振振有词,说这一切都是拉尼娜引发的。但实际上,此次降温过程是天气过程,主要是受到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这一天气现象与拉尼娜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袁媛强调,一般而言,在多数拉尼娜事件盛期的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可能加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所以,2020年冬天会偏冷还是偏暖,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判。

扩展资料:

袁媛表示,拉尼娜状态(事件)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与常年同期相比出现大范围偏冷,并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

根据监测,8月份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已经进入了拉尼娜状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秋季会继续维持拉尼娜状态,预计到今年冬季会达到峰值,也就是到今年冬季会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的出现,常常与整体“更冷的冬天”连在一起。2000年以来发生了5次拉尼娜事件,从5次拉尼娜事件的状况而言,冬季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2℃,部分地区偏低2℃以上。

参考资料:

人民网-将迎来“60年来最冷”冬天?气象专家辟谣

今年会迎来一个偏冷的冬天吗?

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它们是分析和描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资料。常用气候要素的有平均值、总量、频率、极值、变率、各种天气现象的日数及其初终日、某些气象要素的持续日数等。

气候波动周期

国庆假期期内的减温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已经发展趋势中的拉尼娜是背后八卦掌吗?拉尼娜的出现和维持会让今年冬天出现异常严寒吗?十一假期一股冷空气风靡中北部地域,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经长江中游一路围绕在我国沿海地区。受其知名度,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等地最低温跌穿冰度,河南省、四川、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好几个旅游景区很早开启冬景方式。

那么多地的下雪是不是出场太早?减温来的这般强烈,正常吗?袁媛强调,事实上,十月下旬在我国华北地区尤其是在其中典型性意味着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平均气温降至冰度、出现下雪实在是一切正常。从气候态数据信息看,在我国华北地区10月中旬就刚开始出现初霜降,标准便是路面最低温度降至冰度。

进到十月后,北方地区及中北部绝大多数地域尽管平均气温较长期稍低,但这一时节也该到冷的情况下了,提升冰度,出现初霜降、下雪等,也属按时出场。国庆假期期内始料未及的减温令人体会明显,进而让谣传越传越广。谣传短片视频中还义正言辞,说这一切都是拉尼娜引起的。但事实上,本次减温全过程是气温全过程,主要是遭受尺度大大气环流出现异常的危害,这一自然现象与拉尼娜并没有必定的联络。一般而言,在大部分拉尼娜事件成熟期的冬天,亚欧中高纬大气环流经整体观很有可能增加,危害在我国的强冷空气主题活动比长期更为经常,在我国中北部地域平均气温较长期当期稍低的几率很大。

可是,必须尤其强调的是,每一次拉尼娜事件的危害实际上各有不同,并不是每一个拉尼娜年的冬天在我国平均温度都稍低。并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情况下,危害在我国冬天气候的要素更为繁杂,北极海冰融化、亚欧降雪转变等要素都是会危害亚太地区冬季风环流的变率,从而危害在我国冬天的气候异常。因此,这个冬天会偏冷还是偏暖,必须在科学论证的基本上开展综合性判断。

1. 气候因子的周期变化

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周期当然受气候因子变化周期的影响。影响第四纪气候的自然因子很多,其变化周期差别也很大(表 11-15),从几百万年到几年的时间尺度,但是这些因子对第四纪气候影响程度不一样。从目前所获得的大量地质资料来看,在第四纪时期地球轨道三参数影响最为显著,而在短时间尺度的气候波动中,太阳黑子活动等起重要的作用。

表 11-15 主要的第四纪气候因子的变化周期

2. 第四纪气候波动周期

第四纪时期的气候波动周期在不同的时段是不一样的,根据对黄土、深海沉积物、冰心的研究,大体上以 1. 6MaB. P. 和 0. 8~0. 6MaB. P. 为两个转型点。在 1. 6MaB. P. 之前,气候变化为 100ka 和 41ka 的叠加周期; 在 1. 6MaB. P. 与 0. 8 ~0. 6MaB. P. 之间,气候变化为 41ka 的周期; 在 0. 8 ~0. 6MaB. P. 之后,气候波动为 100ka 的周期(图 11-26)。在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气候存在千年和百年尺度的变化周期。

