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本县气象预报_日本熊本县遭遇洪水
1.<<创龙传>>的作者
2.我要所有天文学家的名字
3.“老夫”拼了,要所有天文学家的名字
4.英雄传说最早出的是吗
1.全球气候变化,过去的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
2.臭氧层破坏和损耗,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
由于ODS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气层中。在它们陆续升向平流层时,就会与那里的臭氧层发生反应,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迹象。
3.酸雨污染,现在"酸雨"一词已用来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颗粒物)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欧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区,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也是一大酸雨区。
在北欧,由于土壤自然酸度高,水体和土壤酸化都特别严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导致鱼类灭绝。美国国家地表水调查数据显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约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估计,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东部)对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个湖泊是酸性的。水体酸化会改变水生生态,而土壤酸化会使土壤贫瘠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4.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
5.水危机,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根据国际经验,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复使用的淡水是一个基本指标,低于这个指标的国家可能会遭受阻碍发展和损害健康的长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已低于这一指标,主要位于西亚和非洲,总人口数已过亿。另一方面,由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固体废物渗漏、大气污染物等引起的水体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量大大减少了。
6.森林植被破坏,由于推测的难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尚无准确数值。但据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约为30-60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20%-40%,其中约一半是热带林(包括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另一半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从森林植物的干重测定值来看,热带林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两倍,所以,热带林占陆地总生物量的很大部分。
7.生物多样性锐减,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8.海洋破坏和污染,据估计,全世界有9.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捞的1.01亿吨鱼中,有77.7%来自海洋。当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3以上的海洋鱼类已被最大限度或过度捕捞,特别是有数据资料的25%的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另有44%的鱼类的捕捞已达到生物极限。
而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最终都进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0淤泥和废水、废物带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变,使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
<<创龙传>>的作者
在一些国家,资本家或生产单位的经济人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任意向自然界排放各种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大气和水源的污染,造成社会公害,引起许多疾病,使广大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对水源的污染有多种,其中“水俣病”就是举世闻名的日本公害之一。“水俣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熊本县水俣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俣音玉)
1950年在水俣湾附近渔村中,发现一些猫步态不稳,抽筋麻痹,最后跳入水中溺死,当地人谓之“自杀猫”。1953年水俣镇发现一个生怪病的人,开始只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近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一会酣睡,一会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1956年在这个地区又发现五十多人患有同样症状的病。经过对病的调查和研究,在1962年才确定水俣病的发生是由于汞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常期食用被污染的鱼和贝类引起的甲基汞慢性中毒。这是从水俣镇的工厂排放的氯化甲基汞污染海域,使鱼和贝类中毒造成的。继水俣镇之后1963年,日本新泻县又有大批自杀猫、自杀狗出现。13年在有明海南部沿岸的有明町等地又发生了水俣病。据报导这三次发病人数共计900多人,实际上在日本受害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仅水俣镇受害居民已有一万人左右。
汞俗称水银,它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部门。汞及其化合物都是有害物质,尤其是汞的烷基化合物的毒性更大。汞及其化合物可以通过呼吸或消化系统进入人体。无机汞进入人身体后,含汞浓度最高的是肾脏和肝脏。有机汞在人脑中蓄积最为显著,其次是肝和肾。汞中毒后的临床症状即如“水俣病”症状。
造成水污染的工业公害除汞外,还有酚、氰类、铬、砷及某些重金属盐等物质。这些物质从工厂及科研单位排放出来,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在国内外都时有发生。因此在发展国民经济,加快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防止污染,使人类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黑风暴:沙尘暴的一种,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
18世纪以来,大批移民来到美国西部平原,滥垦滥伐,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3次黑风暴。1934年5月的一次风暴持续了三天三夜,从西海岸一直吹到东海岸,形成了东西长2400千米、南北宽2400千米、高达3400千米的灰**尘土带。风暴以每小时100多千米的速度向东推进,横扫北美大陆,尘暴过处,天昏地暗。中亚哈萨克地区,由于50年代大量开垦荒地,引起大面积土壤;风蚀,也发生过类似美国30年代的尘爆。在中国北部116万平方千米的沙漠中,有39%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尘暴而造成沙漠化的。
沙尘暴是一种突发的、高强度的风沙灾害。中国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之巨。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以及陕西和内蒙古的中西部,是中国沙尘暴的多发区。1993年5月5日的特大沙尘暴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遭受巨大损失,死亡85人,伤残264人,失踪31人,直接经济损失7.25亿元。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1. 海啸,从某方面来说可以认为是自然灾害,但是如果不是不是因为人为的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环境,也不会酿成这么大的悲剧。
2.洪水,98年洪水是个很好的例子,长江下游大量的围湖造田,上游植被遭到破坏,从而造成洪涝灾害。
3.温室效应,这个问题应该会慢慢凸现出来,因为人类破坏大量的森林,二氧化碳升高,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一些海拔较低的国家面临威胁,比如旅游胜地 马尔代夫,将面临灭顶之灾。更重要的是,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所以**“后天”里的自然灾害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的重大进步。
在古代,人类和自然是不平等的关系,人类是弱者,处处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却无力改变自然。于是人类把大自然视为敌人,战天斗地成为一项难得的品质,愚公精神千百年来受到不断颂扬。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如杀虫剂、油漆、洗涤剂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构成,进而改变了地球气候;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人类施加给它的,它最终都要归还人类。被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区,畸形儿和绝症的出现比率大大高于正常;石油一旦枯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定遇到问题;气候异常必定带来水灾或干旱,饥荒也将伴随着种种天灾降临人间。“凶恶的自然”将再一次让人类成为弱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又将回到起点。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保护“温和的自然”,不让它继续恶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经历工业化,在自信心极端膨胀之后的可贵共识。
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10年前,178个国家的***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聚集,共同商讨保护环境的问题。与会***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人类的和发展。19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订了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由于减少排放阻碍经济发展,美国这个二氧化碳头号排放国却拒绝执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地球峰会”上,各国***和科学家继续商讨改善环境的。
10年过去了,人类在保护环境问题上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分歧仍然严重。地球现在到底处在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呢?
7个可喜进步
环保意识在增强
经过长期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为很多人和所接受,人们开始关心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并希望这种影响不会恶化自然环境。间开始通过合作来处理环境问题,1992年里约热内卢峰会、19年京都气候会议和去年的约翰内斯堡峰会都体现出了世界环保意识的加强。虽然,美国因为自身利益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对未来跨国环境合作造成重大损害,但国际环保努力的进程却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清洁汽车问世
汽油电动混合型汽车已经问世,并且已经在日本、西欧和美国的道路上行驶,这种汽车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美国克罗拉多州的“超级汽车”公司的发明家们正在研制零排放的汽车。其中一种汽车设计是以氢气作为燃料,发明者声称,开这种汽车外出度可以不带饮用水,因为这种汽车排出的就是100%的纯净水。而电动汽车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个人代步工具。
封杀12个“环境杀手”
2001年在瑞典城市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会议上决定在全球范围内限制使用12种碳、氯制剂的化学药品。此举是为了保护空气、水和土壤不受污染。会议呼吁限制或完全消除顽固的有机污染物如氯气、DDT农药和PCB农药等等。1987年通过的禁止使用氟里昂(CFC)的协议已经发挥作用,地球臭氧层的破坏速度变缓。
生态旅游的发展
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生态旅游社会”把生态旅游描述为“保护环境和支持当地人民的负责任的旅游”。生态旅游和它所产生的利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支持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长。自然环境同文化传统一样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动力。但环境主义者仍然担忧,生态旅游市场经济的作用远远大于保护环境的意义。
企业的环保运动
大公司日益意识到,环境保护能够帮助它们吸引更多的客户。施乐公司的“无废物”回收了该公司工厂2002年产生的80%的无危害固体废料。它还把6万多吨的已填埋电子废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施乐公司的这个举动一年可节约数百万美元。施乐公司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受到环保团体的欢迎。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识到环保回收的巨大作用,壳牌、IBM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清洁”。
更环保的建筑
环保建筑物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减少能量消耗。欧洲一些民宅的屋顶开始安装吸收太阳光能量的瓷片,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壕沟”公司也开始在办公室的屋顶安装高性能的隔热玻璃。而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市的Chesapeake Bay基金会总部的办公楼的环保设计更是超出一筹,利用特殊贮水装置,办公楼的抽水马桶用收集的雨水冲洗;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来向办公室提供电力供应。相对普通的同样面积的建筑,这栋办公楼只消耗了三分之一的电力和十分之一的纯净水。
酸雨危害的减少
美国和欧洲已经证明了减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对地球表面环境有相当大的改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来减少酸雨对环境的巨大危害。它们开始禁止在工厂中使用炭作为燃料,转而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例如天然气和净化炭来发电。汽车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标号更高,燃烧后二氧化氮的排量大为减少。酸雨在美国和西欧的危害已经大为减轻,以英国为例,酸雨危害在过去15年里减轻了一半。
7个值得忧虑的迹象
地球变暖
科学家已经发出警告,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会使气候急剧变化,海平面上升。据美国全国气象局的统计报告,美国2001年11月到2002年1月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是自1895年以来最高的。同样,全球范围内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也是自1895年以来最高的。气温上升的直接威胁是海平面上升,同时会引发其他的极端气候现象,造成自然灾害。
对石油无节制的需求
地球上有很多河流,但还有一条河流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石油形成的河流。每天石油形成的河流都围绕在我们身边,而这条河流的流量是每秒钟1100立方米。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的消耗量增加了14%,而且还在不停地增加。在每年向大气排出的240亿吨二氧化碳中,有40%来自石油的燃烧。在人类历史上,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是42万年来最高的。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石油储备聚集在中东地区,这也成为该地区政治和经济不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有的时候,人们会认为上天太厚爱中东地区,给它如此集中和富裕的液体黄金,但是石油虽好,却也给该地区带来永不结束的冲突和纷争,在这些石油耗尽之前,这种冲突和纷争似乎没有结束的时候。
逐步消失的湿地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湿地的重要性。湿地为鱼类,许多鸟类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成为生态系统里重要的环节。另外,湿地有很强的消化污染物的能力。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湿地的面积正在高速缩减。从美国的亚马逊盆地到伊拉克,湿地都逃不过悲剧命运。湿地消失的根源是人类的农业活动、水利活动和其他发展活动。开垦更多的耕地,修建更多的大坝使湿地逐渐消失。科学家们估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湿地面积已经缩减了50%。31年前,132个国家曾在伊朗签定了《保护湿地条约》。但是实际上条约的约束力和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超级大坝不断增加
人们以为修建超级大坝显示了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确,大坝改造了自然,提供了电力,但也给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大坝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向,改变了洪水自然泻洪的方向。大坝在地面上形成非天然的蓄水库,这样影响了鱼类的自然分布。在1950年,世界范围内的大型大坝大约有5000个,但到了2000年,超级大坝的数量激增到45000个,而且规模不断加大,对自然的改造作用也越来越大。平均来说,每天都有2个高度超过15米的大坝建成,新建大坝基本上都位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巨型大坝高度超过180米,宽度超过1500米。修建这样的大坝的代价是惊人的,要淹没大面积的土地,无数物种要另择栖息地。
越来越少的珊瑚礁
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的栖息地是珊瑚礁。但是在过去的50年内,珊瑚礁的数量已经减少了27%。光是在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中,世界珊瑚礁的数量就一下子减少了16%。造成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变暖。当然,海洋中来自太阳的辐射增加和渔民野蛮的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
过度
人类科学技术使速度和数量都超过了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这样的结果是很多鱼类的数量正在锐减,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现在每年海洋中鱼类的总量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科学家们提出把特定的海洋区域划为保护区,停止,让大自然有时间和机会重新积蓄。但人类似乎不愿意给自然这样的机会。限制会直接影响渔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而鱼类市场只讲究价格和利润却从不考虑物种保护。
核废料的处理
2003年全球超过440个商用核反应堆会产生超过11000吨的核废料。如何处置这些核废料给人类提出了难题。首先这些核废料很可能会有泄漏的危险,其次这些核废料很可能被恐怖分子获得,从而用于可怕的目的。美国有超过100个核反应堆,产生的核废料占世界总量的25%左右,而处理核废料的核垃圾场就更多了,共有131个。共有超过一亿人生活在核垃圾堆附近1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无论将核废料运到哪里,都不可避免地给当地造成污染。利用核能越多,类似的污染就会越多。在享受核能的超级动力时,人类千万不要忘记核废料的隐忧。
7个震惊的声音
“目前人类对保护地球的意识空前地提高,但大规模、大范围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的行为并没有减缓。我对人类在科技上的成绩感到鼓舞,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又使我绝望。”
――――E.O.威尔逊,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
“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海洋的保护是相对落后的。因为人类一直都认为海洋是这样的巨大而丰富,难以想象人类的活动会对这样的巨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幸的是,我们已经对海洋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
――――简?卢布彻科,美国俄勒冈大学海洋生态学家
“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10年里,人类对大气化学构成的认识进步了很多。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温室气体’这样的名词,也知道工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地球气候变暖。但是人们对‘温室气体’的其他危害还一无所知,就像10年前一样无知。”
――――雪莉?罗兰,加州大学埃文分校大气化学家
“人类种植农作物的同时也破坏了土壤的表土。大量的表土被刨起,然后随河流被冲到海洋里。在海洋里,农药和杀虫剂不断积聚,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危害在逐日增加。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人类要改变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要多种深根植物,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
――――韦斯?杰克森,农作物遗传学家 “温室气体使大气的温度升高,同时也使海洋的水温升高。一旦海洋的水温升高就是全球性的灾难,因为洋流的运动会使全球各地海洋的水温一样高。”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学海洋地图学家
“合成化学制剂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但是它们也是干扰荷尔蒙的元凶。合成化学制剂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影响了人类和所有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发展。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禁止合成化学制剂在商场里出现,我们还要继续承受它们带来的副作用。”
――――柯尔朋,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野生动物与污染物部主任
“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上,‘地球峰会’可以说是一次转折点。希望人们能意识到,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对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的保护将影响未来地球的运作机制。”
――――哈尔?穆尼,斯坦福大学环境生物学家
7个善意的警告
“如果人类持续现在的行为而不做任何改变,那么到21世纪结束的时候,地球上的物种会减少一半。如果这些数据都不能改变人类的行为,还有什么会使人类警醒呢?”
―――E.O.威尔逊,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
“当被问到‘你从自然得到什么东西?’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食物、纤维、药物和基因。但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其他服务。它净化着空气和水源,调节着气候,使贫瘠的土壤肥沃,控制着害虫和病原体。只有当我们失去这些服务时,才会意识到它们的可贵。”
――――简?卢布彻科,美国俄勒冈大学海洋生态学家
“厄尔尼诺现象使人们开始警觉,但是谁也说不清下一次厄尔尼诺什么时候再来。没有人知道,它的恶果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如果是突变的,那自然就是不准备给人类任何机会了。”
――――雪莉?罗兰,加州大学埃文分校大气化学家
“农业和野生动物的关系已经得到重视,但农业和海洋的关系却还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前曾经有人警告过,再不控制农业,野生世界就要完蛋。现在我要警告,如果再不控制农业,海洋就要完蛋。”
――――韦斯?杰克森,农作物遗传学家 “100年前,当飓风袭击人类时,当时的人们只会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已经能够预报飓风,了解飓风的力度和方向,为人们尽量减少损失。100年以后我们需要的是同样了解其他极端的自然灾难。”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学海洋地图学家
“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化学制剂能够进入子宫,影响人类的大脑发育、影响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人类需要聪明的后代,也需要明智的政策制订者。”
――――柯尔朋,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野生动物与污染物部主任
“历史证明,少数人的意见可以唤醒公众的关注,进而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向。现在科学家们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我们将提出更多的、更明确的证据使公众和政策制订者改变想法。”
―――哈尔?穆尼,斯坦福大学环境生物学家
7个生态天堂
Kruger国家公园
位于南非的Kruger国家公园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灌木丛组成,是世界上哺乳动物最集中的地方。Kruger国家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这里是一个区,为了的方便放养了147种野生的哺乳动物,包括猎豹、白犀牛。另外还有超过500种鸟类。后来,处于当时一种相当创新的观念,Kruger被简称国家公园。
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
这是位于太平洋偏远海岸的生态保护区,目的是保护海洋鱼类。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于1988年成立,为了限制当地毫无节制的活动。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的面积为330平方公里,有超过450种海洋鱼类安逸地在这里生活。在Tubbataha礁石国家公园中,任何的活动都是违法的。可遗憾的是,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海洋保护区实在很少。
Prespa公园
Prespa公园是一个跨国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成立。2000年,阿尔巴尼亚、希腊和马其顿签署协议成立跨三国的自然保护区。Prespa公园保护的主要是区域内的湿地,在这里生活着超过160种鸟类,有另外几百种鸟类路过这里,或者会在这里做短暂停留。现在Prespa公园已经成为很多珍稀鸟类最后的乐园。
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
在秘鲁的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保护区。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的占地面积是1万平方公里,在这里有着茂密的森林。而在保护区里,所有的破坏行为被严格禁止。另外Bahuaia Sonene国家公园也保护着流过公园的3条河流的水,自2000年开始,在这些河流里也被禁止。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生活着超过200种哺乳动物、900种鸟类和1200种蝴蝶。
Nahanni国家公园
在加拿大的西北部,占地4760平方公里的Nahanni国家公园保护着加拿大最崎岖不平、最天然的土地。在Nahanni国家公园里没有一条道路,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的痕迹。这里有很多自然的奇观,包括天然大峡谷,落差为92米的宏伟大瀑布(这个瀑布的落差比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高一倍)。但是加拿大禁止将这里天然的美景开发成旅游,每年只有大约900个探险者进入Nahanni国家公园。成立于16年的Nahanni国家公园于18年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这在诸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Nahanni国家公园是惟一的。
Chitwan国家公园
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Chitwan国家公园是南亚地区非常有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在这里,鳄鱼自由地游在河里,还有包括孟加拉虎在内的珍稀哺乳动物生活在这里。自13年成立以来,属于尼泊尔的Chitwan国家公园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项目,游客从13年的每年1000人发展到现在每年超过10万人。不过这对自然保护区不是一件好事,但的是,在这里的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逐年增加。
Goualougo三角地带
Goualougo三角地带是个商业和自然保护成功结合的保护区。这个非洲著名的森林保护区同样也是大伐木公司表演的舞台。伐木公司向世界证明,他们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扮演破坏者的角色,事实上,在Goualougo三角地带,伐木公司获得利益的时候,森林的再生也得到了保障。Goualougo三角地带是民主刚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在这里,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密度是世界最高的空气污染(air po11ution)空气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形成危害动、植物,影响其生存的现象。大气中C0、NH3、SO2、H2S、Cl2、03和N02等物质的正常含量均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对动、植物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19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上述物质大量排入大气,使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影响到动、植物生命活动乃至人体健康。 污染物的来源 有的来自自然界(如火山喷出的烟灰),有的来自人类活动,其中工业、交通运输产生的废气是主要的污染源。空气污染可分为气体污染物和气溶胶状污染物两大类。气体污染物包括SO2,、03,、氮的氧化物以及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物包括固体粒子(粉尘、烟尘气)和液体粒子(烟雾、雾气)两类。直接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叫一次污染物。空气与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反应,或空气中光化学反应引起的污染物变质所产生的新污染物,叫二次染物。空气污染物种类很多,其中对农业威胁较大的约有十多种,如SO2、 HF、C12和光化学烟雾等。 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物的影响 水平风速和对流层高度是影响大气稀释空气污染物能力的两个气象要素。当农田上空主导风向来自污染源时,农田容易受有害气体的危害;风力强弱则影响空气污染物的扩散速度、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与平均风速成反比;通常午后湍流强,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有利于扩散。夜间晴朗无风,近地面逆温层可使污染物在地面上停滞积聚,加剧空气污染的程度。另外,在准静止的高气压系统中,由于下沉逆温阻止下层排放的污染物扩散到大气上层,可形成近几百米厚的污染层。各国多次发生的严重空气污染大都是在低逆温层、风速小和无雨的气象条件出现几天之后形成的。 空气中一些污染物例,如SO2和悬浮于空气中的农药颗粒等,经雨水淋溶落到地面,又可污染土壤和植株。 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一般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组织,干扰酶的作用,阻碍代谢机能,有的有毒物质在体内还可进一步分解或参与合成过程,产生新的有害物质,侵害细胞组织,抑制光合作用,使生长受阻、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其危害分为急性、慢性和不可见危害等。高浓度污染物造成急性伤害,引起产量显著下降,低浓度污染物,在长时间作用下,造成慢性危害,一般症状不明显。不可见危害只造成生理上的障碍,一般没有症状。 植物受空气污染危害的程度,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污染物浓度和植物接触它的时间;植物本身的构造和所处的发育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良好的供水和空气湿润,较高的C02浓度等,都能导致叶片气孔开放,易受污染危害。 植物对大气的净化功能 不少植物具有一种以酶作催化剂的潜在解毒力,能够分解一些有毒物质,或形成一些大分子络合物,暂时可以降低毒性。1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滞灰尘30多吨,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00多公斤S02,柑桔树的叶子可吸收储存硫达1%,青杨和桑树具有较强的吸收铅尘的能力,加拿大杨、银杏、榆树、梧桐、桉树等都是较好的“天然吸尘器”。草坪的吸附粉尘能力比裸露地面大几十倍。因此环境科学的任务之一,是要充分发挥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选择吸收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扩大造林绿化面积,根据污染源位置、污染物汇集区的地形地势、风向和污染气体的季节分配,统一考虑构成一种包围式或隔离式的林带,使含尘气流在移动中途被树林吸收。另方面要研究取控制或减少排放污染物的措施,以保证大气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
我要所有天文学家的名字
田中芳树
田中芳树,原名田中美树(たなかよしき),又有称为「皆杀的田中」、「著作多数,完结作少数」的代表作家。1952年10月22日生于熊本县本渡市,12年入读学习院大学文学部国文科,并在年于学习院大学文学部人文科学研究所(国文学专攻)修毕博士课程。在少年时代酷爱,小学时因身体不好而曾习剑道。自小酷爱阅读的他,高中时代便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的读物,为撰写奠下了理想的基础。就读学习院大学时,田中芳树开始尝试创作推理并参加比赛。15年,发表处女作品《寒泉亭》,入选学习院大学第四届「辅仁会杂志赏」。18年,以『李家丰』为笔名投稿,以《在绿色草原上......》夺得日本推理杂志《幻影城》第三届新人奖。自此田中芳树便从推理及幻想故事的写作风格中,慢慢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笔触。
1982年,改笔名为田中芳树,个人第一套长篇《英雄传说》发表。田中芳树凭《银英传》成为日本文坛无人不晓的名字,并在1988年以压倒性的人气获得「星云奖」。擅长撰写幻想故事的他,未几便成为『架空历史』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趣味性和思想性兼备,广为人所称道,自然顺利登上日本畅销作家之列。其后《银英传》这套二十册的长篇科幻作品中译本(日文版原著共十册)进军中文图书世界,亦迅速赢得不少赞誉,台港两地很快便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银英传拥护者』,除了在新闻组上充满著形形有关故事、人物的讨论之外,更有不少『忠心』的读者制作研究《银英传》及向其『致敬』的网页。这部作品亦先后出现了、动画及计算机游戏等等各个不同的版本,足见《银英传》掀起了怎么样的一个热潮。
田中芳树的作品题材丰富,在科幻、冒险、悬疑、历史各领域都有佳作,以壮阔的背景、幻想罗曼史、细密的结构、华丽的笔致闻名。著名的长篇作品有《英雄传说》、《创龙传》、《亚尔斯兰战记》。而在以中国为题材的历史方面,则有《风翔万里》、《红尘》、《奔流》和《中国武将列传》。并曾与历史名家陈舜臣合著《中国名将的条件》;并与井上佑美子合著《长江有情》。其他作品方面,有《红蔷薇新娘》、《梦幻都市》、《马法尔年代纪》、《地球仪的秘密》等作品,短篇集则有《战争夜想曲》、《流星航道》、《中国幻想》、《半夜旅程》等。
田中芳树一直深爱中国历史,因此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中国文人气息,笔下的许多人物,不少也都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里面英豪枭雄的影子。在读过《隋唐演义》之后,他更锲而不舍地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数据搜集,写出了《风翔万里》这本详述家喻户晓人物花木兰事迹的作品,当中描写之细致、数据之丰富,委实叫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读者汗颜。
田中芳树(TANAKA YOSHIKI),男,宇宙历负849年(公元1952年)生于系中太阳系第三行星上当时一个叫做日本的国家的熊本县。他以笔为刀,如麻,因此被誉为“杀尽众人的田中”。
BBS上曾经有人将田中芳树和金庸并称为“亚洲文坛的东方双璧”。这一句话引发了网上近一个月的关于“田中是否有资格与金庸并驾齐驱”的论战。人们之所以总喜欢将田中和金庸一较高下,也许因为他们二人的作品的确有不少可比之处。
其一,他们都是畅销作家。金庸的鼎鼎大名自不用多说,只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在国内田中芳树的名气似乎不及金大侠,但如果提到《英雄传说》,喜爱日本的朋友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仅国内盗版的《银英》就翻印了四次以上。
其二,二人都以精通中国古代历史而著称。
丰富的历史知识 田中的通常被称为“架空幻想”,甚至被划入科幻之列,但实际上田中所描绘的主题永远是“历史”——侧重于政治和军事的历史。田中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如《英雄传说》、《亚尔斯兰战记》、《创龙传》、《梦幻都市》和《红蔷薇新娘》等;另一种是貌似的“历史”,如《风翔万里》、《长江落日赋》、《红尘》、《纐缬城绮惮》、《海啸》、《奔流》等等。