3. 晚更新世气候波动事件

Dansgaard-Oeschger 振荡 简称 D-O 振荡,是发生在北半球晚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温暖气候的振荡事件,最早是从北极的格陵兰冰心中检测出来的。在 75 ~14ka B. P. 间,共发生了 24 次间冰阶温暖事件(图 11-36),温度波动的幅度可达 6 ~7℃。这类气候变化是在 10~ 30a 之内发生的,从一种极端温度状态到另一个极端温度状态的 “气候颤动”。这些温暖气候振荡的持续时间大约为 1ka,或几百年,温度在一年内发生迅速变化。在这些振荡中,格陵兰的温度变化近 7℃,降雪量增大到 2 倍,大气粉尘增加近 100 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振荡并不锁定间冰期的状态,而是锁定冰期的状态,使气候在两者之间反复振荡。

图 11-36 格陵兰冰心的 Dansgaard- Oeschger 振荡(据 Dansgaard 等,1993,修改)

图 11-37 北大西洋哈因里奇冰筏事件记录(据 Bond 等,1992; Grimm 等,1993; 修改)

哈因里奇冰筏事件 在北大西洋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深海沉积物中,在一些不同的层位中包裹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称为冰筏屑(ice-rafted debris),它的形成是由于来自北美和格陵兰冰盖崩塌形成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造成的。最早由 H. Heinrich 发现,故此把这一事件称为哈因里奇事件(Heinrich event),简称 H 事件。自末次冰期以来,共发生了 7 次,时间分别为11. 5ka B. P. 、14. 3ka B. P. 、21ka B. P. 、28ka B. P. 、41ka B. P. 、52ka B. P. 、69ka B. P. 。每次事件持续 1 ~2ka,其发生常常伴随海水表面温度、盐度和浮游有孔虫数量的显著降低(图11-37)。H 事件和 D-O 振荡都是发生在末次冰期的气候事件,它们分别代表的寒冷气候和温暖气候,H 事件对应着 D-O 振荡中气候最冷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振荡。从每次浮冰的大量出现到下一个冷期开始之前,大气和海水的温度都迅速上升,持续的时间约为 10ka。以 H 事件为界的 D-O 振荡称为邦德周期(Bond circle)。现今研究表明,H 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在冰期的最冷阶段(冰阶),冰盖(主要为劳伦泰冰盖)最厚,在其基部由于冰盖的屏蔽作用而积聚了大量地热,导致冰盖基底的亚融,冰盖就漂浮在一层融冰水之上,而不再与基底冻结在一起,冰盖会迅速向前滑动。如果冰盖下伏的是易变形的沉积物,如哈得逊湾,冰盖前缘每年要向前推进数百米甚至数千米,导致冰丘的快速崩塌,大量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形成 H 事件。大量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使海水的表层淡化,阻止或减弱了海水的热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 culation),造成低纬度的海水不能进入北大西洋,使海水的表面降温,气候变得寒冷。

新仙女木事件 在冰消期(deglaciation),大约从 14. 7ka B. P. 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博令间冰阶(Aller?d-B?lling interstade),持续了约 1. 5ka。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两种状态间振荡,但从没有真正地显示过停留在其中某一种平衡态。此后,在约12. 9ka B. P. ,北半球的气候环境又返回到冰期的状态,并延续了1. 2ka。这次短暂回返到冰期状态,称为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新仙女木事件是以在英格兰再次出现北极的极地八瓣花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命名的。在新仙女木时期,北大西洋表面温度下降了 10℃,劳伦泰冰盖再次向前扩展,大西洋中的浮冰和海冰可以向南延伸到 N45°。在约 11. 5ka B. P. ,新仙女木事件随着来自劳伦泰冰盖的巨大融冰水排泄事件的发生而突然终止,在 20 年内,北大西洋的海冰迅速向北后撤,气候开始变得温和,风暴减少,降水总量增加了50%,邻近大陆的温度在50 年内增高了7℃,转变成间冰期环境。至 11ka B. P. ,全球性间冰期气候最终形成,太阳辐射加强,残留在大陆上的冰盖融化(劳伦泰冰盖),末次冰期最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