后者讲述了有史可考的“真事”,他写这些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以愉快的方式了解历史和人物而已”。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比如《风翔万里》中的花木兰、《红尘》中的梁红玉、《奔流》中的祝英台)的作用只是带领读者走入历史当中,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观察历史,用他们的经历将一个时期内的历史贯穿起来。在田中的笔下,枯燥的历史变得有声有色,仿佛死去的时间又复活了一样。如果各位看过他的《风翔万里》,一定会对他将隋唐时期那段混乱的历史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个日本人呀!)。
他对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实在是另绝大多数中国人望尘莫及。此外,田中还编译了《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演义》、《郑和航海记》等描述中国历史的著作,田中对书中出场人物的生卒年月都做了详实的考证,可见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对中国历史的喜爱。(当然,从《英雄传说》等书中可以看出他的世界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也非同一般。)
冷酷的历史规律 和金庸相比,田中书中的“历史”的味道更浓一些。金庸所写的是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故事,由于最初连载在报纸上,书中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不断出现的奇遇和巧合。而田中的有整体的构想,本身就像是一部沉重的史书,推动故事发展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加上田中经常以后世历史学家的口吻使用类似“那一年某人**岁,距某历史的发生还有***年”的句式,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听历史车轮前进时发出的不可抗拒的声音。
田中笔下故事的发展也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他在贯彻这一点上毫不手软。他在《英雄传说》里为了验证“英雄也会死于感冒或刺杀”的理论不顾读者的强烈反对杀死了莱因哈特和杨威利,这与金庸笔下那些总能逢凶化吉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重读《银英》,就会发现田中早在“野望篇”的第一章中就曾经提到“世事盛衰无常,再强大的国家也终有灭亡的一天;再伟大的英雄一旦权力在握,日后必定腐化堕落。生命亦然。许多战场上勉力挣扎图存的勇士,因一场感冒断送了性命;在血腥权力斗争中获胜的人物,丧命于名不见经传的暗杀者手上。”这也许正是对莱因哈特和杨威利的命运的暗示吧。
金庸所着力刻画的是人和人的感情世界,而田中写作的重点则在于政治、军事以及宗教等等社会现象,即构成社会的人类的总体,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那些创造历史的帝王将相们,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往往是社会制度发生彻底变革的群雄逐鹿的历史时期。比如《亚尔斯兰战记》实际上所描绘的就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而《英雄传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未来,其社会制度的实质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从故事的结局我们可以猜测田中的政治观点偏向于“改良”。他所赞成的是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比如《银英》中最终取的实际上是君主立宪的制度。
尖锐的政治批判 田中经常被说成有“政治洁癖”。这也许是因为他对所谓的政治家的腐败和政治阴谋进行了大但的揭露。比如《银英传》中的特留尼西特等人,使读者总是不自觉地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不由得对田中的敏锐洞察力和勇气佩服得五体投地(由于我没有田中的勇气,在此就不举例了)。尤其在《创龙传》中,因为故事发生在现代的日本,田中一改以往的“指桑骂槐”,对当今的日本进行了直接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他还在后记中号召读者“赶快去买此书吧,也许过几天就会被文部省列为了!”不过我个人以为,这样的书在日本仍能出版,可见现在的日本还是有一定言论自由的,使我不由得对日本也佩服了起来。正因为田中常常在嬉笑怒骂之间将政客们阴暗的伎俩轻松地抖露出来,明白得似乎连小学生都能读得懂似的,所以有人戏称他的作品为“政治学的小学教材”。
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所谓政治,永远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但在田中心目中最弥足珍贵的词大概就是“民主”了。对于“民主”与“专政”的辩论是他作品中的一大主题。最坏的民主和最好的专政究竟哪个更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田中本人倾向于选主,但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矛盾之处。他的作品中最接近作者本人形象的人物是《银英传》中的杨威利。与历史的创造者莱茵哈特相比,杨是作为历史的评论者,即作者的代言人出场的。虽然田中在《银英传》中描绘了一个腐败的民主体制和一个在莱茵哈特的领导下近乎完美的专政政体,但正如书中的杨威利所说:“不能因火灾而否定火的价值。”而杨本人也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民主”而奋战到了最后一刻。深知民主政体也并不完美,且必将导致种种社会弊病的产生,田中也没有将其彻底根治的良策,但他相信至少与“专制”相比,“民主”是人类更好的组织形式。
田中所崇尚的“民主”主要是思想上的自由。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他无疑是在“以古喻今”,作品中的很多情节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形。与金庸相比,田中笔下的人物更具有现代感,毫无封建思想的束缚。对于那些不择主君的愚忠的满嘴儒家道德的臣子们,比如《红尘》中的李若水,他所有的只是怜悯。他最蔑视的就是那些懒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思想奴隶”们。他对广木不仁的民众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彩。“让有机可乘的其实是那些不愿花精力思考问题的沉默的旁观者。”“民众所喜爱的并非自主性的思考及随之产生的责任,而是命令、服从及责任免除。在民主政治中,该为政弊负责的是选择不合格的从政者的民众本身;而专制政治则不然,民众不愿自我表现反省,而喜欢轻松且不需负任何责任地大肆抨击为政者。”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首先必须有民众的觉醒。 不可避免的战争人类的历史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朝代的更替更是建立在无数的鲜血与枯骨之上。对于“战争”,田中也有很多睿智的评论。“有史以来,人类的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有些人认为存在某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另一些人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可贵。当人们发动战争的时候,就鼓吹前者;当人们想要停止战争的时候,就宣扬后者。于是,战争与和平就这样不断重复下去。”虽然田中崇尚和平,但并不否认战争存在的必然性。“在人类历史上原本就没有永久的和平,所以我也不会有如此的期望。可是,只要有几十年的和平就可以使时代富足了。如果我们必须为下一带留下某些遗产的话,我想最好还是和平吧。而把前一代遗留下来的和平维持下去,那就是下一代的责任了。如果每一代都不忘记自己对下一代的责任的话,那么大概就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了吧。如果忘记了这一点而把先人的遗产坐吃山空,那人类就得再从头开始了,那也不算坏事。”
不存在的正义 成者王侯败者贼,这是冷酷但客观的历史规律,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正义。所以在田中笔下,那些以华丽的词藻来渲染“正义”的,往往是最不义之人。“我最讨厌的是把自己藏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赞美战争,强调爱国心,把别人推到战场上去,而自己在后方过着安乐生活的人。”“莫大的流血,国家的破产,国民的穷困。如果要实现正义就不能缺少这些牺牲的话,那么正义就好像是一个贪欲之神,丝毫不知廉耻地要求一件又一件的祭品。”
与金大侠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同,田中对于“爱国主义”毫无赞美之意。“国家”是什么?一个阶级对令一个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或在战争中有共同利益的人的集合。所以对于战争双方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并没有讴歌的必要。“无论是名将或是愚将,其的记录是一样的。愚将了自己一百万人时,名将则杀了敌人一百万人。”“兵学所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成果。残酷地说,即是如何有效地杀死自己的同类。”在残酷的战争中,只有生存下来的一方才有资格谈论所谓的“正义”吧。
疯狂的宗教 宗教也是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对战争的态度不同,田中给与宗教的是几乎完全负面的评价。比如《银英传》里的“地球教”、《创龙传》中的“神圣”、《亚尔斯兰战记》中的依亚尔达波特教和魔道士们,充当的都是小丑般不光彩的角色。田中对于宗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它们所宣扬的对所谓“绝对真理”的盲目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创龙传》中田中写道:“人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只为了贯彻宗教的信念;当神、国家、民族、思想这些名词成为一种疯狂信仰之时,理性与人道观念顿时灰飞烟灭,转移成无限的自我正当化,所以他们可以婴儿、在地铁散布沙林毒气、以机关枪扫射非武装的民众……”
虽然田中认为“真理”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他并不主张逃避现实,比如在《奔流》中,他对南北朝时期梁的一代名君萧衍晚年信佛表示不屑。《银英》中他对“地球教”的回归地球的思想的评语是“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长大了就不能总睡在摇篮里。”而对于《亚尔斯兰战记》中的辛德拉国王那样将自己难以决定的事推给“神”去裁决的懦弱无能之辈,他更是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此外,廉价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宗教一样都是田中痛斥的对象。“做坏事的人很少会拥有‘我在做坏事’的自觉,大多数人都是搬出爱啦、国家啦、教祖啦这一类将自己成正义英雄的理由。”他还曾经在《创龙传》中提到:要煽动士兵们的作战情绪,就不能把他们称作“士兵”,而应改称“战士”,因为后一种称呼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为“正义”而战。他们需要的不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什么是所谓的“正义”,而只是一种虚幻的荣誉感。
田中式的爱情 历史上的才子佳人是作家们争相描写的对象,田中则不同。对于田中笔下的爱情,读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田中的作品是相当严肃的,绝没有“戏不够,爱来凑”的情况发生,书中虽不乏才子佳人,但并无缠绵悱恻的描写,故事中爱情占的比例相当小(真正偏重“爱情”的主题似乎只有《银英》外传《污名》中的“重要的不是谁爱着我,而是我爱的是谁”而已),而且似乎不如读者们所期待的那样浪漫。甚至有人怀疑莱茵哈特和他的王妃希尔德之间是否有真正的爱情,亦或只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纵观田中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心目中的爱情并非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而是表现为一种相互的信赖。女性对于男性的爱使她们全身心地信任和支持对方。比如《银英》中西尔德对莱茵哈特、菲列特利加对杨威利,《创龙传》中的鸟羽茉理对龙堂始等等,她们聪惠能干,都是“英雄”身边不可缺少的助手。不知现实中的田中夫人是否也属于这种类型。
其三,二者的作品都能做到“雅俗共赏”,这也是他们的能够畅销且经久不衰的原因。“雅”的思想内涵套上“俗”的外衣才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金庸和田中的作品都是“老少皆宜”的。有人醉心于金庸书中的出神入画的武功套路、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欣赏田中书中的波澜壮阔的宇宙战争或崇拜书中的超级帅哥;而另一些人则感叹于金庸对于人性的剖析和田中对于历史的思考。
不过金、田二者也有细微的差别。读金庸的的时候大家都是手不释卷,一气呵成吧?虽然田中的同样精彩,阅读的时候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思考、消化,不然神经仿佛不能承受历史的重压似的。(对于田中的作品而言,“老少皆宜”中的“少”需要有个限度。一个小学生可能会手捧金庸大作读得津津有味,但他能不能读懂并欣赏田中的作品就很难说了。比如《银英》,出场人物的姓名又多又长,且一开篇就是在某些人眼中看似枯燥无味的史书般的“系史概略”,于是有些人就知难而退了。)虽然田中也重视故事情节,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融入情节之中,即使在如《创龙传》等较为轻松的作品中也不例外。田中书中的内容总是为了烘托主题而存在的,没有为了取悦读者而精彩的情节。
当然,作为畅销书,田中的作品在严肃中也不乏幽默。比如《银英》中“红茶王子”杨威利的大智若愚,《亚尔斯兰战记》中那尔萨斯对于绘画的自我陶醉,而幽默成份最多的作品要数被作者自己称为“搞笑家庭”的《创龙传》了,书中灵牙利齿的龙堂家四兄弟的斗嘴总是让读者笑得前仰后合。(看这部书的时候总觉得田中好像是在自娱自乐,四海龙王不需花飞机票钱就代替他本人完成了周游世界的梦想。)另外田中的作品中还存在一些另读者忍俊不禁的“田中定律”,比如“战场上的英雄=情场上的白痴”。看到莱茵哈特向米达麦亚请教怎样求婚的时候,各位都不禁哑然失笑了吧。
说到“田中式的幽默”,就不得不提起“田中式的语言”。在遣词排句方面田中芳树可谓与众不同。由于他的句子中经常出现又多又长的定语,加上中国的翻译水平不高,经常让读者看得一头雾水(比如《创龙传》的开头处写道:“托急剧的天气变化和即使预报再偏差也不会破产的气象局之福,感觉就好像是在棒球比赛九局后半被打出了再见全垒打”。圈子绕得够多吧?),于是就有人斥责他的语言过于生硬。(我强烈建议那些因为看盗版《银英》而得出“田中写的句子不通顺”的结论的读者们在看了翻译质量较好的正版书后再做结论。世界上可能会有语言不流畅的畅销书作家存在吗?)我个人以为田中的语言只是有“特点”,而非有“缺点”,他的文学水平并不逊于金庸。且不论他作品中严谨的整体构思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只是语言的运用就有其独到之处。仅举一例以证明:当杨威利被刺身亡之后,她的妻子菲列特利加有这样一段幻想:“……在战乱已是长达一代以上的过去式的和平年代里,有一位老人,他曾是威名颇具的军人,但亲眼证实的人很少,也从未有人听过他吹嘘自己的武勋。年轻的家人对他寄予七分敬爱和三分淡然,他就这样过着靠退休金度日的生活。在日光室中放着一把大摇椅,连吃饭的时候他都坐在那里读书,静静的就像是椅子的一部分似的,日复一日,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
有一天,在外面嬉戏的孙女一不小心将球从日光室的入口丢了近来,球滚到老人脚边。以前,老人总会缓缓地弯下腰,捡起球来给她。但这次他却像没有听见孙女的声音似的,动都不动一下。孙女走上前去,捡起球来,由下方仰望祖父的脸,觉得祖父的表情似乎在说些什么。“爷爷……”没有回答,阳光映照在老人入睡低垂的脸上。孙女抱着球,跑到客厅大声报告:“爸爸!妈妈!爷爷好奇怪呀!”声音传得好远好远,老人仍然坐在椅子上。永恒的静谧像海潮一样,缓缓漫过老人的脸…… 菲列特利加认为,这种死法才适合杨威利。这景象宛然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而不是想象中的情景。”
整段描述没有出现一个表现悲伤的词语,但却将那种欲哭无泪的感情渲染到了极至,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以至于数年之后,那情景依旧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最后再说说“田色的标题”。独特的标题也为田中的作品增色不少。《银英》从“黎明篇”中“永恒的夜”到“落日篇”中“梦的尽头”,充分营造了“诸神的黄昏”的史诗般的悲剧气氛;《奔流》中的“建康之花、洛阳之梦”充满了诗意;《亚尔斯兰》中的“落日悲歌”和“征马孤影”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血色残阳的悲壮;还有《银英》中独具匠心相互呼应的“过去、现在、未来”、“混乱、错乱、惑乱”,“因剑而生”、“因剑而亡”……而像《创龙》中“最后一天的下午”、“最后一天的晚上”这种返璞归真又不失幽默的标题也并非是一般作家敢于使用的吧。
除以上三点之外,田中和金庸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经被改编成。金庸的曾经被香港的李志清和新加坡的黄展鸣改编为。不过因为金庸作品的风格与现实更接近一些,所以被改编成**和电视剧的比较多。相比之下,田中的本身就具有剧本的潜质——唯美。这也是他与金庸在文风上最本质的不同。 唯美是中的一大要素,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少女表现为画面上的美形和人物的纯情,少年则力图刻画完美的“友情-努力-胜利”。而田中的在情节编排和人物设定上都有唯美倾向。(当然,将“唯美”一词理解为褒义还是贬义就因人而异了。)
“老夫”拼了,要所有天文学家的名字
先秦天文学家
1.羲和
羲和是远古时代的天文官
羲和是中国最早的天文世家
2.石申夫
石申夫的恒星观测
石申夫对行星运动的研究
石申夫的观测仪器及浑天思想
石申夫的历法
石申夫在天文学上的新发现
石申夫星占及其在中国天文发展史上的意义
3.甘德
甘德的恒星观测及《甘氏四七法》
甘德对五星运动的研究
甘德的历法成就
两汉天文学家
4.司马迁
历法和行星天文学上的贡献
星官的传人
古代奇异天象的索隐
恒星颜色的观测
恒星亮度概念的雏型
关于变星的观测
4.京房
京房易学
京房的日占
5.刘向
《洪范五行传》《五纪论》
6. 扬雄
对谶纬迷信的批判
对宇宙生成的认识
对盖天说和浑天说的认识
7.刘歆
编制三统历
三统历的行星知识
8.郗萌
宣夜说
其他天文星占工作
9.贾逵
倡导用黄道坐标测量日月行度
对月行迟疾规律的认识
主张历法必须不断改进
对冬至点移动的认识
10.张衡
《灵宪》重考
《浑天仪注》
11.刘洪
朔望月、回归年长度的测定
月亮运动的研究
关于交食的研究
关于五星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天文学家
12.杨伟
关于月亮运动的研究
历元的设置及有关约法
13.陈卓
关于陈卓的星占著作
陈卓分野与《浑天论》
甘石巫咸三家星官的整理
巫成星占的托
14.虞喜
发现岁差
两次有无岁差的辩论
15.姜岌
《三纪甲子元历》
用月食测定太阳位置的方法
大气消光现象
16何承天
元嘉历的编制和颁行经过
17.祖冲之
祖冲之对大明历的自我评价及与戴法兴的争论
引进岁差
改革闰周
创立冬至时刻的测算方法
创立以交点月预报交食的计算方法
18.李业兴
19.张子信
关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关于交食的研究
关于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隋唐天文学家
20.刘焯
刘焯对日月运动的研究
交食计算方法
五星运动的研究
对寸差千里之说的批判
二次差内插法
21.李淳风
制作浑天仪
创制麟德历
《天文志》《律历志》
22.瞿昙悉达家族
四代服务于唐太史监的天文世家
瞿昙罗和瞿昙撰的天文工作
《占经》的编撰及其成就
编译《九执历》
“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的公案
23.一行
黄道游仪和天象观测
发起天文大地测量
大衍历及其成就
大衍历与《周易》
吸取九执历的科学成就
24.南宫说
神龙历的编制及其特点
最早的全国性天文测量
十二个半世纪以前纪念周公地中测影的丰碑
从事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测量
25.梁令瓒
研制黄道游仪
制造浑天铜仪
26.曹士(艹为)
曹士(艹为)的天文历法著作
符天历在官方历法中的应用
从《符天历经日躔差立成》看符天历
符天历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27.徐昂
徐昂的天文工作及其成就
时差与食甚时刻的改正
气差刻差与食分的计算
交食三差在中国历法史上的地位
28.边冈
对若干天文数据和历表的改进
关于历算捷法
先相减后相乘法——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应用
三次和四次函数算法的发明与应用
两宋天文学家
29. 马依泽
《怀宁马氏宗谱》和《青县马氏门谱》
马依泽与应天历五
30. 韩显符
韩显符铜候仪制度
《铜浑仪法要》
31.燕肃
创制莲花漏
燕肃在潮汐学上的贡献
指南车
32.刘羲叟
《刘氏辑术》
《新唐书历志》
《新五代史司天考》
33.周琮
制作圭表、浑仪和漏刻
恒星方位的测定
测晷影定冬夏至时刻和回归年长度
调日法
明天历的制订
34.张载
提出“地在气中”的思想
否定有形质的天球壳层存在
地球运动的观念
提出了“以经星属天,以七政属地”的新见解
对月球的盈亏做出了比较正确的解释
时空观念上的出色见解
35.沈括
仪器和观测技术
历法和推步之学
宇宙观和思想方法
36.苏颂
治学用人的特点
苏颂的天文历法素养
三种天体测量仪器的全面总结
苏颂的浑仪
苏颂的浑象与星图
水运仪象台的重大意义
脱摘板屋、浑天象和特殊的圭表
苏颂制仪撰书经过及其与政治的关联
37. 姚舜辅
改进计算方法
纪元历对后世的影响
38.朱熹
对宇宙起源学说的发展
对天地关系与地体形状的认识
对北极和极星的科学阐述
39.杨忠辅
虚设而实废上元积年
精确的回归年长度的考求
斗分差”概念的提出
40. 秦九韶
金元天文学家
41.赵知微
重修大明历颁行始末
重修大明历本自纪元历
用三次差内插法
创立日月食食限辰刻的几何方法
精确的天文数据
42.耶律楚材
《庚午元历》的概貌
创立里差之法
43.札马鲁丁
关于七件西域仪象
万年历
《元一统志》
44.王恂
《授时历》的主要成就
平立定三差术
割圆求矢术
弧矢割圆术
45.郭守敬
计时仪器与水力传动机械的连续制作
各种天文仪器的大规模制造
晷影测量和北极出地高度测量的精度分析
突破传统的恒星观测及其数值的校验
《授时历》的完成和一个时代天文成就的整理
46.赵友钦
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书
赵友钦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王祎和《重修革象新书》
明代天文学家
47.马沙亦黑和马哈麻
明初回回天文学的翻译工作
马德鲁丁等人的事迹及来华年代
马沙亦黑的天文工作及其生平
马哈麻的天文工作及其生平
48.贝琳
《七政推步》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七政推步》星表的贡献
《七政算外篇》的对比研究
49.朱载堉
回归年长度古今变化的研究
黄钟历和万年历若干天文数据的精度分析
对黄钟历和万年历所做其他修正的评介
用正方案测日定北极高度法
天文历法思想
50.徐光启
译编《崇祯历书》
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日月食的测算
星象的实测与星图的制作
第八章 清代天文学家
51.王锡阐
《晓庵新法》
对西历理论的探讨与评论
53.梅文鼎家族
54.刘智
55.李锐
56.阮元
涉猎天文学的经学家
编纂《畴人传》
从阮元对畴人的评论看他的学术思想
阮元的治学态度
57.汪日桢
《二十四史月日考》和《历代长术辑要》
《古今推步诸术考》
《甲子纪元表》《疑年表》和《太岁超辰表》
56.李善兰
李善兰以前中国天文学的状况
《谈天》向中国介绍了近代天文学全貌
中国近代天文学先驱
李善兰和伟烈亚力
对中国天文学名词的贡献
对麟德历二次差内插法的几何解释
对开普勒方程的研究
近现代著名天文学家
58.高鲁(1877~1947),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参与紫金山天文台选址;
59.余青松(1892~18),现代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创建人;
60.张云(18~1958),现代天文学家;
61.李珩(1898~1989),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名誉台长。
62.陈遵妫(1901~?),现代天文学家;
63.张钰哲(1902~1986),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
64.程茂兰(1905~18),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长。
65.戴文赛(1911~19),现代天文学家;著名天文教育学家,南京大学首任系主任。
66.黄授书(1915~17),美籍华人,天体物理学家;
67.林家翘(1916~ ),美籍华人,现代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星系密度波理论创始人之一。
68.王绶馆(1923~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69.叶叔华(1927~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补充:
邢云路(生卒年不祥),明代天文学家。
薛凤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数学家、天文学家。
王锡阐(1628~1682),明清之际民间天文学家。
国外
托勒密
克罗狄斯·托勒密 Ptolemaeus,Claudius;Ptolemy(约90,埃及托勒马达伊~168,亚历山大城) ,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曾译托勒玫、多禄某。长期进行天文观测。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天文学大成》(又称《大综合论》13卷)主要论述了他所创立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围绕地球运动。
哥白尼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
伽利略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美国物理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第谷
第谷于1559年入哥本哈根大学读书。1560年8月,他根据预报观察到一次日食,这使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562年第谷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却利用全部的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1563年他写出了第一份天文观测资料——“木星合土星”,记载了木星、土星和太阳在一直线上的情况。1565年第谷开始到各国漫游,并在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攻读天文学。从此他开始了毕生的天文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牛顿
艾萨克·牛顿[1],Isaac newton(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 格里历(阳历)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神学爱好者,晚年曾着力研究神学。1643年1月4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伦敦病逝。
开普勒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公元1571年~公元1630年11月15日
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约翰尼斯·开普勒于公元1571年出生在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恰好是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后的第二十八年。哥白尼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转的学说。开普勒就读于蒂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 ,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1],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6年,是因为他在22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拉普拉斯
法国数学家 ,天文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749年3月23日生于法国西北部卡尔瓦多斯的博蒙昂诺日,1827年3月5日卒于巴黎。曾任巴黎军事学院落数学教授。1795年任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教授,后又在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1816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17年任该院院长。
珀赖因(Charles Dillon Perrine,1867—1951)
查尔斯·狄龙·珀赖因,美国天文学家。1867年7月28日生于俄亥俄州斯托本维尔。1895—1909年在加利福尼亚利克天文台供职。1909—1936年任阿根廷国家天文台台长。
珀赖因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世界各地日食的观测和计算河外星云。他发现了13颗彗星。1901年第一个观测了仙女座中新星周围的星云运动。1905年发现木星的第六和第七颗卫星(木卫六和木卫七)。
柯伊伯(Gerard Peter KuiPer1905—13)
赫拉德·彼得·柯伊伯,美国天文学家,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荷兰科学院院士。荷兰人,1905年12月7日生于荷兰哈伦卡斯珀尔。1927年莱顿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到193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37年加入美国籍。历任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1947—1949年和1957—1960年任叶凯士天文台和麦克唐纳天文台台长。1960年起主持亚利桑那大学的月球和行星实验室工作。13年12月23日逝世于墨西哥城。
柯林斯(Michael Collins,1930—)
迈克尔·柯林斯,美国宇航员。1930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罗马。曾就读于哈佛大学。1952年从美国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空军基地试飞中心试飞教官。1963年任美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宇航员。1966年7月18日同约翰·瓦茨·扬乘“双子星座10号”宇宙飞船执行宇航任务,与事先射入空间的“阿吉纳10号”和“阿吉纳8号”飞行器对接。飞船于7月18日从肯尼迪角发射后进入轨道。在距地球185英里上空的轨道上与“阿吉纳10号”飞行器对接。“阿吉纳10号”向飞船提供动力,使飞船继续上升,进入距地球185—475英里的轨道。当飞船接近“阿吉纳8号”飞行器时,飞船脱离“阿吉纳10号”而与“阿吉纳8号对接。飞行的第三天,柯林斯从飞船移动到“阿吉纳8号”飞行器上,回收一只储存宇宙尘埃的容器,按完成了任务。1969年7月16日同埃德温·尤金·奥尔德林和尼尔·奥尔丹·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飞船进行人类第一次登月飞行。柯林斯任指挥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担任登月任务。当飞船接近月球表面时,点燃了服务舱的推进系统,把飞船的速度下降到每小时5960公里。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打开两个舱的通道,进入登月舱。柯林斯留在指挥舱里,使登月舱与指挥舱分离。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1秒,两人登上月球表面。柯林斯驾驶指挥舱绕月面飞行,以便登月舱返回时与之对接。同时,他一直与地面和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保持联系。飞船于7月25日零时40分安全降落在太平洋海面。
柯克伍德(Daniel Kirkwood,1814—1895)
丹尼尔·柯克伍德,美国天文学家。农民出身的中学教师,由于他爱好数学,自学成才,终于在1856年成为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数学教授,1886年为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天文学教授。主要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1866年发现小行星距离太阳的分布存在着缝隙,这种缝隙与木星公转周期为1/3、2/5、2/7相对应。后来人们称这种小行星环缝为“柯克伍德环缝”。他还指出土星光环的卡西尼缝隙也有类此情况。以后他又从事星云说的研究,为了纪念他对天文学的贡献,曾将1578号小行星命名为柯克伍德小行星。
南怀仁( 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
迪南德·维比斯特,比利时天文学家、传教士。生于1623年10月9日,卒于1688年1月28日。1659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一起来到中国传教。最初活动于陕西,后到北京,与德国传教士、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共事。1664年(康熙三年)天文学家杨光先被革职时,他与汤若望一起被软禁。1669年(康熙八年)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他还为康熙帝讲解天文学和数学,同时以北京为中心进行传教。1673年(康熙十二年)发生三番之乱时,他奉命铸造了各种火炮,因而被任命为工部侍郎。
南怀仁曾主编《灵台仪象志》。这是介绍钦天监的天文仪器及其使用方法的一部著作。参与编写的工作人员有31人,完成于1674年(康熙十三年)。书中包括经他监制的六件大型天文仪器—黄道径纬仪、天体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地平纬仪)、纪限仪(距度仪)的设计和使用说明,星表以及观测与计算用表。其中黄道星表用康熙壬子(1672年)历元,赤道星表用康熙癸丑(1673年)历示。表中列有1,876颗恒星的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值,附有岁差和星等。星表的主要来源是《西洋新法历书》中的星表,后者未收的星则用明末清初的实测或承传的数据,并归算到《灵台仪象志》星表所用历元。《灵台仪象志》仓促成书,资料来源不一,书中讹误和重复的地方较多,特别是星表部分。
查尼(Jule Gregory Charney,1917—)
朱尔·格雷戈里·查尼,美国气象学家、海洋学家、博士。1917年1月1日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就读于洛杉矶加州大学。1946—1947年任芝加哥大学研究员。1947—1948年任奥斯陆大学全国研究委员会研究员。1948—1956年任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理论气象学部主任。1956—1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教授。他是全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员、瑞典科学院和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印度科学院名誉院士、芝加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数值预报法,为这一方法在天气预报中的实际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气象力学方面的研究也做出了贡献。
查菲(Rodger Chaffee,1935—1967)
罗查·查菲,美国宇航员。1935年2月15日生于密执安州。1957年在印第安纳州拉斐特市的一所大学航空专业毕业后,入佛罗里达空军基地服役。1963年入俄亥俄州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航空工程学院学习,同年被美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选为宇航员,并被任命为“阿波罗”宇宙飞船第一次飞行的宇航员。1967年1月27日同宇航员V.格里萨姆和E.怀特在作地面试飞时,由于驾驶舱起火遇难。月球背面的一个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奎特莱(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ételet,1796—1874)
兰勃特·阿道夫·雅克·奎特莱,比利时统计学家、气象学家、天文学家、社会学家。1796年2月22日生于根特。1819年任布鲁塞尔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1820年为比利时科学院院士,1834年起为科学院秘书。1832年起任由他组建的布鲁塞尔天文气象台台长。1841—1874年任比利时中央统计委员会。1874年2月17日逝世于布鲁塞尔。奎特莱在统计工作国际标准化和统一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是1853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统计会议的组织者。他对比利时和全球的气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曾任1855年第一届国际气象学会议(海洋气象学会议)。此外,还研究了天文学。
著作:①《基础天文学》(As-tronomie élémentaire,1826);②《比利时气候》(Le climat de Belgique,1849—1857);③《比利时气象与世界气象之比较》(Météorologie de Belgiue,comparee a celle du globe,1867)。
威尔逊(Alexander Wilson,1714—1786)
亚历山大·威尔逊,苏格兰天文学家。1714年生于苏格兰安德鲁斯。就学于圣·安德鲁斯大学,173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737年为伦敦一位药剂师当助手。1742年起在安德鲁斯从事铅字铸字工作。1760年任格拉斯哥大学实用天文学教授。1786年10月18日逝世于爱丁堡。1774年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的东边缘刚刚出现,或在西边缘将要消失时,离日面边缘较远一边的半影宽度比靠近边缘一边的半影宽度缩减得快些。这一现象被称为威尔逊效应。此外,他还改进了印刷技术。
威尔逊(Olin Wilson,1909—)
奥林·威尔逊,美国天文学家。1909年1月13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就读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31—1936年在威尔逊山天文台任助理,1936—1950年任助理天文学家。1950—15年任威尔逊山天文台和帕洛马山天文台天文学家。15年退休。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恒星和星云光谱学。曾发表过大量研究论文。
拉普拉斯
拉格朗日
勒梅特
梅西耶(也译梅西叶)
阿利斯塔克
罗蒙诺索夫
威廉·赫歇耳
爱丁顿
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
央斯基
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天文学家列表-日本天文学家列表
托勒玫(古希腊)
布鲁诺(意大利)
第谷(丹麦)
帕西瓦尔·罗威尔(美国)
卡尔·央斯基(美国)
汉斯·艾米尔·劳(丹麦)
大卫·林肯·拉比诺维茨(美国)
卡尔·爱德华·萨根(美国)
欧玛尔·海亚姆
亨利·诺利斯·罗素(美国)
赛斯·巴恩斯·尼克尔森(美国)
爱德文·鲍威尔·哈勃(美国)
亚当斯(英国)
埃拉托斯特尼(古希腊)
喜帕恰斯(古希腊)
阿里斯塔克斯(古希腊)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乔凡尼·卡西尼(意大利)
勒维烈(法国)
约翰·缪勒(罗马)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欧玛尔·海亚姆
伽利略
第谷·布拉赫
约翰内斯·开普勒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乔凡尼·卡西尼
查尔斯·梅西耶
德克·布劳尔
亚德里安·布拉奥
汉斯·劳
日本天文学家列表
姓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涩川春海 京都府 1639年
麻田刚立 大分县 1734年
伊能忠敬 千叶县 1745年
间重富 大坂府 1756年
岩桥善兵卫 大坂府 1756年
高桥至时 大坂府 1764年
国友一贯斋 滋贺县 1778年
寺尾寿 福冈县 1855年
平山信 东京都 1867年
木村荣 石川县 1870年
新城新藏 福岛县 1873年
平山清次 宫城县 1874年
一户直藏 青森县 1878年
山本一清 滋贺县 1889年
上田穰 德岛县 1892年
神田茂 大坂府 1894年
荒木俊马 熊本县 18年
萩原雄佑 大坂府 18年
一柳寿一 1901年
宫地政司 广岛县 1902年
铃木敬信 秋田县 1905年
籐田良雄 福井县 1908年
广濑秀雄 兵库县 1909年
古畑正秋 长野县 1912年
宫本正太郎 广岛县 1912年
畑中武夫 和歌山县 1914年
大泽清辉 东京都 1917年
小田稔 北海道 1923年
石田五郎 东京都 1924年
高濑文志郎 兵库县 1924年
村山定男 东京都 1924年
小尾信弥 东京都 1925年
海野和三郎 崎玉县 1925年
富田弘一郎 东京都 1925年
北村正利 高知县 1926年
赤羽贤司 长野县 1926年
寿岳润 京都府 1927年
伊籐谦哉 京都府 1928年
古在由秀 东京都 1928年
堀源一郎 东京都 1930年
森本雅树 东京都 1932年
长泽工 栃木县 1932年
香西洋树 冈山县 1933年
加籐正二 东京都 1935年
蓬茨灵运 石川县 1935年
小平桂一 东京都 1937年
杉本大一郎 京都府 1937年
尾崎洋二 爱知县 1938年
中野武宣 京都府 1938年
前原英夫 崎玉县 1940年
矶部琇三 大坂府 1942年
松田卓也 大坂府 1943年
祖父江义明 千叶县 1943年
海部宣男 新潟县 1943年
池内了 兵库县 1944年
安籐裕康 兵库县 1946年
野本宪一 东京都 1946年
中村泰久 福冈县 1947年
定金晃三 冈山县 1947年
吉冈一男 大坂府 1947年
出口修至 爱知县 1948年
冈崎彰 东京都 1948年
冈村定矩 山口县 1948年
籐本真克 山口县 1948年
西城惠一 广岛县 1949年
福井康雄 大坂府 1951年
观山正见 广岛县 1951年
中井直正 富山县 1954年
谷口义明 北海道 1954年
福江纯 山口县 1956年
串田嘉男 东京都 1957年
岭重慎 兵库县 1957年
田村元秀 奈良县 1959年
中川贵雄 岐阜县 1960年
渡部润一 福岛县 1960年
山冈均 爱媛县 1965年
布施哲治 神奈川县 10年
今井裕 爱知县 11年
日本宇宙物理学家
姓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林忠四郎 京都府 1920年
早川幸男 爱媛县 1923年
大林辰藏 和歌山县 1926年
小柴昌俊 爱知县 1926年
佐籐文隆 山形县 1938年
中泽清 香川县 1943年
小山胜二 爱知县 1945年
佐籐胜彦 香川县 1945年
大岛隆义 1946年
富松彰 大坂府 1947年
中村卓史 京都府 1950年
前田惠一 大坂府 1950年
二间濑敏史 北海道 1953年
朱塞普·皮亚齐朱塞普·皮亚齐(GiuseppePiazzi,1746年7月7日—1826年7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Valtellina,是一名神父,也是一位天文学家。
乔治·伽莫夫(G.Gamov,1904-1968)是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1928年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阿利斯塔克
英雄传说最早出的是吗
先秦天文学家
1.羲和
羲和是远古时代的天文官
羲和是中国最早的天文世家
2.石申夫
石申夫的恒星观测
石申夫对行星运动的研究
石申夫的观测仪器及浑天思想
石申夫的历法
石申夫在天文学上的新发现
石申夫星占及其在中国天文发展史上的意义
3.甘德
甘德的恒星观测及《甘氏四七法》
甘德对五星运动的研究
甘德的历法成就
两汉天文学家
4.司马迁
历法和行星天文学上的贡献
星官的传人
古代奇异天象的索隐
恒星颜色的观测
恒星亮度概念的雏型
关于变星的观测
4.京房
京房易学
京房的日占
5.刘向
《洪范五行传》《五纪论》
6. 扬雄
对谶纬迷信的批判
对宇宙生成的认识
对盖天说和浑天说的认识
7.刘歆
编制三统历
三统历的行星知识
8.郗萌
宣夜说
其他天文星占工作
9.贾逵
倡导用黄道坐标测量日月行度
对月行迟疾规律的认识
主张历法必须不断改进
对冬至点移动的认识
10.张衡
《灵宪》重考
《浑天仪注》
11.刘洪
朔望月、回归年长度的测定
月亮运动的研究
关于交食的研究
关于五星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天文学家
12.杨伟
关于月亮运动的研究
历元的设置及有关约法
13.陈卓
关于陈卓的星占著作
陈卓分野与《浑天论》
甘石巫咸三家星官的整理
巫成星占的托
14.虞喜
发现岁差
两次有无岁差的辩论
15.姜岌
《三纪甲子元历》
用月食测定太阳位置的方法
大气消光现象
16何承天
元嘉历的编制和颁行经过
17.祖冲之
祖冲之对大明历的自我评价及与戴法兴的争论
引进岁差
改革闰周
创立冬至时刻的测算方法
创立以交点月预报交食的计算方法
18.李业兴
19.张子信
关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关于交食的研究
关于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
隋唐天文学家
20.刘焯
刘焯对日月运动的研究
交食计算方法
五星运动的研究
对寸差千里之说的批判
二次差内插法
21.李淳风
制作浑天仪
创制麟德历
《天文志》《律历志》
22.瞿昙悉达家族
四代服务于唐太史监的天文世家
瞿昙罗和瞿昙撰的天文工作
《占经》的编撰及其成就
编译《九执历》
“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的公案
23.一行
黄道游仪和天象观测
发起天文大地测量
大衍历及其成就
大衍历与《周易》
吸取九执历的科学成就
24.南宫说
神龙历的编制及其特点
最早的全国性天文测量
十二个半世纪以前纪念周公地中测影的丰碑
从事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测量
25.梁令瓒
研制黄道游仪
制造浑天铜仪
26.曹士(艹为)
曹士(艹为)的天文历法著作
符天历在官方历法中的应用
从《符天历经日躔差立成》看符天历
符天历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27.徐昂
徐昂的天文工作及其成就
时差与食甚时刻的改正
气差刻差与食分的计算
交食三差在中国历法史上的地位
28.边冈
对若干天文数据和历表的改进
关于历算捷法
先相减后相乘法——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应用
三次和四次函数算法的发明与应用
两宋天文学家
29. 马依泽
《怀宁马氏宗谱》和《青县马氏门谱》
马依泽与应天历五
30. 韩显符
韩显符铜候仪制度
《铜浑仪法要》
31.燕肃
创制莲花漏
燕肃在潮汐学上的贡献
指南车
32.刘羲叟
《刘氏辑术》
《新唐书历志》
《新五代史司天考》
33.周琮
制作圭表、浑仪和漏刻
恒星方位的测定
测晷影定冬夏至时刻和回归年长度
调日法
明天历的制订
34.张载
提出“地在气中”的思想
否定有形质的天球壳层存在
地球运动的观念
提出了“以经星属天,以七政属地”的新见解
对月球的盈亏做出了比较正确的解释
时空观念上的出色见解
35.沈括
仪器和观测技术
历法和推步之学
宇宙观和思想方法
36.苏颂
治学用人的特点
苏颂的天文历法素养
三种天体测量仪器的全面总结
苏颂的浑仪
苏颂的浑象与星图
水运仪象台的重大意义
脱摘板屋、浑天象和特殊的圭表
苏颂制仪撰书经过及其与政治的关联
37. 姚舜辅
改进计算方法
纪元历对后世的影响
38.朱熹
对宇宙起源学说的发展
对天地关系与地体形状的认识
对北极和极星的科学阐述
39.杨忠辅
虚设而实废上元积年
精确的回归年长度的考求
斗分差”概念的提出
40. 秦九韶
金元天文学家
41.赵知微
重修大明历颁行始末
重修大明历本自纪元历
用三次差内插法
创立日月食食限辰刻的几何方法
精确的天文数据
42.耶律楚材
《庚午元历》的概貌
创立里差之法
43.札马鲁丁
关于七件西域仪象
万年历
《元一统志》
44.王恂
《授时历》的主要成就
平立定三差术
割圆求矢术
弧矢割圆术
45.郭守敬
计时仪器与水力传动机械的连续制作
各种天文仪器的大规模制造
晷影测量和北极出地高度测量的精度分析
突破传统的恒星观测及其数值的校验
《授时历》的完成和一个时代天文成就的整理
46.赵友钦
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书
赵友钦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王祎和《重修革象新书》
明代天文学家
47.马沙亦黑和马哈麻
明初回回天文学的翻译工作
马德鲁丁等人的事迹及来华年代
马沙亦黑的天文工作及其生平
马哈麻的天文工作及其生平
48.贝琳
《七政推步》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七政推步》星表的贡献
《七政算外篇》的对比研究
49.朱载堉
回归年长度古今变化的研究
黄钟历和万年历若干天文数据的精度分析
对黄钟历和万年历所做其他修正的评介
用正方案测日定北极高度法
天文历法思想
50.徐光启
译编《崇祯历书》
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日月食的测算
星象的实测与星图的制作
第八章 清代天文学家
51.王锡阐
《晓庵新法》
对西历理论的探讨与评论
53.梅文鼎家族
54.刘智
55.李锐
56.阮元
涉猎天文学的经学家
编纂《畴人传》
从阮元对畴人的评论看他的学术思想
阮元的治学态度
57.汪日桢
《二十四史月日考》和《历代长术辑要》
《古今推步诸术考》
《甲子纪元表》《疑年表》和《太岁超辰表》
56.李善兰
李善兰以前中国天文学的状况
《谈天》向中国介绍了近代天文学全貌
中国近代天文学先驱
李善兰和伟烈亚力
对中国天文学名词的贡献
对麟德历二次差内插法的几何解释
对开普勒方程的研究
近现代著名天文学家
58.高鲁(1877~1947),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参与紫金山天文台选址;
59.余青松(1892~18),现代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创建人;
60.张云(18~1958),现代天文学家;
61.李珩(1898~1989),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名誉台长。
62.陈遵妫(1901~?),现代天文学家;
63.张钰哲(1902~1986),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
64.程茂兰(1905~18),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长。
65.戴文赛(1911~19),现代天文学家;著名天文教育学家,南京大学首任系主任。
66.黄授书(1915~17),美籍华人,天体物理学家;
67.林家翘(1916~ ),美籍华人,现代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星系密度波理论创始人之一。
68.王绶馆(1923~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69.叶叔华(1927~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补充:
邢云路(生卒年不祥),明代天文学家。
薛凤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数学家、天文学家。
王锡阐(1628~1682),明清之际民间天文学家。
国外
托勒密
克罗狄斯·托勒密 Ptolemaeus,Claudius;Ptolemy(约90,埃及托勒马达伊~168,亚历山大城) ,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曾译托勒玫、多禄某。长期进行天文观测。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天文学大成》(又称《大综合论》13卷)主要论述了他所创立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围绕地球运动。
哥白尼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
伽利略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美国物理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第谷
第谷于1559年入哥本哈根大学读书。1560年8月,他根据预报观察到一次日食,这使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562年第谷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却利用全部的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1563年他写出了第一份天文观测资料——“木星合土星”,记载了木星、土星和太阳在一直线上的情况。1565年第谷开始到各国漫游,并在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攻读天文学。从此他开始了毕生的天文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牛顿
艾萨克·牛顿[1],Isaac newton(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 格里历(阳历)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神学爱好者,晚年曾着力研究神学。1643年1月4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伦敦病逝。
开普勒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公元1571年~公元1630年11月15日
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约翰尼斯·开普勒于公元1571年出生在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恰好是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后的第二十八年。哥白尼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转的学说。开普勒就读于蒂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 ,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1],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6年,是因为他在22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拉普拉斯
法国数学家 ,天文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749年3月23日生于法国西北部卡尔瓦多斯的博蒙昂诺日,1827年3月5日卒于巴黎。曾任巴黎军事学院落数学教授。1795年任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教授,后又在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1816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17年任该院院长。
珀赖因(Charles Dillon Perrine,1867—1951)
查尔斯·狄龙·珀赖因,美国天文学家。1867年7月28日生于俄亥俄州斯托本维尔。1895—1909年在加利福尼亚利克天文台供职。1909—1936年任阿根廷国家天文台台长。
珀赖因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世界各地日食的观测和计算河外星云。他发现了13颗彗星。1901年第一个观测了仙女座中新星周围的星云运动。1905年发现木星的第六和第七颗卫星(木卫六和木卫七)。
柯伊伯(Gerard Peter KuiPer1905—13)
赫拉德·彼得·柯伊伯,美国天文学家,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荷兰科学院院士。荷兰人,1905年12月7日生于荷兰哈伦卡斯珀尔。1927年莱顿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到193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37年加入美国籍。历任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1947—1949年和1957—1960年任叶凯士天文台和麦克唐纳天文台台长。1960年起主持亚利桑那大学的月球和行星实验室工作。13年12月23日逝世于墨西哥城。
柯林斯(Michael Collins,1930—)
迈克尔·柯林斯,美国宇航员。1930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罗马。曾就读于哈佛大学。1952年从美国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空军基地试飞中心试飞教官。1963年任美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宇航员。1966年7月18日同约翰·瓦茨·扬乘“双子星座10号”宇宙飞船执行宇航任务,与事先射入空间的“阿吉纳10号”和“阿吉纳8号”飞行器对接。飞船于7月18日从肯尼迪角发射后进入轨道。在距地球185英里上空的轨道上与“阿吉纳10号”飞行器对接。“阿吉纳10号”向飞船提供动力,使飞船继续上升,进入距地球185—475英里的轨道。当飞船接近“阿吉纳8号”飞行器时,飞船脱离“阿吉纳10号”而与“阿吉纳8号对接。飞行的第三天,柯林斯从飞船移动到“阿吉纳8号”飞行器上,回收一只储存宇宙尘埃的容器,按完成了任务。1969年7月16日同埃德温·尤金·奥尔德林和尼尔·奥尔丹·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飞船进行人类第一次登月飞行。柯林斯任指挥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担任登月任务。当飞船接近月球表面时,点燃了服务舱的推进系统,把飞船的速度下降到每小时5960公里。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打开两个舱的通道,进入登月舱。柯林斯留在指挥舱里,使登月舱与指挥舱分离。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1秒,两人登上月球表面。柯林斯驾驶指挥舱绕月面飞行,以便登月舱返回时与之对接。同时,他一直与地面和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保持联系。飞船于7月25日零时40分安全降落在太平洋海面。
柯克伍德(Daniel Kirkwood,1814—1895)
丹尼尔·柯克伍德,美国天文学家。农民出身的中学教师,由于他爱好数学,自学成才,终于在1856年成为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数学教授,1886年为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天文学教授。主要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1866年发现小行星距离太阳的分布存在着缝隙,这种缝隙与木星公转周期为1/3、2/5、2/7相对应。后来人们称这种小行星环缝为“柯克伍德环缝”。他还指出土星光环的卡西尼缝隙也有类此情况。以后他又从事星云说的研究,为了纪念他对天文学的贡献,曾将1578号小行星命名为柯克伍德小行星。
南怀仁( 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
迪南德·维比斯特,比利时天文学家、传教士。生于1623年10月9日,卒于1688年1月28日。1659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一起来到中国传教。最初活动于陕西,后到北京,与德国传教士、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共事。1664年(康熙三年)天文学家杨光先被革职时,他与汤若望一起被软禁。1669年(康熙八年)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他还为康熙帝讲解天文学和数学,同时以北京为中心进行传教。1673年(康熙十二年)发生三番之乱时,他奉命铸造了各种火炮,因而被任命为工部侍郎。
南怀仁曾主编《灵台仪象志》。这是介绍钦天监的天文仪器及其使用方法的一部著作。参与编写的工作人员有31人,完成于1674年(康熙十三年)。书中包括经他监制的六件大型天文仪器—黄道径纬仪、天体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地平纬仪)、纪限仪(距度仪)的设计和使用说明,星表以及观测与计算用表。其中黄道星表用康熙壬子(1672年)历元,赤道星表用康熙癸丑(1673年)历示。表中列有1,876颗恒星的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值,附有岁差和星等。星表的主要来源是《西洋新法历书》中的星表,后者未收的星则用明末清初的实测或承传的数据,并归算到《灵台仪象志》星表所用历元。《灵台仪象志》仓促成书,资料来源不一,书中讹误和重复的地方较多,特别是星表部分。
查尼(Jule Gregory Charney,1917—)
朱尔·格雷戈里·查尼,美国气象学家、海洋学家、博士。1917年1月1日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就读于洛杉矶加州大学。1946—1947年任芝加哥大学研究员。1947—1948年任奥斯陆大学全国研究委员会研究员。1948—1956年任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理论气象学部主任。1956—1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教授。他是全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员、瑞典科学院和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印度科学院名誉院士、芝加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数值预报法,为这一方法在天气预报中的实际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气象力学方面的研究也做出了贡献。
查菲(Rodger Chaffee,1935—1967)
罗查·查菲,美国宇航员。1935年2月15日生于密执安州。1957年在印第安纳州拉斐特市的一所大学航空专业毕业后,入佛罗里达空军基地服役。1963年入俄亥俄州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航空工程学院学习,同年被美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选为宇航员,并被任命为“阿波罗”宇宙飞船第一次飞行的宇航员。1967年1月27日同宇航员V.格里萨姆和E.怀特在作地面试飞时,由于驾驶舱起火遇难。月球背面的一个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奎特莱(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ételet,1796—1874)
兰勃特·阿道夫·雅克·奎特莱,比利时统计学家、气象学家、天文学家、社会学家。1796年2月22日生于根特。1819年任布鲁塞尔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1820年为比利时科学院院士,1834年起为科学院秘书。1832年起任由他组建的布鲁塞尔天文气象台台长。1841—1874年任比利时中央统计委员会。1874年2月17日逝世于布鲁塞尔。奎特莱在统计工作国际标准化和统一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是1853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统计会议的组织者。他对比利时和全球的气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曾任1855年第一届国际气象学会议(海洋气象学会议)。此外,还研究了天文学。
著作:①《基础天文学》(As-tronomie élémentaire,1826);②《比利时气候》(Le climat de Belgique,1849—1857);③《比利时气象与世界气象之比较》(Météorologie de Belgiue,comparee a celle du globe,1867)。
威尔逊(Alexander Wilson,1714—1786)
亚历山大·威尔逊,苏格兰天文学家。1714年生于苏格兰安德鲁斯。就学于圣·安德鲁斯大学,173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737年为伦敦一位药剂师当助手。1742年起在安德鲁斯从事铅字铸字工作。1760年任格拉斯哥大学实用天文学教授。1786年10月18日逝世于爱丁堡。1774年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的东边缘刚刚出现,或在西边缘将要消失时,离日面边缘较远一边的半影宽度比靠近边缘一边的半影宽度缩减得快些。这一现象被称为威尔逊效应。此外,他还改进了印刷技术。
威尔逊(Olin Wilson,1909—)
奥林·威尔逊,美国天文学家。1909年1月13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就读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31—1936年在威尔逊山天文台任助理,1936—1950年任助理天文学家。1950—15年任威尔逊山天文台和帕洛马山天文台天文学家。15年退休。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恒星和星云光谱学。曾发表过大量研究论文。
拉普拉斯
拉格朗日
勒梅特
梅西耶(也译梅西叶)
阿利斯塔克
罗蒙诺索夫
威廉·赫歇耳
爱丁顿
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
央斯基
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天文学家列表-日本天文学家列表
托勒玫(古希腊)
布鲁诺(意大利)
第谷(丹麦)
帕西瓦尔·罗威尔(美国)
卡尔·央斯基(美国)
汉斯·艾米尔·劳(丹麦)
大卫·林肯·拉比诺维茨(美国)
卡尔·爱德华·萨根(美国)
欧玛尔·海亚姆
亨利·诺利斯·罗素(美国)
赛斯·巴恩斯·尼克尔森(美国)
爱德文·鲍威尔·哈勃(美国)
亚当斯(英国)
埃拉托斯特尼(古希腊)
喜帕恰斯(古希腊)
阿里斯塔克斯(古希腊)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乔凡尼·卡西尼(意大利)
勒维烈(法国)
约翰·缪勒(罗马)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欧玛尔·海亚姆
伽利略
第谷·布拉赫
约翰内斯·开普勒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乔凡尼·卡西尼
查尔斯·梅西耶
德克·布劳尔
亚德里安·布拉奥
汉斯·劳
日本天文学家列表
姓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涩川春海 京都府 1639年
麻田刚立 大分县 1734年
伊能忠敬 千叶县 1745年
间重富 大坂府 1756年
岩桥善兵卫 大坂府 1756年
高桥至时 大坂府 1764年
国友一贯斋 滋贺县 1778年
寺尾寿 福冈县 1855年
平山信 东京都 1867年
木村荣 石川县 1870年
新城新藏 福岛县 1873年
平山清次 宫城县 1874年
一户直藏 青森县 1878年
山本一清 滋贺县 1889年
上田穰 德岛县 1892年
神田茂 大坂府 1894年
荒木俊马 熊本县 18年
萩原雄佑 大坂府 18年
一柳寿一 1901年
宫地政司 广岛县 1902年
铃木敬信 秋田县 1905年
籐田良雄 福井县 1908年
广濑秀雄 兵库县 1909年
古畑正秋 长野县 1912年
宫本正太郎 广岛县 1912年
畑中武夫 和歌山县 1914年
大泽清辉 东京都 1917年
小田稔 北海道 1923年
石田五郎 东京都 1924年
高濑文志郎 兵库县 1924年
村山定男 东京都 1924年
小尾信弥 东京都 1925年
海野和三郎 崎玉县 1925年
富田弘一郎 东京都 1925年
北村正利 高知县 1926年
赤羽贤司 长野县 1926年
寿岳润 京都府 1927年
伊籐谦哉 京都府 1928年
古在由秀 东京都 1928年
堀源一郎 东京都 1930年
森本雅树 东京都 1932年
长泽工 栃木县 1932年
香西洋树 冈山县 1933年
加籐正二 东京都 1935年
蓬茨灵运 石川县 1935年
小平桂一 东京都 1937年
杉本大一郎 京都府 1937年
尾崎洋二 爱知县 1938年
中野武宣 京都府 1938年
前原英夫 崎玉县 1940年
矶部琇三 大坂府 1942年
松田卓也 大坂府 1943年
祖父江义明 千叶县 1943年
海部宣男 新潟县 1943年
池内了 兵库县 1944年
安籐裕康 兵库县 1946年
野本宪一 东京都 1946年
中村泰久 福冈县 1947年
定金晃三 冈山县 1947年
吉冈一男 大坂府 1947年
出口修至 爱知县 1948年
冈崎彰 东京都 1948年
冈村定矩 山口县 1948年
籐本真克 山口县 1948年
西城惠一 广岛县 1949年
福井康雄 大坂府 1951年
观山正见 广岛县 1951年
中井直正 富山县 1954年
谷口义明 北海道 1954年
福江纯 山口县 1956年
串田嘉男 东京都 1957年
岭重慎 兵库县 1957年
田村元秀 奈良县 1959年
中川贵雄 岐阜县 1960年
渡部润一 福岛县 1960年
山冈均 爱媛县 1965年
布施哲治 神奈川县 10年
今井裕 爱知县 11年
日本宇宙物理学家
姓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林忠四郎 京都府 1920年
早川幸男 爱媛县 1923年
大林辰藏 和歌山县 1926年
小柴昌俊 爱知县 1926年
佐籐文隆 山形县 1938年
中泽清 香川县 1943年
小山胜二 爱知县 1945年
佐籐胜彦 香川县 1945年
大岛隆义 1946年
富松彰 大坂府 1947年
中村卓史 京都府 1950年
前田惠一 大坂府 1950年
二间濑敏史 北海道 1953年
朱塞普·皮亚齐朱塞普·皮亚齐(GiuseppePiazzi,1746年7月7日—1826年7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Valtellina,是一名神父,也是一位天文学家。
乔治·伽莫夫(G.Gamov,1904-1968)是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1928年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阿利斯塔克
《英雄传》最早是后来改为动画,是最后
田中芳树田中芳树,男,宇宙历负849年(公元1952年)生于系中太阳系第三行星上当时一个叫做日本的国家的熊本县。他以笔为刀,如麻,因此被誉为“杀尽众人的田中”。
BBS上曾经有人将田中芳树和金庸并称为“亚洲文坛的东方双璧”。这一句话引发了网上近一个月的关于“田中是否有资格与金庸并驾齐驱”的论战。人们之所以总喜欢将田中和金庸一较高下,也许因为他们二人的作品的确有不少可比之处。
其一,他们都是畅销作家。金庸的鼎鼎大名自不用多说,只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在国内田中芳树的名气似乎不及金大侠,但如果提到《英雄传说》,喜爱日本的朋友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仅国内盗版的《银英》就翻印了四次以上。
其二,二人都以精通中国古代历史而著称。
* 丰富的历史知识
田中的通常被称为“架空幻想”,甚至被划入科幻之列,但实际上田中所描绘的主题永远是“历史”——侧重于政治和军事的历史。田中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如《英雄传说》、《亚尔斯兰战记》和《创龙传》等;另一种是貌似的“历史”,如《风翔万里》、《长江落日赋》、《红尘》、《纐缬城绮惮》、《海啸》、《奔流》等等。后者讲述了有史可考的“真事”,他写这些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以愉快的方式了解历史和人物而已”。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比如《风翔万里》中的花木兰、《红尘》中的梁红玉、《奔流》中的祝英台)的作用只是带领读者走入历史当中,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观察历史,用他们的经历将一个时期内的历史贯穿起来。在田中的笔下,枯燥的历史变得有声有色,仿佛死去的时间又复活了一样。如果各位看过他的《风翔万里》,一定会对他将隋唐时期那段混乱的历史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个日本人呀!)。他对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实在是另绝大多数中国人望尘莫及。此外,田中还编译了《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演义》、《郑和航海记》等描述中国历史的著作,田中对书中出场人物的生卒年月都做了详实的考证,可见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对中国历史的喜爱。(当然,从《英雄传说》等书中可以看出他的世界史知识的丰富程度也非同一般。)
* 冷酷的历史规律
和金庸相比,田中书中的“历史”的味道更浓一些。金庸所写的是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故事,由于最初连载在报纸上,书中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不断出现的奇遇和巧合。而田中的有整体的构想,本身就像是一部沉重的史书,推动故事发展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加上田中经常以后世历史学家的口吻使用类似“那一年某人**岁,距某历史的发生还有***年”的句式,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听历史车轮前进时发出的不可抗拒的声音。田中笔下故事的发展也遵循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他在贯彻这一点上毫不手软。他在《英雄传说》里为了验证“英雄也会死于感冒或刺杀”的理论不顾读者的强烈反对杀死了莱因哈特和杨威利,这与金庸笔下那些总能逢凶化吉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重读《银英》,就会发现田中早在“野望篇”的第一章中就曾经提到“世事盛衰无常,再强大的国家也终有灭亡的一天;再伟大的英雄一旦权力在握,日后必定腐化堕落。生命亦然。许多战场上勉力挣扎图存的勇士,因一场感冒断送了性命;在血腥权力斗争中获胜的人物,丧命于名不见经传的暗杀者手上。”这也许正是对莱因哈特和杨威利的命运的暗示吧。
金庸所着力刻画的是人和人的感情世界,而田中写作的重点则在于政治、军事以及宗教等等社会现象,即构成社会的人类的总体,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那些创造历史的帝王将相们,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往往是社会制度发生彻底变革的群雄逐鹿的历史时期。比如《亚尔斯兰战记》实际上所描绘的就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而《英雄传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未来,其社会制度的实质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从故事的结局我们可以猜测田中的政治观点偏向于“改良”。他所赞成的是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比如《银英》中最终取的实际上是君主立宪的制度。
* 尖锐的政治批判
田中经常被说成有“政治洁癖”。这也许是因为他对所谓的政治家的腐败和政治阴谋进行了大但的揭露。比如《银英传》中的特留尼西特等人,使读者总是不自觉地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不由得对田中的敏锐洞察力和勇气佩服得五体投地(由于我没有田中的勇气,在此就不举例了)。尤其在《创龙传》中,因为故事发生在现代的日本,田中一改以往的“指桑骂槐”,对当今的日本进行了直接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他还在后记中号召读者“赶快去买此书吧,也许过几天就会被文部省列为了!”不过我个人以为,这样的书在日本仍能出版,可见现在的日本还是有一定言论自由的,使我不由得对日本也佩服了起来。正因为田中常常在嬉笑怒骂之间将政客们阴暗的伎俩轻松地抖露出来,明白得似乎连小学生都能读得懂似的,所以有人戏称他的作品为“政治学的小学教材”。
* 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
“所谓政治,永远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但在田中心目中最弥足珍贵的词大概就是“民主”了。对于“民主”与“专政”的辩论是他作品中的一大主题。最坏的民主和最好的专政究竟哪个更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田中本人倾向于选主,但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矛盾之处。他的作品中最接近作者本人形象的人物是《银英传》中的杨威利。与历史的创造者莱茵哈特相比,杨是作为历史的评论者,即作者的代言人出场的。虽然田中在《银英传》中描绘了一个腐败的民主体制和一个在莱茵哈特的领导下近乎完美的专政政体,但正如书中的杨威利所说:“不能因火灾而否定火的价值。”而杨本人也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民主”而奋战到了最后一刻。深知民主政体也并不完美,且必将导致种种社会弊病的产生,田中也没有将其彻底根治的良策,但他相信至少与“专制”相比,“民主”是人类更好的组织形式。
田中所崇尚的“民主”主要是思想上的自由。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他无疑是在“以古喻今”,作品中的很多情节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形。与金庸相比,田中笔下的人物更具有现代感,毫无封建思想的束缚。对于那些不择主君的愚忠的满嘴儒家道德的臣子们,比如《红尘》中的李若水,他所有的只是怜悯。他最蔑视的就是那些懒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思想奴隶”们。他对广木不仁的民众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彩。“让有机可乘的其实是那些不愿花精力思考问题的沉默的旁观者。”“民众所喜爱的并非自主性的思考及随之产生的责任,而是命令、服从及责任免除。在民主政治中,该为政弊负责的是选择不合格的从政者的民众本身;而专制政治则不然,民众不愿自我表现反省,而喜欢轻松且不需负任何责任地大肆抨击为政者。”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首先必须有民众的觉醒。
* 不可避免的战争
人类的历史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朝代的更替更是建立在无数的鲜血与枯骨之上。对于“战争”,田中也有很多睿智的评论。“有史以来,人类的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有些人认为存在某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另一些人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可贵。当人们发动战争的时候,就鼓吹前者;当人们想要停止战争的时候,就宣扬后者。于是,战争与和平就这样不断重复下去。”虽然田中崇尚和平,但并不否认战争存在的必然性。“在人类历史上原本就没有永久的和平,所以我也不会有如此的期望。可是,只要有几十年的和平就可以使时代富足了。如果我们必须为下一带留下某些遗产的话,我想最好还是和平吧。而把前一代遗留下来的和平维持下去,那就是下一代的责任了。如果每一代都不忘记自己对下一代的责任的话,那么大概就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了吧。如果忘记了这一点而把先人的遗产坐吃山空,那人类就得再从头开始了,那也不算坏事。”
* 不存在的正义
成者王侯败者贼,这是冷酷但客观的历史规律,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正义。所以在田中笔下,那些以华丽的词藻来渲染“正义”的,往往是最不义之人。“我最讨厌的是把自己藏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赞美战争,强调爱国心,把别人推到战场上去,而自己在后方过着安乐生活的人。”“莫大的流血,国家的破产,国民的穷困。如果要实现正义就不能缺少这些牺牲的话,那么正义就好像是一个贪欲之神,丝毫不知廉耻地要求一件又一件的祭品。”
与金大侠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同,田中对于“爱国主义”毫无赞美之意。“国家”是什么?一个阶级对令一个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或在战争中有共同利益的人的集合。所以对于战争双方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并没有讴歌的必要。“无论是名将或是愚将,其的记录是一样的。愚将了自己一百万人时,名将则杀了敌人一百万人。”“兵学所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成果。残酷地说,即是如何有效地杀死自己的同类。”在残酷的战争中,只有生存下来的一方才有资格谈论所谓的“正义”吧。
* 疯狂的宗教
宗教也是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对战争的态度不同,田中给与宗教的是几乎完全负面的评价。比如《银英传》里的“地球教”、《创龙传》中的“神圣”、《亚尔斯兰战记》中的依亚尔达波特教和魔道士们,充当的都是小丑般不光彩的角色。田中对于宗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它们所宣扬的对所谓“绝对真理”的盲目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创龙传》中田中写道:“人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只为了贯彻宗教的信念;当神、国家、民族、思想这些名词成为一种疯狂信仰之时,理性与人道观念顿时灰飞烟灭,转移成无限的自我正当化,所以他们可以婴儿、在地铁散布沙林毒气、以机关枪扫射非武装的民众……”虽然田中认为“真理”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他并不主张逃避现实,比如在《奔流》中,他对南北朝时期梁的一代名君萧衍晚年信佛表示不屑。《银英》中他对“地球教”的回归地球的思想的评语是“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长大了就不能总睡在摇篮里。”而对于《亚尔斯兰战记》中的辛德拉国王那样将自己难以决定的事推给“神”去裁决的懦弱无能之辈,他更是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此外,廉价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宗教一样都是田中痛斥的对象。“做坏事的人很少会拥有‘我在做坏事’的自觉,大多数人都是搬出爱啦、国家啦、教祖啦这一类将自己成正义英雄的理由。”他还曾经在《创龙传》中提到:要煽动士兵们的作战情绪,就不能把他们称作“士兵”,而应改称“战士”,因为后一种称呼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为“正义”而战。他们需要的不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什么是所谓的“正义”,而只是一种虚幻的荣誉感。
* 田中式的爱情
历史上的才子佳人是作家们争相描写的对象,田中则不同。对于田中笔下的爱情,读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田中的作品是相当严肃的,绝没有“戏不够,爱来凑”的情况发生,书中虽不乏才子佳人,但并无缠绵悱恻的描写,故事中爱情占的比例相当小(真正偏重“爱情”的主题似乎只有《银英》外传《污名》中的“重要的不是谁爱着我,而是我爱的是谁”而已),而且似乎不如读者们所期待的那样浪漫。甚至有人怀疑莱茵哈特和他的王妃希尔德之间是否有真正的爱情,亦或只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纵观田中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心目中的爱情并非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而是表现为一种相互的信赖。女性对于男性的爱使她们全身心地信任和支持对方。比如《银英》中西尔德对莱茵哈特、菲列特利加对杨威利,《创龙传》中的鸟羽茉理对龙堂始等等,她们聪惠能干,都是“英雄”身边不可缺少的助手。不知现实中的田中夫人是否也属于这种类型。
其三,二者的作品都能做到“雅俗共赏”,这也是他们的能够畅销且经久不衰的原因。“雅”的思想内涵套上“俗”的外衣才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金庸和田中的作品都是“老少皆宜”的。有人醉心于金庸书中的出神入画的武功套路、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欣赏田中书中的波澜壮阔的宇宙战争或崇拜书中的超级帅哥;而另一些人则感叹于金庸对于人性的剖析和田中对于历史的思考。
不过金、田二者也有细微的差别。读金庸的的时候大家都是手不释卷,一气呵成吧?虽然田中的同样精彩,阅读的时候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思考、消化,不然神经仿佛不能承受历史的重压似的。(对于田中的作品而言,“老少皆宜”中的“少”需要有个限度。一个小学生可能会手捧金庸大作读得津津有味,但他能不能读懂并欣赏田中的作品就很难说了。比如《银英》,出场人物的姓名又多又长,且一开篇就是在某些人眼中看似枯燥无味的史书般的“系史概略”,于是有些人就知难而退了。)虽然田中也重视故事情节,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融入情节之中,即使在如《创龙传》等较为轻松的作品中也不例外。田中书中的内容总是为了烘托主题而存在的,没有为了取悦读者而精彩的情节。
当然,作为畅销书,田中的作品在严肃中也不乏幽默。比如《银英》中“红茶王子”杨威利的大智若愚,《亚尔斯兰战记》中那尔萨斯对于绘画的自我陶醉,而幽默成份最多的作品要数被作者自己称为“搞笑家庭”的《创龙传》了,书中灵牙利齿的龙堂家四兄弟的斗嘴总是让读者笑得前仰后合。(看这部书的时候总觉得田中好像是在自娱自乐,四海龙王不需花飞机票钱就代替他本人完成了周游世界的梦想。)另外田中的作品中还存在一些另读者忍俊不禁的“田中定律”,比如“战场上的英雄=情场上的白痴”。看到莱茵哈特向米达麦亚请教怎样求婚的时候,各位都不禁哑然失笑了吧。
说到“田中式的幽默”,就不得不提起“田中式的语言”。在遣词排句方面田中芳树可谓与众不同。由于他的句子中经常出现又多又长的定语,加上中国的翻译水平不高,经常让读者看得一头雾水(比如《创龙传》的开头处写道:“托急剧的天气变化和即使预报再偏差也不会破产的气象局之福,感觉就好像是在棒球比赛九局后半被打出了再见全垒打”。圈子绕得够多吧?),于是就有人斥责他的语言过于生硬。(我强烈建议那些因为看盗版《银英》而得出“田中写的句子不通顺”的结论的读者们在看了翻译质量较好的正版书后再做结论。世界上可能会有语言不流畅的畅销书作家存在吗?)我个人以为田中的语言只是有“特点”,而非有“缺点”,他的文学水平并不逊于金庸。且不论他作品中严谨的整体构思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只是语言的运用就有其独到之处。仅举一例以证明:
当杨威利被刺身亡之后,她的妻子菲列特利加有这样一段幻想:
“……在战乱已是长达一代以上的过去式的和平年代里,有一位老人,他曾是威名颇具的军人,但亲眼证实的人很少,也从未有人听过他吹嘘自己的武勋。年轻的家人对他寄予七分敬爱和三分淡然,他就这样过着靠退休金度日的生活。在日光室中放着一把大摇椅,连吃饭的时候他都坐在那里读书,静静的就像是椅子的一部分似的,日复一日,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
有一天,在外面嬉戏的孙女一不小心将球从日光室的入口丢了近来,球滚到老人脚边。以前,老人总会缓缓地弯下腰,捡起球来给她。但这次他却像没有听见孙女的声音似的,动都不动一下。孙女走上前去,捡起球来,由下方仰望祖父的脸,觉得祖父的表情似乎在说些什么。“爷爷……”没有回答,阳光映照在老人入睡低垂的脸上。孙女抱着球,跑到客厅大声报告:“爸爸!妈妈!爷爷好奇怪呀!”声音传得好远好远,老人仍然坐在椅子上。永恒的静谧像海潮一样,缓缓漫过老人的脸……
菲列特利加认为,这种死法才适合杨威利。这景象宛然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而不是想象中的情景。”
整段描述没有出现一个表现悲伤的词语,但却将那种欲哭无泪的感情渲染到了极至,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以至于数年之后,那情景依旧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最后再说说“田色的标题”。独特的标题也为田中的作品增色不少。《银英》从“黎明篇”中“永恒的夜”到“落日篇”中“梦的尽头”,充分营造了“诸神的黄昏”的史诗般的悲剧气氛;《奔流》中的“建康之花、洛阳之梦”充满了诗意;《亚尔斯兰》中的“落日悲歌”和“征马孤影”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血色残阳的悲壮;还有《银英》中独具匠心相互呼应的“过去、现在、未来”、“混乱、错乱、惑乱”,“因剑而生”、“因剑而亡”……而像《创龙》中“最后一天的下午”、“最后一天的晚上”这种返璞归真又不失幽默的标题也并非是一般作家敢于使用的吧。
除以上三点之外,田中和金庸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经被改编成。金庸的曾经被香港的李志清和新加坡的黄展鸣改编为。不过因为金庸作品的风格与现实更接近一些,所以被改编成**和电视剧的比较多。相比之下,田中的本身就具有剧本的潜质——唯美。这也是他与金庸在文风上最本质的不同。
唯美是中的一大要素,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吧。少女表现为画面上的美形和人物的纯情,少年则力图刻画完美的“友情-努力-胜利”。而田中的在情节编排和人物设定上都有唯美倾向。(当然,将“唯美”一词理解为褒义还是贬义就因人而异了。)
比如《英雄传说》中为了不让莱因哈特和齐格飞之间完美的友情出现裂痕而在裂痕出现前让齐格飞为保护莱因哈特而死,从而留下一个完美的回忆。又因为“无法想象莱因哈特年老时候的样子”而让他的生命像火焰一样逐渐燃尽,使英年早逝的他在读者心中永远是那个“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黄金狮子。虽然田中芳树的书中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但读他的书时读者尽可放心,《亚尔斯兰战记》中亚尔斯兰和部下们之间永远充满了相互信任,《创龙传》中的四兄弟遇到危机时总可以潇洒地取得胜利,而类似《英雄传说》中的带着“天真无辜”的表情的特留尼西特最终也难逃罗严塔尔的一枪……而像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倒霉的萧峰不断被陷害这种让人读起来憋气的情节绝不会在他的书里出现。田中芳树惯于以一个后世历史学家的口气进行叙述和评说,在描绘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残酷现实,对当权者的无能与腐败进行淋漓尽致的批判的同时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友情等等在各个时代都被人们所珍视的东西,这也正是他“唯美”的表现。
正因为追求完美,田中芳树才会在作品中对不完美的现实进行猛烈的批判。而且也许正因为追求完美,田中才会不遗余力的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杀尽众人”。因为只有死去的人才永远不会衰老,永远不会犯错误,永远保持完美。而且死亡总能给读者带来最强烈的震撼,看过《银英》的人一定会记得终章“梦的尽头”中莱茵哈特与安妮罗杰最后的对话:“姐姐,我又做梦了。”“梦还没有做够吗?莱茵哈特。”……虽然此处作者的笔调很平和,读者的心却仿佛一下子被抽紧了似的。《银英》结束时不仅主角,罗严塔尔等人气颇高的配角也死得七零八落。《亚尔斯兰战记》第一部中田中“”的业绩似乎不及《银英》,但他在后记里甚至说说要将第一部中比预先设定多出来的人物在后文中加以“删除”!第二部中人们的命运可想而知。也许用《红尘》结尾处梁红玉的一句话来概括田中的想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活着,就是在看着自己以外的人不断死去的过程。”
至于田中唯美的人物设定:无需多言,只要想象一下如果把田中的作品改编成版……那简直是一场噩梦!像莱茵哈特、亚尔斯兰、龙堂家四兄弟这样的角色是绝不可能在地球人中找到合适的演员的。
正因为田中作品近似于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英雄传说》和《亚尔斯兰战记》都有版和动画版,而最近他的由CLAMP配插图的新做《创龙传》也被改编成了动画。著名的插画大师天野喜孝也曾为《亚尔斯兰战记》和《创龙传》画过很多经典的插图。说到由道原かっみ改编的《银英传》的版和后来长达110话的OVA,很多事先看过原著的人都不能接受中的人物形象设定,也许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但都近乎完美的莱茵哈特的形象吧。不过田中本人对道原かっみ的人设倒是持肯定态度。道原かっみ在熟读《银英传》的基础上将正传和外传的内容结合起来绘成,她的改编还是相当成功的。相比之下,中村地理笔下的版《亚尔斯兰战记》过分拘泥于原著,内容毫无新意,画技也不够完美。由神村幸子绘制的动画版《亚尔斯兰战记》就要成功得多。紧凑的剧情,完美的人物形象、宏伟的背景音乐和战争场面使这部剧场版的《亚尔斯兰战记》成为日本动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以上是我苦读田中多年的一点心得体会,由于引文过多,难以一一核对,有些仅仅是凭印象的复述,难免有疏漏之处,还望各位见谅。至于田中与金庸的高下之分,似乎是一个永远不会有统一答案的问题。他们文风迥异,但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作家。就我个人而言,喜欢田中的作品更多一些。也许是因为更喜欢他作为历史旁观者的客观而富于智慧的评论,喜欢他笔下人物现代的价值观和他唯美的风格吧。
在人类沧桑的历史面前,个人是如此的渺小和无知。随着田中的笔静观历史的变迁,能够暂时抛开现实中的纷繁琐事,得到心灵上的平静,并以史为镜,反思现实的生活。这正是我阅读的目的。
……传说结束了,历史才刚刚开始……
——宇宙历负802年12月9日深夜于太阳系第三行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